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補習活動 補習活動 補習活動與學業成就 補習活動 與學業成就 與學業成就 與學業成就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補習活動 補習活動 補習活動與學業成就 補習活動 與學業成就 與學業成就 與學業成就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生參與補習活動和家庭內社會資本以及學生背 景對學業成就之影響,因此本章於第一節中闡述補習活動與學業成就,第二節則 說明家庭內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第三節討論個人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茲將各 節內容分述如後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補習活動 補習活動 補習活動與學業成就 補習活動 與學業成就 與學業成就 與學業成就

本節共分為四部分:補習的定義、補習的動機、補習活動的趨勢、補習與學 業成就。

壹 壹壹

壹、、、、補習的定義補習的定義補習的定義 補習的定義

補習是臺灣許多學生求學過程中參與過的活動,以下就補習的定義做一探 討:林俊賢和蔡東鐘(2007)指出,美國的補習教育多數是由政府或學校主導的 補救教學課程,對學生施以課後輔導加強學習成效。在臺灣,依據2004年6月23 日修正的「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第一條中所述:「補習教育,以補充國民生活知 識,提高教育程度,傳授實用技藝,增進生產能力,培養健全公民,促進社會進 步為目的。」(教育部,2010)。李敦義(2006)認為:廣義的補習是指在正式學 校教育之外,為了提升個人教育與職業取得以及培養各種技能,所參與的教育活 動皆可稱為補習;狹義的補習意謂在正式學校教育之外,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在 學科方面或升學準備方面所進行的學習指導。關秉寅、李敦義(2009)提出,廣 義的補習包括校內課後輔導和校外的補習班或請家教。黃永結(1995)指出,補 習是補學校教學的課業,而不是課後學習才藝。

綜上所述,廣義的補習是指在學校正式教育之外的補充課程,除了加強學生 課業能力、增加新知識、才藝和技能之外,還有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進步的 深層意義。狹義的補習是指放學後參加以加強學校學科能力或準備升學為目的之

課業補充活動。本研究對補習的界定為學生放學後參加的課業補習,包含安親 班、文理補習班及家教等,不包含才藝方面的學習活動。

貳貳貳

貳、、、、補習的動機補習的動機補習的動機 補習的動機

在傳統尊儒的價值觀之下,學歷是社會地位的一項重要指標,所以成績高、

學歷高、成就高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深切期盼,是故傾全力栽培子女讀書,於是

「補習」就在台灣社會存在、興盛、歷久不衰。Stevenson 和 Baker(1992)指 出,補習是東亞社會(如臺灣、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的獨特現象,補習是升 學競賽中的一種手段。Zeng(1999)分析,臺灣受儒家文化所薰陶,重視功績主 義、以科舉制度拔擢人才(引自關秉寅、李敦義,2009)。另外,Stevenson 和 Baker(1992)論述,臺灣高等教育採入學考試將學生做篩選,構成補習存在的 環境;學生進入好的學校就讀,未來在就業市場上較具競爭力,日後職業聲望和 所得也較高。

茲就國內研究者對補習動機的論述分成社會、家庭和個人三方面做一探究:

一、社會因素 1.傳統文化價值觀

社會上對傳統中國儒家文化的尊崇,依然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重視讀書人的觀念根植人心(黃光明,1993)。國人重視升學,認為進入明星學 校就讀,日後能尋找到較好的工作機會;民眾對擁有高學歷也十分期待,認為可 藉此取得較高的職業聲望和收入(林慧敏,2008;林慧敏、黃毅志,2009;柯巨 航,2008;關秉寅、李敦義,2009)。

2.政府體制的影響

目前,政府部門各種考試和任用制度,以及公職選舉,皆以學歷為重要條件 之一(黃光明,1993),而現今教育制度所訂定的高等教育入學方式,以競爭性 入學考試對學生予以篩選和分流的情形,仍佔有很高的比例,也強化補習的存在 條件(關秉寅、李敦義,2009)。

3.勞動市場的需求

即使現今社會經常聽見「行行出狀元」的呼籲和報導,但是劉正(2006)指 出:對就業市場上初任職的新人來說,學歷高低在一般企業的錄取因素中,仍受 到重視,人們為了在勞動市場上佔有優勢,參與補習的現象持續存在。而章英華、

薛承泰和黃毅志(1996)提出:高學歷者初職高,比較有升遷機會,現職和收入 也比低學歷者高;而職業相同和收入相當的人,教育成就較高者,社會地位也較 高;另外,最高學歷為高中畢業和高職畢業互相對照時,前者的年所得平均高於 後者。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結構變遷

臺灣社會變遷快速,主要的家庭結構由傳統的大家庭演變為核心家庭,家庭 型態的改變,也影響父母對子女放學後的照顧方式。目前,夫妻雙方都就業的雙 薪家庭日增,以雙薪核心家庭和單親家庭來說,學童放學後直到父母下班需要有 人照顧,因此,為就讀國小的子女安排課後托育成為一種必要的選擇方式(何姿 嫻,2008;林慧敏,2008;孫國華,1993;黃光明,1993)。目前,兼具托育、

