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自我決定需求

本研究以自我決定需求中的三個基本心理需求,分別為勝任感需求(competence needs) 、連繫感需求 (relatedness needs) 與自主需求 (autonomy needs) ,探討需求的滿 足是否提升個人的內在動機。以下分為兩個部份進行說明,首先說明自我決定需求的 理論內涵,再來解釋自我決定需求內在化動機分類的依據。

壹、自我決定需求的內涵

Deci 與 Ryan (1985) 的自我決定需求理論 (self- determination needs) ,以社會認知理 論為基礎,根據驅力動機理論與成就動機理論提出決定個體行為的三種基本心理需 求,包含勝任感需求、連繫感需求與自主需求,統稱為自我決定需求(薛韶葳,

2009)。

一、自主需求

自主需求是個體對行為的意識符合個人本身對行為的感受,也就是個體渴望決定並 掌控自己的行為(Krapp, 2005;薛韶葳,2009)。

二、勝任感

勝任感需求是一種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受到某個環境的影響,並且能夠參與其 中,此需求與內在的滿足感相關,源於個體自身發展與練習的能力,主要的作用為情 感的功效 (Deci, 1998) 。

三、連繫感

連繫感需求指個人在現實的社會中與重要的他人有接觸並被接納,並且感到親密而 安全的關係 (Krapp, 2005) 。

Ryan 與 Deci (2001) 指出自我決定需求是指個體基於不同的心理需求,產生不同的 目標或動機,為了滿足這些心理需求,個體會促進其潛能與發展,使自己擁有自我決 定感,而三種心理需求的滿足則有助於個人身心的成長與能力的整合 (Deci & Ryan, 2000) 。自我決定理論的構成包括內在動機與動機內在化的整合歷程,勝任感需求與自 主性需求構成內在動機的基礎,也就是人們需要感知能力與自主性以維持內在動機。

自我決定理論除了勝任感與自主性需求之外,還需要連繫感需求,因為人類的生存對 社會的接觸有強烈的需求,於是社會關係對於動機與發展具有具體而正面的評價,所 以連繫感需求為內在化決定性的因素 (Gagne & Deci, 2005) 。

Deci and Ryan (2000) 強調自我決定需求理論的重點在於社會背景的因素。社會背 景可催化個人成長,並使個人產生不同的動機,結合許多領域、情境與文化而讓自己 更有能力與自主性。也就是說,以個人的內在動機、自我調節與身心健康為基礎,社 會因素可進一步幫助培養個人的動機與身心的發展。另外,在其他自我決定需求的研 究指出,環境因素深深影響個人動機與社會功能,也就是說個人行為的表現與約束行 為的社會調節都深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總而言之,自我決定理論不僅關心個人具體而 正向的發展,也可解釋刺激個人發展的社會環境趨勢。

以自我決定理論的觀點來說,一個具有動機性的行為可說是受到外在(環境因素)

的控制而形成,經過內在化的歷程成為內在動機。例如,人們對活動本身不感興趣,

則需要外在的動機,但是如何判斷該活動有趣或是不有趣則是依據偶然的知覺,此知 覺介於行為與目標的結果,固有的認可或實際的鼓勵,可強化內在動機的形成。內在 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它被定義為個人價值、態度或行為調整的架構,如同受到外在 控制的行為轉化為內在的控制 (Gagne & Deci, 2005) ,例如,個人透過工作任務獲得價 值或調節,並整合此價值與調節於自我的感知當中。Deci相信,以固有的動機進行內

在化,整合不感興趣的活動,在社會中是個有效力的功能。 (Deci, et al., 1991; Ryan &

Deci, 2000,引自許崇憲,2003) 。總之,自我決定需求理論在說明:一、外在(非內 在)的動機行為經過內在化轉變成自主性行為的過程;二、社會因素影響內在化過程 的方式。

貳、自我決定需求內在化的動機分類

Ryan 與 Deci (2000) 根據認知評價理論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簡稱 (CET) , 提出自我決定需求中外在動機內在化的歷程,以具體的目標因素解釋外在動機內在化 的轉變過程。目的在於瞭解個人如何融入社會認可的價值與接受外在事件的刺激,因 而改變個人價值觀與行為動機。自我決定需求的理論並不著重探討動機內在化的原 因,而是強調瞭解人類正向性格的差異性。自我決定需求理論中將外在動機分成數種 類型,其中對於學習、執行力與個人經驗等皆有不同的樣貌;另一方面,則是探討行 為動機是否不受個人興趣與價值判斷的影響,只為了一個外在的理由而形成。

