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當理性遇上感性: 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當理性遇上感性: 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陸輝 博士. ‧. ‧ 國. 學. 治 政 大 當理性遇上感性: 立 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分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陳婉貞 撰. 中華民國一○○年 七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目. 錄. 圖. 次.................................................................................................................... I. 表. 次................................................................................................................... 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章節安排 .................................................................................................................................. 3 第二章. 兩岸關係與文獻回顧 ......................................................................................................... 4. 第一節、兩岸關係回顧 .......................................................................................................................... 4 第二節、兩岸關係理論 ........................................................................................................................ 14 第三節、民眾統獨立場之其他相關研究 ............................................................................................ 21 第三章. 政 治 大. 研究設計 .......................................................................................................................... 23. 立. 第一節、研究架構 ................................................................................................................................ 23 第二節、研究資料與方法 .................................................................................................................... 25. ‧ 國. 學. 第三節、變數說明 ................................................................................................................................ 26 第四節、研究假設 ................................................................................................................................ 31 資料分析 .......................................................................................................................... 34. ‧. 第四章. 第一節、經濟利害 ................................................................................................................................ 34. y. Nat. sit. 第二節、戰爭變數 ................................................................................................................................ 36. io. er. 第三節、省籍與政黨偏向對依變數的影響 ........................................................................................ 38 第四節、控制變項與依變數的關係 .................................................................................................... 40. n. al. i n U. v. 第五節、自變數對依變數之分析 ........................................................................................................ 43. Ch. engchi. 第五章. 結論 .................................................................................................................................. 47. 附錄一. 1997 年~2011 年兩岸關係情勢 ...................................................................................... 49. 附錄二 各變數原始次數分配表 ..................................................................................................... 53 附錄三. 其他變數編碼方式 ........................................................................................................... 55. 參考文獻 ......................................................................................................................................... 56.

(4)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 ......................................................................................................... 25 民眾認為兩岸未來發生戰爭可能性分佈圖 ............................................... 37.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圖 4-1. Ch. engchi. i. i n U. v.

(5) 表. 次. 表 2-1. 兩岸局勢緊張 VS.緩和之變化 ...................................................................... 7. 表 2-2. 歷年台灣出入境統計 ................................................................................... 12. 表 2-3. 大小政治實體的相對態度 ........................................................................... 16. 表 3-1. 經濟理性變數分類表 ................................................................................... 29. 表 4-1. 民眾對經濟預期分佈表 ............................................................................... 35. 表 4-2. 民眾統獨中經濟理性的交叉表 ................................................................... 36. 表 4-3. 民眾的省籍與統獨立場交叉表 ................................................................... 39. 表 4-4. 民眾的政黨偏向與統獨立場交叉表 ........................................................... 40. 表 4-5. 控制變項的統獨立場分佈表 ....................................................................... 42. 表 4-6. 台灣選民統獨立場之多項勝算對數模型分析 ........................................... 4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兩岸關係不論在政府、社會大眾與學界中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從 1949 年國民黨政府遷移至台灣後,台灣與中國大陸分隔著台灣海峽分而治之,在這期 間台海面對的戰爭的緊張風險,八二三砲戰與古寧頭戰役等大大小小的戰爭皆是 為了兩岸統一。然而,直至今日,台灣所面臨的戰爭威脅仍未解除,而兩岸關係. 政 治 大. 中不變的是中國大陸仍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 「台灣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立. 而台灣從以往單一思想「一個中國,台灣與大陸皆是屬於中華民國」轉變為多元. ‧ 國. 學. 思考,自從民進黨執政後「台灣獨立」議題的提起,兩岸關係出現一個新的局勢, 台灣的選擇變成: 「兩岸統一」 、 「台灣獨立成為國家」以及「維持現狀」 ,而中國. ‧. Nat. io. n. al. er. 間的思想落差使得兩岸關係成為一個更難解決的問題。. y. 2002) 。因此,台灣與中國大陸. sit. 大陸最不願意台灣選擇的是「台灣獨立」 (魏鏞. i n U. v. 在討論統獨立場與國家認同問題時,最常被提到的是「族群」因素,也就是. Ch. engchi. 「省籍」問題,這個問題源自於本省人與大陸各省市人的隔閡,起自二二八事件 後本省人與大陸各省市人之間的對立日益明顯,直到今日省籍問題才逐漸被淡化。 然而, 「省籍」仍是與統獨抉擇息息相關, 「省籍」連結過去的血緣、家鄉、歷史 文化等,而造成本省人與大陸各省市人的不同,使得「省籍」成為影響統獨中的 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省籍」與「政黨」時常被連結在一起,例如本土化的政 黨將會與本省籍選民連結,而自中國大陸遷來台灣的國民黨則會與大陸各省市人 連結,因此當省籍與政黨連結,而政黨又與統獨立場連結時,這三者之間則產生 相關性。所以在探討統獨立場時,「政黨」也時常成為討論的中心。 1.

