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師溝通之探討

在文檔中 家長對教師滿意度之研究 (頁 21-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師溝通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親師溝通之探討,第二節為家長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為學生在學校適應過去文獻之探討。

第一節 親師溝通之探討

本節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了解親師溝通的意涵,再來瞭解親師在溝通時的 內容,第三部分為親師溝通的方式,最後一部分則是探討過去研究者對於親師溝 通之研究結果。

壹、 溝通的意涵

在談親師溝通之前,先瞭解親師溝通的起源—溝通。溝通,「communication」

原為拉丁文 communis,含有分享、建立共識的意思(王淑俐,2001)。然而,溝 通是一種極為複雜的情境,溝通起於意圖(intent),起始者因某一理由與對方進 行互動,經過編碼後,透過溝通管道來傳送訊息,並經過解碼,而訊息接收者在 接收訊息,並經過解碼了解對方的意圖後,回饋訊息給對方。簡單的來說,溝通 的過程便是在兩方傳送及回饋的過程中一來一往的動態運作(丁興祥,1991)。 溝通是一種複雜的人與人的進行溝通時,除了要具備基本語言能力外,更應該傾 聽尊重對方,並且持互相信賴的態度,才能正確解讀對方語意(傅和彥,1999)。

如下圖 2-1 溝通程序:

8

圖 2-1 溝通程序

資料來源: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05)。管理學整合觀點與創新思維(頁 335)。臺北:前程。

從上圖推論到親師溝通,我們可知,親師溝通也是透過其中一方在與對方進 行互動之後,透過不同的管道將訊息傳給另一方的一個過程。進一步的來說,親 師溝通是指教師與父母針對兒童的課業學習、身心發展、品格行為各方面進行意 見交流,互相提供訊息,使父母、教師能完全了解學生的情況(陳嘉芬,2003),

也就是說,親師溝通是指教師和家長為了幫助兒童能有效學習,在教養態度上取 得協調,達到一致做法而進行的雙向互動。

Habermas(1979)認為在進行溝通的行動時,必須力求言辭能被理解、內容具 真實性、溝通行動正當得體、溝通雙方的態度真誠,在這樣的四項前提之下,溝 通互動才能順暢無阻,彼此相互了解達成共識(黃瑞琪,1996)。所以,若要與 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教師應先對溝通的本質、目的及歷程有所認識,掌握其中 的要領,預先了解對方的背景、教育信念,便可有利進行理性的溝通。簡言之,

教師如有豐富的溝通知能,便可使親師溝通不致造成嚴重的誤解、衝突或對立,

而且能適時解決親師間的嫌隙(曾瑞真,1996)。

訊息傳送者 訊息接收者

溝通管道

溝通管道 回饋

9

10

Holahan 針對小學到高中的家長及教師,對於六個溝通主題,依其重要性來 排序,研究發現,家長與教師認為親師溝通中較為重要的主題是「學生的學業情 形」、「學生的態度及價值觀」,以及「學生的行為表現」。在此研究當中,中小學

11

教師認為最重要的前三項為「學生學業進步情形」、「學生的態度及價值觀」,以 及「家長、教師與學生的關係」;而家長認為最重要的前三項為「學生學業進步 情形」、「學生的態度及價值觀」,以及「學生的行為表現」(引自鍾美英,2001:

31)。

國內學者也曾針對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內容做研究與討論,以下列舉幾位學者 研究結果:

吳春助、林淑女(1992)的研究指出,在家長及教師認為親師溝通的內容中,

超過 80%的受試者認為「學生的行為表現」最重要;而填選「學生或子女的行為 問題」超過 70%;選填比率最低的為「學生或子女班級的管教方式」和「教師的 教學方法」。

趙聖秋(1998)研究結果發現,家長與教師認為最重要的溝通內容為「學生 的行為表現」、「學生的學習情形」及「學生的態度與價值觀」;且較常談論學生 學業的「不良表現」。

從以上學者研究可發現,無論是國內或國外之研究,親師溝通的內容大都與 孩子的行為表現及學習情形有關,而親師溝通的良好與否,是否會影響家長對教 師滿意度,是本研究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肆、親師溝通的方式

