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二節 親師衝突的歷程

衝突是一連串的交互作用的歷程,因此衝突的發生絕非突然,往往都是經過 一段演變的過程。以下就針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加以說明如下:

壹、國外相關衝突歷程模式

Pondy(1967)提出有關衝突的歷程模式,認為衝突是一連串的動態過程,

每一個衝突都是由一連串有關的衝突事件組合而成,Pondy 將衝突歷程分為下列 五階段(如圖2-1 所示):

一、潛在衝突階段

是指在個人之間或組織內存在著許多可能發生衝突的因素,這些因素潛藏在 組織內,如資源的爭奪、工作互賴、權責不清、前次衝突的餘波等。但是潛在衝突並 不會立即產生衝突。

二、知覺衝突階段

個體已察覺到衝突條件的存在,且自行界定衝突事實,解釋衝突問題與原因。但衝 突有時並不會發生。有兩個原因:一是透過個體的壓抑機制(suppression mechanism),促使個體對即將發生的衝突予以淡化或壓制;另一個是藉由組織 的仲裁來化解衝突的可能性。

三、感覺衝突階段

此期是指衝突雙方不僅察覺到衝突條件的存在,且感受到衝突的壓力,而使情緒 介入,產生焦慮、緊張、挫折或憤怒等感受;或努力消除衝突原因卻遭逢失敗,彼此 感受到敵對狀態,體會衝突已無可避免,並準備因應衝突的來臨。

四、外顯衝突階段

此時衝突已是白熱化或公開化。包括衝突雙方的語言、動作和反應等。

五、衝突結果階段

是指衝突的最後結果。如果衝突沒有獲得圓滿的解決,則可能為下一波的衝 突埋下更大的潛在因子。

圖2-1 Pony(1967)的衝突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Organizational conflict:Concepts and models,"by

L.R.Pondy,1967,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2(2),306.

Thomas(1976)認為衝突的歷程可分為四階段,分別是:

一、挫折階段(frustration):指衝突雙方在因某些因素而感到挫折、沮喪。

二、認知階段(conceptualization):指衝突雙方開始知覺到衝突的存在,並依 個人主觀意識尋找解決衝突的可行方式。

三、行為階段(behavior):指衝突雙方依自己的解決方式採取行動,對方也可能 對他的行動做出反應,雙方互動的結果決定衝突的結果。

四、結果階段(outcome)指衝突行為的結果出現,雙方評估對於結果是否滿意,

先前衝突結果

潛在衝突

知覺衝突 感覺衝突

外顯衝突

衝突結果

不滿意的一方可能埋下下次衝突的種子,引發下次衝突;結果期往 往是下一個衝突序列的開始。

Thomas(1976) 視衝突為動態情節的連接(如圖2-1),每一個衝突情節又可 分成挫折、認知、行為、結果等四個階段,一個衝突的結果出現後,如果一方不 滿意就會造成下一次衝突的發生。

圖2-2 Thomas(1976)的衝突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消弭敵意,解決問題-談學校衝突管理,張德銳(1993),頁156。初等教 育學刊,2。

Robbins(2000)則更具體地將衝突的形成過程分為潛在對立或不相容、認知 與個人化、意圖、行為、結果五個階段。茲說明如下:

一、潛在對立或不相容:產生衝突前必有其潛在的來源因素,包括:

(一)溝通:主要來自語意表達的困難、誤解、及溝通管道的干擾或阻礙。

(二)結構:結構包含團體的大小、成員工作專門化程度、領導型態、酬賞、成 員目標的共識等。

(三)個人變項:包含個人的價值觀、目標、欲望、人格特質等。

二、認知與個人化:若潛在對立的要件使個體感到挫折並知覺到有潛在衝突的來

挫折 認知 行為 結果

他人的反應

挫折 認知 行為 結果

他人的反應

情節 2 情節 1

源存在,衝突便已產生。本階段又分兩個層次:

資料來源:Organizational behavior(p.508),by S.P. Robbins, 1998,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階段一

貳、國內相關衝突歷程

國內學者張鐸嚴(1985)將衝突歷程分為五個時期:

一、衝突潛在期:此期衝突的原因與衝突的情勢,已經存在於衝突雙方,不過由 於雙方未能察覺。

二、知覺衝突期:當衝突雙方或一方知覺到潛在的衝突時,就進入知覺衝突期。

三、調適期:當衝突雙方或一方知覺到到衝突後,個體開始對衝突做調適,可能 予以:漠視、理由化、尋求解決、妥協、逃避、順應;組織也 可能展開協調、安撫。如果此期得到調適,衝突停留於知覺期;