(7) 然而,除了「省籍」 、 「政黨」之外,民眾在統獨抉擇上往往採用「現實主義」 的國家認同,也就是在認同的選擇上也會考慮到「現實利益」考量(包淳亮. 2009),. 所以本研究的核心問題在於:民眾是否會受到「現實利益」的影響而改變他的統 獨立場?所以,本研究最主要探討除了「省籍」 、 「政黨」之外,民眾的理性考量 會如何影響其統獨立場。根據長久以來的兩岸關係,自台灣與中國大陸分而治之 後,「戰爭」一直隱存於兩岸之間,直到近年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後, 台灣和中國大陸更發展了緊密的貿易關係。因此,本研究所指民眾的「理性考量」 為戰爭與經貿利益兩者。. 政 治 大 在戰爭方面,1960 年代中國大陸砲打金門地區,兩岸緊張對峙,更近一次 立. 的台海危機是在 1995、1996 年發生,中國大陸於台灣海峽近距離試射飛彈,因. ‧ 國. 學. 而引起緊張關係,所以在兩岸之間軍事較勁已成為一個重點。此外,中國大陸的. ‧. 經濟發展,兩岸之間密切的經貿往來,其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在於 2000 年中國大. y. Nat. 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8 年兩岸「三通」(通商、通郵、通航)、2011. er. io. sit. 年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許多兩岸間經貿政策的協議與 實施都顯現當今的台灣與中國大陸在經濟貿易上的往來相當繁榮,再加上 2008. al. n. v i n 年開放陸客來台觀光、2011 年 C6h月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代表兩岸在人員往來 engchi U. 上也日益頻繁,因此,未來的兩岸關係將會更加複雜,將面對的不僅是「政治」 上的問題,同時也有「經濟」上的問題。. 從過去到現在所累積的兩岸關係研究相當多,大致上將它區分為兩方面:一 個是從國家政府的角度來研究兩岸關係,另一個是從人民選擇的角度來看兩岸關 係,也就是從「統獨問題」的角度來切入。而本研究主要想從「人民選擇」的角 度來看兩岸關係,江宜樺(1998)認為「統獨問題」與「國家認同」有所差異, 「統獨問題」是「國家選擇」的問題,更明確一點來說是「一個人要用什麼方式 2.

