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乙 乙

乙、 、 、 、課題討論 課題討論 課題討論 課題討論

1. 傳統生態知識不斷地演化傳統生態知識不斷地演化傳統生態知識不斷地演化傳統生態知識不斷地演化

經過本研究實地訪談與參與觀察,我們發現TEK並非靜態的知識,當外來的力量進入或新的文化 與知識產生時,這樣的知識系統將在其獨有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中接受新的刺激,可能會消失於時空的 洪流中,也可能轉變成以其他形式來展現,或者轉化成新的TEK,以適應新的環境與社會體制。

在與部落耆老的訪談中,受訪者T002曾高興地述說:「我四歲的時候,曾經晚上跟著父親到附近 的小溪,爸爸就給我魚叉,帶我去射魚。」「以前會全村動員,到河裡用樹藤毒魚,用草木攔魚,不 是全部的河段,而是只選擇其中一小段河段捕魚。」最後卻惋惜地說:「已經很久沒有全村一起捕魚 了,現在捕魚方式也都不一樣了,山上交通方便後,開始有平地或其他部落原住民會來電魚,河川生 態被破壞,後來連自己部落的人也開始毒魚,我不贊同這種作法。」這點出部分傳統生態知識,因為 已不再適用於現代的時空背景而被淘汰,已經消逝在現代的生活方式中,只留存於老人家的過往回憶 中,出現如此情形或許係緣於泰雅族的傳統生態知識無寧說是一套知識系統,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 式,這種生活方式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難以保留下來,最後保留下來的是種順應自然、照顧土地的價 值觀與態度。

而隨著部落道路興闢,對外交通便利,開始與外界緊密地接觸,面臨了外來文化衝擊、觀光發展 需求等挑戰,致使部分傳統生態知識難以保留,抑或許多只有部落耆老才知道的傳統生態知識,會因 為部落耆老的離世,未傳承給年輕一代而失傳,但是也有些傳統生態知識並非完全消失,而是轉變為 其他方式來展現。以馬里克灣護魚行動的開放垂釣為例,雖然現在已經很少人採用過去的捕魚方法,

可是其他關於捕魚的傳統生態知識,如捕魚的季節、捕魚的地點、捕魚的物種、捕魚的傳統規範gaga 等等,被轉變為運用於護魚的工作中,透過現代共用組織的集體行動而繼續被實踐。

此外,如同一開始我們提到的,也有部分傳統生態知識,會隨著時空背景不同而演化,在原有的 傳統生態知識中融入現代的知識,以適應現代的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活方式。以石磊部落正在試驗的自 然農法為例,在地的農人運用傳統農耕的方式與對在地的原生生物的了解,結合遠赴韓國習得的現代 自然農業耕作方法,自行發展出一套適合於當地自然環境且符合永續生態保育的自然農法,透過自然 農法的推廣與運用,讓傳統生態知識更進一步地發揚光大,更能夠於現代的經濟活動中流傳與實踐。

2. 泰雅族傳統規範泰雅族傳統規範泰雅族傳統規範泰雅族傳統規範Gaga與傳統生態知識之間有密切關聯與傳統生態知識之間有密切關聯與傳統生態知識之間有密切關聯與傳統生態知識之間有密切關聯

在原漢生活交流日益密切的今日,許多人不免質疑,過去那些傳統的TEK,是否還存在於現今的 部落?而對部落中的許多居民而言,過去有許多的傳統技藝、知識確實已經流失了不少,尤其隨著老 一輩的離開,很多事情已不復記憶,這些除了凸顯出保存、記錄傳統TEK的急迫性外,也反映出大多 數人對TEK的疑惑。但實際上,TEK只是字面上的一個總稱,其真實意涵是包羅萬象的,不應該被簡 單認為是與科學知識相類,因為它也包含了文化、社會和政治的知識和技術的連結。因此,客觀地來 說,我們無法主觀地論斷TEK到底是有用的、還是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然而,我們可以說,TEK是長 久以來,部落族人歷經了內部變革、社會變遷和環境改變下,所適應下來的轉化結果,因此,TEK有 著相當良好的適應能力。

本研究發現,TEK接受外來資訊並隨著內部、外部變遷不停地轉化,成為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的 基礎,它的轉化反映出部落持續發展的進程,也將隨著時間、環境而改變。對於外來文化、技術等進 入部落,儘管加速了傳統生態知識的轉化,但TEK仍是扮演著最基礎的角色,成為TAYAL中心思想中 非常重要的一環,並延伸到族人日常生活的實踐,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與處世價值。正如同Berkes(1999)

所解釋與闡述的,TEK是由知識(Knowledge)、實踐(Practice)和信仰(Belief)三要素複合構成的 累積體;所指的「知識」,正是在地居民對周遭物種與環境現象的長期性地方性觀察知識,而居民對 資源使用的實現方式,則是「實踐」的最佳體現,而這樣的特性,與部落居民的祖靈「信仰」及gaga 遵循等鑲存於環境系統的內在寄託與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係與連結。

在與部落耆老的訪談經驗中,詢問受訪者傳統生態知識的相關問題時,耆老們常常答道:「以前 老人家都教我們…」「以前祖先告訴我們…」「Gaga規定就是…」,從受訪者的回答發現,傳統生態 知識與泰雅族祖先的訓示及教導、傳統規範Gaga4無法切割,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不可分離的。概言之,

