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規劃策略

在文檔中 歷史科課程指引 (頁 41-46)

第三章 課程規劃

3.2 課程規劃策略

根 據 上 述 原 則 , 在 籌 劃 落 實 歷 史 科 課 程 時 , 學 校 應 聚 焦 於(a)發 展 一 套 均 衡 的、足以涵蓋 世界歷 史中各主要歷史時 期 及轉變模式的初中歷史 科課程,以 確 保 學 生 小 學 、 初 中 及 高 中 的 學 習 能 順 利 銜 接 ;(b)照 顧 學 生 的 學習 需 要和 接 納 學 習 多 樣 性 ;(c)融匯學習和評估;(d)結 合其他學習經歷及全方位學習。

35

3.2.1 小學及高中教育的銜接

對於大部分初 中學生 來說, 歷史並非新 科 目,因為他們在小學教 育,尤其是 常識科中,已 掌握了 部分與香港發展有 關 或者與影響著現今世 界的某些歷史 事件有關的基 礎知識 ,例如從香港古蹟認 識國家的歷史與文化、 文化遺產的 保育與歷史傳 承,影 響目前全球發展的重 要歷史事件(如︰戰爭 與和平)等。

然而,核心的 學科概 念,例如時間和時 序、因果關係等對初中 學生來說仍然 陌生。所以,為確保學生學習的延續性,學校和教師宜考慮以下建議:

 了解小學常識科的課程內容及其在學校的學與教情況。

 透過邀請中一學生就其以往於常識科的學習經歷進行課堂分享,並 / 或 提 供 課 前 活 動 或 任 務 以 了 解 學 生 的 相 關 學 習 經 歷 。 這 些 資 訊能 讓 教 師 作 出適當的學習安排,以協助中一學生適應學習。

 在中一首兩個主題涵蓋基礎歷史概念(例如時間和時序)和技能(例如分辨 不同史料的種類),為學生往後學習歷史奠定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初 中歷史 科亦承擔起裝備學生 修讀高中歷史科、通識 教育科,以 至其他相關 學科的責 任。鑑於高 中歷史科 課程重點放 在 20 世紀世界的歷史 發展,因此於 初中為 學生提供整全的世 界 史背景便很重要。這令 學生能夠了 解人類的過 去,以及 塑造 20 世紀世界的主要力量,有助於學生更好地修讀 高中歷史科。 此外, 初中歷史科為學生 學 習高中必修的通識教育 科提供基礎 知識。透過學 習初中 歷史科,學生能夠 獲 得 高中通識教育科某些 單元所必需 的背景知識和 技能, 例如今日香港、現 代 中國和全球化等課題。 學校和教師 在規劃初中歷 史科課 程時應該涵蓋相當 的 歷史時期和主要事件, 以協助學生 獲得必需的基 礎知識 和技能,使他們能 夠 準備好學習通識教育、 其他高中個 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領域以至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科。

36

3.2.2 照顧學習多樣性

學生的學習多 樣性可 表現於個人的興趣 、 文化背景、學習風格及 能力等方面。

課 程 規 劃 和 不 同 的 學 與 教 策 略 是 照 顧 學 生 學 習 多 樣 性 的 可 行 方 法(關 於學與 教 策 略 詳 見 第 四 章)。本課 程設計 具備 彈 性 ,提 供空間 給予 學 校、教 師和學 生作選擇,照 顧到學 生的學習多樣性。 課 程中十二個課題均設有 基礎部分和 延伸部分。基 礎部分 為研習該課題時學 生 必須掌握的知識,而延 伸部分提供 予能力較高或 有興趣 的學生作進一步深 化 和延展學習。 從課程規 劃角度而言,

教師可將全部課時(本課程每年的總課時為 33 小時,即約 50 節、每節 40 分 鐘 的 課)分 配予課 題 中的基 礎部分 ;亦 可 按 學生 的能力 和興 趣,將當 中約百 分之二十的時間(即約 7 小時或 10 節)用以選擇教授課題中的延伸部分。教師 亦可按學生的 學習需 要及實際情況運用 更 多課時於基礎部分,或 者為他們提 供額外援助,以鞏 固 學生學習。在這種 情 況下,課程內容可縮 減為只涵蓋十 二個課題的基 礎部分。 對於學習動機較 強 和能力較高的學生,教 師可以運用 總課時中的百 分之二 十教授部分或所有 課 題的延伸部分,以加 深或 擴闊學生 對課題的認識。

本課程鼓勵學 校和教 師落實課程的延伸 部 分,以加強學生對歷史 的認識和研 習歷史的興趣 。教師 可以依據學生的興 趣 、能力和需要,從十二 個課題中挑 選部分或者全 部延伸 部分。此外,部分 學 校亦可能考慮到課時有 限,因此在 完成相關基礎 部分之 後鼓勵能力較強或 興 趣較高的學生自學延伸 部分,以發 展他們的自學能力。

