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們所看到的顏色與光線的波長有關,是光線受到視野中物體的色澤 加以反射、吸收、或穿透所造成,而使我們的眼睛視覺產生看見不同顏色 的感覺。任何一種感覺,均是由刺激所引起,視覺的刺激就是光(張春興,

2003;潘震澤等譯,2005)。因此,要瞭解色光概念必需了光的基本性質。

(一)光的本性

什麼是光?光的本性是什麼?它由什麼組成?每一位研究光學現象 的科學家都想知道,此問題也已經被討論了好幾個世紀。笛卡兒(R.

Descartes, 1596-1650)用小球的運動來解釋光的折射和反射,傾向於「微 粒說」,但他並不否認「波動說」,他認為光本質上是一種壓力,在完全彈 性的、充滿一切空間的媒介(以太)中傳遞,就像水波一樣,不過傳遞的 速度是無限大。而牛頓(I. Newton, 1642-1727)傾向於微粒說,他認為光 可能是微粒流,這些微粒流從光源飛出,在真空或均勻介質中做慣性運

認知結構改變

強修正 弱修正 修正

增加

動。而大約在同一個時期,荷蘭科學家惠更斯(C. Huygens, 1629-1697)

則認為光是一種「波動」,光的傳播方式與聲音類似,而不是微粒說所設 想的像子彈或火箭那樣的運動。由於牛頓的權威和雙折射現象給惠更斯帶 來困擾,在整個十八世紀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接受光的粒子說。直到十九 世紀初,英國科學家楊(T. Young, 1773-1829)從雙狹縫實驗提出干涉原 理、十九世紀末馬克斯威爾(J. C. Maxwell, 1831-1879)提出馬克斯威爾電 磁方程式,並由赫茲(H. Hertz, 1857-1894)發現電磁波的證據後,波動說 的主張受到重視,反而凌駕微粒說(郭亦玲、沈慧君,1996;關洪,2000)。

之後,科學界確認了光具有雙重性質,換言之,光既是粒子,也是一種波 動。而到底應屬於何種性質,端視其解釋情境而定(Rogers, 1977)。

(二)彩色視覺(color vision)

牛頓是第一位有系統地研究色光的科學家,他讓太陽光射入並穿透三 稜鏡,結果顯示太陽光經折射後可以分散出紅、橙、黃、綠、藍、靛、紫 等七種色光,而原來分散的各種色光,經過第二個三稜鏡之後會還原成白 光,形狀和原來一樣,在經過第三個三稜鏡之後,又會分解成七種色光。

此為人類初步瞭解光與顏色的關係(郭亦玲、沈慧君,1996)。

彩色視覺起始於活化錐細胞上的光色素,人的視網膜上有三種錐細 胞,包含對紅、綠、或藍敏感的光色素。如其名稱所示,這些色素吸收不 同波長的光線,也對這些光線的反應最佳。雖然每一種錐細胞對特定波長 的光線反應最佳,但也會對其他波長反應。因此對任一波長的光線,三種 的錐細胞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興奮;例如對波長 531 奈米(nm)的光線,綠 色的錐細胞反應最強,紅色次之,藍色的則完全不反應。我們對此顏色的 感覺為綠色,取決於這三種錐細胞的相對輸出量,以及視覺系統高階層細 胞對這些輸出的評比。

彩色視覺的通路,是由某一類節細胞對一大段的波長都產生反應所引 起;換言之,它們接受來自三種錐細胞的輸入,其傳送訊息並不是特定的 顏色,而是一般的亮度。另一類的節細胞則負責特定的顏色,這一類細胞 稱為反色細胞(opponent color cell),因為它們接受一種錐細胞的興奮輸 入,同時也接受另一種錐細胞的抑制輸入。細胞接收藍光刺激時增加放電 頻率,但換了紅光後便被抑制;同時該細胞對白光刺激的反應不強,因為 白光同時包含藍光及紅光的波長。其他複雜的形式也存在。這些細胞的輸 出在腦中視覺中樞的紀錄,有多重但不清楚的策略(潘鎮澤等譯,2005)。

(三)光與顏色

眼睛的組成包括光學及神經兩個部份,前者將視覺影像聚焦於接受器 細胞,後者則將視覺影像轉變成漸進及動作電位的形式(Widmaier, Raff & Strang, 2003)。眼睛的接收器只對所有電磁波中的ㄧ小部份敏感,該部分 稱之為可見光。放射波的能量是以波長及頻率來表示;波長(wavelength)

是指電磁波兩個相鄰波峰的距離,其長度變化可由光譜的ㄧ端長波無線電 的幾公里,到伽瑪射線的另ㄧ端只有一奈米的幾分之ㄧ。而放射波的頻率

(frequency),或是每秒中週期發生的數目,以赫茲(hertz)為單位,與 波長成反比。能刺激眼睛接收器的波長稱為可見光譜(visible spectrum),

波長約介於 400-700 nm 之間,位於此段光譜內不同波長的光線,就呈現不 同的顏色的感覺經驗;而在 400 nm 以下與 700 nm 以上的光波,人類的眼 睛是看不到的,例如紫外線和紅外線。

顏色的感覺決定於光波的長短。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光波同時投 射在網膜上時所引起的顏色感覺,即會產生一種混合效應,此種混合效應 下所得到的色覺經驗,稱為顏色混合(color mixture)。顏色混合分為色光 混合與顏料混合兩種,心理學上所研究者多為色光混合。兩種不同波長的 色光同時作用於視網膜時所產生的色覺,稱為加色混合(additive color

mixture),加色混合現象只會在色光混合的情形下產生,顏料或油漆混合 時則不會產生此種現象。顏料或油漆混合時,其波長彼此吸收產生色調相 減的效果,稱為減色混合(subtractive color mixture)(張春興,2003)。

