•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我概念意涵及其有關研究

自我概念一直是心理學研究領域重要的課題,也是人格發展過程的核心,它 影響個體的發展、行為表現、情感知覺以及價值觀念,因此,本節將從各方文獻 探討自我概念的定義與內涵、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自我概念的多階層多向度 理論以及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的有關研究。

壹、自我概念的定義與內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詞源於 William James1890 年提出「自我」(self)

一詞,他對自我的定義是:「自我是個體自己所知覺、感受與思想為一個人者」,

且將自我區分為「客體我」、「主體我」兩部分,前者是個體能經驗、知覺、想 像、選擇、記憶和計畫的主體,具有決定行動和適應外界的能力;後者是一個可 以被認知的客體,是所有一切個人可以稱為屬於他的全部東西(引自郭為藩,

30

1979)。

Markus(1977)認為自我概念是由自我基模(self-schema)所組成,這一組 有關自己的認知基模能夠組織、指導自我,並引導個體處理與自我有關的訊息。

也就是說,自我概念不僅反映目前的行為,它更在調整行為上擔任重要的角色,

因此,自我概念是動態的、是可以修正的,同時提供個體行為動機、行動計畫及 生活的腳本,使個體在面對環境刺激時能做出適當的反應。Markus 曾做一項驗證 自我基模的實驗,研究結果發現若是擁有獨立基模的人,他會以較快的速度判斷 獨立特質的形容詞;若是擁有依賴基模的人,他會以較快的速度判斷依賴特質的 形容詞;若缺乏基模的人在這兩類形容詞的判斷上則無差異(引自王慶福等人 譯,2002;侯雅齡,1998;楊語芸譯,1999)。

有關自我概念的定義,不同領域的學者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根據文獻探討 的結果,將自我概念之定義分類如下:

一、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的看法:

黃德祥(2000)主張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理念、情感與態度的總和,即 個人試圖解釋自己、建立基模,以便將自己對自己的印象、情感組織起來。簡單 的說,自我概念就是個人對自己整體的看法。侯雅齡(1998)認為自我概念是一 種多向度的,是個體對本身的一種知覺,此知覺透過個體和環境及重要他人的互 動以及個體對自己行為的歸因等而逐漸形成。張春興(1994)主張自我概念是個 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其中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慾望的了 解,個人與別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對於處理事物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 識與評價等。趙曉美(2001)強調自我概念是個人根據對自己行為的內在知覺、

對外在情境的知覺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所形成對自己主觀的看法。它具有多個 層面,會隨著個體成長、社會化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歷程而改變。詹文宏(2005)

表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的綜合看法,是一種概念性的心理結構,即個

31

體對自己及環境主觀的想法與態度,也就是個人對自我形象、自我人格特質及個 人與他人和環境關係的看法與評價。

二、自我概念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來反觀自己的行為

社會心理學家 C. Cooley 於 1902 年提出「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 概念,他主張每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他人所表現過的事情,個體透 過與他人的互動,假想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以他人的角度來反觀自己的行為,形 成其對自我的看法與評價。換言之,個人對於自身的感覺,乃是透過他人對自己 所作所為的感想而來。這種反應有其步驟:(一)個人想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 形象;(二)想像他人對此形象的批評;(三)個人對此種批評的反應。在這樣 的過程中漸漸地產生自我感(引自洪若和,1995;徐光國,1996)。

三、自我概念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G. H. Mead 強調自我為社會互動的產物,個人在不同環境下可能使個體產生 不同的自我概念。他區分影響自我的他人有兩類,一是「一般性他人」,另一是

「重要他人」。前者指的是社會文化整體,社會文化整體透過家庭、學校、司法 等機構和規範及語言文字,將個人緊扣在內,個人乃內化社會文化及道德規範成 為一己之自我;後者指的是個人成長過程中,影響其生活與人格發展巨大的人 物,如父母、師長、親友等,人們常常想像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觀點,然後將這些 知覺融入自我概念中來認識自己(引自徐光國,1996;侯雅齡,1998)。

綜合上述觀點,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的知覺,透過自己、他人以及環境 的互動,而形成自己整體的主觀評價,這種評價會隨著個體成長、社會化以及與 他人互動的歷程而改變。

貳、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自我概念並非與生俱來,嬰兒初生之時,不能區分自己身體與外在事物的區 別,它是個體與他人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會因為個體在不同時空,以不同的