(8) 來決定他的國家認同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嘗試研究台灣民眾對於統獨立場的 「選擇」。. 綜合上述所言,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將會在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的選擇,尤 其是在面臨中國大陸欲以「經濟」手段來和平促統,同時也不放棄戰爭威脅的情 況下,究竟台灣民眾的統獨偏向如何?其次,將「經濟」 、 「戰爭」與作為血緣、 情感歸依的「省籍」因素一同放入模型中比較,本研究嘗試想提出作為理性影響 因素的「經濟」、「戰爭」因素在民眾的統獨抉擇中也相當的重要。. 第二節、章節安排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的重點在理性因素與感性因素如何影響民眾的統獨立場,因此,首先. ‧. 討論兩岸關係歷史脈絡中最重要的兩個重點因素:戰爭與經濟,在第二章第一節. sit. y. Nat. 中,從兩岸歷史背景討論戰爭的源由、兩岸對峙的緊張關係,以及兩岸轉向經濟. al. er. io. 合作的起源,一直到貿易熱絡,第一節的討論重點在於為何在兩岸關係中戰爭與. v. n. 經濟是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以及歷年來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變動。接著在第二. Ch. engchi. i n U. 節討論本研究所引用的理論,以「理性抉擇理論」與「符號政治」兩個理論做為 依據,討論理性因素與感性因素對統獨立場的影響。第三節則討論其他相關的兩 岸關係研究。. 在研究架構的部分則在第三章的研究設計中討論,第一節寫出研究的主要架 構,而第二節則專注於研究的資料來源與收原與編碼方式。在第四章的部分為主 要的資料集方法,第三節為變數說明,主要是討論關鍵解釋變數的來分析,分別 就經濟理性、戰爭變數以及控制變數來討論對統獨立場的影響。最後,在第五章 為結論,總結理性與感性因素在統獨立場中的作用。 3.

(9) 第二章. 兩岸關係與文獻回顧. 近年來兩岸關係是社會大眾所關心的重點之一,所以從過去到現在累積了許 多相關文獻,本研究將以「理性自利」與「感性認同」兩個不同的取向來看其對 統獨立場的影響。此外,在兩岸關係中除了統獨立場外,尚有兩個主要討論的議 題:經濟利益與安全問題,因此在本章主要回顧兩岸關係與相關文獻,在這一章 節將劃分兩個主要區塊討論,第一部分是兩岸關係回顧,這部分將針對兩岸從過 去到現今的轉變,以及兩岸曾經發生的台海危機與近年來經貿交流的相關政策;. 政 治 大. 第二部分將討論「理性自利」與「感性認同」的相關文獻與統獨立場的相關研究。. 立. ‧ 國. 學. 第一節、兩岸關係回顧. 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在血緣、歷史與文化等各方面難以簡單地劃分,1949. ‧. 年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灣,中國共產黨定都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後兩岸. y. Nat. sit. 歷經大大小小不同的戰役(1949 年古寧頭戰役、1958 年八二三砲戰) ,國民黨並. n. al. er. io. 未能如願反攻大陸,而中共也未能統一兩岸,兩岸分而治之成為政治現實。因此,. i n U. v. 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別由不同政黨統治,儘管兩岸過去曾經同屬一個國家、族群(漢. Ch. engchi. 族)、文化相同、血緣相近,在經歷六十餘年不同的政治環境與建設發展下,民 眾在思想上會與中國大陸有所差異。. 一、戰爭威脅 從過去到現在台灣一直感受到來自中國大陸的「戰爭威脅」,追溯其最原本 的源頭是 1949 年兩岸分別由不同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統治,當 時兩岸之間便存在著相當緊張的關係,一方要「反攻大陸」、另一方要「解放台 灣」 。然而,最嚴重的兩次台海危機是:1954 年的九三砲戰、1958 年的八二三砲 4.

