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

在班級中,教師在實施教學之後,到底學生概念結構變化的情形為何,一直 以來是教學上極欲知道的訊息,如果能夠掌握這項訊息,不論是在教材或教學上 必大有裨益。但能夠準確地得到這項訊息的方法,遲遲未能出現,直到日本學者 竹谷誠提出的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Item relational structure analysis),簡稱 IRS 分 析法。而國內學者許天維(1995)提出利用這種結構分析理論來分析學生的概念 發展狀況,可以一窺學生組群對某特定範圍概念之結構,這種結構分析理論頗被 重視且具發展性。因此,藉由 IRS 分析法,可以進行對於概念形成過程逐一探討,

也可以藉此檢討學生學習情形及教師教學成果。

壹、試題關聯結構法的構想由來

美國學者 Airasian P.W. & Bart W.M.在 1973 年提出的次序理論(Ordering theory),將次序理論應用在教育工學上。1977 年,竹谷誠經由 Baker 的介紹而得 知此理論,在返回日本後,全力改良次序理論的缺點,終於在 1979 年發明試題關 聯結構分析法,在 1980 年完成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的理論,並將此理論實際用在 教育研究中,經過將近十年的研究,顯示這是一個有效的分析工具。

貳、試題關聯結構法理論

以下試以一個例子說明 IRS 分析法,假設有 A、B 兩組學生,每組各有九位,

兩組學生同時參加共七題的相同測驗,每個試題各代表一個數學概念。答對者得 一分,代表通過此概念,答錯者得零分,代表未通過此概念,假設這兩組學生施 測後的得分情形如表 2-3

表 2-3 A、B 組學生試題得分情形

表 2-4 A、B 組學生試題得分情形簡表

表 2-5 A、B 組學生試題得分排序表

表 2-6 A、B 組學生試題得分、人數排序表

而通過試題 1 及試題 5 的學生有 1 號、3 號、6 號、7 號、8 號及 9 號,他們也通 過試題 4,所以產生 4→1 及 4→5;此外,通過試題 2 的學生是 1 號及 3 號,他們 也通過試題 3,通過試題 3 的學生有 1 號、2 號、7 號及 8 號,同時也通過試題 6,

所以產生 3→2 及 6→3;另外,通過試題 1 及試題 5 的情形是完全一樣,表示通過 試題 1 的學生都通過試題 5,通過試題 5 的學生都通過試題 1,故可產生 1→5 及 5→1;然而通過試題 7 的學生中,3 號學生雖然有通過,但他沒通過試題 3,所以 不會產生試題 3 到試題 7 的箭頭,依此類推可以得到 7→2、3→2、6→3、1→7、5→7、

1→5、5→1、4→1 及 4→5。

在 B 組中,通過試題 2 的學生是 1 號和 7 號,同時也通過試題 7,故可產生 7→2;

通過試題 7 的學生有 1 號、7 號及 8 號,同時通過試題 3,故可產生 3→7;通過試 題 3 的學生有 1 號、3 號、7 號及 8 號,同時通過試題 1 及試題 5,所以可產生 1→3 及 5→3;通過試題 1 和試題 5 的學生有 1 號、3 號、6 號、7 號、8 號及 9 號,同 時也通過了試題 6,所以產生 6→1 及 6→5;通過試題 1 及試題 5 的情形是完全一 樣,表示通過試題 1 的學生都通過試題 5,通過試題 5 的學生都通過試題 1,故可 產生 1→5 及 5→1;通過試題 6 的學生有 1 號、2 號、3 號、6 號、7 號、8 號及 9 號,同時也通過試題 4,所以產生 4→6。

到此,我們先定義答對率為

受試學生答對的人數

圖 2-1 A、B 組學生試題關聯結構圖

參、試題關聯結構法的分析法

由之前的敘述可知,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可建立兩測驗試題之間的順序性,

來作為試題高低概念局次之基礎,利用此種關係建立試題關聯結構圖,茲將試題 關聯結構的分析順序敘述如下(許天維,1995):

一、設置試題關聯結構順序性係數

順序性係數是用來決定試題之間的順序,而順序性係數的求法,說明如下:

設有 N 個受試者,則在試題 i 與試題 j 的關係之中,可存在四種情形。第一種為 試題 i 與試題 j 均答對的人數,給予代號 A;第二種為試題 i 答對,但試題 j 答 錯的人數,給予代號 B;第三種為試題 i 答錯的人數,但試題 j 答對,給予代號 C;最後一種為試題 i 與試題 j 均答錯的人數,給予代號 D。以上四種情形可用 表 2-7 表示,其中 1 代表答對,0 代表答錯:

表 2-7 試題 i 與試題 j 之答對與答錯人數統計表 試題 j 答題情形

1 0 總計

1 A B A+B

0 C D C+D

試題 i 答題情形

總計 A+C B+D N

而試題順序係數是一個數值,若此數值超過閥值,則表示順序性存在,反之則

表 2-9 A 組試題順序性關係表

接著可依據表 2-9 進行圖形繪製,在繪製前,先將繪製要點簡述如下:

(一) 試題通過率代表結構圖的縱座標,縱座標下方代表通過率高的試題,上 方則代表通過率低的試題,並將各試題的位置標記在試題結構圖中。

(二) 根據表 2-3-7,繪出各試題間的指向箭頭。

(三) 若兩試題間存在遞移指向時,也就是若試題 i 指向試題 j,而試題 j 指向 試題 k,同時試題 i 也指向試題 k,則可將試題 i 指向試題 k 的箭頭消除,

增加圖的可讀性。

試題 j

試題 i

1 2 3 4 5 6 7

1 0 1 0 0 1 0 1

2 0 0 0 0 0 0 1

3 0 1 0 0 0 0 0

4 1 1 0 0 1 0 1

5 1 1 0 0 0 0 1

6 0 1 1 0 0 0 0

7 0 1 0 0 0 0 0

5 2

3

7

1

4 6

圖 2-2 A 組試題關聯結構圖(未簡化)

再執行步驟 3,也就是消除遞移指向,可以得到圖 2-3

2

3

7

1 5

4 6

2

3

7

1 5

4 6

最後執行步驟 4,亦即合併等價關係,可得圖 2-4

圖 2-4 A 組試題關聯結構圖(已完成消除遞移指向及等價關係合併)

肆、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之功能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有下列五種功能(許天維,1995):

一、教學設計之運用:

在單元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將欲進行的課程內容的先前經驗概念,作一 概念結構分析後,再依結構所對應的知識概念分別提出,並加以施測,所得的 結果以「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進行分析,可以考驗出先前經驗概念不足之處,

形成性評量的反應結果,亦可利用佐藤 S-P 表獲得注意係數,從而偵測出 異質性的學童,此類學童所畫出結構圖與班上的結構圖可以互相比較,即可知 道此類學童異質的原因,從而加強輔導教學。

四、概念形成過程之考驗:

對縱貫研究(longitudinal study)而言,學童概念的形成過程有層次之分,

例如山田完對教師進行評定學童設有四層次,即操作經驗層次、知覺內化層次、

言語抽象層次和因果理論層次,如果以此四層次來評定各年級班上學生的形成 過程,並建立各年級的結構圖,即可知學生的概念形成過程的發展。對橫向研 究而言,亦可知班上學生的概念形成過程的分布。

五、課程教材構造之解析:

由母群體隨機抽出樣本進行考驗後,透過試題關聯結構圖,可以更加瞭解 學生的學習構造,對編輯教科書或是設計課程的人而言,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他們可以依據學生所呈現出來的試題關聯結構,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的教材或課 程。

許多研究也說明了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實際應用的功能:郭伯臣和田聖才

(1995)指出藉由 IRSP1 的分析結果,可以了解學生的能力變化及試題間結構 況狀,藉此發掘出概念的發展過程;陳敏華(1998)指出利用試題關聯結構圖,

可以獲得學童概念的發展過程,並可以針對先前提出的概念結構作修正;黃盈 君(2001)指出,利用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除了獲得學生三角形圖形的概念 結構,也發現不同性別對概念結構的影響不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