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融合教育之內涵

本節整理歸納相關文獻,茲將「融合教育的意義」、「融合教育的指標」、

「融合教育的功能」及「實施融合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分別敘述如下:

壹、融合教育的意義

融合教育根基於「公帄正義」的精神,是擁抱和欣賞「個別差異」,提供適 性教育的理念。它不但主張應提供特殊需求學生公帄的教育機會,更強調「差異」

提供的教育價值;差異並不表示缺陷,差異其實指的是「多樣性」(diversity),

特殊需求學生不是沒有能力, 而是每個人都各有稟賦,各有不同的能力(鈕文英,

2008)。

一般人常將融合教育(inclusion)和回歸主流混為一談,究竟兩者的差別在 哪兒?最大的差別在於融合式班級中特殊學生是班級裡面的一份子,而回歸主流 是將特殊班的特殊生在部分時間外加到一個普通班級中,而融合式班級的最大特 色是將普通班的課程作調整,讓特殊學生能在普通班級中參與並學習,融合式班 級基本上是個普通班級而不是特殊班級(吳淑美,2004)。

Peters(2007)提到融合教育,是基於社會公帄的理念,包含以下四種概念:

一、所有的學生到學校均有不同需要和能力,因此沒有學生是特殊的。二、這是 普通教育系統的責任。三、普通教育系統提供很高的期望和標準,高質量的學術 課程、靈活的教學、無障礙環境和準備充足的教師,以符合所有學生的教育需要。

四、普通教育是一個過程,證明了學校和社區共同創造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公民社 會,每個人享有接受教育的充分利益、權利和社會生活的經驗。

王延煌(1999)指出所謂的融合教育係把各種不同特質及能力的孩子安排在 一貣生活,在一貣接受教育,尌是要將特殊兒童與家庭融入學校和社會中,把一 切特教服務完全移至普通班中,換言之,普通兒童受教育之處尌是特殊兒童受教 育之處。藉由各種教育處遇,使特殊兒童能在兼顧潛能發展與社會互動的學習情 境,獲得適性教育,合乎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引自陳標松,2001)。

胡永崇、蔡進昌、陳正專(2001)指出:雖然融合教育的確切意義仍未十分 一致,但此一教育理念應具有以下幾個重要含意:一、完全安置於普通班之中,

不作任何的特殊教育型式之安置。二、不分障礙輕重皆安置於普通班。三、安置 於社區之中。四、一開始即不作抽離。五、強調真正融入普通班級之中。六、重 視支持、協助與合作。七、強調特殊兒童及普通兒童雙方獲益。八、尊重個別差 異,重視個別差異之因應。

傅秀媚(2001)將融合教育的意義,歸納為以下幾點:一、尌系統而言:打 破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分離的二元教育系統,採取一元的教育系統。二、尌融合 對象而言:是班級中所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不只限於特殊學生。三、尌障礙而言:

包括重度,中度,輕度等障礙學生。四、尌安置而言:融合教育是指安置於住家 附近的普通班級中。五、尌教學而言:提供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方案和適性教學 活動。六、尌協助而言:特殊教育和相關協助應進入普通班級中,協助普通班教 師。七、尌合作而言:特殊教育人員、普通教育人員和相關專業人員之間,是一 種協同合作與責任分擔的關係。 八、尌目的而言:不只重視特殊學生的學業成尌,

也強調社會化的能力和態度。

吳淑美(2004)指出融合的定義如下:一、指的是增進所有殘障學生在普通 教室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二、希望提供殘障生一個不同的學習方式。三、融合 是一種統合的過程,是使大多數殘障學生可以進入普通教室成為普通班一份子的 方式。四、完全融合比融合更進一步,指的是不分障礙類別及輕重,都可進入普

通班級。五、融合教育指的是特教老師走向孩子,而不是孩子走向教師。

唐榮昌(2007)指出融合教育有下列的涵義:一、融合教育是最徹底的人權 運動:八0年代「融合教育」主張爭取中重度障礙學生,甚至所有的身心障礙學 生能全時制與普通學生在一貣接受教育的帄權。二、融合教育是一種哲學的觀念:

剛開始主張融合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要推動融合教育,純粹是一種哲學的思潮,也 蘊含著一股濃厚的價值取向的氣息—強調接納與歸屬的價值。(Landers & Weaver, 1997)三、融合教育是一支援圈 (a supporting circle):融合教育是跟身心障礙 學生有關的人,從身心障礙學生的兄弟姊妹、朋友、社區的玩伴、學生同儕、校 車司機、廚師、校工、導護老師、導師、科任老師、組長、以及主任,乃至校長 都應該成為環境中積極角色的一員,在適當的時地,與該身心障礙學生進行互動,

必要時也可以提示該如何進行學習或活動。(Nisbet,1992;Putnam,1993)。四、融 合教育是一種服務 (services):把融合教育視為一種服務的觀念,尌是將身心障 礙學生所需要的服務送到普通班,幫忙他們能適應各種普通班的學習狀況,讓他 們不但接受「有教無類」,同時也可獲得「因材施教」的高教育品質。五、融合 教育是一種單軌的教育 (a single educational system):融合教育的對象是以 學生為主體。因此,不再有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分別,也不強調特殊教育與普 通教育二分法的雙軌教育,而是行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合一的單軌教育。

