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一心戲劇團組成背景與發展

第一節 解嚴後臺灣歌仔戲表演生態

一、解嚴後臺灣傳統戲曲之發展生態

臺灣藝文生態環境在解嚴前主要由政府主導,從藝文政策訂定、經費籌措運 用、表演審查制度、專業人才培育、藝文團體管理、藝文相關活動推廣等皆受到 政府嚴格控制。

1980 年代以後,政府著手推動藝文建設與發展文化活動,如:1981 年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以及各地文化中心成立,規劃國家政策與推動地方性文化建設;

1982 年「文化資產保存法」設立,保存古蹟建築、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文 物、國寶古物、等重要文化資產;1987 年 10 月,國家戲劇院正式啟用,為臺灣國 家級文化園區與表演劇場,每年舉辦多項大型藝文展演節目;1992 年頒布「文化 藝術獎助條例」,鼓勵與扶植文化藝術事業,並輔導各種藝文活動;1993 年設立「中 華文化藝術薪傳獎」,鼓勵中華文化藝術、地方戲劇戲曲、民族音樂舞蹈的薪火相 傳。在 1987 年國民黨政府解嚴後,藝術表演主題開放且自由度增加,無論是政治 社會批判議題、或文化尋根與文化再造思維議題、或創新思考新興主題內容,均

20

成為臺灣藝術表現與詮釋方向,此種趨勢為臺灣藝文界帶來嶄新氣象。

解嚴後世界各國影視娛樂進入臺灣,各種戲劇表演呈現多元化表演型態,京 劇表演藝術隨兩岸文化交流開放,也發展出新表演方式。1986 年吳興國成立臺灣 當代傳奇劇場,在雅音小集基礎上開發新式表演型態。除了改編自莎士比亞劇作 的《慾望城國》(1986)、《王子復仇記》(1990)和《李爾王》(2001)之外,又改 編希臘悲劇作品《樓蘭女》(1993)、《奧瑞斯提亞》(1995),以及運用東方崑曲風 創新歌劇作品《夢蝶》(2007)等作品。33 打破傳統京劇演員程式化表演方式,在 音樂設計、舞臺調度、人物塑造等透過東西方跨領域、跨文化取材,嘗試將傳統 戲曲與現代劇場、電影、音樂等藝術結合,融合東西方藝術並突破創新。與臺灣 當代傳奇劇場約略相同時間成立的民間京劇劇團包括:盛蘭國劇團、嚴蘭靜劇團、

京朝國劇團、國民大戲班,其新編劇碼之呈現方式,均試圖打破傳統京劇體制之 侷限,開啟嶄新表演形式。1990 年代以後,臺灣本土意識高漲,京劇不再是唯一 代表官方的戲劇,當時講求的是多元化發展與交流。如 1993 年有北京京劇團、中 國京劇院等中國京劇劇團來臺公演,1995 年國立國光劇團成立,開啟兩岸戲劇文 化交流與相互學習之機會。34

臺灣傳統布袋戲強調演師操偶技巧、演師的口白、後場伴奏和配樂、舞臺背 景與戲偶造型等特色。於 1980 年代,傳統布袋戲野臺戲劇團因為觀眾減少,從全 盛時期的千餘團萎縮至三百餘團,但由於政府解除對於國外媒體進口之限制,布 袋戲受到國外娛樂文化影響,本質內容呈現多元化發展。1982 年,黃俊雄電視布 袋戲解禁重返有線電視臺播出;1988 年,黃文擇與黃強華錄製發行以錄影帶租售 形式的「霹靂」系列布袋戲,以「突破廉價流行文化」的布袋戲口號為號召,在 結合新興電腦科技拍攝技術、創新情節設計、武俠電影風格製作方式和漫畫概念 之視覺處理技巧,發展一套布袋戲表演或影片製作新方式,35 獲得年輕輩收視群

