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戰爭宣傳下的從軍看護婦形象

第一節   被殖民者身分的改變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第四章 戰爭宣傳下的從軍看護婦形象

自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至 1945 年戰爭的全面終結為止,在日本殖民統治下 的台灣,許多女性挺身前往海外擔任看護工作,這些人在諸多動機影響下,或為 了愛國心使然、或為了較高薪資的經濟誘因、或為了到海外拓展視野、又抑或是 受到人道救援的博愛精神感召,促使她們前往南支南洋等地區。尤其在太平洋戰 爭爆發後,軍隊對於醫護人力的需求大增,新佔領區也亟需人手協助醫療工作,

故軍方與殖民政府更加擴大對台灣人的徵募,而由「女性」為主的從軍看護婦、

看護助手等工作,也因為由「台灣人」所擔任而產生不同層次的影響。 

 

第一節 被殖民者身分的改變

而為落實總力戰中,前線與後方都必須進入戰備階段之概念,1940 年日本 政府提出全體國民臣道實踐的大政翼贊運動,設置大政翼贊會;在此精神下,台 灣版的大政翼贊、臣道實踐的國民組織,則以皇民奉公會為主,其指導理念與大 政翼贊會相同,以建設高度國防國家、樹立大東亞共榮圈為目標,並使台灣包括 台灣人、日本人、原住民的全體島民,不分族群、宗教、經濟階層,停止一切對 立關係,相互融合,並使摩擦與衝突減到最低,以「台灣一家」完成「萬民翼贊」

的目標。1930 年代愈趨明顯的一系列皇民化相關政策與運動,是由總督府主導 或地方官民合作,挾帶著濃烈的國家主義色彩,藉由神道信仰、國語運動、國史 等皇民精神涵養,進行各式各樣的社會形塑工作,使台灣社會的在地民眾對日本 皇國產生至誠的「敬」、奉獻之「愛」、勇斷之「信」的情操,並從經濟領域開始 朝往日常生活各層面進行滲透,包括物資增產、獎勵儲蓄、勞務動員等。170在這 樣的社會背景與社會精神教化的催化下,許多台灣人在戰爭中為了「國家」挺身 海外,以盡國民職域奉公的使命。在總力戰理念的發揚與皇民化薰陶下,原本被

       

170  林呈蓉,《皇民化社會的時代》(台北:台灣書房,2010),90‐110、217 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排除於戰爭之外的「台灣人」與「女性」,也在戰爭場域中也扮演了不同於以往 的角色。 

 

一、 看護助手的志願熱潮與樣板塑造 

在戰爭前期,被動員至前線擔任看護婦者,包括赤十字社救護看護婦、陸軍 病院看護婦與海外醫療團等,而總督府與軍方對於從軍看護婦的征召,原則上以 具備合格看護婦資格者為主,由於資格取得不易,且合格看護婦中以日本人為多,

故前往前線擔任醫護工作的台灣女性並不多。殖民官方以台灣女性為主的徵募,

則是以 1942 年開始的看護助手全島公開招募活動人數最多,規模也較大。 

中日戰爭爆發初期,在戰爭氛圍與軍國主義風氣的影響下,各地不時有女性 以血書志願從軍成為從軍看護婦的訊息,最初是在新竹有少女以血書志願投書地 方官員。171這種血書志願到了 1941 年台灣軍與總督府發出台灣的志願兵制度相 關消息後,隨著台灣的志願兵的熱潮更加熱烈,許多女性也紛紛發出盼成為從軍 看護婦以報效國家的志願信或血書志願,例如 1941 年 7 月中旬,台南州虎尾郡 的蔡錦鶴寫了一份志願書寄給軍司令官,表明自己剛從日本助產士學校畢業,志 願成為從軍看護婦,並以血書寫下「願為天皇效力」等字樣;172同年 9 月 5 日《臺 灣日日新報》的〈志願兵三千を突破異彩放つ看護婦志願の八八女性筆頭は高雄 州の千五百〉一文中,報導特別志願兵消息發表的三個月內,島內各地相關兵隊、

兵事部便傳來 3000 多名志願兵申請,其中台灣人佔 2472 名、原住民 790 名,另 外還有 8 名女性志願成為特志看護婦。173雖然特別志願兵徵募相關制度尚未定調,

但《臺灣日日新報》上已充斥各種台灣女性發起從軍看護婦志願的記載,或者原        

171  〈特志看護婦を血書で志願竹東街の二少女〉,《臺灣日日新報》(台灣),1938 年 8 月 8 日,

第 5 版。〈二人の本島人少女が篤志看護婦を志願新竹市兵事課長に宛〉,《臺灣日日新報》(台 灣),1938 年 8 月 23 日,夕刊 02 版。 

172 〈志願兵制に咲いた純情乙女の赤誠軍司令官に宛て血書の志願〉,《臺灣日日新報》(台灣),

1941 年 7 月 15 日,夕刊 02 版。 

173  〈志願兵三千を突破異彩放つ看護婦志願の八八女性筆頭は高雄州の千五百〉,《臺灣日日新 報》(台灣),1941 年 9 月 5 日,第 3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方有力者的子女,另外也有女青團、女學生集體報名的情況,在報導中除刊載應 募者的姓名與地址外,部份報導還會登載各地所收到的血書或志願書全文內容,

