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 課程指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學習領域
歷史科課程指引
(中一至中三)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建議學校採用
二零一九年
目錄
頁
引言
i第一章 概論
11.1 歷史科在學校課程的重要性 1
1.2 課程宗旨 2
1.3 學習目標 3
第二章 課程架構
42.1 背景 4
2.2 設計原則 5
2.3 課程組織 6
2.4 內容大綱 10
2.5 課時分配 33
第三章 課程規劃
343.1 主導原則 34
3.2 課程規劃策略 34
3.2.1 小學及高中教育的銜接 35
3.2.2 照顧學習多樣性 36
3.2.3 學習與評估配合 36
3.2.4 連繫其他學習經歷和全方位學習活動 37
3.2.5 歷史和價值觀教育 37
3.3 課程組織 39
3.3.1 學習進程 39
3.3.2 為校本綜合課程進行課程調適 40
3.4 課程統籌 41
3.4.1 了解課程及學習情境 41
3.4.2 課程規劃 41
3.4.3 加強專業發展 41
3.4.4 跨科協作 42
第四章 學與教
434.1 主導原則 43
4.2 取向與策略 45
4.2.1 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 45
4.2.2 史料為本的歷史學習 48
4.2.3 電子學習 49
4.2.4 課室以外的歷史學習 51
4.2.5 具同理心地學習歷史 53
4.2.6 透過閱讀學習歷史 54
4.3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55
4.3.1 認識學生 55
4.3.2 評估學習進度 59
4.3.3 適異教學策略 61
第五章 評估
665.1 指導性原則 66
5.2 評估目標 67
5.2.1 對學習的評估 67
5.2.2 促進學習的評估 67
5.2.3 作為學習的評估 68
5.3 評估策略及活動 69
5.3.1 有效的提問和回饋 69
5.3.2 進展性評估 71
5.3.3 學生自評和同儕互評 72
5.3.4 測驗和考試 75
第六章 學與教資源
796.1 學與教資源的作用 79
6.2 主導原則 79
6.3 常用學與教資源 80
6.3.1 教科書 80
6.3.2 書籍 81
6.3.3 教育局提供的學與教資源 82
6.3.4 社會資源 82
6.3.5 科技與網上資源 83
6.3.6 發展校本學與教資源 83
6.4 資源管理 84
6.4.1 學與教資源的分享 84
6.4.2 學校的資源管理 84
附錄
86一 課題1 – 12 的預期學習內容 86
二 透過在歷史課堂撰寫學習日誌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和自主學習 98 三 以探究式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及其影響─
「巴黎和會」及《凡爾賽條約》」 99
四 透過校園設施促進歷史學習和培養歷史素養 100
五 將社區資源轉化成寶貴的學與教資源 101
六 在中一歷史課堂使用Frayer 模型照顧學習者多樣性 102
七 在中三歷史課堂使用 RAFT 照顧學習者多樣性 103
參考文獻
104修訂初中中國歷史及歷史課程專責委員會(中一至中三)
及轄下工作小組委員名錄
108推行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修訂課程(中一至中三)專責委員會
名錄
110i
引言
《歷史科課程指引( 中一至中三) 》是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為中學所編訂的一系 列課程指引之一。
課程發展議會乃一諮詢組織,就幼稚園至中六學制之課程發展事宜,向香港特 別行政區政府提供意見; 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專上學院學 者、有關領域或團體的專業人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和職業訓練局的代表及教 育局有關部門的人員。
我們鼓勵學校充分考慮本身的情況、優勢和學生的需要,適當採用本課程指引 的建議,以幫助學生達到本課程的學習宗旨。課程發展是協作和持續進行的過 程,課程發展議會將會按照學校實施情況,以及學生和社會轉變的需要,對本 課程作出定期檢視和更新。歡迎學校對歷史科﹙中一至中三﹚的課程發展提出 意見和建議,請致函或電郵: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 1 3 號 胡忠大廈1 3 樓1 3 1 9 室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收 或
傳真:2573 5299 / 2575 4318 電郵:info_pshe@edb.gov.hk
ii
1
第一章 概論
1.1 歷史科於學校課程中的重要性
歷史是一門探究與分析的學問。研習歷史能啟發學生對過去發生的事 情 進 行 有 意 義 的 問 題 、 搜 集 並 分 析 歷 史 資 料 , 繼 而 得 出 以 史 實 為 基 礎 的 結 論 , 學 生 因 而 能 主 動 參 與 整 個 學 習 歷 程 。 過 去 二 三 十 年 以 來 , 不 同 國 家 及 地 區 的 歷 史 教 育 都 經 歷 了 巨 大 的 變 化 。 有 別 於 過 往 強 調 史 實 與 資 料 性 內 容 的 傳 授 , 以 及 由 教 師 僅 根 據 課 本 向 學 生 授 以 權 威 觀 點 , 今 天 的 歷 史 教 育 更 強 調 學 生 探 究 的 過 程 以 及 知 識 的 建 構 。 透 過 學 生 自 主 了 解 、 分 析 及 解 讀 一 手 資 料 , 採 取 多 維 度 視 角 考 量 , 明 瞭 歷 史 證 據 與 建 立 歷 史 解 釋之間的關係,從而建構個人的歷史知識。
人類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今日的世界,而現代世界諸如民族主義、民主、
以 及 改 革 、 革 命 等 重 要 概 念 亦 能 追 溯 其 歷 史 根 源 。 因 此 , 學 習 歷 史 有 助 於 學 生 從 根 源 去 探 索 人 類 的 世 界 。 此 外 , 過 往 的 事 情 往 往 影 響 著 、 甚 至 是 直 接 導 致 了 我 們 身 邊 正 在 發 生 的 事 , 因 此 學 習 歷 史 對 我 們 看 懂 時 事 尤 為重要。
歷史科作為中學科目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培養學生歷史探究能力。
歷 史 探 究 往 往 需 要 學 生 就 過 去 的 事 情 提 出 問 題 , 並 運 用 搜 尋 、 分 析 、 以 及 評 論 資 料 的 技 能 , 最 後 將 資 料 轉 化 成 證 據 以 形 成 一 個 有 依 據 的 論 點 或 詮 釋 , 從 而 深 化 自 己 對 該 段 歷 史 的 了 解 。 憑 藉 這 些 知 識 和 技 能 , 我 們 能 夠 深 入 了 解 歷 史 上 有 關 人 、 地 、 事 三 者 關 係 的 轉 變 , 及 其 對 今 天 乃 至 將 來 人 類 社 會 將 產 生 的 影 響 。 因 此 , 學 習 歷 史 有 助 於 學 生 更 客 觀 、 全 面 地 了 解 當 今 社 會 的 現 況 。 總 而 言 之 , 歷 史 科 為 學 生 未 來 的 需 要 提 供 了 不 可 或缺的學習經驗。
此外,歷史科課程對於年青人的通才教育亦具備獨特貢獻。學習歷史 不 但 促 進 學 生 解 難 及 明 辨 性 思 考 等 共 通 能 力 的 發 展 , 更 可 令 學 生 透 過 研 習 不 同 文 化 及 國 家 的 歷 史 , 發 展 其 同 理 心 、 文 化 意 識 及 國 際 視 野 。 在 學 習 歷 史 的 過 程 中 , 學 生 可 以 了 解 某 些 歷 史 事 件 為 何 如 此 發 生 , 或 某 些 歷 史 人 物 為 何 於 所 處 的 時 空 採 取 某 舉 措 。 這 有 助 於 學 生 掌 握 如 何 設 身 處 地 地 思 考 問 題 。 此 外 , 學 習 歷 史 讓 學 生 了 解 世 界 各 地 文 化 , 令 他 們 發 現 自 身 與 世 界 各 地 民 眾 的 文 化 異 同 。 這 有 助 培 養 學 生 對 於 不 同 文 化 的 欣 賞 及
2
接 納 能 力 。 最 後 , 學 習 數 千 年 來 人 類 所 建 立 的 制 度 與 習 俗 , 能 讓 學 生 明 瞭 在 歷 史 長 河 中 人 類 文 明 演 化 的 歷 程 , 對 於 學 生 來 說 , 這 與 近 現 代 史 的 學習同樣重要。