(10) 戰,這兩次台海危機對美、中、台三方的影響頗為巨大。首先,這兩次台海危機 是毛澤東測試美國對台的態度;第二,美國在兩次台海危機中與台灣簽訂《中美 共同防禦條約》 ;第三,美國並未表態協助或拒絕台灣反攻大陸(林博文. 2009)。. 在這兩次的台海危機中看到的是時任中共主席的毛澤東企圖透過製造戰爭、收復 小島,同時測試美國態度的方式來看兩岸間統一的可能性。對於中國共產黨的解 放軍而言,「武力」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迅速的方式。. 如果,對於現代人來說民國五○年代、六○年代台海危機的歷史記憶太過遙. 政 治 大 升高的兩年許多台灣人擔心戰爭爆發而向外移民。九○年代的台海危機由 1995 立 遠。那麼 1995、1996 年的台海危機應該是許多中年人的深刻記憶,在台海危機. 年開始,當年 7 月 21 日至 26 日中國大陸針對台灣附近海域進行導彈演習,並且. ‧ 國. 學. 中共國防部長在中共建軍 68 週年的會議上表示: 「解放軍對統一問題絕不會承諾. ‧. 放棄使用武力」 ,同年 8 月中國大陸對台海進行第二次的軍事演練。次年,1996. y. Nat. 年 3 月中共開始針對台灣南北兩端進行軍事操演,並且實際演練搶灘一個小島。. er. io. sit. 根據 1995 年 7 月 17 日至 21 日民進黨選舉對策會進行的「李登輝總統與統獨風 潮」民意調查,有效樣本為 1274 人1,這項調查在 1995 年飛彈試射前及試射期. al. n. v i n 間詢問受訪者「是否贊成台灣未來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在飛彈試射前有 Ch engchi U. 33.2%的受訪者表示贊成,但是在飛彈試射期間卻下降 7%,僅有 32.5%的受訪者 表示贊成。此外,在飛彈試射前表示未來兩岸應該統一的受訪者有 30.4%,而飛 彈試射期間則下降為 29.1%,同時表示應該維持現狀的受訪者飛彈試射前為 13.4%,而飛彈試射後為 18.4%。以 1995 年民進黨所做的民調顯示民眾對於戰爭 威脅是有感的,並且對於支持台灣與中國大陸未來應該走向獨立、統一或是維持 現狀的態度是有影響。. 1. 章琪瑜,1995,〈導彈. 民眾台獨傾向降 7%〉,聯合晚報,O2 版。 5.

(11)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95、96 年是台海危機中最緊張的一次,若說這次台海 危機是中國大陸特意製造,那麼在美、中、台的三角關係中這次中國大陸是勝利 者(蔡榮祥. 2007),中國大陸對台灣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台灣推動台獨,尤其是. 當時台灣逐漸走向民主化,1995 年舉行立法委員選舉、1996 年總統直接選舉都 2 是中國大陸相當注意的,特別是總統直選具有彰顯主權的意味(白樂崎. 2010:. 台灣海外網)。所以,對於中國大陸而言,他們相當憂慮「台獨」勢力的發展, 同時以「彰顯武力」來嚇阻台灣。根據下表 2-1 的劉勝驥(1998)收集各報紙電 話訪問的資料顯示,在 95、96 年台海危機發生時,民眾是明顯的感覺兩岸情勢. 政 治 大 來看,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武力威脅確實會造成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憂患意識。 立 緊張,幾乎有過半數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是陷入緊繃的狀況。因此,從某一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對於中國大陸的武力嚇阻是否成功也是一個問題,因為 1996. ‧ 國. 學. 年的總統直選是由李登輝當選第一任的民眾直選總統,同時李登輝曾於訪美時在. ‧. 康乃爾大學發表過民主言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 白樂崎,2010,《李登輝的民主薪傳》 ,〈台灣海外網〉,網址: 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10/201006271747551997.htm,檢索日期:2011 年 7 月 11 日。 6.