例如台北市的陳阿美便在志願書中表示希望被採用看護助手一職,以讓自己代替 已在地下長眠的丈夫一死報國、為國家盡力。177也有人在血書中,表示「即使擔 任野戰病院的洗衣婦等雜役也好」的志願。178血書志願不僅是一種表態,更是一 種極富浪漫色彩的愛國表現方式,對年輕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鮮血代表著赤誠 與奉獻生命的熱切想望,無論日本本土或殖民地的朝鮮、台灣都出現了共同的「血 書文化」,不僅利用血書表態,更利用其增加被採用的機會。179而這些報導除了 展現全島應募非常踴躍的熱潮與積極的氣氛外,應募者所提出的愛國、慷慨激昂 的文字也持續在招募期間登載傳播,藉由這些報導鼓吹本島女性挺身而出。 

在這類的志願熱潮報導當中,除刊載血書內容外,也會將報名投稿者的照片 登載於報紙上,讓原本默默無聞的市井小民,因容貌被登載於報上而為大眾所知,

藉由小人物作為動員宣傳的樣板人物。例如 1942 年 1 月 29 日的《臺灣日日新報》

便報導汐止三名女性於前一日於汐止街役場提出志願書,報導中除揭示三名女性 的姓名、年齡、住址與學歷外,還登載了三人的照片。180又如 1 月 28 日所刊載 蘇澳的幾名原住民女子青年團員因學歷不足而無法如願報國,故願更努力讀書,

並提出能夠無償到醫院幫忙的心願,此篇報導中除刊載其投書內容外,也登載了 少女的照片(圖 4‐2)。 

   

       

177  〈血書.看護助手志願臺北市役所に赤誠譜殺到〉,《臺灣日日新報》(台灣),1942 年 1 月 29 日,第 3 版。 

178 〈至情溢る志願 宜蘭の一女性血書〉,《臺灣日日新報》(台灣),1942 年 1 月 5 日,第 4 版。 

179  周婉窈,〈日本在台軍事動員與台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收入於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 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9),127‐183 頁。 

180  〈三女性揃つて看護助手志願〉,《臺灣日日新報》(台灣),1942 年 1 月 29 日,第 3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年 8 月號的回顧台灣在戰爭中所扮演角色的座談會中,便邀請歸還看護助手米島 幸枝分享看護助手在看地的所學所聞,並刊載其照片;182同年 10 月號刊載的「從 志願兵到徵兵制座談會」中,也邀請了陳氏秋子、米島幸枝入席,並刊載其言論 與座談會的照片;18311 月號刊載皇民奉公會台中支部所舉辦,探討徵兵制、士 兵的母親與妻子在戰爭中的角色座談會中,也邀請了歸還看護助手廖氏瓊珠、張 氏蕊參與。184從這些人名的不斷重複出現於座談會名單中,可知部分歸還看護助 手不但可能成為活躍於相關奉公團體的角色,成為典型的樣板人物,例如 1944 年曾多次參與座談會發表言談的歸還看護助手陳氏秋子,便曾於《新建設》發表 一篇關於設置女子報國救護隊的使命,盼能追隨神風特攻隊的精神執行神聖的救 護任務,為國奉獻。185 

       

       

182  〈臺湾を見直せ座談會〉,《新建設》昭和 18 年 8 月號,1943 年 8 月 1 日,頁 2‐7。 

183  〈志願兵から徵兵制へ 本島同胞の熾烈な叫び〉,《新建設》昭和 18 年 10 月號,1943 年 10 月 1 日,頁 2‐3。 

184  〈「兵の母、兵の妻」と語る〉,《新建設》昭和 18 年 7 月號,1943 年 7 月 1 日,頁 2。 

185  〈女性も神兵に續く 女子報國救護隊員どして〉,《新建設》昭和 19 年 11 與 12 月合併號,

1944 年 12 月 1 日,頁 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台灣女性的積極力量除了反映在看護助手的熱潮中外,對男子的特別志願兵 也產生輿論壓力。2 月 1 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一對新竹的情侶原訂 4 月結婚,

但分別為了報名特別志願兵與特志看護助手而暫時解除婚約,報導中將這種為了 國家而將婚約延期的舉動形容為美談佳話。189竹東郡女子青年團在提出看護志願 時,也提到:「我們希望為國家盡上心力,現在有些像是狐狸一般畏縮的男子真 該感到慚愧,我們不與這類不志願從軍的男子結婚。」190類似的提倡也反映在其 他團體所發表的言論中,例如潮州郡皇民奉公分支會的主婦與女子青年團員在出 席座談會的過程中,主張「不與不志願從軍者結婚」、「已婚婦女要鼓勵丈夫從軍」、

「主婦要鼓勵子弟志願從軍」三項決議。191顯示當時的愛國主義凌駕於性別、家 庭、婚姻之上,台灣女性不僅熱烈響應志願看護助手,也由女性扮演鼓舞、激勵 男性從軍的角色。 

1942 年的《臺灣日日新報》中,關於各地看護助手志願的相關報導近百篇,

而 1943 年的看護助手招募期間相關志願報導卻僅有 11 篇,1944 年則約有 25 篇。

由於 1942 年為看護助手初回招募,加上當時志願兵制度甫實施,社會上充滿志 願從軍的輿論壓力與期許;1944 年擴大看護助手的徵募名額,需要更多的人力 投入外地,又加上第一批前往戰場的從軍看護助手於 1943 年 5、6 月回國,其所 帶回的經驗分享與各類型座談會也都對第三回看護助手徵募活動帶來正面影響,

因此報載看護助手的相關報導與社會大眾的從軍志願呈現相輔相成的作用,報載 愈是頻繁,訊息的傳播則愈廣愈久,也容易形成流行風潮,並促使軍國主義更得

因此報載看護助手的相關報導與社會大眾的從軍志願呈現相輔相成的作用,報載 愈是頻繁,訊息的傳播則愈廣愈久,也容易形成流行風潮,並促使軍國主義更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