4早期民族學累積的田野資料中顯示,泰雅族用來描述社會組織的字彙即是Gaga,其定義說法不一,可表示為血族 (森丑 之助,1917;小泉鐵,1928)、祭祀團體 (岡田謙,1942)、泛血族兼地緣團體 (衛惠林,1958;1963;1965b)、地域化團體 (移川子之藏,1935)、共同儀式團體、共同生產團、共勞互助團體、共同行為規範團體 (李亦園等,1963)、共同體 (林瑞 壁譯,山路勝彥著,1987) 等。基本上,Gaga表示了一種社會單位,同一個Gaga的人即有著共同的祭祀行動和遵守共同的 規範,同時,在傳統的社會組織之中,並沒有明顯的階級概念,除了Gaga中的maraho (泰雅語:領袖之意) 之外,沒有貴 族、平民的差別,領袖的產生亦非世襲,而是依照個人的能力決定,當一個領袖年老力衰之後,即由新的有能力者擔任,

社會中的權力結構並非固定的,而是依著個人能力的消長而有所變動。另外,Gaga在泰雅語中除了用以表示一個共同的團 體之外,同時也用以表示這個團體的成員所必須遵守的共同規範。同一個Gaga的人必需同負罪責,每一個Gaga都有它的 成員所必需遵循的價值,包括共同的生產、祭祀、家庭關係、人群關係的規範,人們相信一旦違背了共同的價值和訓示,

則災禍不僅會降臨到個人也將降臨到同屬一個Gaga的群體中的每一個人 (黃文新、余萬居譯,小島由道著,1984)。而根 據晚近的研究資料,不同社群對Gaga一詞有不同的稱呼,而其本意為祖訓或遺訓,就是祖先所定下的訓示所形成的規範禁 則 (李亦園等,1963;林衡立,1950;衛惠林,1965a;黃國超,2002),「涉及道德規則、祭祀禁忌等等;凡子孫能遵守 Gaga 者,即賜予身體健康、農作豐收、多獵野獸,如未能遵守Gaga,而行為不端,則懲以病疾、歉收。」(李亦園等,1963)、

「人類欲使宇宙運行合度,欲使社會安樂幸福,唯有遵從被認為是祖先制定的一切禁則,戰戰競競的惟恐有所違背」。以 泰雅族的生態環境和生產模式來看,團體是極為重要的,任何人脫離了團體即難以生存,但團體中的秩序並非由一個明確 的階級和權力關係來維持其運作,而是透過:違反祖先所定下的訓示所形成的規範禁則就會受到祖靈的懲罰、一個人犯罪 整個團體的人都要受罰,這兩個核心的觀念來制約。而這樣的Gaga組織規範,便是體現在泰雅族的土地資源使用和產權分 配的制度。後來,Gaga發展出許多延伸意涵,是一切規範、風俗習慣 (阮昌銳,2002;廖守臣,1998)、信仰 (沈明仁,1998)、

禁忌或靈力 (王梅霞,2003)、知識 (黃國超,2002)、祖訓、宗法制度、禮法的統稱,也是泰雅人生活、信仰、社會體制、

權力結構的最高準則 (林幼雀,2004),因此Gaga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涵蓋了自然、生活、宗教、律法、傳統、倫理、生態 智慧等許多不同的層次 (黑帶.巴彥,2000)。此外,高萬金 (2003) 也提到:「許多泰雅爾族的知識份子,把Gaga譯成律 法、法則、祖訓、倫理生活的規範。但這些譯文,只是泰雅爾Gaga的一小部份,未必全然是Gaga所有的涵意。泰雅爾族 的先進們認為,既然所有的翻譯無法適切於Gaga的意義,所以他們主張,不用翻譯,最好直接用Gaga來稱之較為妥當。

一旦被譯成中文的辭彙,Gaga的意義就被限制了。因為Gaga在泰雅爾族的觀念裡,具有包羅萬象的意義,它是具有宇宙、

自然的法則,人生哲理的訓誨、叢林的法則、人與自然界關係的規律,更是部落生活倫理的規範,宗教禮俗的儀式、禁忌 等等的意義。」「就泰雅爾人的Gaga而言,在人的文化中乃指倫理的生活、法則、規範、條例、制度;在自然萬物中,指 自然的法則、生態體系的規則、叢林的法則、宇宙萬物的運行與和諧;在時間上,係指時間的規律、有始有終的定律、春 夏秋冬輪轉的時序;在宗教信仰上,乃指上主 (Utux) 的律例、訓誨、典章、旨意等等的意義。以上四種規範之間,相互

泰雅族傳統規範Gaga的意涵廣泛,舉凡自然法則、季節輪替、生態知識、人生哲理、生活倫理、宗教 信仰、人與環境的關係等文化與規範,皆是其中的一環,所以TEK是泰雅族傳統規範Gaga的一環。並 且,Gaga的形成許多是建立於TEK,即族人對自然環境、動植物生態的認識與情感,族人與土地的關 係是親密地互相依賴,土地教導與賦予生命給族人,族人有責任與義務照顧土地,在這樣的信仰與價 值觀下,泰雅族人形成了自己的傳統規範Gaga,將Gaga實踐於農耕、漁獵、採集、飲食、倫理、宗教 等日常生活層面。

3. 原住民不是環境災害元兇原住民不是環境災害元兇原住民不是環境災害元兇原住民不是環境災害元兇,,,,也不是生態的殺手也不是生態的殺手也不是生態的殺手 也不是生態的殺手

3. 原住民不是環境災害元兇原住民不是環境災害元兇原住民不是環境災害元兇原住民不是環境災害元兇,,,,也不是生態的殺手也不是生態的殺手也不是生態的殺手 也不是生態的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