(12) 表 2-1 兩岸局勢緊張 VS.緩和之變化 日期. 緊張 緩和. 沒改變. 1995.2.8. 17. 24. 1995.7.16. 55. 20. 1995.7.21. 51. 4. 1995.8.14. 52. 4. 1996.1.29. 46. 6. 時事背景. 資料. 30 江澤民對台發表「江八點」 聯合報 中國時 8 中共對台恫嚇 報 --- 中共第一次導彈試射 --- 中共再次試射飛彈及大砲 演習. 聯合報. --- 美國航空母艦通過台海 46 台灣縣市長選舉後. 聯合報. 聯合報. 聯合報 1997.12.09 9 23 資料來源:劉勝驥(1998),《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 頁 14。 說明:1. 聯合報為「聯合報民意調查電腦檔『兩岸關係的變化』」。 2. 中國時報為同日第四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最後,1999 年的「兩國論」事件與 2000 年的台灣總統大選兩個例子來看現. Nat. sit. y. 今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武力威脅。1999 年 7 月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 n. al. er. io. 聲」訪問時發表了「兩國論」 (特殊國與國關係) ,因而引起中共的高度關注,中. i n U. v. 共中央發表聲明強烈警告「台獨分裂勢力放棄玩火行動」,並在這段期間內中共. Ch. engchi. 軍方少見地發表多次聲明以及展現其強硬的態度,7 月 14 日時任中共國防部長 遲浩田便藉著拜會北韓人民武裝力量省副相呂春石帶領的參訪團時發表聲明: 「共軍將嚴陣以待,時刻準備捍衛祖國的領土完整,粉碎任何分裂祖國的圖謀。」 ; 8 月 1 日解放軍發表社論表示: 「戰爭並不遙遠」 ;8 月 14 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會 議決定,台灣若將「兩國論」入憲,大陸將對台動武;8 月 18 日解放軍進行大 規模軍事調動,將廣東部分軍力移往福建;8 月 26 日解放軍報刊登標題為: 「我 們完全有能力維護祖國領土完整」 ;最後,在 8 月 30 日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表示, 希望儘快解決台灣問題,並堅持大陸有權使用武力統一台灣。短短的兩個月之間 中共發表多次聲明譴責「兩國論」的言論,並同時以「武力」的手段做為威脅, 7.

(13) 要求台灣放棄「獨立」。3(相關事件整理可參考附錄一). 另一個例子是在 2000 年台灣舉行總統大選時,中共密切關注同時並發表「一 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列出對台動武的「三個如果條件」,最後一 個條件為: 「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 ,其意義 為如果綠營執政而其在未來走向台獨時,中共將動員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此外, 2000 年總統大選由陳水扁當選後,根據當時報導中共已經準備在福州、汕頭、 廈門部屬最新型的飛彈4。由此可見,中國大陸官方認為一旦陳水扁當選後,兩 岸關係將會趨於緊張。. 立. 政 治 大. 綜合上述資料顯示自 1949 年到 2000 年兩岸關係在緊張與緩和間不斷的徘徊,. ‧ 國. 學. 1950、60 年代兩岸間緊張對峙,1995、1996 年中國大陸不斷試射飛彈引發台海. ‧. 危機,1999 年的「兩國論」事件導致中國大陸官方聲明不放棄以武力統一兩岸,. y. Nat. 以及 2000 年的總統大選有中國大陸官方高層的特別關注。然而,在 2000 年後兩. er. io. sit. 岸間的緊張關係趨於緩和,若追究原因可能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與世界各個國 關係逐漸密切,並提出「和諧世界」的發展觀,使得兩岸關係轉向不同的發展。. n.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經貿合作. 3 資料來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大事紀,網址: http://www.mac.gov.tw/lp.asp?ctNode=6501&CtUnit=4536&BaseDSD=7&mp=1,檢閱日期: 2011 年 6 月 18 日。 4 資料來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大事紀,網址: http://www.mac.gov.tw/lp.asp?ctNode=6501&CtUnit=4536&BaseDSD=7&mp=1,檢閱日期: 2011 年 6 月 18 日。 8.

