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二、 英文部分

Krejcie, R. V. ,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 30 (3), 607-610.

Ivancevich , J. M.,&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managerial

perspective.New York:Scott, Foresman.

Neulinger, J. (1982).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ш:Charles C.

Thomas.

Iso-Ahola, S. E., & Weissinger, E. D.(1990). Perception of boredom in leisure:Conceptualiz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1),1-17.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L. Driver, P.J. Brown, & G. L. Perterson (Ed.), Benefits of

Leisure (pp.411-41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Philip&Barbara(1994/2008)。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郭靜晃、吳幸玲(譯)。發展心理學。台北:揚智。

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111-128.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 and health. Journal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0.

Helms, B. J. (1996). School-related stress: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5409).

Helms, B. J. (1996). School-related stress: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5409).

Iwasaki (2003). Examining rival models of leisure coping mechanisms.

Leisure Sciences,25, 183-206.

Vaillant, G. E. (2003). Mental healt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0(8), 1373-1386.

Michelle, S. H., & Frederic, J. M. (2004). Adolescent’s attachmen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1(3), 391-402.

Hoghughi, M., & Long, N. (2004). Handbook of paren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practice . London: Sage.

Bushnell, P. (2005). Childhood stress. Kids Health. Retrieved March 22,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kidshealth.org/parent/emotions/feelings/stress.html

Onieal, M. E. (2009). A perilous time for adolescents. Clinician Reviews,

19(2), 1-2.

Zobairy, M., Aliabadi, S. & Zobayri, L. (2013). Investigation of The Activity in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4, 248-251.

附錄一

問卷內容效度評鑑之專家效度名單

葉國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李思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高毓秀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苗迺芳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蕭雅娟 新北市國中健康與體育輔導團團員

附錄二

_______________賜鑒:

您好!學生佳盈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 系健康教育教學在職碩士班,由胡益進教授指導進行「新北市某國中 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寫作。素仰 台端 學識淵博、實務經驗豐富,冒昧懇請您擔任研究工具之內容效度專家 學者,協助審查並給予指導,如蒙惠允,不勝感激。

茲隨函附上「研究計畫論文摘要」(附件一)、「新北市某國中 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附件二)。請 您參照各題目,針對內容之正確性、需要性、適當性、涵蓋性等原則,

逐題評選於「專家效度同意度百分比」欄中,圈選適合的同意度百分 比,若對題目有修改建議或其他意見,請您填寫於「建議」欄中。

非常感謝您的指導與建議,懇請您將審查結果於 4 月 15 日前以 E-mail 或所附之回郵信封方式擲回,促使後續問卷的修改預試及正式 施測有較充裕之時間,勞煩之處,尚祈見諒。若有任何問題,煩請與 學生佳盈聯繫,最後再次十分感謝您的協助與指教。敬頌 時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胡益進 博士 研 究 生:簡佳盈 敬上

附錄三

研究計畫摘要

題目:新北市某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橫斷性調查研究法了解新北市某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 和生活壓力現況,擬針對背景變項和休閒活動參與類別以及頻率等因 素不同探討其與生活壓力間的關係,期能找出有效的預測因子,讓中 等學校、教師及家長們了解現階段青少年朋友的休閒活動參與狀態,

提供作為養育時的參考,幫助青少年度過狂飆的青少年時期,另盼透 過學校教育的學習,鼓勵國中學生培養正向的休閒活動習慣,讓國中 學生練習處理自己的壓力,以面對人生接下來的各種挑戰。本研究採 問卷調查法,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 102 學年度第二學期新北市某國 中七年級至九年級約 576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所得資料係以次數分配

、百分率、平均值、標準差、最大值和最小值、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相關之變項。

一、 研究目的

(一)了解研究對象休閒活動參與及生活壓力之現況。

(二)探討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和休閒活動參與之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和生活壓力之關係。

(四)探討研究對象休閒活動參與及生活壓力之相關。

(五)探討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和休閒活動參與對生活壓力之預測 力。

二、 研究架構

三、 問卷設計說明 (一) 社會人口學變項

包括研究對象性別、年級、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社經地位、補習 狀況、每週零用錢金額、在校段考成績表現等基本資料。

(二) 休閒活動參與量表

此部分共 25 題,問卷內容包含 1.運動或體能型、2.藝文型、3.

社交型、4.康樂型、5.作業型等五種休閒活動參與類型。本調查表採 Likert 五點量表方式計分,分別是「經常參加」、「時常參加」、「偶而

社會人口學變項

1.性別 2.年級

3.父母婚姻狀況 4.家庭社經地位 5.補習狀況

6.每週零用錢金額 7.在校段考成績表現

休閒活動參與

休閒活動參與類型 休閒活動參與頻率

生活壓力

1.個人層面 2.家庭層面 3.學校層面 4.人際層面

測量結果各類型休閒活動參與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該類型休閒 活動參與頻繁越高,得分越低,則表示受試者該類型休閒活動參與頻 率越低。

(三) 生活壓力量表

此部分共 60 題,問卷內容包含 1.個人層面、2.家庭層面、3.學 校層面、4.人際層面等四種生活壓力來源,本調查表採 Likert 五點量 表方式計分,分別是「非常困擾」、「很困擾」、「有些困擾」、「很少困 擾」、「沒有困擾」,並分別給予 5、4、3、2、1 分。

測量結果各層面生活壓力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知覺該層面生活 壓力的感受程度越大,得分越低,則表示受試者知覺該層面生活壓力 的感受程度越小。

附錄四

若無適當的代碼,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第四類 □第五類 若無適當的代碼,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

工廠工人

【第二部分】休閒活動參與量表

題目

【第三部分】生活壓力量表

49.好朋友轉學或發生意外(例如:好朋友生病)

50.不知道如何和同學相處

51.暗戀或思念某位異性朋友

52.師長反對我結交異性朋友

53.想和異性朋友交往

54.與異性朋友交往,影響情緒或功課 55.被喜歡的異性拒絕或不敢表達對異性的喜歡

56.與朋友或同學發生吵架

57.同學或朋友在背後議論我

58.面對自己的感情問題不知道如何處理

59.受到同學冷落或排擠

60.缺乏知心的朋友

~ 感謝作答 ~

~ 填寫完畢請檢查一遍,謝謝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