指導和加強課業的安親班,成為許多國小學生放學後的去處。

2.父母期望和需求

近年來,雙薪家庭增加,父母有較充裕的財力投資子女的教育;而少子化的 影響,也使得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更加關注。吳麗芬(1993)指出國小學生之所以 參加補習的動機,有超過六成是因為父母認為子女有此需求。另外,在學童求學 過程中,父母希望子女擁有優異的學業成績,進而讓子女參與補習;而在國高中 階段更為了升學需要,期盼透過補習協助其考上理想的學校(李敦義,2006;林 大森、陳憶芬,2006;劉正,2006)。其次,父母深怕子女輸在起跑點上,加上 九年一貫課程的改變,或自己無法教育子女,因此,注重學業之外也重視才藝的 學習,而學校教育沒有提供家長需要的教育需求,所以尋求補習班的協助(何姿

嫻,2008;孫國華,1993)。 三、學生個人因素

1.提升成績

學生為了提升學習成績,或是認為在學校的學習效果無法達到自身的期望

(薛錦彰,2004),加上補習班的教學強調解題技巧,並針對考試範圍和課程內 容做有系統的整理,能使學生具備強大的「考試能力」(劉正,2006)。

2.同儕影響

學生基於想提高個人在班級受重視的程度,相互比較不服輸的心態,不補成 績會落後的想法(林慧敏,2008;黃永結,1995;黃光明,1993),於是投入補 習的行列。

3.準備升學考試

新聞報導中曾提及臺中市國小應屆畢業生會參加私立國中入學考試(張弘 昌,2010),另有家長指出,小孩共報考5所私中、錄取4所(張弘昌,2010),

坊間補習班招生文宣中亦常見錄取私中榜單,而就研究者教學現場觀察國小五、

六年級有部分學生會參加以私中入學考試範圍為授課內容的補習班,國小學生欲 報考私中而參加補習是既有現象。此外,為準備國中基測、大學指考而參加補習 更是社會上之普遍現象。

綜上所述,基於國人對「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想法,以及 為了提高升學或工作機會的選擇權,所以透過補習活動以求取更高的成績,來達 成自己的目標,而補習安排的方式因家庭背景和個人需求因素出現不同的選擇。

參參參

參、、、、補習活動的趨勢補習活動的趨勢補習活動的趨勢 補習活動的趨勢

根據劉正(2006)的研究,補習班的起始可溯至清末的補習學堂,期間陸續 經過日治時期講習所、光復初期短期補習班、1950年代升學補習班成立、教師校 外補習等發展和轉變,而政府依據1976年《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和1978年《加強 輔導中小學正常教學要點》介入管理之後,補習班逐漸發展成民間大型補習班、

安親班、才藝班、補習班連鎖化等型態,而清末、日治時期的補習班較類似於今 日的補校,與現今的補習班有所差異。近年來持續進行的教育改革,九年一貫、

多元入學方案,期盼能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然而根據章英華(2004)的研究顯 示,國、高中學生參加補習的情形反而更加普遍,明星高中學生參加補習的比率 高達八成(引自林忠正和黃璀娟,2006)。以下就近年來補習活動的趨勢做一探 討:

一、補習的人口

目前,臺灣補習班的招生對象,自學齡前、國中小、高中、升二專四技大專、

升二技插大、升研究所、18 歲以上成人、公職人員考試等,補習人口的年齡層除 學生外,還向下延伸、向上發展,範圍廣泛,為數眾多。

根據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研究指出,不論是國中、高中、高職或五專 生,都有參加校內外課業輔導、補習或家教的情形,而國中生和高中普通學程的 學生參加的比例皆超過百分之七十(周金城,2004)。其次,依據社會發展趨勢 調查報告顯示,2002 年就讀國中小者放學後約有四十七萬三千人到課後托育中 心、才藝或補習班(行政院主計處,2003);2006 年 14 歲以下已就學者放學後約 有六十六萬人到課後托育中心、才藝或補習班(行政院主計處,2007),五年間 國中小補習人數成長將近百分之四十。惟上述社會發展趨勢調查自 96 年起停辦,

故尚無更新之資料。

其次,根據社會指標統計年報資料,2007年底補習班家數結構-按招生對象 分類,其招生比例為:學齡前3.1%、國小42.3%、國中40.8%、高中5.4%、成 人6.7%、公職考試0.3%、其他1.4%(行政院主計處,2008);而由教育部委 託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設計的「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全國 補習班招生對象統計,顯示2012年共有20,194家次已立案補習班,其中以國小為 招生對象者有8,727家次,國中方面有8,165家次,所佔比例分別為43.2%、40.4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2)。顯示補習班招生對象以國小及國中為主,兩者合

計占逾八成。

由此可知,補習的人口不受限於年齡與身分,補習不僅僅是升學問題所引起 的現象,儼然成為一種全民參與的社會活動,補習活動值得注意。

由此可知,補習的人口不受限於年齡與身分,補習不僅僅是升學問題所引起 的現象,儼然成為一種全民參與的社會活動,補習活動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