最 後 , 就 塑 造 學 生 成 為 在 國 家 層 面 上 的 國 民 和 在 宏 觀/跨地域 層面上 的 公 民 來 說 , 歷 史 學 習 同 樣 是 必 要 的 。 一 方 面 歷 史 科 讓 學 生 了 解 香 港 與 國 家 在 歷 史 上 和 文 化 上 的 淵 源 和 連 結 , 有 助 於 加 深 他 們 對 國 家 的 認 識 ; 另 一 方 面 , 歷 史 科 可 促 進 發 展 學 生 理 解 和 評 鑑 證 據 的 能 力 , 透 過 資 料 分 析 而 開 展 探 究 的 能 力 , 學 生 因 而 可 具 備 明 辨 性 思 維 能 力 , 能 夠 對 不 同 事 物 抱 持 開 放 的 態 度 並 進 行 獨 立 的 思 考 , 這 正 是 現 代 公 民 所 應 具 備 的 重 要 素 質 。 總 括 而 言 , 學 生 修 讀 歷 史 可 認 識 並 理 解 過 去 發 生 的 事 情 , 因 而 更 能客觀地審視現況,並作出有依據且負責任的決定。
1.2 課程宗旨
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宗旨是:
(a) 提高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b) 幫助學生鑑古知今;
(c) 加強學生對社區及本地文化,以及對世界其他主要文化之認識;
(d) 建立學生歷史技能和共通能力,以供日後升學和生活之用;
(e) 培養學生成為具國際視野、有識見和責任感的公民。
3
1.3 學習目標
學生在完成初中歷史科課程後,應能:
(a)
知識和理解方面
i. 從 不 同 的 角 度 ( 政 治、 經 濟 、 科 技 、 社 會、 宗 教 、 藝 術 等) 認識和 理解世界各文化在不同時期的主要特徵;
ii. 認識和理解香港 發展 的主要特徵,以 及這 些特徵與國家和 世界 歷史 發展的關係;
iii. 掌握研習歷史的基本概念和辭彙;
iv. 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
v. 掌握主要歷史事件的發展、轉變及延續;
vi. 明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觀點解釋歷史;
(b)
技能方面
i. 正確地使用歷史辭彙;
ii. 準確排列歷史事件的次序;
iii. 描述歷史地圖、模型、圖形、圖表、圖畫、表格和漫畫的特徵;
iv. 從歷史資料中作出歸納和推論;
v. 找出主要歷史事件和人物不同的解釋;
vi. 分辨歷史事實與見解之間的不同;
vii. 掌握資料的含義,對資料的準確性及可信性進行合理的質疑與探究,
從而建立持平的個人觀點;
viii. 運用想像力重組往事;
ix. 選取、組織和運用資料,並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c)
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i. 提高對過去的人和事的興趣及欣賞人類的成就和理想;
ii. 掌握歷史研習與現今生活的密切關係;
iii. 認識不同社會及 不同 時代所持的觀點 、信 念和價值觀,從 而建 立正 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iv. 願意為古物古蹟 的保 護、文化傳承的 保育 ,以及歷史文化 的推 廣盡 一己之力。
4
第二章 課程架構
2.1 背景
作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歷史 科 肩 負 重 任 — 建 立 學 生 對 世 界 歷 史(包括香港發展)、以及世界不同文化 的 基 本 認 識 , 幫 助 學 生 建 構 國 際 視 野 , 提 升 他 們 的 分 析 和 思 辨 能 力 。 由 於 並 非 所 有 的 中 學 生 升 讀 高 中 時 均 會 選 修 歷 史 科 , 初 中 歷 史 科 極 有 可 能 是 部 分 學 生 學 習 世 界 歷 史 的 唯 一 機 會 。 因 此 , 學 校 為 初 中 學 生 提 供 一 個 整 全 的 歷 史 科 課 程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 該 課 程 應 涵 蓋 世 界 史 的 主 要 歷 史 階 段 及 轉 變 模 式 , 令 學 生 基 本 掌 握 世 界 歷 史 發 展 的 重 要 特 徵 , 與 及 明 瞭 基 本 歷史辭彙,培養其相關的歷史素養 (historical literacy),包括基本的歷史 技能和態度。
為配合歷史教育及學校課程的最新發展,課程發展議會自 2014 年起 修訂於 1996 年頒布的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旨在於提高學生學習歷 史 的 興 趣 , 並 讓 他 們 擁 有 基 本 知 識 和 技 能 以 應 付 不 斷 變 化 的 社 會 所 帶 來 的 挑 戰 。 此 外 , 修 訂 課 程 亦 為 學 生 日 後 修 讀 高 中 歷 史 科 、 通 識 教 育 科 、 其 他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科 目 , 以 至 其 他 學 習 領 域 的 學 科 提 供 與 世 界 歷史及香港發展相關的基本知識。
此 外 , 為 了 擴 闊 學 生 的 國 際 視 野 , 加 強 他 們 對 世 界 其 他 主 要 文 明 的 認 識 , 修 訂 課 程 加 入 了 其 他 地 區 的 文 明 和 國 家 的 歷 史 , 例 如 ︰ 伊 斯 蘭 文 明的興起、美國的成立及發展等課題。
本課程另一設計重點在於增加學生研習歷史的興趣。有別於以政治 史 作 為 焦 點 的 學 習 內 容 , 修 訂 課 程 透 過 在 舊 有 課 題 內 加 入 新 元 素(例如︰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在 軍 事 上 的 發 明 , 以 及 該 等 發 明 如 何 在 戰 後 應 用 於 日 常 生 活;透過研習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和節日)認識本地居民的傳統 文化和習俗),這些都可令學生以新視角融合歷史學習與日常生活經驗。
近 年 的 教 育 研 究 清 晰 指 出 , 要 增 加 學 生 學 習 歷 史 的 興 趣 , 以 及 培 養 他 們 的 歷 史 素 養 , 教 師 需 作 出 教 學 上 的 範 式 轉 移 , 即 由 以 「 教 師 為 本 」 模 式 轉 為 以 「 學 生 為 本 」 模 式 , 鼓 勵 他 們 進 行 探 究 式 學 習 , 亦 即 「 動 手 做 歷 史 」。 所 謂 「 動 手 做 歷 史 」(doing history)並 非指學 生被 動地記憶及
5
排 列 歷 史 事 件 , 而 是 一 個 主 動 的 探 究 學 習 過 程 , 當 中 鼓 勵 學 生 發 展 其 歷 史 技 能 及 建 構 以 實 證 為 本 的 歷 史 認 知 。 因 此 , 為 協 助 教 師 促 進 學 生 進 行 探 究 式 學 習 , 修 訂 課 程 為 每 個 課 題 提 供 探 究 問 題 和 建 議 導 入 問 題 , 藉 以 展示一些建構課題探究的方向。
再者,為照顧不同學校的需要,特別是於初中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習 領域課程採取不同課程規劃(例如︰綜合及混合模式)的學校,修訂課程提 供 更 靈 活 的 框 架 , 令 學 校 可 因 應 不 同 校 情 及 學 生 在 能 力 和 興 趣 上 的 多 樣 性作適當的課程調適。
2.2 設計原則
本課程配合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
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 年)、《小學常識 科課程 指引(小一至小六)》(2017)、以及《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 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7),其設計原則為︰
(a) 提供一個三年一貫的歷史課程,重點介紹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及其對 現今世界之影響;
(b) 擴闊學生的國際視野,讓他們對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與歷史有基本認 識,以及了解它們之間的互動如何建構今日的世界;
(c) 重視發展學生掌握和應用不同的歷史概念和技能及培養他們正面的價 值觀和態度;
(d) 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並配合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
(e) 提供一個靈活的架構,讓學生因應不同校情及學生在能力和興趣上的 多樣性作課程調適;