33 當代傳奇劇場,http://twclt.com/legend-story.aspx,2015.06.10 查詢。

34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傳藝中心,2002),頁 158-159。

35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國立空大出版,2003),頁 249-252。

21

共鳴,其固定租閱觀眾佔全臺影音租售率 10%,引起一股布袋戲劇集熱潮。1998 年,霹靂布袋戲進入國家戲劇院演出,並獲得香港文化中心邀請前往演出《狼城 疑雲》,布袋戲跨領域進入劇場模式進行表演,實為一大嘗試。36 除文化場演出機 制,布袋戲並嘗試深入校園舉辦文化傳薪活動,試圖將布袋戲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臺灣客家語系地方戲,原來只有由客家山歌小戲,也就是劇情簡單而帶即興 性的「相褒戲」。由民間採茶山歌發展傳承之客家採茶戲,從傳統三腳採茶戲發展 成為新編表演劇目的改良戲或客語歌仔戲,其演出場域從山坡茶園的山歌對唱移 至廣場草臺表演,期間曾轉至內臺演出,最後又回到廟會廣場表演。37 1980 年代 以來,學術界針對客家三腳採茶戲的劇本進行整理、影音錄製保存工作,逐漸形 成採茶戲十大齣的劇目結構。其中包括「張三郎賣茶」系列的七齣故事(含《上 山採茶》、《勸郎賣茶》、《送郎挷傘尾》、《糶酒》、《勸郎怪姐》、《茶郎回家》、《盤 茶、盤賭》),及非張三郎故事體系的三齣故事(含《問卜》、《桃花過渡》、《十送 金釵》),此十大齣戲成為傳統客家三腳採茶歌中最為基礎的劇目,為客家傳統大 戲演出基礎。38 1960 年代,由鄭美妹女士創立慶美園採茶劇團,在 1980 年代更 名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在表演手法、表演劇目、劇場背景設計等表演藝術層面,

不斷講求進步與求新。進入劇院劇場演出後,汲取劇場觀念的表演風格、大型樂 隊伴奏、多元化唱腔內容和完整性編導制,獲得社會大眾接受並予以肯定。39

以往曾在臺灣盛行一時的臺灣傳統劇種亦面臨相當衝擊,首先南管戲、高甲 戲、四平戲,因觀眾群流失以及藝術傳承斷層而失傳殆盡;接著連亂彈戲、傀儡 戲、皮影戲也在藝術文化斷層、無力抗拒時代潮流下,面臨滅絕命運。南管戲因 北管以及歌仔戲的興起而流失觀眾,近幾十年來,臺灣職業七子戲班皆已解散,

目前僅存一些業餘子弟社團(清唱結社),以清唱(俗稱郎君唱)形式維持南管藝 術表演活動形式;臺灣高甲戲在 1970 年代即開始衰退,臺灣最後一個職業高甲戲

36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頁 249-252。

37 同上註,頁 246-249。

38 鄭榮興,《三腳採茶唱客音:傳統客家三腳採茶串戲十齣》(宜蘭:傳藝中心,2007),頁 6。

39 謝一如,《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1),頁 158。

22

團「生新樂」劇團,在團長周水松去世後,正式走向歷史;四平戲流行於桃園、

新竹及苗栗客家山區,經常和客家採茶戲、歌仔戲等其他劇種合併演出。臺灣最 後一團四平戲職業戲班「宜蘭英歌劇團」,在班主吳貴英(宜蘭英)逝世後無後人 傳唱,目前臺灣已無任何四平戲職業劇團之存立;亂彈戲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由 盛轉衰,臺灣北管戲曲呈現嚴重凋零現象;以驅除邪煞為主要功能的傀儡戲,過 去以神明誕辰、完婚、拜天公等場合出現,然而現今南臺灣的魁儡戲團多為歇業 狀態;南部皮影戲戲團逐漸走向凋零,北部的華洲園皮影戲團因應時代潮流嘗試 改變,吸收中國演出劇目為元素,並加入現代性音樂以改良原有表演配樂,來進 行表演,並配合各地文化單位進行兒童藝文演出,此為目前皮影戲團隨時代變遷 下的生存方式。40 由上可知,不斷隨著時代改變而創新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可能 是傳統戲曲維持發展的唯一方式。

