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變數說明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6

話樣本,此外訪員在訪問時會以「洪式抽樣─加重年輕人」的戶中抽樣法則來抽 出受訪者,以確保訪問的受訪者非為家中時常接聽電話的人。最後,本研究結果 依據居住地區、教育程度、年齡以及性別四個變數加權,以確保樣本結構與母體 一致。本研究將使用卡方獨立性檢定、多元勝算對數回歸方法(Multinomial Logit Regression)來檢驗變數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變數說明

本研究在第三節部分將說明依變數、自變數以及控制變數的概念與測量方式。

首先,依變數方面討論的是民眾統獨立場的測量方式;其次,自變數方面著重討 論經濟利益的概念與測量;最後,則是各控制變數的測量方式。

一、依變數

本研究想要探討理性與感性因素對於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影響,主要的依變 數為統獨立場。近年來在討論統獨議題的焦點之一便是民眾統獨偏向中的「理念」

與「務實」層面19。民眾在抉擇統獨立場時常會面臨到「理念」與「務實」兩個 層面的衝突與考量而產生不同的決定。吳乃德(1992)先區分民眾的立場屬於「國 家認同」(理念)或是「國家選擇」(現實利益),然後使用條件式問句的方式來 釐清民眾是屬於「不受現實利益考量的中國認同者、台灣認同者」或是視條件而 定的「現實主義者」。繼吳乃德之後,統獨立場的測量更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方式,

例如:牛銘實的「九類統獨立場」(Niou 2004)、謝復生和牛銘實的「五類統獨 立場」(Hsieh and Niou 2005)。

19 統獨立場的「理念」層面是指:統獨偏好受到個人情感認同的影響;而「務實層面」是指:

受到外在條件的影響。因此,「雖然,國家認同在本質上是情感的傾向;但在台灣目前的政治 條件下,國家認同的表現常受到現實條件的干擾,而無法清楚凸顯」(吳乃德 19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7

在條件式統獨與統獨六分類兩種題目來比較,研究發現將理念與務實兩種考 量同時放入的預測模型最佳,其次是務實統獨的模型,再其次是理念統獨的模型,

然而第一種模型雖然最佳,但是有可能是變數較多而使得解釋力較高,是故次佳 的模型較優(劉嘉薇、耿曙與陳陸輝 2009;耿曙、劉嘉薇與陳陸輝 2009)。

統獨六分類同時混和「理念」與「務實」兩種情感,是它的優點也是缺點,因為 如此一來便無法劃分出民眾的「理念」成分與「務實」成分,但是民眾在當前的 政治環境下,「國家認同」的考量仍然會受到現實條件的影響(吳乃德 1996;

耿曙、劉嘉薇與陳陸輝 2009),所以本研究將依變數「統獨立場」視為「人的 選擇」,在選擇之中一定會受到情感面與現實面的考量,是故統獨六分類是較適 合的測量方法。雖然,統獨立場有可能會因為價值觀而有所變動,但是對於民眾 而言,情感和理念因素並不會隨之改變,在探討統獨立場時,統獨立場的變異程 度並不會因個人價值觀改變而出現大幅度的改變(俞振華、林啟耀 2010)。再 加上目前多數重要的統獨分佈圖與趨勢圖多以統獨六分類作為測量,例如:政治 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重要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或是大型國科會計畫「台灣 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陸委會例行民意調查等皆使用統獨六分類。因此,本 研究利用常用的統獨六分類的題目來測量民眾統獨偏好。

關於台灣和大陸的關係,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看法:

1.儘快統一 2.儘快宣布獨立

3.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 4.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

5.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6.永遠維持現狀。

請問您比較偏向哪一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8

在變數編碼方面,本研究將統獨立場的六個分類重新編碼為三個分類:(一)

將「儘快獨立」與「維持現以後走向獨立」重新編為:1.「偏向獨立」;(二)「維 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以及「永遠維持現狀」重新編碼為:2.「維 持現狀」;(三)「儘快統一」與「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重新編碼為:3.「偏 向統一」。

二、自變數

本研究主要的關注焦點為理性變數與感性變數對於統獨立場的影響,因此有 兩個關鍵變數,一個是理性變數、一個是感性變數。在理性變數方面以經濟、戰 爭兩個面向來測量理性變數,因此本研究擬用以下兩個題目來獲得理性預期的經 濟變數。

問題一 請問您覺得大陸未來的經濟可不可能(台:咁有可能)比台灣 還要好?