(f) 配合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6
2.3 課程組織
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以時序為軸,每學年以一個主題為重心,三年 一 貫 的 設 計 讓 學 生 了 解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脈 絡 及 其 對 今 日 的 影 響 , 並 掌 握 研習歷史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a) 中一主題︰古代世界(史前時期至 14 世紀)︰區域文明的誕生與交 流
(b) 中二主題︰近代世界(15 至 19 世紀)︰西力的形成與外延 (c) 中三主題︰現代世界(20 世紀至今)︰邁向多極與相互依存
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由 12 個有關世界歷史和香港發展的課題組 成,即每學年研習 4 個課題。(詳見圖 2.1)
7
中一 古代世界 (史前時期至 14 世紀 ) :區域文明的誕生與交流
課題1 人類的需要:
古與今
課題2 歐洲文明的發展
課題3 伊斯蘭文明的興起 與中古時代歐亞的
文化交流
課題4 早期香港地區的歷
史、文化與傳承
中二 近代世界 (15 至 19 世紀 ) :西力的形成與外延
課題5 近代歐洲的興起
課題6 歐洲國家的
殖民擴張
課題7 美國的成立
及發展
課題8 香港直至19 世紀
末的成長與發展
中三 現代世界 (20 世紀至今 ) :邁向多極與相互依存
課題9 20 世紀的國際紛爭
及危機(I)–
兩次世界大戰
課題10 20 世紀的國際紛爭
及危機(II)–
冷戰及後冷戰時代
課題11 20 世紀以來的
國際合作
課題12 20 世紀香港的
成長與蛻變
圖 2.1 初中歷史科課程組織
8
作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歷史 科 課 程(中 一至 中三)與初 中 個人 、 社會 及 人文 教 育學 習 領域 的 範疇 二(時 間 、 延 續 與 轉 變)及 範疇 三(文 化與 傳承)關係 密 切。 透 過同 時 研習 本 課程 及中國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學生應能掌握上述兩個範疇的學習目標。
在 規 劃 落 實 本 課 程 時 , 學 校 及 教 師 應 同 時 參 閱 《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習領 域課 程指 引(小一至中六)》(2017)的相關部分,如範疇二及範疇三 的學習目標,以及上述範疇的核心單元的基礎知識。
為 使 不 同 學 校 因 應 其 校 本 情 況 及 學 生 能 力 和 興 趣 的 多 樣 性 作 適 當 的 課 程 調 適 , 本 課 程 提 供 靈 活 的 架 構 , 每 個 課 題 均 包 含 基 礎 部 分 及 延 伸 部 分 。 基 礎 部 分 為 研 習 該 課 題 時 學 生 必 須 掌 握 的 知 識 , 而 延 伸 部 分 則 為 能 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作進一步深化和延展學習。(詳見圖 2.2)
圖2.2 課題的組成 延伸部分
基礎部分
9
為協助教師於課堂上採用探究式學習,每個課題均設置一個探究問題 和 相 關 的 建 議 導 入 問 題 。 探 究 問 題 是 研 習 有 關 課 題 的 方 向 , 而 建 議 導 入 問 題 則 為 教 師 提 供 意 念 , 在 設 計 課 堂 教 學 時 引 導 學 生 以 探 究 式 學 習 歷 史 。 教 師 亦 可 運 用 其 他 方 式 , 協 助 學 生 探 究 每 個 課 題 , 並 按 學 生 的 興 趣 、 能 力及學習需要,以其專業判斷設計教學流程。(詳見圖 2.3)
探究問題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導入問題
課題
圖 2.3 以探究式方法學習歷史
10
2.4 內容大綱
以下為歷 史科課 程(中一至中三)12 個建議課題的課程大綱。每個大綱均附有引言,說明該課題的背景、理念,以及基礎部 分的學習重點和延伸部分的處理。此外,附錄一(頁 86 至 97)為「預期學習內容」,以闡明各課題的深度和焦點。
中一級 古代世界 (史前時期至 14 世紀):區域文明的誕生與交流
課題 1:人類的需要:古與今
人類的活動源於人的不同基本需要,並累積而成為文明。本課題希望讓學生對人類文明的起源,以及古代主要文明有概括 認識。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初步掌握基本的歷史時序概念和分期,以及歷史資料的分類,並運用該等概念理解:
a) 人類如何從石器時代演進至古文明:從運用火和製作簡單石器、從捕獵野獸和採摘野果,進而學會生產糧食,懂得農耕 和飼養牲畜 [以近年各地(包括香港)重要考古發現為例];
b) 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徵:透過研習四個主要古文明的其中一個,並根據五方面(文字、政府與管治、城市、宗教信仰、建 築與科學)進行個案研習。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研習多於一個古文明,並比較不同地區古文明的異同。
11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1. 人 類 的 需 要 : 古 與今
—
人 類 早 期 文 明 的 出 現 是 源 於 滿 足 哪 些 基 本 需 要 ? 早 期 文 明 的 主 要 特 徵 是什麼?
石 器 時 代 的 演 進 : 從 遊 牧 走 向 農 耕 [以近年各地(包括香港)重要考古發 現為例]
古 文 明 的 興 起 及 世 界 主 要 文 明 的 分 佈和特點
個 案 研 習 : 新 月 沃 土/ 尼 羅 河 流 域 / 印度河流域/ 黃河流域 (以上個案四 選一,延伸部分多選一項*)
石器時代始於何時?香 港地區的歷史最早可以 追溯至何時?
我們如何得知當時的人 類是怎樣求生的?
什麼是文明?滿足了衣 食住行就代表出現了文 明嗎?
什麼因素促進了文明的 發展?
不同地區的古文明有什 麼共通點?
今天我們的需要與古代 人類相比,有何相似與 不同之處?
掌握歷史分 期的方法 (史前時 期、信史)
識別歷史資 料的種類 (例如:原 始資料和二 手資料;考 古發現、非 文字資料和 文字資料)
描述特徵
連繫古今和 比較異同
14
* 延伸部分
12
課題 2:歐洲文明的發展
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追本溯源,不難發現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例如:人名、建築、神話故事等,很多都與歐洲古典 及中古文明有關。本課題希望讓學生認識歐洲文明的發展及了解其對現今社會的影響。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基本掌握歷 史的分期 (如古代、中古時代、近代、現代等),並明白:
a) 歐洲古典文明的概況及其對今日的意義,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管治方式 (如:雅典式的民主與斯巴達式的集權;羅 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的管治) 及文化的創造 (如:古代法律與羅馬法治觀念;神話與思想;法律、藝術和建築成就) 如何 影響我們今天的社會與生活;
b) 中古時代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徵,以及基督宗教和教會的角色。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研習歐洲中古時代不同階級的生活特色。
13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2. 歐洲文明的發展 a. 古 典 文 明 : 古
希 臘 、 古 羅 馬 文明的概覽
—
歐 洲 古 典 文 明 給 我 們 留 下 了 什 麼 有 意 義 的 遺產?
b. 中 古 時 代 的 歐 洲 與 基 督 宗 教 世界的形成
—
歐 洲 中 古 時 代 有什麼特徵?
古典文明的介紹
古典文明的遺產及對今日的意義
封建社會的特徵
基 督 宗 教 世 界 的 形 成 與 中 古 時 代 的 教會
文 明 與 生 活 : 歐 洲 中 古 時 代 的 生 活
*
如何劃分古代及中古時 代?歐洲古典文明在何 時及怎樣出現?
古希臘及古羅馬為何會 出現不同的政治體制?
古希臘及古羅馬文明有 什麼東西一直流傳至 今?
封建社會有何特徵?
基督宗教和教會在中古 時代的歐洲發揮了什麼 作用?
