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的版畫教育課程發展與凸版版畫製作概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臺灣的版畫教育課程發展與凸版版畫製作概述

一、臺灣的版畫教育課程發展 (一) 臺灣藝術教育與版畫課程之關連性

在 1960 年代,李德(Read)和羅文費爾(Lowenteld.V)

的思想主導了「創造性」美勞教育的發展,到了 1970 年代後 期,艾斯納(Eisner)的教育理論又將臺灣藝術教育導向「品 質美感」的教學模式,其後到了 1980 年代,艾斯納和葛利爾

(W.Greer)及察布曼(L.Chapman)提出了 DBAE 的教學,

在臺灣掀起了以「學科為主的美術教育」風潮,迄今為主這三 種教學模式仍影響了臺灣藝術教育;1990 年代,許多歸國學 人又將後現代主義的思潮帶回臺灣,這種先解構再建構的思想 也影響了臺灣藝術教育的質變,因此今日臺灣的藝術教育充滿 了變數,也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及各種可能性,並極富藝術實 驗精神。以下從吳望如(2007)所整理的表中,大略可看出臺灣 近半世紀的藝術教育課程發展,以及它和版畫課程之間的關連 性,其發展進程如下:

表 2 臺灣藝術教育課程發展進程一覽表,吳望如整理

從以上列表可以看出,在臺灣的美勞教育中,「版畫」被 大幅度的推廣並在課程中實施是在 1975 年(民國 64 年)之 後,尤其到了 1993 年(民國 82 年)新課程實施時,版畫才 開始蓬勃發展。

(二) 臺灣視覺藝術課本中的版畫單元探索

臺灣國小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標準,自 1952 年實施以來,

歷經了多次修改,版畫教學單元由少量逐漸增加,並且更加多 元,這其中不乏許多推手在其中努力推廣,也因為如此,臺灣 的版畫藝術教育才有今天多元的面貌呈現。在 1954 年出版的

《國民學校叢書》中,版畫被列在「圖畫技法」之中,由臺灣 前輩畫家暨藝術教育家李澤藩先生介紹了「吹霧法」、「複寫紙 複寫法」、「蠟紙轉寫法」、「濕水法」、「糊圖案法」、「捺印法」

六種版畫技巧;1959 年由國立教育資料館所出版的《國民學 校各科課程之研究》一書中,將美術科的教材範圍分為:繪畫、

圖案、雕塑、手工藝、欣賞等五項,而版畫則歸屬於「圖案」

項下,書中六個學年計介紹了:「蓋印版畫」、「切雕蓋印版畫」、

「木版畫」等技巧;由上述兩個例子不難發現,在 1959 年之 前,版畫的教學內容是相當簡單且缺少變化的。

到了 1962 年,頒行了「國民學校中高年級美術課程標 準」,將版畫從圖案教材中拉出,而改列入「繪畫」教材中。

這個時期版畫約佔美術課程的的 5%~10%,教材內容則列出了

「紙版畫」、「黏土版畫」、「木刻版畫」及「磚瓦版畫」;1968 年,教育部又頒行「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美術課程暫行課程標

準」,版畫並無太大的變動,但內容增加多項版畫類別,也介 紹了「單刷版畫」及「孔版畫」。

1975 年所頒行「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沿用達十九年 之久,在教學指引中將版畫分為「寫意發表」及「寫生發表」

兩類,從一年級至六年級均訂定出版畫教材項目,「美勞科」

一詞也是在這時期決定,低年級每週授課 80 分鐘,中、高年 級每週授課 120 分鐘。臺灣的美勞教育在這時期開始正常化,

版畫也因教學指引中幾乎每一冊均有詳細介紹,而開始受教師 重視,再加上此時廖修平教授回國推動現代版畫,且由國立新 竹師專所培育出的美勞師資科陸續畢業,投入教學行列(第一 屆即在 1975 年畢業),臺灣的版畫藝術教育從這時期開始茁 壯,當時南部有潘元石老師、林智信先生大力推展兒童版畫教 學,北部則有廖修平教授培訓種子教師,臺灣的國小美勞課程 在此時顯得多采多姿。

1993 年實施的課程被稱為「新課程」,一改以前注重「創 造性美術教學」走向,在教材綱要中特別強調「審美的教學」,

並將表現的教材區分為「心象表現」、「機能表現」二種,最重 要的是打破已實施近二十年的創作表現分類-「繪畫」、「雕 塑」、「工藝」、「設計」。認為創作不應分類,每個孩子都可依 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創作方式,在此前提下,教材的內容顯 得更加多元且豐富,加上課本開放由民間編輯,因此版畫教材 在每一個審訂本版本中,都出現得相當頻繁。

2000 年,臺灣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這次課程改革變 動相當大,對所有教師而言,是一項教學方式的改變,在教材

的編輯上更具挑戰性。由於音樂、美術及表演藝術在課程上合 而為一,且原本該有的五節課 200 分鐘的藝術課程(美勞 120 分鐘,音樂 80 分鐘)縮減成 120 分鐘(美勞、音樂及表演各 40 分鐘),美勞教學在空間上明顯的受到擠壓,因此版畫在課 本中出現的單元也明顯的減少很多,這項轉變讓原本已經開始 蓬勃發展的版畫教育受到相當大的打擊,尤其指導版畫需準備 相當多的器材與工具,加上印製完的收拾工作相當繁瑣,要在 短短的 40 分鐘內上完一堂版畫課,實有困難。但幸好九年一 貫課程強調的是「綱要」精神而非「標準」,因此只要能符合 綱要中的各項精神,學校也可以自編教材,實施本位課程,因 此相對的,若學校想發展版畫特色,只要學校中的教師、行政 人員、家長達成共識,可說更加容易建構版畫本位特色。