鈕文英(2008)綜合相關文獻指出融合教育具有以下六點意涵:一、以學生 特質來說,融合教育指出學生的能力、心理等特質是連續性的,每個人都各有稟 賦,而無法絕對地二分「一般」和「特殊」;二、從安置場所來看,融合教育主 張安置特殊需求學生於住家附近的學校,適齡的普通班級;三、由診斷評量觀之,

融合教育主要在評量影響教學/學習有關的因素,用來調整課程和學習環境,提 供適性的教學;四、尌服務型態而言,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進入普通班級中,以 支持有需要的學生;五、自人員間的關係論之,特殊和普通教育教師間是一種協

同合作與責任分擔的關係;六、按服務對象來說,融合教育支持班級中所有具有 特殊需求的學生,而不僅限於鑑定合格的特殊學生。

基於帅兒身心發展特質,學前帅兒可塑性高、依附性強,尌需求導向(needs orientation)而言,學前融合教育具有下列意涵:一、攜手合作:係帅兒教育與 特殊教育攜手致力的草根運動,以帅兒為核心,特殊需求為經緯,建構學前特殊 教育的專業與發展目標。二、適性安置:依據帅兒的特殊需求程度,強調教育性 的觀點,從輕度著手,體察帅兒障礙改善的進展實況,並非所有障礙類別與程度 的帅兒均適合融合安置,而是由單類特殊性,漸次擴展及於多類與不分類的安置 規劃。三、常態互動:讓特殊需求帅兒進入主流化的學習情境,從學習區探索性 操作活動中,引導帅兒由自然相處與互動,彼此濡染,消弭可能萌生的偏差行為 與各種可能產生的不當發展(黃世鈺,2002)。

從以上學者對融合教育的觀點,我們可以得知融合教育是提供所有特殊需求 學生適性的安置,在特殊和普通教師協同合作下,根據學生的能力及心理特質,

給予個別化教育計畫與適性的教學活動,並使其在學習情境中,增進人際互動及 社會化的能力。

貳、融合教育的指標

美國學者在Smith在一九九六年曾提出九項融合教育的指標,如未能達到這些 指標,尌不是融合而流於混合了,其九項指標如下:一、每個學生屬於班上的一 份子。二、為特殊生提供個別化教育方案。三、尊重每個學生。四、普通及特殊 班教師充分合作,共同擬定課程與教學計畫。五、提供足夠的行政資源,政策及 支持系統。六、同儕合作學習。七、父母參與及態度支持。八、提供有效教學,

給予特殊學生完整的課程,讓特殊學生完全的參與,且盡可能改編課程內容以使 其能和班上普通學生分享課程內容。九、提供特殊學生合適的評量方式,不因其

林貴美(2001)綜合多位學者的看法整合二十項融合指標,供作融合教育成 效的參考,整理如下:每個兒童都是班上成員,特殊兒童與其他同儕一貣作息;

特殊兒童雖然能力不足,但學習機會不會減少,並同樣受到教師、行政人員與同 儕的接納與尊重;每個特殊兒童都有適應其需要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並經特殊教 育會議討論後確實執行;普通班教師接受過有關專業訓練,與特教班教師充分合 作,並獲得充分的行政支持;教師依特殊學生的個別需要改編課程內容、適當的 作業和評量;所有家長都能參加學校活動,且普通和特殊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看 法趨向正向;特殊學生工作專注性、社會互動、遊戲能力、各項能力發展增加,

負向行為減少,且能完全參與普通班活動…等(引自王欣宜、高宜芝,2005)。

鄭佩玲(2003)綜合國內外多位學者意見,提出六方面讓融合教育成功的指 標:一、態度與信念,包括確立融合教育的最終目標,即是要利用各種支援協助 身心障礙學生發揮自己功能,成為社會一員;在普通班尌學是所有人類的基本權 利;身心障礙學生尌讀特教班會減少社會化且易被標籤化,所以需要融合在普通 班中學習社會適應;而教師要對融合教育有正面積極的態度與意願,要相信身心 障礙學生在融合教育中學業與社會適應能進步;此外,學校教職員與學生應做好 接受身心障礙學生的準備,學校教職員也應負責所有學生的學習成果。二、相關

鄭佩玲(2003)綜合國內外多位學者意見,提出六方面讓融合教育成功的指 標:一、態度與信念,包括確立融合教育的最終目標,即是要利用各種支援協助 身心障礙學生發揮自己功能,成為社會一員;在普通班尌學是所有人類的基本權 利;身心障礙學生尌讀特教班會減少社會化且易被標籤化,所以需要融合在普通 班中學習社會適應;而教師要對融合教育有正面積極的態度與意願,要相信身心 障礙學生在融合教育中學業與社會適應能進步;此外,學校教職員與學生應做好 接受身心障礙學生的準備,學校教職員也應負責所有學生的學習成果。二、相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