城堡、莊園、教堂和市 集如何反映歐洲中古時 代不同階級的生活特 色?*
掌握歷史 分期的方 法(古代、
中古時 代、近 代、現代)
連繫古 今、比較 異同
分析轉變 與延續
歸納特徵
18
* 延伸部分
14
課題 3: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中古時代歐亞的文化交流
除了歐洲文明,伊斯蘭文明同樣在人類文明史上有重要貢獻。此外,雖然昔日的通訊和交通不及今天先進,但古代以至中 古世界不同區域文明之間的交往相當頻繁。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夠:
a) 認識伊斯蘭教的創立、基本信仰和傳播的經過;
b) 了解中古時代歐亞不同形式的接觸,包括:戰爭(例如:伊斯蘭帝國擴展、十字軍東征)和商業貿易(例如:阿拉伯商人的 商業活動及其中介角色、海上絲綢之路),以及該等接觸如何促進中古時代歐亞文化的交流;
c) 認識伊斯蘭文明在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範疇的成就,以及分析歐亞文化交流的結果和影響,例如:古希臘和古羅馬 文明的廣泛傳播、伊斯蘭文明擴闊中古後期歐洲人的視野。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追溯中古時代以前歐亞的文化交流狀況,包括:武力擴張
(如:亞歷山大大
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領土擴張
)及商業貿易
(如:古代的絲綢之路
)如何促成希羅文明的廣泛傳播。
15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3. 伊 斯 蘭 文 明 的 興 起 與 中 古 時 代 歐 亞的文化交流
—
伊 斯 蘭 文 明 的 成 就 與 中 古 時 代 歐 亞 文 化 交 流有何關係?
伊斯蘭教的起源、教義及發展
中 古 時 代 歐 亞 的 接 觸 及 伊 斯 蘭 教 的 傳播
歐亞文化交流的結果及影響
中古時代以前的歐亞文化交流*
伊斯蘭教是怎樣創立和 傳播的?
昔日不同地區的民族因 何接觸?不同形式的接 觸如何促進歐亞的文化 交流?
伊斯蘭文明有何成就?
歐亞文化交流帶來什麼 結果和影響?
希羅文明如何透過戰爭 和商業貿易廣泛傳播?*
追溯歷史背 景
分析原因、
結果與影響
掌握歷史趨 勢與發展
10
* 延伸部分
16
課題 4:早期香港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傳承
學生在課題 1 已認識香港地區的歷史現時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而居住在香港地區的早期居民(包括新界五大姓族及蜑 家、鶴佬和客家等主要民系)大約於宋元時期從內地陸續遷入,他們的背景和生活方式各異,因而衍生出不同的風俗和信 仰,形成香港多元的文化傳統。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進一步了解已於課題 1 研習的概念(史前與信史時期、史料分類:原 始史料如考古發現、古蹟等),並且:
a) 認識香港地區早期居民的不同生活模式;
b) 從四個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選取一個作個案研習,了解本地居民的傳統,並培養對本地文化傳承的關心和愛護。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研習多於一個個案,並比較它們之間有何異同。
17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4. 早 期 香 港 地 區 的 歷 史 、 文 化 與 傳 承
—
我 們 如 何 尋 找 與 香 港 地 區 的 歷 史 發 展 相 關 的 印 記?
主要民系與姓族
個 案 研 習 ︰ 透 過 非 物 質 文 化 遺 產( 傳 統 習 俗 和 節 日) 認 識 本 地 居 民 的 生 活 (以下 個案 四選 一, 延伸部 分多 選一 項*)
- 潮人盂蘭勝會/長洲太平清醮/
大坑舞火龍/大澳遊涌
早期在香港地區生活和 定居的人口由什麼人組 成?他們如何在香港地 區生活?
香港有什麼傳統節慶?
這些傳統節慶與我們有 什麼關係?
掌握歷史 分期的方 法(古代、
中古、近 代、現代)
分辨歷史 資料的種 類(原始資 料、二手 資料/考古 發現、非 文字資 料、文字 資料)
進行口述 歷史的技 巧
分析轉變 與延續
連繫歷史 與日常生 活
8
* 延伸部分
18
中二 近代世界 (15 至 19 世紀):西力的形成與外延
課題 5:近代歐洲的興起
近代歐洲的興起及其後的西力形成與外延,影響深遠。15 至 18 世紀期間,歐洲經歷了不同的變革運動,出現了新思想,
以及科學和技術上的進步。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夠了解:
a)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令西方從神本走向人本,促使人文主義的出現,並對當時的思想帶來重大改變;
b) 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高舉理性,除確立近代科學外,亦產生了革新政治的思想;
c) 工業革命帶來生產技術的突破,亦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的出現;
d) 法國大革命對舊有政治制度的衝擊,以及對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改變了歐洲以至世界的面貌。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了解在西方興起之際,亞洲地區重要文明之一的印度蒙兀兒帝國和土耳其鄂圖
曼帝國的發展情況。
19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5. 近代歐洲的興起
—
新 思 想 、 科 學 和 技 術 上 的 進 步 如 何 促 成 西 方 重 大 的 發 展?
從 神 本 走 向 人 本 : 文 藝 復 興 與 宗 教 改革
理性時代: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
技術的革新:工業革命
對 自 由 和 民 主 的 追 求 : 法 國 大 革 命 及其歷史意義
15 至 18 世紀亞洲文明的狀況 (以印 度 蒙 兀 兒 帝 國 和 土 耳 其 鄂 圖 曼 帝 國 為例)*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對當時的思想產生什 麼改變?
科學革命及啟蒙運動 如何改變歐洲人對世 界的理解?
什麼是革命?工業革 命和法國大革命如何 改變歐洲、以至世界 的面貌?
正當西方興起之際,
作為亞洲地區重要文 明之一的印度蒙兀兒 帝國和土耳其鄂圖曼 帝國,它們的發展情 況如何?何以在 18 世 紀後逐漸衰落?*
分析原因、
結果與影響
分析歷史的 轉捩點
分析歷史人 物的重要性
(如:達文 西)或理解 對歷史人物 的不同詮釋 (如:拿破 崙)
22
* 延伸部分
20
課題 6: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
從 16 至 19 世紀,歐洲國家利用其經濟、政治及技術上的優勢,向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區拓展勢力,並帶來巨大轉變。
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夠:
a) 分析歐洲國家擴張的原因,包括早期向外探索與擴張的影響 (如:15、16 世紀新航路發現)、歐洲國家對市場和資源的渴 求,以及 19 世紀歐洲民族主義的興起等;
b) 分析歐洲國家殖民政策的形成及其在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的殖民擴張與影響。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研習東亞地區(以中國及日本為例)如何回應以上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並指
出它們的回應有何異同。
21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6. 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
—
歐 洲 國 家 的 殖 民 擴 張 為 美 洲 、 非 洲 及 亞 洲 等 地 的 人 民 帶 來 什 麼 影 響?
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原因
歐 洲 國 家 殖 民 政 策 的 形 成 及 其 在 美 洲 、 非 洲 及 亞 洲 等 地 的 殖 民 擴 張與影響
歐洲擴張時期的東亞 (以中國和日 本為例)*
歐洲國家的擴張有何 目的?
歐洲國家如何在美 洲、非洲及亞洲等地 進行殖民擴張,並對 該等地區帶來什麼影 響?
東亞國家如何面對歐 洲國家的擴張?*
歸納和推論
分析原因、
結果與影響
理解對歷史 事件的不同 詮釋
10
* 延伸部分
22
課題 7:美國的成立及發展
美國革命受歐洲啟蒙思想的啟迪,其獨立亦對歐洲,以至世界歷史帶來重大影響。本課題希望透過研習美國獨立的進程和 立國後的發展,讓學生掌握︰
a) 促成美國革命的內外因素,包括來自歐洲的啟蒙思想以及英國的稅收政策如何導致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以及美國革命 如何影響歐洲,以至世界歷史的發展,包括促成法國大革命及 19 世紀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等;
b) 美國在 19 世紀的發展歷程,包括領土擴張與西進運動、「門羅主義」,以及美國內戰的影響等,如何奠定日後發展的基 礎。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透過認識早期華人移民美國的原因及他們在美國的經歷,了解美國作為移民國
家的歷史。
23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7. 美國的成立及發展
—
美 國 是 怎 樣 誕 生 的 ? 美 國 獨 立 後 有 什 麼 對 內 及 對 外 的 重 要發展?
美國革命的內外因素及影響
19 世紀美國的領土擴張、西進運動 與「門羅主義」
南北戰爭前後的美國
19 世紀不同移民社群的形成:以華 人勞工的經歷為例*
從歐洲傳來的各種思 想如何促成美國革 命?