二、解嚴後臺灣歌仔戲之發展

臺灣歌仔戲經歷戲曲環境生態變遷,從內臺表演被逼退到外臺演出,一般歌 仔戲劇團以外臺廟會市場表演維生。2013 年,在臺登記有案的歌仔戲團約有兩百 餘團,但能維持穩定表演活動的歌仔戲劇團,僅約五十團,大多以外臺表演為主。41 如河洛歌子戲團、唐美雲歌仔戲團、薪傳歌仔戲劇團、一心戲劇團,這些以商業 劇場表演為主的歌仔戲團,亦同時兼演外臺歌仔戲。在現今歌仔戲多樣的表演方 式中,外臺歌仔戲演出仍是具有常態性和固定性特質的演出形式,也是目前各歌 仔戲團主要演出方式。42 因為演出經費限制,外臺歌仔戲必須縮編節省人事演出,

現今常可見到以一至兩名樂隊人員,搭配電子音效的文武場歌仔戲進行演出,此

40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頁 253-261。

41 沈雅雯,〈消失中的國寶 歌仔戲的美麗與哀愁〉,中央廣播電臺

(http://www.rti.org.tw/m/news/newsSubject/?_lang=zh-tw&recordId=337&p=66,2013 年 3 月 22 日),2015.06.06 查詢。

42 林茂賢,〈臺灣歌仔戲的表演形式〉,《2005 年外台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宜蘭:傳藝籌備 處,2005),頁 10。

23

亦形塑出相較於過往大陣仗歌仔戲班,具有現代性特色的歌仔戲表演文化。43 臺灣現代劇場表演形式源於日治時期,受日本「新演劇」影響下,臺灣文化 界人士所領導的新劇運動─「文化劇」;戰後至五0年代,走向大眾化戲劇路線的 本土通俗新劇在民間盛行;六0、七0年代,受到西方思潮影響的臺灣劇場,不 僅演出西方主題劇作,編劇也運用西方理論來進行創作,導演嘗試各種劇場形式 的實驗性製作方式,促使臺灣現代劇場戲劇作品趨向多元性;八0年代後期臺灣 社會走向開放,也讓劇場發展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劇場開始嘗試兒童劇創作;

九0年代以後,藝術領域呈現跨界融合。商業劇場受到政府補助與企業支持穩定 成長。無論是傳統戲曲與東方傳統藝術之交融、或是東西文化主題相互結合交流,

均促使現代劇場活動更多元化呈現。44

自 1980 年代起,楊麗花歌仔戲團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漁孃》,開啟歌仔戲重 返劇場舞台之契機。但當時尚未興建劇場空間下,臺灣歌仔戲之所以能走向劇場 表演型態,與下列因素有相當關連性:(一)中央政府推動「全國藝文季」與地方 政府推動「臺北市戲劇季」等藝文活動之推行;(二)在國家戲劇院、各地文化中 心、各縣市社教館成立後戲劇表演之邀約;(三)向劇場租借場地進行演出等。「劇 場歌仔戲」出現,象徵歌仔戲表演藝術邁向更高一層藝術殿堂,並進行「文化性」

自 1980 年代起,楊麗花歌仔戲團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漁孃》,開啟歌仔戲重 返劇場舞台之契機。但當時尚未興建劇場空間下,臺灣歌仔戲之所以能走向劇場 表演型態,與下列因素有相當關連性:(一)中央政府推動「全國藝文季」與地方 政府推動「臺北市戲劇季」等藝文活動之推行;(二)在國家戲劇院、各地文化中 心、各縣市社教館成立後戲劇表演之邀約;(三)向劇場租借場地進行演出等。「劇 場歌仔戲」出現,象徵歌仔戲表演藝術邁向更高一層藝術殿堂,並進行「文化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