32

形式發展,兒童時期的自我概念發展受家庭生活經驗、學校學習與同儕互動之影 響,青少年時期的自我概念受到認知、社會與環境的影響。換言之,自我概念的 發展在早期受到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影響最大,之後受到老師、同儕等重要他人 的影響。而人的自我,並非固定不變,它會隨著時間和情境不斷起伏變遷。當自 我受到挑戰,如遭遇挫折、失敗或打擊時,人們會重新檢視自我(徐光國,1996;

許茜雯,2008;詹文宏,2005)。

許多研究指出,自我概念健全與否,會影響個人行為表現、生涯發展與學業 成就(李美慧,2004;吳淑玲,1999;黃淑玲,1995),因此探討自我概念形成 與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以下分別就幾位學者的觀點來論述。

一、郭為藩的觀點

郭為藩(1979)認為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個體的行為表現受自我概念所 影響。他亦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除受到重要他人的人際互動之影響外,還隨著年 齡的增長而發展,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發展階段,因此,他將自我概念分成「軀 體我」、「社會我」以及「人格我」,並依自我概念的生理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惟我中心期(egocentric stage):大約由八個月開始至三歲止,是「軀體我」

的階段,是個人對自己軀體觀念的知覺。這個時期,個體的自我概念純粹 是以軀體觀念為基礎所建立的生物我,此時期最重要的功能是要使個體能 夠適應自然環境,滿足基本需求。

(二)客觀化期(objectified stage):大約從三年級到青春期,是「社會我」發展 的階段。此時期,個體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最深,在這階段個體的行為表現 已能符合社會規範,並能站在別人的立場衡量自己的行為。個體透過遊戲 活動與學校的團體生活探查友伴關係及同儕對自己的態度,他們的行為表 現更接近團體生活的需求,更能接受團體的約束。此時期是影響自我概念

「社會我」的重要時期。

33

(三)主觀化期(subjectified stage):此時期從青春期初期到成年,是「心理我」

主要的發展階段,個體的自我概念漸趨於明朗成熟,開始對自我行為有反 省意識,讓個體從別人的觀點去評量事物的「客觀化」階段,進入到由自 我的觀點出發來認識事物的「主觀化」階段。自我概念發展至此階段即形 成自我的價值體系,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來審視所處的環境。

二、張春興的觀點

張春興(1994)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包括個人對 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慾望的了解,個人與別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對於處理 事物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自我概念在幼兒時期形成,並隨 著年齡的增長而持續發展,他將自我概念的形成,分為三階段:

(一)自我認定:指個人認定自己為誰,通常一歲以後的幼兒會以自我為中心,

並且具有心理的自我概念。

(二)自我評價: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會逐漸有主觀我與客觀我的區別,個人 對自己的評價判斷就是自我評價的階段。

(三)自我理想:此階段是自我概念發展的最高階段,自我理想階段的建立多半 是經由認同的過程而來。

三、Mead 的觀點

G. H. Mead(1934)強調自我為社會互動的產物,個人在不同環境下可能使 個體產生不同的自我概念。主體我代表個體在經驗中對社會情境所做的反應,個 體我則是個體透過語言與他人溝通,從而設想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組織他人的反 應,形成自我的感覺。G. H. Mead將自我的發展分成兩階段:

(一)準備階段:此時個體的自我是由其他人看待自己,以及他和他們參與特定 行動時相互對待的態度所構成。兒童會模仿環境中他人的行為,特別是父 母親所做的事。

34

(二)遊戲階段:在遊戲階段,個體成為遊戲的相關成員之一,必須將整個活動 組織起來,融入其中,以便成功的發揮作用。在這裡,個體所扮演的不再 只是一個特定的角色,他可以參與扮演所有活動的其他角色,也就是個體 能靈活運用,並顧及整個層面。

四、Rogers 的觀點

C. Rogers 認為自我概念是在個人生活經驗中形成的,有的來自於個人的直 接經驗(自己感受到自我),有的來自於別人的評價(別人眼中反映出的自我), 因此,當個體做了某件事因而受到同儕、師長的讚賞時,他們會意識到這樣是好 的,而將此行為與想法保留下來;反之,若事情無法得到同儕或師長所讚許時,

那麼個體也會認為此行為是無價值的,而將它排除在外。所以,個體的自我概念 是配合成長經驗及他人評價不斷修正,使其與自我形象相符合。

綜上所述,自我概念並非與生俱來,它是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以及與他人 的互動而發展的,有其發展性和階段性,從中不斷的修正,以符合自我形象,讓 自我概念得以健全發展。

参、自我概念的多階層多向度理論

一、Fitts 的自我概念結構理論

Fitts(1965)認為自我概念可分為內在結構和外在結構兩層面,其中內在結

Fitts(1965)認為自我概念可分為內在結構和外在結構兩層面,其中內在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