在 19 世紀,美國如何 在北美大陸擴張領 土?
什麼因素促使南北戰 爭爆發?南北戰爭帶 來了什麼影響?
自 19 世紀初華人為何 移民美國?他們在美 國有何經歷?*
追溯歷史背 景及發展
分析歷史的 轉捩點
分析原因及 影響
10
* 延伸部分
24
課題 8:香港直至 19 世紀末的成長與發展
鴉片戰爭後英國佔領香港,實施殖民管治,香港亦發展成為重要商港。在這個華洋共處的社會,出現了不同民間組織,而 來自歐美和亞洲各地的不同族裔人士亦建立起他們的社群,他們均在香港的建設當中擔當著重要角色。完成本課題後,學 生能夠:
a) 概括地認識直至 19 世紀末英國在香港的管治措施,包括自由港政策、法治及典章制度的確立,以及當時香港的經濟(如:
自由港與早期轉口貿易的發展)、社會(如:社會結構、華人冒起與種族政策)、以及治安及衛生狀況等;
b) 分析不同民間團體,包括本地華人團體(以東華三院、保良局為例)和外籍傳教士與基督宗教教會對香港的貢獻。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認識歐美人士及其他少數族裔
(例如:猶太人、巴斯人、亞美尼亞人、歐亞混血
兒
)對香港作出貢獻,從而了解昔日香港的多元和國際性。
25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8. 香港直至 19 世紀末 的成長與發展:
—
英 國 殖 民 管 治 與 不 同 民 間 團 體 對 香 港 的 發 展有何影響?
英國殖民管治的建立
經濟與社會民生狀況
不同民間團體對香港的貢獻
歐 美 與 其 他 少 數 族 裔 人 士 對 香 港 的 貢獻*
英國如何在香港建立 管治?他們所確立的 制度和政策如何影響 香港日後的發展?
至 19 世紀末,香港社 會與經濟的發展已具 備什麼規模?與此同 時,在治安與衛生方 面出現了什麼問題?
19 世紀中後期不同民 間團體對當時的香港 有什麼貢獻?
歐美及不同族裔的人 士對香港有什麼貢 獻?*
追溯歷史的 發展
分析原因、
結果與影響
分析歷史人 物或團體組 織的重要性
8
* 延伸部分
26
中三級 現代世界 (20 世紀至今):邁向多極與相互依存
課題 9:20 世紀的國際紛爭及危機 (I) — 兩次世界大戰
在 20 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對現今世界帶來重大影響。本課題集中討論兩次世界大戰的由來及其帶來的影響。完成本 課題後,學生能分析:
a) 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基本原因,包括:20 世紀初列強之間的衝突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戰後經濟不景、極權 主義的興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因果關係等;
b) 兩次世界大戰如何改變世界的形勢,例如:戰後亞洲及非洲的非殖民地化情況,以及「第三世界」的冒起;
並透過個案研習(二選一) :
i) 了解兩次世界大戰在戰爭模式和軍備上的改變,以及其他軍用發明如何在戰後應用於日常生活;或
ii) 認識種族滅絕罪行曾在 20 世紀反覆出現,並以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為例,了解當中的背景、猶太人的悲 慘遭遇,以及戰後德國人的反省。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研習兩個個案。
27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9. 20 世紀的國際紛爭 及危機 (I) — 兩次 世界大戰
—
人類從兩次世 界大戰中汲取 什麼教訓?
兩 次世 界 大 戰 前歐 美 、 亞洲 等 國家 的關係和衝突的原因
戰 後 亞 洲 及 非 洲 的 非 殖 民 地 化 與
「第三世界」的冒起
個 案 研 習 (二選一,延伸部分多選 一項*)
- 戰 爭 與 發 明 : 總 體 戰 、 新 型 軍 備 的 出 現 與 其 他 發 明( 例 如 : 醫藥、日用品)
- 種 族 滅 絕 : 以 二 戰 期 間 的 「 猶 太大屠殺」為例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原 因為何?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 次世界大戰的延續嗎?
兩次世界大戰如何改變 國際形勢?
兩次世界大戰如何改變 戰爭的模式?什麼戰時 發明在戰後成為日常用 品?
何謂種族滅絕?納粹德 國為何屠殺猶太人?戰 後德國人對此有何反 省?如何避免重蹈覆 轍?
分析轉變與 延續
分析歷史的 轉捩點
歸納特徵
理解對歷史 事件的不同 詮釋
分析歷史事 件與現今生 活的連繫
18
* 延伸部分
28
課題 10:20 世紀的國際紛爭及危機 (II) — 冷戰及後冷戰時代
承接課題 9,本課題聚焦討論冷戰及冷戰後的國際形勢。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分析:
a) 冷戰的基本原因,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局勢及美蘇對立的原因,以及冷戰的主要發展經過;
b) 冷戰最終如何結束,以及後冷戰時期國際形勢的主要特徵,例如:不同區域力量的興起、新興經濟體(如:歐盟、中 國、印度)的出現、區域衝突與危機,以及恐怖主義的威脅。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透過認識其中一個冷戰時期的歷史人物,了解領袖的素質。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10. 20 世 紀 的 國 際 紛 爭 及 危 機 (II) — 冷戰及後冷戰時代
—
冷戰時期有何 主要衝突?冷 戰結束後的國 際形勢有何變 化?
冷戰的起因與主要發展
冷戰的結束及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形 勢
人物研習:代表冷戰時期不同階段 的歷史人物(五選一) *
- 邱吉爾 (1874-1965) - 胡志明 (1890-1969) - 毛澤東 (1893-1976) - 甘迺迪 (1917-1963) - 戈巴卓夫 (1931- )
什麼因素促使冷戰出現 及結束?
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形勢 如何?
什麼是領袖素質?冷戰 期間重要的歷史人物如 何發揮領袖素質?*
分析轉變與 延續
分析歷史的 轉捩點
歸納特徵
分析歷史人 物的重要性 或理解對歷 史人物的不 同詮釋
16
* 延伸部分
29
課題 11:20 世紀以來的國際合作
20 世紀不僅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及後冷戰時期的各種衝突,亦見證了國際社會對促進世界和平及國際合作的決心和 努力。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夠:
a) 了解 20 世紀的國際合作源於人類需要面對共同挑戰,包括:衝突與合作、貧窮與發展、環境的利用與破壞、以及疾病 與醫療;
b) 追溯聯合國成立的背景及過程,明瞭和討論聯合國於維持和平以及推動國際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合作所作出的努 力。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研習其他區域性組織(例如:歐洲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以及國際性非政府
組織(例如:國際紅十字會、樂施會、綠色和平、無國界醫生)在不同領域上的工作及如何促進國際間的合作。
30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11. 20 世 紀 以 來 的 國 際合作
— 20
世紀的國際 合作如何促進 和平?
國際合作的背景:20 世紀以來人 類共同面對的挑戰
聯合國的成立及其工作
其他區域性組織及國際非政府組織 的工作*
在 20 世紀,聯合國如 何推動國際合作以促進 世界和平?成效如何?
除了聯合國之外,還有 哪些區域性組織和非政 府組織致力推動國際合 作?*
歸納特徵
分析不同組 織的重要性
6
* 延伸部分
31
課題 12:20 世紀香港的成長與蛻變
踏入 20 世紀,香港經歷了兩次大戰期間的工業發展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轉變,繼而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和佔領所帶 來的衝擊。戰後香港因應當時國際形勢的轉變,最終發展成為今日的現代化城市。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夠掌握:
a) 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情況和變遷,包括戰前工業發展及華人階層(如:何啟、韋玉、何東家族、周壽臣)冒起;
b) 日本侵佔香港及日佔時期的生活;
c) 促成香港戰後發展的內外因素,包括有利的國際環境、與內地的連繫及香港具備的條件;
d) 二戰後香港的蛻變,包括經濟轉型,例如:從轉口港到工業中心(50-70 年代)、從工業中心到國際金融中心(70 年代至 今),以及政府在房屋、教育、民生、政制發展等方面的措施;
e) 香港回歸祖國。
能力較高或對本課題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進一步透過戰後香港普及文化
(流行曲、漫畫、電影與電視等
)的發展,了解香港本
地文化的多元性。
32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12. 20 世紀香港的成長 與蛻變
—
什麼因素促進 香港在
20世紀 的現代化發 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香港
日佔時期的香港
二戰後香港的蛻變與回歸祖國
二戰後香港普及文化的發展*
香港早期的工業有哪些 類別?華人在戰前香港 的政治、經濟、社會等 方面擔當什麼角色?