如果調適失敗,則進入衝突外顯期。

四、衝突外顯期:此期由於調適的失敗,於是雙方的衝突行為明確地顯現,可能 表現出溫和的反對,也可能發生激烈的鬥毆或以其他的形式來 擊敗對方以達成目的。

五、衝突解決期:此期個人、組織或第三團體,進行互動的歷程來謀求衝突的解 決,如果獲得解決,則轉為調適期,除非確保衝突原因消失,

否則調適失敗可能再啟衝突,形成循環。

陳建光(2000)綜合西方學者的看法,認為衝突的發生可分為下列幾個階段:

一、潛在衝突階段:此時造成衝突的情境已產生,但尚未為人認知或未引發導火 線;

二、感受衝突階段:已為當事人所認知,此時呈現緊張狀態,但尚未有具體的行 動;

三、呈現衝突階段:衝突產生,雙方相互競爭、僵持和對峙,各自持有不同的理 念;

四、衝突處理階段:決定最好的策略或行動;

五、結果:此階段雙方達成協議;

六、再衝突:若無法達成協議,則可能發生新的衝突。

吳清山、林天祐(2001)指出衝突大致經歷五個階段:

一、情境醞釀:溝通狀況、結構性問題與個人特質的差異,醞釀衝突的情境;

二、個人認知:當認知到這些情境才會產生衝突的心理狀態;

三、衝突心理:在衝突的心理狀態下,個人或單位會直覺的採取競爭、合作、逃 避、調適或妥協等方式去解決;

四、衝突行為:當解決過程失當或擦槍走火,就形成雙方的衝突;

五、衝突結果:可能對組織及個人造成負面的影響,也可能造成正面的影響。

謝文全(2003)認為衝突從無到有是經歷一段過程的,其中有五個主要階段:

一、潛伏期:有可能產生衝突的原因已存在,衝突的情勢也已萌芽,只是雙方尚 未覺察,衝突以潛伏狀態存在。

二、知覺期:當衝突的原因與情勢逐漸累積,達到某種程度時,雙方或其中一方 會知覺到衝突的存在,衝突正式浮上心頭,並引起情緒的反應。

三、調適期:當衝突浮上心頭之後,各方會獨自嘗試去調適,設想造成衝突的原 因並試圖加以消除,以緩和或預防衝突的表面化。

四、外顯期:如果各自的調適無效,則雙方的衝突正式表面化,衝突行為公開化;

主要外顯行為包括態度敵視、語文攻擊、肢體衝突三大類。

五、解決期:衝突外顯後,雙方會設法解決,或有第三者介入協調,以恢復正常 的和諧關係;如果拖延甚久或解決失敗,則新的衝突因素加入,將 使衝突更加激烈,造成惡性循環。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論述,可歸納出幾個共通的概念:

一、衝突必有其潛在因素。

二、衝突必有一方感受到知覺到對立的狀態。

三、衝突的雙方在展開衝突行為前,會先評估雙方的意圖及可能的結果。

四、衝突的調適行為先於外顯行為,即當衝突的雙方或一方知覺到有衝突來源 時,會先進行調適行為,若調適失敗,才會表現出衝突的外顯行為。

五、衝突外顯後,雙方會設法解決,解決的結果通常會成為下次衝突的來源,形 成一個動態歷程的循環。

根據以上的特性研究者嘗試將親師衝突的歷程分為以下六階段:

一、衝突醞釀階段:會引發親師衝突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成溝通協調不良或 障礙、責任與權力的爭議、教育理念與認知的不同、不合理 的要求與管教、對教師專業與言行的不信任等五種來源。

二、知覺衝突階段:當親師雙方或一方知覺到有衝突的來源時,會自行界定衝突 的問題,並在情緒反應逐漸緩和後,先評估雙方的意圖及可 能的結果,而決定採取何種調適的行為。

三、調適行為階段:親師的雙方或一方會決定採取何種調適的行為,作為預防或 解決衝突的策略,主要的策略為「績效合作」、「互動協商」、

「隔離不理」、「主動支配」、「被動接受」等五種;若調 適的行為無法使雙方滿意,則進入衝突的外顯行為階段。

四、衝突外顯階段:如果各自的調適無效,則雙方的衝突正式表面化,衝突行為 公開化;衝突產生,雙方相互競爭、僵持和對峙,各自持有 不同的理念。

五、衝突解決階段:親師雙方會持續評估彼此的意圖及可能的結果,而採取公開 的衝突行為與衝突解決策略,主要的策略為「競爭」、「退 避」、「順應」、「妥協」、「統合」五種。

六、衝突結果階段:衝突的結果已經產生,可能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價值,並可能 形成下一次親師衝突的來源。

圖2-4 衝突處理歷程模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繪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