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在質性研究歷程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強調人是主動的 個體,透過研究者的眼睛所見、耳朵所聞,還有和研究對象的互動,

建構出一個研究者認為最貼近他們生活世界的圖像,並將其呈現出 來。在此歷程中研究者必須在不同角色(研究者、觀察者、關懷者)

中不斷檢視及轉換,以做出近乎研究參與者原始想法的呈現。所以研 究者的知識及學習背景的說明有助於明白研究的脈絡及拼組研究的 結果。

一、 研究者

研究者於民國93年畢業於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在學 期間,修習幼兒實習及相關課程,並也參與有關自閉症幼兒的研究 案;同年,考取台東大學(前台東師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在 學期間,研究者也修習幼教學程及特幼學分,擴展自己在幼兒領域 的知識;94年至台東縣利嘉國小擔任課輔老師,同年也開始接觸台 東縣早療中心的活動,並輔導融合教育的幼兒園所,也服務需要到 宅服務的特殊幼兒;95年參與台東縣外籍配偶協會活動,並擔任兒 童班的老師,而在這之中也認識了一些自閉症幼兒的家庭。

(一)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研究者本身是早療中心的到宅服務人員,研究者可以在既有的服 務關係基礎上,發展進一步的信任,有助於深度資料的收集。此外,

研究者在訪談過程和結束之後,不對受訪者所提到的人事物作價值判 斷;也謹守研究倫理,經過當事者同意後才進行訪談,而訪談資料未 經當事人同意也不得洩漏,以取得受訪者的充分信賴。但基於研究雙 方互惠原則,研究資料收集告一個段落後,針對社會支持有困難或有 問題的個案,會提供他們解決辦法或可以尋求協助的管道。

(二) 研究者對研究主題先前的瞭解

研究者個人學習背景,在大學時代是受幼兒和家庭領域的薰陶,

目前在研究所又修習特殊幼兒學分,因此對於特殊幼兒及家庭理論基 礎脈絡有所掌握。

(三) 研究者如何進入研究現場

研究者先徵求個案同意,一同參與社會支持服務,並以參與觀察 的方法近距離與服務現場及相關人員作接觸,正式與非正式的訊息與 資料,都在研究過程中一一累積。從這些訊息中,在深度訪談受訪者,

探索個案的整個真實情況。

(四) 資料、文獻與研究者

研究者從個案遭遇中,去形成問題意識,以及不斷從文獻探索 中,逐漸釐清問題所含的層面,並以之為基礎,進一步收集個案資料,

進行整理分析。

二、 其他研究工具

(一) 訪談大綱

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與相關文獻,發展一份初步的訪談大綱,經 徵詢幾位教授的意見,及依據指導教授的建議,將原稿作修正,並在 95年12月19日初步的和一位自閉症幼兒的家長作訪談,以了解其社會 支持的情形。最後依據初步訪談的結果和研究需要將題目再做調整,

成為正式的訪談大綱(如附錄二~五),以增加工具的內容效度。

(二) 錄音筆

研究者與受訪者個案建立關係之後,在事先詢問他們意見以後,

使用錄音筆將談話過程中的內容記錄下來。當然有時受訪者面對錄音 時,會針對某些部分帶有保留,而影響了內容的真實性。此外錄音內 容無法呈現原始面貌,因此研究者將會以田野札記記錄訪談者的肢體 表情,以使資料更為周延。

(三) 參與觀察

就廣泛的來說,參與觀察是一種特殊的觀察型式,在研究過程 中,參與觀察是深入現場情境以經歷真實現象的有效策略。參與觀察 法的重點,它要求研究者要進入所研究的場景、觀看、細聽、感覺,

並經驗研究參與者的所做所為、日常互動以及情境脈絡(引自林明 地,民89),因此,參與觀察法可以讓研究者對研究現場及問題的了 解更深入。

在本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進行個案家庭及社會支持觀察,會將研 究情境作一些描繪,並把所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另外也將研究者 與研究對象作互動時所表現的非語言部分,作為更詳細的紀錄。

(四) 反省手札

研究者主要在每次訪談、觀察過後,對整個研究的提問、評估、

反省的歷程,作為整體性的回饋想法。

第五節 資料蒐集

本研究資料來源包括自閉症幼兒家庭的基本檔案及社會支持的 相關文件分析,實際訪談幼兒的照顧者及個案的社會支持對象,本研 究資料來源包括自閉症幼兒家庭的基本檔案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文件 分析,實際訪談幼兒的照顧者及個案的社會支持對象,及研究者將參 與個案的相關社會支持服務以作為觀察記錄;藉由多方角度所提供的 資訊進行分析,在研究的進行過程中,是透過資料間的彼此相互交 疊、相互影響,不斷修正的過程中完成研究,並持續研讀相關文獻,

以思考分析資料的概念。

一、資料蒐集方式

(一)文件分析:

文件是歷史的軌跡,從文件中探究過去的一切,讓我們很快的了 解過去的情境脈絡,有助於問題的重建與發現,所以文件最重要的用 途,在於為其他的資料來源提供佐證,如果發現文件和所觀察的或訪 談所得到的資料互相矛盾,則必須進一步探究。

本研究所採用的文件分析,首先蒐集與研究主題有關的文件與資 料;資料來源包括兩部分,第一部份為家庭基本資料史、幼兒的基本 資料;第二部分是幼稚園、醫療單位、社福單位針對個案所做的社會 支持服務記錄。其次,將所蒐集到的文件資料,依其時間、單位別、

類別等,進行整理、分析與比較,並提出研究發現,而本研究文件分 析方式說明如下:

1. 研究者以研究目的作為分類架構,並將其編碼分類。

2. 依單位別分置於同類資料袋中。

3. 對同類別資料進行比對與連結,以發現事件的關係與結構,並 藉此進行檢核。

(二)訪談

透過深度的訪談,瞭解研究對象的想法,包括其價值觀、情感的 感受和規範。訪談是在創造一種情境,讓研究者可以雙向溝通過程,

輔以聆聽和觀察,共同建構出社會現象的本質與行動的意義,進而透 過詮釋過程,將被研究的現象與行動還原再現(潘淑滿,民92)。

訪談是本研究資料蒐集最主要的方式;訪談前以半結構式的方式 進行,在過程中,會尊重訪談者,並彈性調整訪談大綱,以順利進行,

視情況作提問及澄清。在訪談時,研究者與受訪者是基於平等的立 場,積極參與談話溝通,在整個對話過程中,研究者藉由雙方的互動,

達到共同的建構現象或行動的意義。深度訪談會處理到個人私密資料 和故事,受訪者會清楚地理解他們所要參與哪種關係,討論哪些主題 及他們如何毫髮無傷地跳脫此關係,此研究會在訪談前讓他們理解此 點。訪談進行中會使用錄音,受訪者也會在事前先被告知,並也能隨 時關掉錄音。本研究為了確保受訪者隱私權、身份保密,會採取預防 措施來保護回答者免於受到即刻或未來的傷害。除了訪談照顧者外,

也會訪談給予社會支持的相關人員作三角交叉檢視法

(triangulation),描繪出個案更完整的施行上的面向。另外也取得受 訪者同意的前提下,將訪談過程錄音。並於事後將錄音資料轉換為逐 字搞一一編碼、分析、歸類。

(三)觀察記錄

為了達到觀察的全面性、真實性,研究者採用參與觀察的方 法。所謂參與觀察乃是觀察者融入情境中,參與活動、分享及體驗 現場人們的知識、經驗與情感。研究者在此研究中,同時扮演參與 者及觀察者的角色,儘量減低被視為局外人的可能性,使我們得到 觀察者容易隱藏的部分,包括互動的語氣、態度、眼神,使觀察者 較不會防衛自己,期望能獲得更真實的資料。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 資料的蒐集與處理

所集得資料的豐富、完整與否影響著整個研究問題與研究結果間 契合的程度,而為提昇質化資料的可信程度,質化研究者通常採取以 下的方式來蒐集更多、更廣的資料:(1)多採用幾種方法,盡可能 從不同的資料來源蒐集資料,以獲得相互校正及更廣泛的瞭解;(2)

有意識地反省自己的思想背景、觀察感想及初步的發現,並將這些反 省想法記錄在田野筆記或札記中;(3)隨時提醒自己尋找所謂的否 定證據(negative evidence),意即以開放的態度接納、記錄所有相 關訊息。以下就資料處理方面做一介紹。

(一)文件資料分析

文件和記錄,則註明來源、如何獲得、由誰提供、可供何種用途,

並建檔以供資料分析之需;資料編碼依該文件紀錄的單位、年、月、

日來編碼,如文件紀錄為九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早療中心到宅服務,

則其資料編碼為『S-到宅960221』。

表3-3 文件資料代碼意義 學校 社福單位 醫療單位

T S D

(二)觀察資料

研究者觀察的資料以現場田野札記為主,每次觀察後於當天整 理,並分門別類填於事前所製作的紀錄表中(如表3-4所示),以便 處理。編碼方式依時間來作紀錄,若是九十一年六月十八日觀察的紀 錄,則編碼為「觀察960618」。

表3-4 觀察記錄摘要表 時間 互動對象及主旨 互動內容

(談話、動作、表情) 我的心得 070524 小亦祖母,

跨專業會議

(三)訪談資料

本研究採「半結構訪談」的方式,配合訪談大綱的內容進行訪

談。訪談稿(如附錄六)乃是本研究最主要的資料,但原始資料必須 經過整理分析才能成為有用的資訊,以便隨時將事件放在情境脈絡

談。訪談稿(如附錄六)乃是本研究最主要的資料,但原始資料必須 經過整理分析才能成為有用的資訊,以便隨時將事件放在情境脈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