日佔時期的生活出現怎 樣的變化?
二戰後世界的發展如何 影響香港?
二戰後香港在政治、經 濟、社會民生等方面的 發展如何?
二戰後香港普及文化如 何反映本地文化的多元 性?*
追溯與分類
分析原因、
結果與影響
分析歷史的 轉捩點
追溯歷史的 發展
10
* 延伸部分
33
2.5 課時分配
本課程每年的總課時為 33 小時(即約 50 節、每節 40 分鐘的課)。為配合 本課程靈活的 架構以 便更好地照顧不同 校 情,教師可將全部課時 分配予課題 中 的 基 礎 部 分 ; 亦 可 按 學 生 的 能 力 和 興 趣 , 將 當 中 約 百 分 之 二 十 的 時 間(即 約 7 小時或 10 節)選擇教授課題中的延伸部分。
學校 應 分 配相 當於 給 予其 他 初 中個 人 、 社 會及人 文 教育 學 習 領 域內 的科 目(包括︰中國歷史、地理及生活與社會)的課時,給予本科 進行學與教。此 外 , 學 校 於 規 劃 個 人 、 人 文 及 社 會 學 習 領 域 內 不 同 科 目 的 課 時 前 , 應 參 考
《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指 引(小一至中六)》(2017)。簡而言 之,除把初中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總課時的 25%分配予中國歷 史科外,其餘 75%應平均分配予本學習領域內的其他科目,以完成本學習領 域和相關科目的核心內容或必須學習元素。
課題
課時分 配
選擇一 選擇二
基礎部分 100% 80%
延伸部分 0% 20%
34
第三章 課程規劃
3.1 主導原則
教 師 應 該 規 劃 和制 訂 一 套 均 衡 且 連 貫 的 歷 史 科 課 程(中一至中三),令學生能 夠獲取關於人 類過去 的基礎知識, 掌握 研 究歷史的技能,並建立 正面的價值 觀和態度。以下是課程規劃的一些主導原則:
(a) 計劃本課程時應同時考慮《個人、社會及人 文教育領域課程指引(小一 至 中 三)》的理念與設計原則、學生的需要、 學校本身的情況以及歷史 科本身的特質。
(b) 計劃本課程應依據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經驗,特別是從常識科所學到 的知識,同時 應考 慮到高中歷史科、通 識科、以及其他個人、 社會及人 文教育學習領域 的科目所需要的基礎 知識和技能。
(c) 協助學生於初中開始數月時間內掌握基本歷史概念(例如時間和時序)和 技能(例如分辨不同種類的史料)。這對於他們之後理解其他相關進階概 念至為重要。
(d) 接納學生的不同需要、興趣、能力及學習風格。
(e) 理想的課程設計應為不同能力的學生帶來足夠的挑戰。
(f) 兼顧初中後不再修讀歷史科及將會於高中繼續修讀歷史科的學生的不同 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完整的歷史科 課程學習體驗。
3.2 課程規劃策略
根 據 上 述 原 則 , 在 籌 劃 落 實 歷 史 科 課 程 時 , 學 校 應 聚 焦 於(a)發 展 一 套 均 衡 的、足以涵蓋 世界歷 史中各主要歷史時 期 及轉變模式的初中歷史 科課程,以 確 保 學 生 小 學 、 初 中 及 高 中 的 學 習 能 順 利 銜 接 ;(b)照 顧 學 生 的 學習 需 要和 接 納 學 習 多 樣 性 ;(c)融匯學習和評估;(d)結 合其他學習經歷及全方位學習。
35
3.2.1 小學及高中教育的銜接
對於大部分初 中學生 來說, 歷史並非新 科 目,因為他們在小學教 育,尤其是 常識科中,已 掌握了 部分與香港發展有 關 或者與影響著現今世 界的某些歷史 事件有關的基 礎知識 ,例如從香港古蹟認 識國家的歷史與文化、 文化遺產的 保育與歷史傳 承,影 響目前全球發展的重 要歷史事件(如︰戰爭 與和平)等。
然而,核心的 學科概 念,例如時間和時 序、因果關係等對初中 學生來說仍然 陌生。所以,為確保學生學習的延續性,學校和教師宜考慮以下建議:
了解小學常識科的課程內容及其在學校的學與教情況。
透過邀請中一學生就其以往於常識科的學習經歷進行課堂分享,並 / 或 提 供 課 前 活 動 或 任 務 以 了 解 學 生 的 相 關 學 習 經 歷 。 這 些 資 訊能 讓 教 師 作 出適當的學習安排,以協助中一學生適應學習。
在中一首兩個主題涵蓋基礎歷史概念(例如時間和時序)和技能(例如分辨 不同史料的種類),為學生往後學習歷史奠定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初 中歷史 科亦承擔起裝備學生 修讀高中歷史科、通識 教育科,以 至其他相關 學科的責 任。鑑於高 中歷史科 課程重點放 在 20 世紀世界的歷史 發展,因此於 初中為 學生提供整全的世 界 史背景便很重要。這令 學生能夠了 解人類的過 去,以及 塑造 20 世紀世界的主要力量,有助於學生更好地修讀 高中歷史科。 此外, 初中歷史科為學生 學 習高中必修的通識教育 科提供基礎 知識。透過學 習初中 歷史科,學生能夠 獲 得 高中通識教育科某些 單元所必需 的背景知識和 技能, 例如今日香港、現 代 中國和全球化等課題。 學校和教師 在規劃初中歷 史科課 程時應該涵蓋相當 的 歷史時期和主要事件, 以協助學生 獲得必需的基 礎知識 和技能,使他們能 夠 準備好學習通識教育、 其他高中個 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領域以至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科。
36
3.2.2 照顧學習多樣性
學生的學習多 樣性可 表現於個人的興趣 、 文化背景、學習風格及 能力等方面。
課 程 規 劃 和 不 同 的 學 與 教 策 略 是 照 顧 學 生 學 習 多 樣 性 的 可 行 方 法(關 於學與 教 策 略 詳 見 第 四 章)。本課 程設計 具備 彈 性 ,提 供空間 給予 學 校、教 師和學 生作選擇,照 顧到學 生的學習多樣性。 課 程中十二個課題均設有 基礎部分和 延伸部分。基 礎部分 為研習該課題時學 生 必須掌握的知識,而延 伸部分提供 予能力較高或 有興趣 的學生作進一步深 化 和延展學習。 從課程規 劃角度而言,
教師可將全部課時(本課程每年的總課時為 33 小時,即約 50 節、每節 40 分 鐘 的 課)分 配予課 題 中的基 礎部分 ;亦 可 按 學生 的能力 和興 趣,將當 中約百 分之二十的時間(即約 7 小時或 10 節)用以選擇教授課題中的延伸部分。教師 亦可按學生的 學習需 要及實際情況運用 更 多課時於基礎部分,或 者為他們提 供額外援助,以鞏 固 學生學習。在這種 情 況下,課程內容可縮 減為只涵蓋十 二個課題的基 礎部分。 對於學習動機較 強 和能力較高的學生,教 師可以運用 總課時中的百 分之二 十教授部分或所有 課 題的延伸部分,以加 深或 擴闊學生 對課題的認識。
本課程鼓勵學 校和教 師落實課程的延伸 部 分,以加強學生對歷史 的認識和研 習歷史的興趣 。教師 可以依據學生的興 趣 、能力和需要,從十二 個課題中挑 選部分或者全 部延伸 部分。此外,部分 學 校亦可能考慮到課時有 限,因此在 完成相關基礎 部分之 後鼓勵能力較強或 興 趣較高的學生自學延伸 部分,以發 展他們的自學能力。
3.2.3 學習與評估配合
評估是學與教 過程中 一個重要環節。對 於 學習具備促進作用,因 為它提供了 學生學習成果 的證據 ,亦為教師提供回饋 以調整教學策略。課程 與評估的規 劃 應 同 步 進 行 並 互 相 配 合 , 才 能 使 評 估 有 助 於 促 進 學 習 。 有 關 歷 史 科 課 程
(中一至中三)的評估策略,可參閱本文件的第五章。
37
3.2.4 連繫其他學習經歷和全方位學習活動
全方位學習泛 指課堂 以外的學習經歷。教 師 可善用學校和社區的 資源和設施,
為特定教學目標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 (時間、地點和人的組合)。這種在真實 環境進行的體 驗式學 習所能達到的學習目 標是學生難以透過課堂 學習實現的。
現時,學校通 常為學 生提供不同的全方 位 學習活動,以加強學生 研習歷史的 興趣,例如參 觀博物 館、考察史跡或文 物 、歷史實地研究、內地 考察團、參 加專家或學術 講座等 。從課程規劃的角度 看,教師組織這些活動 前,應考慮 以下事宜:
這些活動如何與課程目標相符?
