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多元羅吉特模型與變數設定

第二節 變數設定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變數設定

一、變數名稱與定義

表 4-1 分別針對三個住宅權屬選擇行為,進行解釋變數以及被解釋變數的設 定。模型一針對全體受訪者 (包含已婚者和未婚者) 進行受訪當時住宅行為之研 究;模型二針對已婚者進行結婚當時住宅行為之研究;模型三針對已婚者探討婚 後直到受訪當年期間,權屬改變情形之研究。

表 4-1 變數名稱與定義

名稱 定義

【模型一】

被解釋變數: 住宅權屬 受訪當時住宅權屬狀態

(0:父母所有 1:租用 2:自有)

解釋變數: 年齡 受訪當時受訪者之年齡

教育年數 受訪者之受教育年數

(0-22:不識字、小學、國中、高中職、大學、碩、博)

結婚 受訪當時之婚姻狀況

(0:未婚 1:已婚)

有小孩 受訪當時是否有小孩

(0:否 1:是)

小孩個數 受訪當時有幾個小孩

家庭總收入 受訪當時夫妻個別月收入之加總(單身者只計入個別月收入,不加總)

與父母同住 受訪當時是否與父親或母親居住

(0:否 1:是)

接受購屋資助 過去 10 年內是否接受過父母或配偶父母購屋資助

(0:否 1:是)

有意遷移 是否計畫在兩年內遷移

(0:否 1:是)

都會人 受訪當時是否居住在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任一地區

(0:否 1:是)

道地都會人 16 歲以前經常居住地與受訪當時居住地均為台北市 (或高雄市或台中市)

(0:否 1: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4-1(續) 變數名稱與定義

名稱 定義

【模型二】

被解釋變數: 住宅權屬 結婚當時住宅權屬狀態

(0:父母所有 1:租用 2:自有)

解釋變數: 結婚年齡 結婚當時受訪者之年齡

教育年數 受訪者之受教育年數

(0-22:不識字、小學、國中、高中職、大學、碩、博)

結婚時有小孩 結婚當時是否已經有小孩

(0:否 1:是) 結婚時

家庭總收入

結婚當時夫妻個別月收入之加總

接受購屋資助 過去 10 年內是否接受過父母或配偶父母購屋資助

(0:否 1:是)

都會人 受訪當時是否居住在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任一地區

(0:否 1:是)

道地都會人 16 歲以前經常居住地與受訪當時居住地均為台北市 (或高雄市或台中市)

(0:否 1: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4-1(續) 變數名稱與定義

名稱 定義

【模型三】

被解釋變數: 權屬型態改變 結婚當年到受訪當年期間,住宅權屬狀態是否發生變化

(0:否 1:是)

解釋變數: 年齡 受訪當時受訪者之年齡

教育年數 受訪者之受教育年數

(0-22:不識字、小學、國中、高中職、大學、碩、博)

有小孩 受訪當時是否有小孩

(0:否 1:是)

小孩個數 受訪當時有幾個小孩

家庭總收入 受訪當時夫妻個別月收入之加總

與父母同住 受訪當時是否與父親或母親居住

(0:否 1:是)

接受購屋資助 過去 10 年內是否接受過父母或配偶父母購屋資助

(0:否 1:是)

都會人 受訪當時是否居住在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任一地區

(0:否 1:是)

道地都會人 16 歲以前經常居住地與受訪當時居住地均為台北市 (或高雄市或台中市)

(0:否 1:是)

二、變數預期方向

完成變數設定後,接著將討論變數之預期效果。預期的結果除了倚賴經濟 直覺外,同時納入文獻之實證結果作為參考之依據。各變數之預期方向與原因分 別說明如下:

(一) 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家戶可累積的財富與日俱增,故擁屋的可能性愈高。此外,

年齡對住宅遷移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卻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效果。年齡愈大,個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或家戶的工作或生活條件穩定性會愈高,發生調整的可能性和動機愈微弱,導致 住宅的調整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愈低。但另一方面,家庭環境和家庭組成 (例如:

小孩出生) 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住宅遷移的可能性就會 增加。事實上,年齡所造成的兩種相反的住宅遷移行為,反映的是已婚家庭的生 命歷程經過。對已婚家戶來說,結婚至生小孩的那段時間,受到家庭的牽絆或影 響有限,家戶可以全心在工作上累積財富,此時,住宅的調整可以較輕易達成,

年齡的影響傾向正向。但是一旦已經擁屋或者有小孩,則家庭生活就會趨於穩 定,此時,年齡的影響就會傾向負向。

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預測年齡對擁屋可能性影響為正向,對住宅遷移之可 能性則不一定。

(二) 教育年數

在某種程度上,教育程度會反映出個人所得的多寡以及社經地位之高低,因 此為一人經濟能力的衡量依據。一般而言,教育程度愈高者,購屋能力較強,對 於居住品質的轉換也愈能夠達成,因此擁屋可能性愈高,發生住宅遷移的可能性 亦愈高。因此,預測教育程度對擁屋可能性影響為正向,對住宅遷移之可能性亦 為正向。