本研究欲探討職前教師的色光概念及其概念改變的歷程,基於上述光 與顏色之原理,設計以白光通過六種顏色之玻璃紙,使之產生不同之六種 色光,讓受試者進行 POE 活動,針對其對色光持有的概念進行探究,以期 能瞭解職前教師在進入職場之前,對於色光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二、 有關光與色彩的研究

有關光與色彩的另有概念研究種類甚多,例如:白光與色光之關係、

白光與半透明或有色物體之交互作用、白光與顏料之關係、光的原色、白 光與玻璃紙交互作用之關係等。研究者試著將其歸類成三個向度來加以探 討,分別為:白光與色光之另有概念、白光與有色物體交互作用之另有概 念、色光混合之另有概念。

(一)白光與色光之另有概念

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學習者認為「白光是純淨沒有顏色的,色光是白 光加了顏色所混合而成 ,並且不認為白光是由各種色光所混合而成 」

(Anderson & Smith, 1983;Eaton, Anderson & Smith, 1983;王龍錫,1992;

王龍錫、張靜儀,1995;張川木,1999;林宏一,1999;唐明,2001;江 文雄,2003;蕭倍如,2004)。Feher 和 Rice(1992)指出, 8-13 歲的兒童 認為「有顏色的光是暗的,他讓物體看起來更暗;白光比較亮,顏色光就 是裡面夾有暗的東西」等想法。蕭倍如(2004)探討台中縣小學生的光學 迷思概念,針對小五、國一、國三以及高二等四個年級,共計 837 位學生 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認為「白光是一種單一顏色的光線,光本來沒有 顏色」。王玉龍(2006)針對 30 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色光另有概念進行研 究,結果發現學生認為「不同的色光有強弱之分,強色光會蓋過弱色光」;

也有諸多的研究發現,有些學習者認為「光照到物體是顯示物體的顏色,

顏色來自物體的本身,是物體的本質」(Anderson & Smith, 1983;王龍錫,

1992;張川木,1999;唐明,2001)。Feher 和 Rice(1992)的研究發現學 習者認為「光的顏色會和物體的顏色互相混合,其產生的色光會把顏色給 物體」。林宏一(1999)針對 7 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光與顏色概念進行研 究,發現某些學童認為「物體的顏色是物體本身所具有的性質,不受光源 顏色所影響」,這樣的結果與上述的研究有類似之處,可見「物體本身就 有顏色」,是國內外學童普遍的想法。江文雄(2003)對國小高年級學生 進行光迷思概念的研究,結果發現學童認為「色光進入有色物體,會將原 來的白光染成與其同樣之顏色,並且會將原來的白光吸收,把該色光放 出」,這也是國小學童對色光所持有的另有概念。

白光除了與不透明固體會有交互作用之外,和半透明之物質也會有交 互作用的產生,例如色光與玻璃紙。蕭倍如(2004)的研究發現學生認為

「有色玻璃紙只允許該色光通過」,學生的另有概念有下列幾點:

1. 白色光照射紅色玻璃紙,可以觀察到屏幕上出現粉紅色光。

2. 白色光照射紅色玻璃紙時,屏幕沒有出現來自手電筒發出的白光。

3. 白色光照射紅色玻璃紙時,屏幕會出現來自手電筒所發出的白光。

同時她也發現學童在「透過有色玻璃紙」這個概念裡也存有些許的另 有概念:

1. 玻璃紙的顏色會蓋過蘋果的顏色。

2. 玻璃紙會透光,所以蘋果所發出的光會透過綠色玻璃紙。

3. 蘋果的顏色不會變,透過綠色玻璃紙仍會看見紅光。

王玉龍(2006)的研究也發現學生對於白光與玻璃紙交互作用之間也 存有一些另有概念,例如:

1. 光穿過玻璃紙只呈現玻璃紙的色光。

2. 白色燈光會和玻璃紙混合產生顏色。

3. 色光通過玻璃紙速度的快慢導致呈色結果不同。

4. 玻璃紙顏色的亮度會影響色光呈現。

5. 學生以玻璃紙顏色的深淺預測色光呈現。

洪淑淩(2007)針對國小自然科教師進行色光 POE 活動,研究發 現受試者對於白光與玻璃紙交互作用之間也存有一些另有概念,例如:

1. 玻璃紙僅讓單一顏色通過,例如橙色玻璃紙只讓橙色光通過。

2. 玻璃紙吸收其他色光,讓同色的單一色光通過。

3. 玻璃紙過濾其他色光,讓同色的單一色光通過。

4. 玻璃紙阻檔其他色光,讓同色的單一色光通過。

5. 玻璃紙反射本身顏色的色光,例如黃色玻璃紙反射出黃光。

6. 玻璃紙反射其他色光,保留單一色光,例如紫色玻璃紙反射紫光,

保留紅光。

(二)色光混合之另有概念

學童在日常生活和美勞課程中,容易學習到一些有關色料互相混合的 經驗,但是進行色光混合觀察的機會甚少,因此學生往往可能利用有關色

學童在日常生活和美勞課程中,容易學習到一些有關色料互相混合的 經驗,但是進行色光混合觀察的機會甚少,因此學生往往可能利用有關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