活動需要多少課時?在常規上課時間還是其他時間進行?
如何將課堂外的學習與課堂內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
3.2.5 歷史和價值觀教育
《 中 學 教 育 課 程 指 引 》(2017) 其 中 一 個 更 新 的 學 習 宗 旨 是 每 個 學 生 能 夠
「成為有識見 、負責 任的公民,認同國 民 身份,並具備世界視 野,持守正 面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 珍 視 中 華 文 化 和 尊 重 社 會 上 的 多 元 性 」。 為 了 充 分 達 致 上 述 宗旨,透過課程推行價值觀教育便至為重要。
學習歷史的目 的之一 是透過對史事和歷 史 人物的認識,建立學生 正面的價值 觀和態度,培 養他們 日後成為具國際視 野 、國家觀念和責任感 的公民。在研 習歷史的過程 中,教 師可讓學生了解不 同 歷史人物的言行,以 及 歷史事件的 發生和演變, 強化他 們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協助他們建立積極 進取的人生態 度和追求真、 善、美 的人生目標。此外 , 教師亦可在規劃本課程 時為學生提 供多元化的學 習活動 ,例如考察歷史建築 和古蹟、工作坊學習 和 體會 非物質 文化遺產等,培養學生愛護古物古蹟,承擔保育文化的責任。
38
此外,透過歷 史科課 程,學生可以從歷 史 的視角來理解香港自古 以來是中國 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這 一歷史事實,以及 香 港的發展與國家歷史和 文化的緊密 關 連 。《 基 本 法 》 作 為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性 文 件 , 與 學 生 的 日 常 生 活 息 息相關。中小 學課程 ,包括歷史科課程, 已涵蓋《基本法》教育 。教師在教 授本課程的相 關課題 時,自然聯繫到《 基 本法》教育的元素,有 助學生理解 基本法的由來 及背景 。這些學習毋須重 複 獨立教授,更毋須刻意 教授《基本 法》相關條文。表 3.1 展示本課程中與《基本法》教育相關的課題和學習內 容。
年級 課題 與《基本法》教育相關的學習內容
中一 課題 4:早期香港地 區 的 歷 史 、 文 化 與 傳承
本地民系與姓族
個 案 研 習 ︰ 透 過 非物 質 文 化 遺 產 (傳 統 習 俗 和 節 日)認 識 本 地 居 民 的生活
中二 課題 8:直至 19 世 紀 末 香 港 的 成 長 與 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的建立
中三 課題 12:20 世紀香 港的成長與蛻變
戰後香港的蛻變與回歸祖國
表3.1 與《基本法》教育相關的初中歷史科課題/學習內容
最後,在普及 教育下 歷史科的一個獨特 貢 獻是擴大年青人的國際 視野,從而 協助他們理解 今日世 界的複雜性、多元 化 和相互依存性,以及國 家和香港所 處 的 地 區 及 國 際大 環 境 下 所 面 對 的 機 遇 與 挑 戰。 歷史 科 課 程(中一至中三)提 供了穩固的歷 史知識 基礎,讓學生清楚 認 識今日世界並發展他們 的全球素養,
即有能力去「 審視本 地、全球和跨文化 議 題;理解和欣賞他人的 觀點及世界 觀;與來自不 同文化 的人進行開放、適切 和有效 的互動溝通,並 為集體福祉 和可持續發展而採取行動。」1
1 OECD (2018). Preparing Our Youth for a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World – The OECD 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
39
3.3 課程組織
歷 史 科 課 程(中一至 中三)以時序為軸,共分十二個課題,每 學年擬定一個主 題中心,貫通 三學年 的課程將協助學生 了 解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 及其對今日 的影響,並掌 握研習 歷史的基本概念和 技 能。學校可因應校情採 用獨立模式 或者綜合模式 推行課 程。雖然如此,為了 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 加強他們對 人類歷史的綜 合認識 ,無論採取哪一種學 科模式教授歷史,學 校 都應確保課 程涵蓋了個人 、社會 及人文教育學習領 域 範疇二和三的核心元素 或必須學習 內容,例如本 地、國 家和世界歷史不同發 展時期的主要特徵和轉 變模式。學 校 和 教 師 可 參 考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指 引(小 一 至 中 六)(2017) 。
3.3.1 學習進程
本課程依據時 序框架 明確設定學生在中 一 、中二和中三分別學 習古代世界、
近代世界和現 代世界 的歷史。此外,當學 校規劃 貫通三年的課程 時應考慮學 生的學習進程,例如,教師應考慮:
學生在小學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課題與學生日常 生活的相關性;
每個課題的預期學習內容;
4 個課題之間在每學年主題中心上的連繫;
學生的認知、智力和群性發展需符合更新後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 習領域課程指引,特別是當中的七個主要課程發展重點,包括:(1)人文 素養;(2)企業家精神;(3)價值觀教育;(4 )電子學習;(5)共通能力及其 綜合運用;(6)促進對國家及世界的認識;(7)跨課程語文學習。
在歷史科學與 教的過 程中,學習進程並 非 指按年增加的學生所記 誦的資訊數 量,而是指學 生探究 歷史和應用不同歷 史 概念和技能的能力。 從 歷史教育的 角度 而 言 ,歷 史 知 識 可分 為 實 質知 識(substantive knowledge)和學科知識或 第二層次結構知識 (disciplinary or second-order structural knowledge) 。2
2 Levesque, S. (2008). Thinking Historically: Educating Studen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oronto, Buffalo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40
實質知識泛指 具體的 歷史資訊,例如人 名 、日期、地點、事件 和概念 等。若 從實質知識角 度而言, 中一級關於古代世 界的課題能讓學生對 早期文明中心,
以及世界不同 地區文 化之間的互動有基礎 的認識;中二級的課題 帶領學生認 識近代世界的 歷史, 這是作為在中 三時研 習 20 世紀歷史包括兩次世界大戰、
冷戰和後冷戰 時代的 必要背景知識。學 科 知識或第二層次結構知 識是指研習 歷史時所需要 的學科 性概念和工具。若 從 學科知識或第二層次結 構知識角度 來 看 , 教 師 可 於 中 一 時 介 紹 基 本 的 歷 史 概 念(例 如時 序、原 因 與影響 、轉變 與延續)和技能(例如辨析不同種類的史料),並繼而於中二和中三課題,闡述 更高階的概念(例如歷史意義、歷史詮釋)和技能(例如辨析對歷史事件和人物 的不同詮釋,評估不同歷史資料以得出合理和有效的結論)。
3.3.2 為校本綜合課程進行課程調適
除了獨立學科 模式, 現時部分學校採取 綜 合學科模式,例如開設 綜合人文科 來實施中國歷 史科以 外的初中個人、社 會 及人文教育領域課程。 由於綜合人 文科通常由兩 科或以 上的個人、社會及 人 文教育領域的科目組成 ,因此學校 有必要設立個 人、社 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 域統籌人以便與相關人 文學科科主 任會面和溝通 ,討論 課時分配以及該綜 合 科目應涵蓋的核心學習 元素。對於 那些採用綜合 學科模 式整合初中個人、 社 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課程的學校,