(三) 結婚

一般來說,已婚者與未婚者相比,已婚者具備較高程度之承諾與使命感,生 活狀況相對較穩定,擁屋機率較高。但近幾年來,因為個人經濟自主性的提升以 及婚姻觀念的改變,愈來愈多人傾向晚婚甚至不婚。結婚對擁屋可能性的影響存 在世代差異,已不如以往顯著:年輕世代大多傾向有房有車才結婚,因此傾向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前購屋,與以往先成家後立業的觀念有差距。而且,愈來愈多家庭會因為小孩照 顧的考量,選擇住在父母家,暫時不考慮購屋。而另一方面,單身者所需的生活 花費往往只牽涉個人,在沒有背負家庭成員的經濟壓力下,隨著年齡增加,通常 可以較迅速地從工作或投資中累積財富,因此,購屋的能力與誘因會愈高,使得 單身擁屋可能性隨之提高。

基於上述原因可知,結婚對擁屋的影響力在新生代已變得很不明顯。因此,

本研究推測,對中生代來說,結婚對擁屋影響傾向為正向;對新生代來說,結婚 影響不顯著。

(四) 有小孩

小孩出生之時間點會對家戶日後擁屋的可能性造成差異。若家戶在婚前就生 小孩,則可能因為財富累積不夠充裕以及小孩照料的顧慮,通常傾向住在父母所 有房屋,擁屋可能性會較低。然而,由於文獻大多支持,擁屋傾向最高的時候,

會出現在結婚當年或結婚後但小孩出生的前一年。婚後才生小孩者,通常擁屋率 會較高。此有兩種解釋:一為家戶早在小孩出生前就已經購屋居住;二為小孩的 出生,促使家戶調整至穩定的住宅狀況,以完善其居住環境。

此外,有小孩的家庭,通常會因為家庭組成的改變,增加遷移的動機,例如:

改善生活品質與環境等,使得遷移可能性較高。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養育成 本的增加,而排擠掉預定的住宅支出,使得遷移機率下降。

綜合上述原因,推測有小孩家庭相較於沒小孩家庭,擁屋可能性不顯著,遷 移可能性也不顯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 小孩個數

小孩個數愈多,家戶所需負擔的家庭開銷會因為育兒成本增加而增加,因此 會更加速排擠購屋支出,造成購屋機率的降低。從另一觀點分析,小孩個數愈多,

會因為空間上的限制以及學區的考量,而增強住宅狀態改變的動機,遷移可能性 增加。因此,預期小孩個數對擁屋影響為負向,對遷移可能性之影響為正向。

(六) 家庭總收入

文獻大多以恆常所得作為財務之解釋因素,且通常以人力資本變數 (年齡、

教育程度等) 來估計。換言之,恆常所得即是這些人力資本變數的線性組合。由 於本文已經納入人力資本變數,等於間接考慮了恆常所得的影響,因此不正式估 計一個恆常所得變數,而直接利用問卷上所調查之月收入取代恆常所得之估計,

以作為個人經濟狀況之衡量。一般而言,家庭總所得愈高,愈能夠不依賴家庭資 源的幫助,離家的動力和可能性相對會較高,因此擁屋率會較高。此外,家庭總 收入愈高,有愈高的誘因驅使家戶選擇更好的居住環境,因此,遷移機率也增加。

故推測,家庭總收入愈高,擁屋機率愈高,遷移機率也愈高。

(七) 與父母同住

與父母同住的家戶,相較於沒有與父母同住者,能夠較輕易地分享原生家庭 所提供的資源。此資源可能是小孩生活貣居的照顧,或者父母房屋的贈與與繼承 等。因此,與父母同住者,通常較傾向居住在父母所有房屋,擁屋機率較低。另 一方面,與父母同住的家庭,會因為家中有年紀較大的長輩,對於遷移的行動力 通常較不積極,遷移的考慮也會較為嚴謹,因此,遷移機率較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根據以上原因,推測與父母同住者,擁屋機率較低,住在父母所有房屋機率 較高,而遷移機率會較低。

(八) 接受購屋資助

接受過父母 (或配偶父母) 購屋資助的家戶,相較於沒有接受任何援助的家 戶,購屋所需承擔的房貸壓力可以減輕甚至免除,擁屋機率相對較高,遷移可能 性也較高。故預測接受購屋資助者,擁屋機率較高,遷移可能性亦較高。

(九) 有意遷移

有打算搬家者,通常為經常遷移者或因特殊需求才產生改變者,前者可能 因為工作因素而有經常遷徙之必要,為了將遷徙成本降至最低,因此傾向租屋居 住;後者可能是因為家庭人口組成或環境因素改變而產生的遷移行為,此類家庭 通常因為原始居住環境不完善,才想改變環境,因此為擁屋者的機率通常也較低。

因此,有意在兩年內遷移者,預測其為租屋者的機率較高。

(十) 都會人

由於台灣城鄉差距逐年增大,都會區和非都會區在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上已 逐漸產生很大的不同。在都會區 (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 內,地窄人稠,住 宅需求量高,導致近幾年來房價節節攀升,許多年輕家戶即使已經有一部分存 款,仍無法負擔貣高房價。將都會區家庭與非都會區家庭區分開來,一方面可以 控制地區房價差異的影響外,另一方面更可以凸顯出城鄉差異所造成的影響。除 了因為都會區的房價較高外,都會區內租屋市場的供給相較於非都會區,是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充足且便利的,因此,租屋可能性較高。此外,都會區內存在數量較多或品質較 高的住宅產品,可提供潛在遷徙者較多的遷徙選擇,因此遷移機會較高。

充足且便利的,因此,租屋可能性較高。此外,都會區內存在數量較多或品質較 高的住宅產品,可提供潛在遷徙者較多的遷徙選擇,因此遷移機會較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