Deci 與 Ryan (2000) 認為人們可以感受到動機是因為興趣與價值的認同或是受到一 個強大的外力逼迫而產生 。因此,自我決定需求認為個體的行為包括自主性動機 (autonomous motivation) 與控制性動機 (controlled motivation) (Gagne & Deci, 2005) 。 Dworkin (1988) 指出自主性動機包括有意識判斷的行為與具有選擇的經驗,是認同某個 最高層級行為的反應,與內在動機相同,皆為人們對事物感到有趣而產生的行為。控 制性動機是指行為受到外部壓力的驅使,早期的實驗研究發現可以利用外在的獎勵引 起控制性動機 (Deci, 1971) 。將自主性動機與控制性動機相較,自主性動機是人們對活 動本身感到興趣,控制性動機則是以外在的因素誘發人們對活動的興趣。在許多環境 因素對內在動機影響的研究中指出,老師如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與好奇心,使 學生擁有自主性的感受,例如選擇的機會、認知的感受與自我導向的覺知等都能夠增 加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但此結論是將學生自主性動機與控制性動機相互比較,而較為 忽略學生個人能力的考量。相對而言,學生如果受限於較多的控制動機,不僅喪失主

動學習的機會,也會使得學習成就變得較為低落。而且,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過多的 外在獎勵與回饋會削弱學生原本內在動機的基礎,老師與家長應該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動機,適度運用控制性動機,引發學生較高的學習興趣,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

根據自我決定需求理論,不同的動機顯示不同程度的價值觀與調節。「調節」意指 行為的內化與整合,「內化」則指個人已經擁有的價值觀與規範,「整合」是指價值 觀與規範更進一步轉化為自身的感受,而內化與整合兩者皆為個人社會化的主要依 據。Deci 與 Ryan (1985) 說明不同類型的動機與背景因素,用以解釋不同程度行為的 內化與整合,共分為無動機、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三個部份,並將外在動機分成四個 形態,區分的標準則是外在動機內在化的程度。三個部份的範圍具有多變化的自主性 調節,因此自我決定需求理論假設動機與自主性有顯著的相關。

圖2-3-1最左邊的部份為無動機 (amotivation) ,此部份缺少行為的目的,只有行為 的動作,此動作藉由無價值的行為而來,不具有自我決定的概念,個人不會有勝任感 的滿足,也不會感受到個人的能力,亦不會期待成果的產生,例如:每天早晨的盥洗 動作。最右邊部份為內在動機,是一種滿足內在的行為,顯示出高度的自主性,具有 自我決定的概念,是自我決定需求理論典型的範例,例如:自行安排與規劃自助旅行 的行程。中間的部份則為外在動機,由四個形態的外在動機組成,依據內在化的程度 由低到高,由左到右分別為:外部調節 (external regulation) 、投入調節 (introjection regulation) 、認同調節 (identification regulation) 與整合調節 (integration regulation) (引 自許崇憲,2003)。四個形態的外在動機說明如下:

一、外部調節

外部調節的動機指的是人們的行為受到外在的獎勵或懲罰所影響,此動機類型關注 在許多操作制約理論 (Operant theory) 與經驗的接觸,是為了滿足外在的需求或不確定 事物的獎賞;而外部調節動機的行為不僅受到外力的控制,且讓人感到疏離,與行為 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舉例來說,音樂教師設定期末音樂測驗的最低標準,沒有達到此 標準的學生必須進行補考,否則該科目不予及格,其中,學生“努力準備”與“進行 補考”的行為是因為受到外部調節動機(成績不及格)的影響所產生。

二、投入性調節

投入調節包括行為的規範,指個人的行為具有控制性,而非指個人盡所有全力投入 的行為。此向度中行為的產生是在避免過失與焦慮,或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自尊心,驅 使個體從事自覺有價值的行為,並獲得光榮感等之內在獎勵。此調節雖然在自我的控 制之下,但並不會受到自我經驗的影響。例如,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樂團演出,希望能 代表學校參與比賽,爭取榮譽,此行為是為了滿足心中的榮譽感,而不是受到自我經 驗的影響而產生。Deci 與 Ryan (1985) 將外部調節(外在的人為控制)與投入性調節

(內部的人為控制)兩者合稱為控制性的動機,但相較於外部調節,投入性調節是以 個人自尊的感受為行為發生的條件,而非外在的獎勵與懲處。

三、認同性調節

相對於外部調節與投入調節,認同調節具有更多自主性與自我決定的概念,個人的 行為、目標與認同調節較為一致,因為行為的產生是個人的期待或對個人來說具有重 要的價值,例如,學生希望能夠增進直笛的吹奏能力,而在課後多花時間練習直笛吹 奏,因為他們相信較多的練習能夠增加直笛的吹奏能力而能參加音樂比賽。在這個例 子中,可以得知認同調節仍是外在動機的範疇,因為較多的練習是個人為了達到目的 手段,並非全為個人的興趣。內在化最完整的形態認可外在動機成為真正的自主性行 為,包含自己在興趣與價值觀各方面的整合。當認同調節的行為被評價成適合個人的 價值或需求時,則會演變為整合調節的行為。

四、整合性調節

外在動機中整合調節擁有最多的自主性,包括自主性的自我決定,如同內在動機的 概念,但兩者不同,內在動機起因於對活動本身的興趣,然而整合調節是指活動對個

外在動機中整合調節擁有最多的自主性,包括自主性的自我決定,如同內在動機的 概念,但兩者不同,內在動機起因於對活動本身的興趣,然而整合調節是指活動對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