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春節禮俗起源背景研究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流傳著許多美 麗動人的故事、有趣的逸聞軼事、精采的神話及傳說,久而久之,有些相沿 成俗,最後就演變成節日,關於節日起源的故事甚多,也因節日的風俗盛行 而世代流傳。眾多風俗中最有代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便是春節習俗慶典,

也是華人文化裡歡樂節日。

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最早的起源由來學術界裡有臘祭(蠟祭)之說、

巫術之說及鬼節之說等三種說法。不少學者認為春節既然是年節,在時間的 概念上應該不能出現於「年」之前。在上古的農業社會,掌握了「年、月、

日」迴圈運行的規律,才能使人們在與大自然的爭鬥中得以生存。《爾雅.釋 天》中說:「夏日歲,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曰載。」說明瞭早在周時就有

「年」的概念。《尚書.堯典》中雲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

堯命羲氏與和氏觀測天象,因而得出三百有六旬有六,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之 說,這是最初「年」的時間概念。雖然當時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具成熟,觀測

56

57 性,可將送禮過程視做成一種象徵性社會意義的交換型態。而 Sherry(1983)

也表示:消費者行為有可能來自於送禮行為的需求,但送禮與一般購物這兩者 行為最大的差別是一般購物消費行為沒有送禮與收禮間的互動關係,送禮行 為則是野一個完整的流程,它具有淺在的社會意義。送禮動機的議題探討可 追溯至 1960 年代由 Murray(1964)提出,Othman& Teng(2000)以 15 題操 作此構念,以下為他提出的四項送禮動機:

1、 慣常性動機-送禮只是消費者一種習慣性的行為。

58

2、 義務性動機-消費者是出自某種義務而需要送禮所產生的行為。

3、 實用性動機-消費者認為對方對此禮物有實用的需求所產生送禮行為。

4、 利益性動機-是指有特定目的並以利益導向所進行的送禮行為。

Michelle DeMoss 的研究曾經歸納送禮時送禮及受禮人幾個重要的心理現 象,分別是溝通、交換、特殊性及滿意水準。

溝通現象,其實送禮行為是溝通現象在人際關係中最普遍一般的訊息傳 達功能,無論溝通現象在人際送禮是以何種方式呈現,都無可避免地會受到 送禮成本的影響,在人際送禮中,送禮成本不同往往會影響到達到的溝通的 效果,一般而言,整體送禮成本越高,溝通現象也就越顯著。

交換現象,送禮行為在人際關係中常會形成禮尚往來的循環互動,這個 部份往往是基於個人一種履行責任或義務的心態,而產生不斷送禮、收禮的 循環現象。(Belk,1979),人際送禮中,有所付出與期待回報的心理經驗,

就是交換現象的表現。和溝通現象相仿,在兩種不同形式送禮行為中,交換 的心理現象也會受到送禮成本的影響。

特殊性現象,人際之間真誠的禮物,通常被賦予特殊含義,而這種含義 是經過某種溝通儀式、默契、共同價值觀或互動過程所培養出來的。往往能 夠讓一個平凡無奇的禮物頓時成為受禮者心目中無可取代的至寶(Sherry,

1983),這種將禮物給神聖化的過程,稱之為特殊性現象。

滿意水準現象,對送禮者而言,人際送禮行為的目標不單單只考慮受禮 者的滿意度而已,也包括了在整個禮物產生和送禮的過程當中,對送禮者自 身所帶來的滿意水準,所謂的「滿意水準」,是指送禮者自身對該送禮事件整 體的滿意程度。

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