3.2.3 學習與評估配合

評估是學與教 過程中 一個重要環節。對 於 學習具備促進作用,因 為它提供了 學生學習成果 的證據 ,亦為教師提供回饋 以調整教學策略。課程 與評估的規 劃 應 同 步 進 行 並 互 相 配 合 , 才 能 使 評 估 有 助 於 促 進 學 習 。 有 關 歷 史 科 課 程

(中一至中三)的評估策略,可參閱本文件的第五章。

37

3.2.4 連繫其他學習經歷和全方位學習活動

全方位學習泛 指課堂 以外的學習經歷。教 師 可善用學校和社區的 資源和設施,

為特定教學目標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 (時間、地點和人的組合)。這種在真實 環境進行的體 驗式學 習所能達到的學習目 標是學生難以透過課堂 學習實現的。

現時,學校通 常為學 生提供不同的全方 位 學習活動,以加強學生 研習歷史的 興趣,例如參 觀博物 館、考察史跡或文 物 、歷史實地研究、內地 考察團、參 加專家或學術 講座等 。從課程規劃的角度 看,教師組織這些活動 前,應考慮 以下事宜:

 這些活動如何與課程目標相符?

 活動需要多少課時?在常規上課時間還是其他時間進行?

 如何將課堂外的學習與課堂內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

3.2.5 歷史和價值觀教育

《 中 學 教 育 課 程 指 引 》(2017) 其 中 一 個 更 新 的 學 習 宗 旨 是 每 個 學 生 能 夠

「成為有識見 、負責 任的公民,認同國 民 身份,並具備世界視 野,持守正 面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 珍 視 中 華 文 化 和 尊 重 社 會 上 的 多 元 性 」。 為 了 充 分 達 致 上 述 宗旨,透過課程推行價值觀教育便至為重要。

學習歷史的目 的之一 是透過對史事和歷 史 人物的認識,建立學生 正面的價值 觀和態度,培 養他們 日後成為具國際視 野 、國家觀念和責任感 的公民。在研 習歷史的過程 中,教 師可讓學生了解不 同 歷史人物的言行,以 及 歷史事件的 發生和演變, 強化他 們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協助他們建立積極 進取的人生態 度和追求真、 善、美 的人生目標。此外 , 教師亦可在規劃本課程 時為學生提 供多元化的學 習活動 ,例如考察歷史建築 和古蹟、工作坊學習 和 體會 非物質 文化遺產等,培養學生愛護古物古蹟,承擔保育文化的責任。

38

此外,透過歷 史科課 程,學生可以從歷 史 的視角來理解香港自古 以來是中國 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這 一歷史事實,以及 香 港的發展與國家歷史和 文化的緊密 關 連 。《 基 本 法 》 作 為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性 文 件 , 與 學 生 的 日 常 生 活 息 息相關。中小 學課程 ,包括歷史科課程, 已涵蓋《基本法》教育 。教師在教 授本課程的相 關課題 時,自然聯繫到《 基 本法》教育的元素,有 助學生理解 基本法的由來 及背景 。這些學習毋須重 複 獨立教授,更毋須刻意 教授《基本 法》相關條文。表 3.1 展示本課程中與《基本法》教育相關的課題和學習內 容。

年級 課題 與《基本法》教育相關的學習內容

中一 課題 4:早期香港地 區 的 歷 史 、 文 化 與 傳承

 本地民系與姓族

 個 案 研 習 ︰ 透 過 非物 質 文 化 遺 產 (傳 統 習 俗 和 節 日)認 識 本 地 居 民 的生活

中二 課題 8:直至 19 世 紀 末 香 港 的 成 長 與 發展

 英國殖民統治的建立

中三 課題 12:20 世紀香 港的成長與蛻變

 戰後香港的蛻變與回歸祖國

表3.1 與《基本法》教育相關的初中歷史科課題/學習內容

最後,在普及 教育下 歷史科的一個獨特 貢 獻是擴大年青人的國際 視野,從而 協助他們理解 今日世 界的複雜性、多元 化 和相互依存性,以及國 家和香港所 處 的 地 區 及 國 際大 環 境 下 所 面 對 的 機 遇 與 挑 戰。 歷史 科 課 程(中一至中三)提 供了穩固的歷 史知識 基礎,讓學生清楚 認 識今日世界並發展他們 的全球素養,

即有能力去「 審視本 地、全球和跨文化 議 題;理解和欣賞他人的 觀點及世界 觀;與來自不 同文化 的人進行開放、適切 和有效 的互動溝通,並 為集體福祉 和可持續發展而採取行動。」1

1 OECD (2018). Preparing Our Youth for a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World – The OECD 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

39

在文檔中 歷史科課程指引 (頁 41-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