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蕭邦生平簡介

費德列克‧法蘭西斯‧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於一八一零年 三月一日生於波蘭首都華沙的近郊小鎮-采拉左瓦‧沃拉村(Żelazowa Wola)。蕭邦 的父親尼古拉‧蕭邦(Nicolas Chopin, 1771-1844)是法國人,由於當時法國政局動盪 不安,他在一七八七年時前往波蘭謀生,起初在一家菸草廠當會計,後來受雇於波 蘭貴族史卡貝克(Skarbek)伯爵當起了法語的家庭教師,經由伯爵夫人的介紹,認識 了蕭邦的母親朱絲汀娜‧克里桑斯卡(Justyna Krzyzanwska, 1782-1861),她是波蘭貴 族,非常熱愛音樂更彈得一手好琴,1806 年與尼古拉‧蕭邦結婚,育有四名子女,

而蕭邦在家中排行第二,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34

因為蕭邦的雙親都喜愛音樂,所以在雙親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從小便顯現出音 樂天份,六歲時隨波西米亞人雅達貝特‧季夫尼(Wajciech Zywny, 1756-1842)學習鋼 琴,蕭邦經由練習巴赫、莫札特的作品以及可以自由發揮即興演奏的才能,為他日 後的創作奠下紮實的基礎。一八一七年,年僅七歲的蕭邦於華沙發表了第一首作品

《g 小調波蘭舞曲》(Polonaise in g minor, B. 1),從此蕭邦的名聲迅速傳開。一八一 八年開了第一場演奏會,演奏奧德伯特‧吉羅維茲(Adalbert Gryowetz, 1763-1850) 的協奏曲也廣受好評。35

一八二二年,蕭邦進入華沙中學接受正規教育,並向音樂院的院長約瑟夫‧艾 斯納(Josef Elsner, 1769-1854)學習作曲。艾斯納非常欣賞蕭邦的獨創性才能,在教學 上給他充分發揮的機會。由於得到名師指導,蕭邦更在同年獲得亞歷山大皇帝賜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許鐘榮,浪漫派的旗手(台北:錦繡,1999),10。 

鑽石戒指的最高榮譽,36後來蕭邦之所以能以鋼琴作曲家的身分獨步古今,艾斯納 的功勞實不可沒。

一八二六年,蕭邦正式進入華沙音樂院(Warsaw Conservatoire)就讀,他繼續跟 隨院長約瑟夫‧艾斯納學習和聲和對位法。一八二七年蕭邦根據莫札特的歌劇《唐‧

喬望尼》(Don Giovanni)中的著名二重唱詠嘆調「請伸出你的玉手」(Là ci darem la

mano),將其改編為鋼琴及管絃樂的《唐喬望尼變奏曲,作品二》(Variation on Là ci darem la mano, Op. 2)。

一八二九年,蕭邦從華沙音樂學院畢業,由於他受到了胡麥爾(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7)以及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令人嘆為觀止的演 奏技巧影響,於是他決心前往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他不僅在當地開了獨奏會,

同時也發表了《請伸出你的玉手變奏曲,作品2》,均獲得成功,當時還是新進作曲 家兼樂評家的舒曼曾極力推薦道:「請各位脫帽致敬吧!這裡出現了一位天才」。37 一八三零年,由於波蘭動盪不安,蕭邦在親友的安排下又來到維也納。然而這 趟旅程並沒有使蕭邦廣受當地人的喜愛,一方面是因為奧地利鋼琴家兼作曲家塔爾 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在維也納廣受好評,使聽眾忘了蕭邦;另一方 面波蘭情勢變化也是主因,蕭邦才抵達維也納不久,波蘭就發生抗俄起義。好友沃

充滿了自由奔放的氣氛,他在此結交了一些新朋友,接受卡克布蘭納(Friederich Kalkbrenner, 1785-1849)、李斯特、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及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9)的援助,展開了演奏作曲生涯,逐漸建立起他在樂壇與社會 的地位。39

一八三六年,蕭邦經由李斯特的介紹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 喬 治 桑 為 筆 名 , 原 名 為 阿 曼 蒂 娜 - 歐 羅 爾 - 露 茜 ‧ 杜 班 (Amandine-Aurore-Lucile Dupin)。喬治桑大蕭邦六歲,是個思想非常前衛的女性,

育有兩位子女。因為喜歡女扮男裝,所以蕭邦對於這位過分豪放的女性第一印象並

並大獲好評。由於當地氣候寒冷,使蕭邦的身體每況愈下。當他返回巴黎後,仍持 呈現,而經由法國的遊唱詩人(Troubadour 和 Trouveres)傳唱。

十四世紀為新藝術(Ars Nova)時期,敘事曲成了有樂器伴奏的複音音樂,並為 法國詩歌的三種固定格式(Formes fixes)43之一。其由三節詩組成,每節約七至八行 詩,押相同的韻,各節唱出相同的音樂而且以相同的疊句(Refrain)結束,為 aab 形 式,此時期最著名的敘事歌作曲家為馬舒(Guillaume de Machaut, 1300-1377)。

十五世紀,敘事曲已經不再受歡迎,並歸類為特別場合所寫,例如杜菲 (Guillaume Dufay, 1400-1474) 的敘事曲《醒醒吧!快樂吧!》(Resvelliés vous),此 首於一四二三年為卡洛‧馬拉泰斯塔(Carlo Malatesa, 1368-1429)的婚禮所創作的,

或是奧克根(Johannes Ockeghem, 1420-1497)的《死神,你用你的利器傷害了…》(Mort

tu as navré de ton dart)於一四六零年為了悼念偉大的法國香頌作曲家班舒瓦(Gilles

Binchois, 1400-1460)而作的。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安倍次郎,〈敘事曲的起源與變遷〉,許婉聆譯,全音音樂文摘12 卷 5 期(1988):44。

43三種固定格式為敘事歌(Ballade)、輪旋曲(Rondeau)、重複詩歌(Virelai)。

44 Peter Davies and Alison Bullock,“Ballade,”Oxford Music Online, www.oxfordmusiconline.com (Accessed July 1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