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觀光衝擊研究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觀光衝擊研究

數十年來,觀光業一直被視為無煙囪工業,由於政府與地方將其視 為繁榮經濟的政策而大力推廣,許多地方也受其利達到改善當地經濟的 成效。然而隨著觀光產業的發展後,負面的效應也因應而生,這證明觀 光發展並非百利而無一害。

楊明賢(2008)主張「活動或相關的一連串事件,對於不同層面所 引起的變化、效益,或產生新的狀況,且都以一體兩面的方式存在,稱 為『衝擊』。」許多文獻也論及,觀光發展所牽涉的層面相當複雜,對 當地的影響不僅有正面效應,亦包括負面影響(顏宏旭,1994;

Youell,1998)。猶如 Ap & Crompton(1998)所云,旅遊業是一隻會下金 蛋的鵝,但也有可能弄髒自己的窩。

14

因此本研究期能藉由以下幾位觀光衝擊研究之大家 Butler(1974)、

Brougham & Butler(1981)與 Mathieson & Wall(1982)、Lanford(1994) 所提出的觀光衝擊架構,對觀光衝擊之成因、影響面向等,做全面性的 通盤剖析。

一、 Butler(1974)之觀光衝擊架構

一個地區的觀光發展因素,不應只從經濟層面來討論,也應從當地 的社會環境來研究(Butler,1974)。而社會衝擊主要依遊客的因素差異,

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社會影響,例如觀光人次、族群特性、停留的時間、

經濟特徵、活動類型等等(朱道力、薛雅惠,2006)。Butler 以圖 2-1-1 解釋對一個地區而言,觀光發展所帶來的衝擊是由經濟、社會、環境等 三方面共同影響。在經濟衝擊上,可以促進就業機會增加、提高當地特 產的銷售量、拉抬相關產業、帶來豐富的稅收等。然而以經濟利益為出 發點衡量時,亦有可能造成政府的政策改變,帶來負面影響。在環境衝 擊上,觀光可能增加污染,破壞當地生態,進而使遊客數量減少。在社 會衝擊上,遊客將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可能造成居民的權益受損 或是帶來社會問題等。

15

圖 2-1-1 Butler 觀光的主要衝擊 資料來源:轉繪自 Butler,1974:102

社會

生活型態

政策

污染 價格

環境 經濟

發展

自然 就業

16

二、 Brougham & Butler(1981)之觀光衝擊架構

此為 Brougham & Butler(1981)接受蘇格蘭旅遊局與加拿大議 會的贊助,研究蘇格蘭 Sleat 半島居民對觀光發展的社會衝擊態度 與看法所提出。此架構認為觀光衝擊是由以下三方面交互作用後產 生:

(一) 先決條件:當地自然人文景觀、政府政策、發展機會等因素。

(二) 居民空間型態:包括居民之年齡、性別、職業、宗教信仰、

語言、文化、居住時間等社經背景。

(三) 遊客的旅遊特性:包括遊客之性別、消費型態、活動型態、

語言、文化及對旅遊地區時間、空間之操控度。

而當經濟、文化、環境等受到衝擊後,即影響居民對觀光發展 的態度,也造成對觀光發展的看法有顯著性差異。(Brougham &

Butler, 1981)。 此架構偏重於探討觀光衝擊成因與其可能產生的 衝擊及影響,然對於如何降低觀光衝擊並未著墨。

17

圖 2-1-2 Brougham & Butler(1981)之觀光衝擊架構圖

資料來源:Brougham J.E. &.Butler R.W.(1981);劉義忠(2011)。

先決條件

18

三、 Mathieson & Wall(1982)之觀光衝擊架構

Mathieson & Wall (1982)提出一個觀光發展的架構(圖 2-1-3),

說明觀光發展的主要構成要素及其產生的衝擊,其中遊客特性、觀光地 特性及承載量對觀光衝擊產生影響性。當觀光衝擊超過觀光地的承載量 時,極有可能對當地產生正面或負面的衝擊,如透過規劃或管理,則可 對衝擊加以控制。此架構共有三大部分:

(一) 流動要素:

流動要素有二,需求與觀光類型。因著現代文明的進步,經濟的迅 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形態,使得對休閒遊憩的需求增加,促使了 觀光需要遽增。隨著遊客不同喜好與目的,各種不同的觀光型態也因應 而生,進而影響到觀光地區的發展。

(二) 固定要素:

影響旅遊地的觀光發展之固定要素有二,觀光客特質與觀光地特性。

在觀光客特質方面,影響觀光地的承載能力因素有:(1)停留時間(2)

觀光活動類型(3)使用程度(4)遊客滿意程度(5)社經背景。觀光 地特性則有:(1)環境過程(2)經濟結構(3)遊客發展層級(4)社 會結構與組織(5)政治組織。當觀光客特質、觀光地特性與居民彼此 交互作用產生影響後,超過一個旅遊地區對於旅遊發展需求的承載力後,

就會導致觀光衝擊。

19

(三) 結果元素:

流動與固定兩大要素導致經濟、實體環境與社會三方面的衝擊產生,

需藉由財政、管理政策、承載量指標訊息與工程控制等方式來控制或減 緩衝擊。

此架構與 Brougham & Butler(1981)提出之觀光衝擊架構(圖 2-1-2),均認為衝擊可分為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等三面向,是故,探 討架構裡的觀光客特性與觀光地特性的影響因素,能助於瞭解居民對觀 光衝擊的認知。可惜 Mathieson & Wall 架構之變數並未論及居民特性,

由於居民對觀光衝擊之感受更勝一般旅客,因此在探討觀光衝擊時,應 列入考量。

20

圖 2-1-3 Mathieson & Wall (1982)觀光衝擊架構

資料來源:Mathieson & Wall, 1982:15 需求

21

四、 Lanford(1992) 之觀光衝擊架構

Lanford(陳瑋玲譯,1992)提出的觀光衝擊模式,為觀光衝擊作 系統性分析,認為此將有助於決策者洞悉影響衝擊之課題,以便研擬適 當政策(Doxey,1975; Belisle & Hoy,1980; Murphy,1985; Allen et al.,1988);而非在負面衝擊開始出現徵兆後,才做評估與診斷。如能 妥善設定居民參與態度變數,對研究觀光衝擊將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一 般檢視觀光遊憩發展之模式,如圖 2-1-4 所示,定義許多觀光發展之 正負面衝擊現象,以及諸多影響居民對觀光態度之變數。檢視這些變數 即有助於瞭解居民對觀光發展所抱持的正面或負面態度,也能從其正反 面衝擊程度,預見衝擊之徵兆。

22

23

●小結

本節綜合四個架構的相同點,觀光發展確實會帶來環境、經濟與社 會文化之正、負面衝擊,而造成不同屬性之居民對這三方面衝擊的認知 差異,歸納觀光衝擊的影響因素包含以下面向:

(一)居民特性: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社經背景、文化、居 住地和居住時間等。

(二)觀光客特性:社經特質、停留時間、性別、消費模式、對旅遊地 區時間、空間之操控度等。

(三)居民與觀光客的互動:居民對社區參與程度及居民與遊客的接觸 程度。

(四)地區差異性:自然環境特質、觀光發展程度、政府組織和觀光資 源等。

2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