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

日本學者竹谷誠為了解決學習情況與教學成果的分析,於 1980 年代提出試 題關聯結構分析法(Item relational structure analysis);其根據測驗試題的結果,

藉由題目相互間反應所得的順序關係,以分析試題的特性,得到具有指向性的圖 形結構(引自許天維,1995)。以下為此法之功能與簡介。

壹、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之功能

許天維(1995)提到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具有下列五種功能:

一、教學設計:

教師於單元教學活動前,可先分析課程內先前的經驗概念之結構,再依其所 對應的知識概念分別出題,以「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進行施測後所得結果的分 析,可得知先前經驗概念不足之處,做為教學歷程設計的參考。

二、形成性評量:

欲知班上於單元教學活動後的學習成果,可用知識結構分析以編製形成性評 量,再以「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進行結果的分析,可知學童學習後的知識結構,

以針對學童不瞭解之處,進行補救教學。

三、認知學習構造:

利用佐藤 S-P 表,從形成性評量的反應結果得到注意係數,可分析出異質性 的學童,再從其與班上進行兩者結構圖的交互比較,可得知其異質的成因,以進 行加強輔導教學。

四、概念形成過程:

山田完針對教師進行評定學童具有四個層次,有操作經驗層次、知覺內化層 次、言語抽象層次及因果論理層次;所以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在縱貫研究

(longitudinal study)方面,可了解學童概念形成過程的層次差別,若以此四層 次來評定各年級班上學生的形成過程,並建立各年級的結構圖,可得知學生的概

念形成過程的發展。在橫斷研究方面,亦可知班上學生的概念形成過程的分布。

表 2-10 A、B 組學生試題得分情形簡表

接著,以學生在各試題答對人數的多寡順序,由左而右排列,可得佐藤 S-P

於 B 組中答對試題 1 的學生分別為 1 號及 2 號,他們也同時答對了試題 4,

二、試題關聯結構順序性係數

以上說明只為表示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而設計的特殊範例,以下為用數學推 導理論來建立順序性係數,說明如下:

首先令 A、B、C、D 分別表示下列的意義:

A:試題 i 與試題 j 均答對的人數 B:試題 i 答對而試題 j 答錯的人數 C:試題 i 答錯而試題 j 答對的人數 D:試題 i 與試題 j 均答錯的人數

又設 N=A+B+C+D,按照下面的試題關聯順序性係數公式,即可求得 i 題到 j 題的

r

*

ij

值(許天維,1995)。

r

*

ij =

1﹣

C D )( CN A C

+

+

而試題 i 與試題 j 之間的關係如下表所示:

表 2-13 試題 i、j 答對與答錯人數統計表

試 題 j

對 錯 合計

對 A B A+B

錯 C D C+D

試題 i

合計 A+C B+D N

順序性係數 r*ij 表示試題 i 指向試題 j 的順序性程度,亦即試題 i 為下位概 念(lower concept),試題 j 為上位概念(upper concept)的程度。順序性係數是 一個由電腦模擬產生的數值,而竹谷誠(1991)以 0.5 為閥值(threshold),如果 順序性係數大於閥值,即表示試題 i 與試題 j 有順序關係,反之則無。如果順序 性指向過多,則可以增加閥值為 0.6,反之可以減少閥值為 0.4;一般而言閥值宜 介於 0.4 到 0.6 之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