親師溝通方式跟溝通一樣能以多種管道呈現,為了讓雙方溝通更完善,教師 應利用各種不同的管道跟家長作接觸與連繫。

陳龍安(1993)研究指出,親師溝通有以下途徑:家庭訪問、教學觀摩、母 姐會、面談、家庭聯絡簿等。

林明地(1996)將溝通的方式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面對面的溝通,包括家庭 訪問、親師懇談等。第二類為藉由文件進行的溝通,此方式利用家庭聯絡簿、信 函、通知、成績單、調查等非面對面的溝通。

12

13

林吟霞,林欣怡(2009)針對各個學者的論點,歸納出親師溝通具體作法,可 用以下五項面向來談:「在建立親師之間的多元溝通管道方面」、「在善用家庭聯 絡簿方面」、「在組織班級家長會,適切運用家長資源方面」、「在辦理親師懇談會 與親職教育講座方面」、「在有效面對家長的批評質疑方面」。並用以上論點訪談 三位有經驗之教師,結果發現,經驗教師平日會誠心邀約家長參與學校與班級的 活動,並認為聯絡簿是增進親師生感情很重要的管道;而在初次班級的家長會時,

會深入了解家長的背景,並在會談後將資料整理給家長;在家長對於經驗教師的 班級經營有所質疑時,經驗教師會先了解質疑的原因,再盡速與家長溝通協調。

以上許多的溝通方式,無所謂哪種方式較好或是較差,在親師在溝通時應該 要依據溝通的目的選擇溝通的媒體,且多元化使用溝通媒體是確保親師溝通實效 的必要策略(謝靜蕙,2001)。若親師溝通運用得宜,家長的力量會是教師與學 生間的助力;反之,則為阻力與壓力(張譯嚴等,2004)。

伍、親師溝通相關研究

親師溝通的重要性我們也可從國內家庭和學校相關的研究看出端倪。陳麗欣

(1997)以台灣北、中、南區 2501 所小學家長及教師為樣本,透過問卷調查發 現,教師對於家長參與校務與發展成功失敗的因素當中,溝通被認為是最重要的 因素之一。

蘇福壽(1998)針對位國小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後,國小教師在親師衝突後最 常反省親師溝通上的問題,並認為親師溝通不良是造成親師衝突最大的因素。

陳嘉芬(2003)研究發現不同性別教師在親師溝通上並無顯著差異,而高達 87%的家長使用「聯絡簿」與教師溝通 ,而且使用百分比上有職業家長高於無職 業家長。在溝通時機上面,有 58.2%得家長最常利用「接送孩子上下學時」與教 師做溝通。溝通內容方面,84.3%的家長最常與教師談及有關「孩子的行為表現」。

林鳳婷(2010)研究發現親師溝通管道主要為電話訪談或家庭聯絡簿、家庭

14

訪問及班親會等三種。而親師溝通的內容主要是瞭解學生的特質、與家長保持良 好關係、學生偏差行為等三種。並在訪談結果發現,良好的溝通管道可以協助家 長解決問題、及學生因為家庭因素所造成的偏差行為。

石育倫(2011)研究結果發現親師溝通的內涵包括學生學習、學生行為、學 校教育與偶發事件處理四個面向。親師溝通的方式則分「口語方式進行溝通」和

「以書面資料進行的溝通」兩種,在口語方式進行溝通方面,是利用學生上下學 接送時間、電話聯絡、請家長到校面談、教師家庭訪問、與透過第三者的溝通;

以書面資料進行的溝通最常使用的則為家庭聯絡簿與學校、班級行事通知單。在 教師方面,教學年資的高低會影響教師與家長溝通的看法與做法,年資較高的老 師因為經驗的累積,對於親師溝通擁有較高的信心;而已婚的教師因為其角色關 係更能同理家長的處境,也較未婚教師溝通具有成效;多數老師皆認為兼任行政 職務這項因素會分散自己對學生的心力並壓縮與親師溝通的時間。

從過去研究者對於親師溝通的研究結果可發現,多數家長通常透過書面資料 作溝通,以聯絡簿和電話溝通為最多,其次才是口語溝通,利用班親會或接送小 孩上下課的時間作親師溝通,而溝通內容大多與學生在校之行為表現有關,而在 親師溝通中,書面資料溝通是否為目前家長滿意的溝通方式?還是家長因為個人 因素而只能選擇此種方式?又或者家長有心目中更好的溝通方式,為本研究所要 探討之問題。

在文檔中 家長對教師滿意度之研究 (頁 21-2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