歷史科主任和 教師應 與個人、社會及人 文 教育學習領域統籌人和 其他相關科 主任(例如綜合人文科) 保持溝通,以確保學校的綜合課程可以適當地涵蓋本 課程 12 個課題的基礎部份。至於採用混合學科模式的學校,例如中一、二 級開設包含歷 史科學 習元素的綜合人文 科,中三則 以獨立學科模 式教授歷史 科,歷史科科 主任和 教師應對該一整年 的 中三課程有全面的規劃 ,以便與高 中歷史科課程 順利銜 接。然而,若學校 只 於中三級開設歷史科, 而又未有為 中一及中二級 學生提 供相關的歷史科學 習 內容,這樣的做法不可 取,因為這 會令學生失去 學習古 代、中古和 近代時 期 主要歷史事件的機會, 這些知識對 發展學生國際視野都極為重要。
41
3.4 課程統籌
3.4.1 了解課程及學習情境
歷史科課程領 導和教 師須對本課程的理 念 、目標和架構有清晰 的了解,並須 參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 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2017),以 制定有效的課 程規劃 ,確保本課程與其 他 人文學科能涵蓋個人、 社會及人文 教育學習領域 的六個 課程範疇。此外,歷 史科課程領導人員和 教 師亦應 了解 學校的期望、 使命、 強項和政策,以及 學 生的特性,特別是他們 的學習能力、
興趣和需要,以便制訂和規劃切合學校和學生需要的初中歷史科課程。
3.4.2 課程規劃
歷 史 科(中一至中三)課程架構應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學校可根據校情決定是 否教授本課 程 12 個課題中的延伸部份。就整體課程規劃而言,教師應根據 學校現行的個 人、社 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 域課程架構、課程目標 和師生特質,
決定其校本課程的內容、學與教策略,以及評估標準和模式等。
3.4.3 加強專業發展
為了更好地裝 備教授 本課程的教師,歷史 科科主任聯同其 他相關 科主任須制 定專業發展計 劃,加 強教師的學科知識和 教學知識與技巧,以促 進學生的學 習。科主任可 以在科 務會議上安排正式 或 非正式的分享,或者 另覓時間舉行 小型工作坊分 享優秀 的教學方法、交流 教 學經驗及討論共同關注 的事項。至 於提升教學效 能方面,科組成員之間的 互 相觀課、協作教學和共 同備課均有 助於彼此間互 相學習 各種適用的歷史科 教 學方法,亦能讓經驗較 為豐富的歷 史科教師幫助 非歷史 專業的教師實施本 課 程。此外,為了緊貼最 新的課程發 展和變化,以及最新的學與教策略和評估,教師亦可:a) 出席由教育局課程 發展處或其他 專業機 構,例如博物館和 大 學主辦的有關歷史科學 與教的講座、
工作 坊、 教師 分享 會 ,及 本地 乃至 境外(包括內地)考察交流活動 ; b) 建立 或者加入由不 同學校 組成的網絡,進行 不 同形式的專業交流和分 享,藉此培 養同儕互助的精神。
42
3.4.4 跨科協作
首先,歷史科可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不同學科進行跨科協 作,較常見的便是歷史科與中 國歷史科教師的協作。例如,兩科教師可合辦 不同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如參觀歷史博物館、考察屏山文物徑或組織內地考 察團到廣州和泉州了解關於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伊斯蘭文明在亞洲等 歷史科和中國歷史科共同涉及的課題。再者,當教授某些例如「美國早期華 工的經歷」的課題時,兩科教師可以為學生合辦知識增益講座,讓學生了解 海外華人和他們的感人故事。歷史科另一個常見的合作科目是地理科。 例 如,歷史和地理教師可以聯合舉辦長洲考察活動,研習「長洲太平清醮的歷 史」,以及「長洲的自然環境和海岸地貌」。
此外,跨學習領域的合作亦同樣重要。其中,「跨課程語文學習」就是一個 顯著的例子,亦是更新後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中的其 中一個主要課程發展重點。根據學校的教學語言政策,現時歷史科是經常與 英文科合作的一個學科,並為其教學提供歷史背景,從而協助英文科教 師教 授相關的詞語和句式。例如,歷史科教師可以在中三的課堂提供關於二次大 戰和日佔香港的歷史背景,而英文科教師則為學生提供關於以上歷史的辭彙 或片語、有關大戰的重要名言等,並訓練學生以英語進行訪問,最後兩科教 師合作組織一次到港島赤柱的戶外學習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考察與日軍侵佔 香港相關的歷史遺蹟,同時安排學生 訪問外國旅客,了解他們對二次大戰的 看法。
43
第四章 學與教
歷史向來被理 解為單 純講述人類的故事 及 史實。然而,歷史教育 近年已經歷 重大變革,擺 脫了這 個框框。歷史科不 再 局限於課堂上的單一敍 事,而蛻變 為結合課堂內 外的學 習、強調分析性的 科 目。在瞬息萬變、資訊 爆炸的廿一 世紀,學生研 習歷史 需要具備歷史思維 及 明辨性思考的方法, 要 懂得怎樣 判 斷證據的真偽,以重建過去的 人與事。
在今天,學習 歷史的 焦點是以探究為本 及 訓練歷史思維。除了獲 得歷史知識,
學生需要明白 基本的 歷史概念,例如歷 史 的重要性、延續與轉變 、發展和衰 落、證據和歷 史同理 心。 有鑑於此,以 下 提供一些有效的歷史科 學與教指引,
以供教師參考。
4.1 主導原則
建基於現有優勢
教師樂於透過 研討會 和工作坊,分享協 助 學生建構歷史概念或歷 史知識的有 效策略,亦會 以教材 套形式或透過教育 局 課程發展處歷史科網上 資源,分享 他們的良好經 驗。學 生的課堂回饋,例 如 他們對新課題試教反應 ,對規劃學 與教策略是十分重要的。這些都是學生和教師的強項,值得肯定和珍惜。
掌握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教師規劃學習 任務和 活動時,應該參考 學 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前測任 務有 助於教師掌握學生對課題的了解程度。
訂定清晰的學習目標
了解學生可以 協助教 師訂立清晰的學習 目 標,讓學生明白應該認 識、 掌握的 內容,以及如何參與課堂或者學習任務。
44
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只有對學 習產生 興趣, 學習才會有 效 。學生遇 到新奇事物及 與日常生活 相關的情況時 ,他們 會有學習動機及願 意 投入學習。有效的提問 及個人化的 回饋,則有助於促進課堂互動。
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
修訂課程中設 有十二 個課題,每個課題 另 設一個探究問題及多個 建議導入問 題,讓學生透 過探索 和主動學習,發掘 更 多關於該課題的知識, 而非僅依賴 教師的課堂講解。
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
學生的興趣、學習特性與能力各有不同,因而他們的學習需要也各有不相 同。教師應該透過適當調整一些學與教策略,包容學生不同的學習步伐和深 度,以照顧他們學習的多樣性。
利用電子學習資源
流動應用程式 、電子 學習工具以及電子 學 習資源有助於學生獲得 學與教的資 訊,令學習不受課室和課時的 限制,學生在學習過程更具主導性。
提供全方位學習機會
本 科 的 全 方 位 學習 以 博 物 館 參 觀 、 本 地 和 境 外(包括內地)實地考察及文物考 察等形式進行 ,讓學 生從真實的歷史場 景 中學習及完成在課堂尚 未完成的學 習目標。
發展歷史同理心
學生應該能夠 設身處 地看待歷史問題和 事 件並作出判斷,而非以 現時的準則 和價值觀予以審視。
連繫評估和學與教
回饋與評估是學習與施教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同的評估方法,例如課堂觀 察、口頭匯報、專題研習和實 地考察等,應該緊扣學習目標,掌握學生的學 習進度並為未來學與教策略的規劃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