問題二 假如台灣和大陸統一的話,請問您認為您個人的經濟狀況會變 好、變壞,還是差不多?

從理性預期的角度來看,民眾會選擇符合個人利益的選項,因此就經濟角度 來看依據利益可以劃分為兩類:「經濟優勢」、「經濟劣勢」,所謂「經濟優勢」是 指民眾預期未來兩岸統一後個人的經濟狀況會變好,而不論中國大陸經濟是否會 比台灣好,以及預期未來兩岸統一後個人經濟狀況不變、差不多而且預期未來中 國大陸經濟會比台灣好的人,定義為「經濟優勢」(簡稱 EG,Economic Gain);

「經濟劣勢」是指預期未來統一後個人的經濟狀況會變壞,而不論中國大陸經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9

是否會比台灣好,以及預期未來統一後個人經濟狀況差不多而且預期未來中國大 陸經濟會比台灣差的人,將他們定義為「經濟劣勢」(簡稱 EL,Economic Loss)。

「經濟優勢」的一方是預期未來兩岸統一後個人將有可能得利;而「經濟劣勢」

的一方是預期未來兩岸統一後個人在經濟利益上可能會有所損失。因此,根據上 述定義將這兩道題目所交織出的兩個選項分類為兩個變項:「經濟優勢」、「經濟 劣勢」。(如下表 3-1)

表 3-1 經濟理性變數分類表

預期大陸經濟可不可能比台灣好

不可能 可能

預期統一 後個人的 經濟狀況

變好 經濟優勢(EG) 經濟優勢(EG) 變壞 經濟劣勢(EL) 經濟劣勢(EL) 差不多 經濟劣勢(EL) 經濟優勢(EG)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另一個用來測量理性變數的是戰爭因素,在探討兩岸關係中很重要的一環便 是戰爭風險,以中國大陸目前對台政策為:只要台灣不獨立,便不會發動武力威 脅。再加上兩岸軍備較勁也偶有所聞,尤其對台灣來說,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武力 威脅是一大問題。因此,以下利用0~10量表來測量民眾對台海發生戰爭的可 能性。若是受訪者認為兩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越高,則數值會越接近10,反之,

若受訪者認為兩岸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越低,則數值會越接近0。因此,利用以 下題目來測量民眾在面對戰爭威脅時,對兩岸關係是否會做出理性的思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0

我們想請您用0~10來表示將來兩岸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0表 示非常不可能,10表示非常有可能,那0到10之間,您覺得應該 是多少?

另一方面,與理性因素相反的則是感性因素,由於台灣過去歷史與中國大陸 有所聯繫,不論是本省閩南人或本省客家人其祖先皆是來自中國大陸沿海地區,

再加上後來隨著國民政府遷入台灣的大陸各省市人,因此在台灣除了土生土長的 原住民外皆與中國大陸有著某種關係連結。因此,感性因素以省籍作為情感連結,

由其是民國三十八年隨著政府來台灣的大陸各省市人對於原鄉情懷更加濃厚,所 以在感性因素則以省籍作為主要變數(詳細編碼方式可參考附錄三)。

除了以省籍作為情感連結的變數外,另外也以「政黨偏向」為感性因素之一。

根據「符號政治」的概念,個人會受到其在成長過程中社會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 其本身的政治態度,例如:意識形態、國家認同、種族偏見等。因此,每個人也 會因為其社會化歷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政黨偏向」。所以本研究將「政黨偏向」

做為會受到個人情感面影響的一個變數,是故作為感性因素的變數(詳細編碼方 式可參考附錄三)。

三、控制變數

本研究的主要是看理性與感性兩層面對統獨立場的影響,因此除了理性的戰 爭風險、經濟利益,以及感性的族群認同外,尚有許多因素會影響民眾的統獨立 場。在影響民眾統獨立場中最主要的變數有:教育程度以及政治世代(陳陸輝與 周應龍 2004;陳義彥與陳陸輝 2003)。在教育程度中,民眾的教育程度除了 展現本身對知識階級外,進一步也點出不同世代的民眾所受的教育會產生不同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1

影響(陳陸輝與周應龍 2004)。另外,在政治世代中,陳義彥、陳陸輝(2003)

按幾個台灣史上的重大事件大致將台灣分為三個政治世代:第一世代(一九四三 年前出生)、第二世代(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六○年出生)、第三世代(一九六一年 後出生)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