(三) 臺灣兒童版畫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 1.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

九年一貫課程是臺灣近幾十年來課程改革、課程綱要變 動最大的一次,尤其將「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

合併成為「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使得原本各自獨立的課 程,必須統整在一起,進行「合科教學」、「統整教學」、「協 同教學」等,因此在教師專業能力尚未健全下,版畫教學不 但在課本中失去蹤影,更被基層教師所遺忘,再者由於科目 合併,視覺藝術每週平均只剩一堂課(40 分鐘),版畫的單 元又更加不易進行,因此下一次課程改革宜重新檢視此一問 題。

2. 班級人數仍然偏高

目前在臺灣,小學中的班級人數標準仍為一班 32 人,以 這樣的人數但只有一位教師要執行整個版畫課程,包括製 作、上墨、印刷、收墨….等過程,相當不容易,根據蘇錦皆 調查顯示,大多數的美勞教師認為實施版畫教學最適合的上 課人數為 16-20 人,藝術教育大師艾斯納(Eisner)也認為:

班級人數過多不但增加教師工作量,也是學校改革的一大阻

二、凸版版畫製作概述

現今因應時代便利需求,橡膠板的使用應運而生,橡膠 板較木板柔軟有彈性、可耐水,適合做入門的基礎,但沒有 木板的紋路肌理,紙板則是在教學時較簡易的板材,便宜也 較易取得,但重複使用性不高,保存也較不容易。

2. 刻刀

凸版版畫的刻刀主要有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與斜口 刀四種,市面上販售的刻刀組大多也以這四種刀種為主,學 生用刀有時甚至只以圓口刀和三角刀配合即為一組,若有需 要也可自治不同形狀的刀具,其餘可以表現出特殊效果的工 具如釘、錐、砂紙等工具,皆可以畫面表現需要自行使用。

上述四種主要刻刀形狀、表現及使用方法整理如下表。

表 4 凸版版畫刻刀介紹

三、凸版版畫製作過程

凸版版畫之製作分別有繪製草圖、刻版、上墨、印製等多個過 程,其內容如下表所述。

表 5 凸版版畫製成簡介,楊皓鈞,2009

製作過程 圖例 說明

繪製草圖 構思並繪製草圖於板材上,可直接用鉛

筆繪製草稿或用複寫紙轉印至基底版 材。須注意拓印後的正反關係。

刻版 刻版無特定先後順序,可由細線著手雕

出整體輪廓,再清除大片的面積。雕刻 時不需使用太大力氣以免滑刀而誤刻不 需刻除的部分。

上墨 上墨前先檢查,可用一張薄紙覆在版

上,再用用鉛筆擦拓,即可預知印出來 知模樣並以此進行修圖。將油墨薄滾調 墨板上,並用滾筒均勻替版滾上油墨。

印刷 將上完油墨的刻版置於一張乾淨的紙

上,並將另一張紙對齊底紙後,以馬連 或壓印機均勻施力於紙上,使油墨能轉 附於紙張上。

完成 壓印完成後將作品至於陰涼處風乾,即

為完成作品。

四、小結

當版畫教學因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班級人數偏高、版畫教學師 資不足、材料取得不易、專業器具購置不易等因素而不利於教師教 學時,開發讓教師便於教學又可以引起教師教學意願的教材便成為 一大課題。

研究者認為要在班級中實施版畫教學首要條件是教師須具備 版畫教學的能力,然而經過研究者的訪談及調查後發現,現職藝術 與人文教師中有大部分為非美術相關科系畢業,有修習或製作過版 畫經驗者也佔少數,在大部分教師沒有經過版畫製作的訓練時便會 對版畫教學產生疑慮,而沒有進行版畫教學之意願,因此本研究便 利用擴增實境技術開發一套簡單易學習使用的版畫教學系統,讓沒 有版畫教學經驗的教師也能順利進行教學。

此外,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教學的版畫課程為凸版版畫的製 作,因此本節另將凸版版畫製作方式做一概述,經過本節的探討可 知凸版版畫的基礎工具與簡易製作流程,在工具方面,刻刀的運用 和刻刀造型的不同造成不同呈現效果為版畫教學中重要的步驟,若 教學時沒有真實刻刀讓同學進行運用及互動,對教學者而言可為巧 婦難為無米之炊,目前大部分學生使用的雕刻刀為簡易組合,也就 是只有三角刀與圓口刀,要讓學生認識各種刀型的特徵及效果只能 藉由觀看 2D 的圖片或影片,本研究在系統設計中將各種刀型分別 做介紹,其外型特徵與雕刻效果可以藉由虛擬的 3D 模型與動畫進 行各角度的轉動與觀察,加深學習的印象。

此外,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教學的版畫課程為凸版版畫的製 作,因此本節另將凸版版畫製作方式做一概述,經過本節的探討可 知凸版版畫的基礎工具與簡易製作流程,在工具方面,刻刀的運用 和刻刀造型的不同造成不同呈現效果為版畫教學中重要的步驟,若 教學時沒有真實刻刀讓同學進行運用及互動,對教學者而言可為巧 婦難為無米之炊,目前大部分學生使用的雕刻刀為簡易組合,也就 是只有三角刀與圓口刀,要讓學生認識各種刀型的特徵及效果只能 藉由觀看 2D 的圖片或影片,本研究在系統設計中將各種刀型分別 做介紹,其外型特徵與雕刻效果可以藉由虛擬的 3D 模型與動畫進 行各角度的轉動與觀察,加深學習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