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與閱讀能力有關之測驗評量

近年來,跨國的大型教育測驗相當興盛,在國際間形成一股趨勢,而各測驗 測量的能力面向眾多,例如數學、理科、閱讀、公民、師資培育……等,都是各 國際大型組織有興趣去瞭解的能力。而目前主要在國際間舉行大型教育測驗的組 織 有 兩 個 , 分 別 是 國 際 教 育 評 鑑 協 會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 以 及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IEA 的面向較為多元,舉凡 1995 年起針對各國四年級以及八年級學生的數學 能力與科學能力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2001 年起針對各國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針對八年級學生公民教育的「ICCS 2009 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ICCS 2009)。及針對師資培育 的「中小學數學教師培育跨國研究」(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y in Mathematics, TEDS-M),都是 IEA 致力研究的領域。就時間上來看,針對公民教 育的「 公 民 教 育 研 究 」(Civic Education Study, CIVED),也就是 ICCS 2009 的 前身年代最早,分別在 1971 和 1994 年各舉辦過一次,TIMSS 和 PIRS 分別在 1999 以及 2001 開始舉辦,每四年舉辦一次,針對師資培育的 TEDS-M 則最晚,

2005-2008 年間才開始進行調查和資料蒐集。

OECD 所舉行的測驗雖只有「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但與 IEA 麾下的測驗較為不同的是,PISA 所關注的主要能力每年都有所改變,2000 年的首次 PISA 主要關注的是閱讀,2003 年所關注的是數學,而 2006 年所關注的是科學,三年循環一次主要關注的學科 領域,而近年來由於問題解決的能力興起,在 2003 和 2012 時則多了問題解決,

2015 加入合作問題解決。

除了國際間的大型測驗,也有部分國家為了瞭解國內學生的能力,舉辦大型 測 驗 , 較 著 名 的 就 是 美 國 的 「 全 美 教 育 進 展 評 量 」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NAEP 是由美國國會授權美國教育科學院(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IES)所做的評量方案,目的在於瞭解美國學生在數學、科 學、文學、閱讀、寫作、社會、公民、美國歷史、地理、音樂、電腦教育等十一 項學科的能力。而臺灣的國家教育研究院目前也有針對測量臺灣學科能力的測 驗:「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 (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TASA ),主要是研究臺灣學生在國語、英語、數學、自然、社會五個考科的表現 情形,每個受測學生測驗兩科。

雖然NAEP和臺灣的TASA等測驗對於閱讀或文學等能力亦有所關注,但本研 究主要聚焦於與閱讀相關之測驗,故底下將分別介紹較關注閱讀素養的PISA和 PIRLS。

壹、PISA的閱讀素養評量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為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所主導、開發之國際標準化評量工具。PISA 於 2000 年首次 施測時有 43 個國家(地區)參與,時至今日,參與的國家有增多的趨勢,2003、

2006 及 2009 年時則分別有 41、56 及 68 個國家(地區)參與,最近一次於 2012 年施測時,則是 65 個國家(地區),顯見各國對於教育發展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視,

從 PISA 的結果分析中,除了可以看出學生的在閱讀、數學及科學的學習狀況外,

也可對於國內教育政策的成效進行檢視,使政府得以對教育政策做檢討、修正。

PISA 的主要目的在於檢驗十五歲青少年是否具備能運用於現實生活中的知 識與技能,也就是「素養」。檢驗方式為評估十五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及科學能

力,近年來也加入了問題解決能力(Problem Solving)。PISA 每三年舉行一次,且 每次的重點項目不同,呈現週期性的更迭,以 PISA 2012 為例,當年度的測驗主 軸為數學,閱讀與科學為輔,表 2-1 為 PISA 歷年學科週期表。除學生作答反應 的收集外,也會對學生收集相關的背景資料以做為分析的變項,如學生本身是否 投入、家庭社經地位、學校教育資源……等。

表 2-1

PISA 歷年學科週期表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閱讀  

數學  

科學  

註:當年度主要測驗科目以「」標記

PISA 主軸科目有閱讀、數學、科學三項,因本研究欲討論之目標為「閱讀能 力」,故數學與科學略過不提。PISA 2009 的測驗主軸是「閱讀」,其將閱讀定義為

「理解、應用及反思文本的能力,以達到個人目的,發展個人的知識與潛能,並 有效參與社會。」(OECD, 2009)。閱讀素養的評量層面有文本類型(text)、任務情 境(situation)、及閱讀歷程(aspect)三個不同的面向。

文本類型的範圍,主要是「連續」和「非連續」兩種形式。連續文本通常是 由句子組織而成的段落,包括敘事文、說明文、記述文、論述文、操作指南……

等,其中以說明文為最大宗;非連續文本主要是透過圖表和圖形(chart and graph)、

表格(table)、表單(form)、 地圖(map)、……等方式引發讀者的反應。任務情境意 指文本建構的情境脈絡和使用目的,包括個人用途為主的小說、書信、傳記和散

文,公共用途的官方文件或聲明,職業用途的手冊或報告,教育用途的教科書和 學習手冊等四類型。而閱讀歷程則為瞭解讀者對文本是否具備全盤的理解,歷程 包含有提取資訊、形成概括了解、發展解釋、反思和評鑑文本內容、反思和評鑑 文本形式五項。我國對於 PISA 閱讀領域的研究相當豐富,除了從閱讀測驗的結 果去探討我國學生的閱讀狀況(鄒慧英、黃秀霜、陳昌明,2011;簡馨瑩,2011;

鄭百宏、陳建憲、白舜文,2013;施宜煌,2013)外,PISA 所提及的閱讀歷程 也被用來發想教學策略(謝 惠 雯、何 淑 蘋,2014;楊 曉 菁、孫 劍 秋,2014;

孫 劍 秋 、 林 孟 君 , 2013; 黃 慶 豐 , 2013), 可 見 PISA 對 於 我 國 的 閱 讀 教 學 有 著 相 當 的 影 響 力 。

貳、PIRLS的閱讀素養評量

促 進 國 際 閱 讀 素 養 研 究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為國際教育評鑑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為了瞭解各國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影響閱讀能力的因 素所開發之國際標準化評量工具。其評量週期為每五年施測一次,2001 年首次施 測時有 36 個國家(地區)參與,2006 年時有 45 個國家(地區)參與,最近一次 於 2011 年施測時,則是 49 個國家(地區),參與的國家(地區)日益增加,顯 示越來越多國家對國際評比結果產生興趣。從 PIRLS 的結果分析中,除了可以觀 察各國學生的閱讀素養,也可使各國教育單位檢視國內教育政策的成效,並可參 考結果對教育政策進行修正、改進。

PIRLS 的調查對象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所 發 展 的 國 際 教 育 標 準 分 類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當中的第一級,除去某些較早入學的 國家(地區),參與 PIRLS 的學生平均年齡至少為 9.5 歲。而本研究是以臺灣、

香港及新加坡的四年級學生為對象。

PIRLS 2011 的抽樣方式採兩階段的方式,第一階段利用等比機率抽樣方式

(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選取受試學校,第二階段自第一階段裡選取的 學校內,隨機抽樣四年級的班級。臺灣共有 150 所學校,4293 位學生和家長,

及 150 位參與測驗學校的校長及參與測驗班級的國語教師參與 PIRLS 2011,參與 的學生和家長數比 PIRLS 2006 的 4589 人略少了一些;香港參與的學校共有 152 所,學生有 3875 位;新加坡參與的學校有 176 所,學生共有 6367 名,不管是參 與學校數或是人數,都是三地最多。

PIRLS 的主要目的在於以瞭解四年級學生在閱讀上的表現、對閱讀的態度、

習慣以及相關的環境因素,去檢驗其閱讀素養。其學生的閱讀表現是透過觀察學 生對於不同文體的作答反應以及不同的閱讀歷程的表現,經由學生在閱讀理解測 驗中的作答,我們可以得知學生的閱讀表現,表現好的學生代表他們在故事體及 說明文中能夠閱讀、理解及詮釋相對複雜的資訊。在正式施測時,會將五篇故事 體(Literary Experience)及五篇說明文(Acquire and Use Information)兩兩組合成為 十三本題本,十篇文章共有 135 題,總分 174 分,因為測驗時間有限,故學生僅 需作答其中一本題本,題本內的文體包含一篇故事體及一篇說明文,題本組成內 容見表 2-2,而每位學生只須完成其中一份題本即可。此外,由 PIRLS 2011 評量 架構可知,從文本類型來看,有 53%的題目屬於故事體,其目的在於評量學生的 文學賞析能力,而另外 47%的題目為說明文,其目的在評量獲得與使用資訊的能 力,另外看到閱讀歷程,直接提取佔了 24%,直接推論佔了 34%,詮釋整合佔 28%,而比較評估則佔 13%,評量架構見表 2-3。

表 2-2

藉由學生回答題本中的問題,我們可以瞭解學生在閱讀歷程中的表現,閱讀 歷程主要分為直接理解歷程及詮釋理解歷程,直接理解歷程又可以被分為直接理 解與直接提取,詮釋理解歷程被分為詮釋整合與比較評估。閱讀理解測驗內有選 擇題及建構反應題兩種題型,選擇題皆為1分,選項皆為4個;建構反應題的分數 則依其題目深淺或答案含括範圍而有所不同,分別有1分、2分及3分的設計,分 數可讓作答學生知道該題答案應該需要有怎樣的回答。評分人員對建構反應題評 分時,並非依照評分人員對學生回答的喜好去給分,而是根據PIRLS所給定之標 準,依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去給分。另外,對閱讀的態度、習慣及相關的環境因素 則透過背景問卷去瞭解,背景問卷包含了學生問卷、教師問卷、學校問卷及課程 問卷(IEA, 2009),從學生問卷、教師問卷、學校問卷及課程問卷的內容回饋,可 以從各個變項中分析影響學生閱讀素養的因素,並做為未來教材內容與教師教學 改革路線的修正。國內目前對於PIRLS的研究,多為與閱讀教學(張 毓 仁 、 柯 華 葳 、 邱 皓 政 、 歐 宗 霖 、 溫 福 星 , 2011; 林 美 英 , 2010 ) 及 閱 讀 表 現

( 孟 瑛 如 、 陳 虹 君 , 2012; 林 吟 霞 、 葉 韋 伶 , 2009; 張 郁 雯 , 2006)

有 關 , 此 外 PIRLS 2011工 作 團 隊 的 柯 華 葳 教 授 也 探 討 了 閱 讀 理 解 與 數 學 成 就 表 現 的 關 係 ( 張 建 妤 、 柯 華 葳 , 2012)。

國際間與閱讀較為相關的兩項大型教育評比:PISA和PIRLS,是檢視各國學 生在閱讀素養表現的兩項重要指標,本研究選用PIRLS資料庫中的學生成就資料

國際間與閱讀較為相關的兩項大型教育評比:PISA和PIRLS,是檢視各國學 生在閱讀素養表現的兩項重要指標,本研究選用PIRLS資料庫中的學生成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