(14) 兩岸經貿逐漸走向密切往來有一個關鍵點便是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中國大 陸的經濟、社會隨著政治轉變而產生變化,同樣地,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隨著 中國大陸的開放漸漸地改變。在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之初,由於,1970 年代 後期中國大陸農業政策實施聯產承包制,因而解放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使得 中國大陸擁有龐大的廉價剩餘勞動力。而與中國大陸相距一個海峽的台灣也不例 外,1980 年代隨著區域貿易逐漸熱絡,美國給予中國大陸永久正常貿易關係 (PNTR)後,吸引大量的外資進入中國大陸。因此,吸引許多台灣的傳統產業(例 如紡織業)、代工廠商基於中國大陸便宜的勞動力而轉移至中國大陸沿海生產以. 政 治 大 到飽和,沿海地帶陸陸續續出現缺工潮,因此中國大陸廉價的勞動力誘因已不在。 立 提升產業的競爭力5。然而,近年來自中國大陸農村釋出的剩餘勞動力已逐漸達. 取而代之的吸引力則是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由於中國大陸人民的經濟力逐. ‧ 國. 學. 漸上升,許多城市民眾有更多的消費能力,因此許多台灣廠商前進中國大陸設廠. Nat. y. ‧. 不僅是勞動力因素,更包含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因素。. er. io. sit. 自 2010 年「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定並實施後,兩岸的經貿關係逐漸 轉變為既合作又競爭的情況。以電子科技業為例,兩岸經貿長期是以「投資帶動. al. n. v i n 效益」,因此若下游廠商前往中國大陸投資設廠則會帶動中、上游廠商一同前往 Ch engchi U. 投資,而形成在中國大陸複製原先在台灣的產業鏈。再者,自 2000 年起,發展 高科技產業已經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主軸之一,台商將會面臨到中國大陸的 技術學習與進步,以及市場競爭力的壓力。特別是當中國大陸不再是以廉價勞動 力吸引全世界,而是以龐大的內需市場吸引全世界的廠商,此時,台灣廠商在中 國大陸更要面臨的是與中國大陸企業的競爭6。2010 年中國大陸所公布的「十二. 5 邱曉嘉,1990,〈產業外移的危機與轉機〉 ,國政評論: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89/C/TE-C-089-020.htm,檢索日期:2011 年 6 月 8 日。 6 陳信宏,2010,〈ECFA 與兩岸產業合作交流〉 ,Change ECFA Impact: http://www.dsc.com.tw/event/WB001635/1S/1S_list.htm,檢索日期:2011 年 6 月 9 日。 9.

(15) 五」規劃7,其首要目標是發展現代化產業、提高產業核心的競爭力,因此中國 大陸規畫在東部沿海發展高科技製造業、中部重點地區發展資訊業、西部著重能 源發展,其中,中國大陸東部、中部重點發展的科技產業與台灣近年來規劃發展 四大智慧產業(雲端計算、智慧電動車、發明專利產業化、智慧綠建築)有所重 疊,因此未來兩岸間的產業發展可能趨向競爭模式。總而言之,未來兩岸間的經 貿關係,可能會從以往的合作關係(台灣接單─日本進口─中國大陸生產─出口 歐美)轉變成為競爭關係(鐘焰 2011)。. 政 治 大 小國,國內市場不夠大不足以自給自足,因此必須進行對外貿易。而近年來中國 立 關於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經貿聯繫上,依據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台灣是個. 大陸經濟的對外開放與轉型,使得兩岸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相當熱絡。根據統計8兩. ‧ 國. 學. 岸間的進出口貿易自 2000 年開始往來相當的密切,而兩岸的貿易金額自 2000. ‧. 年開始出現大幅度的增加,一直到 2009 年台灣進口自中國大陸的總金額高達 514. y. Nat. 億美元9,而出口到中國大陸的總金額有 244 億美元,顯示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 er. io. sit. 易有明顯的入超。其次,台灣自中國大陸進口佔總進口比例 13.98%,而台灣對 中國大陸出口佔總出口貿易比重為 31.34%,更進一步再檢視台灣出口國家排名,. al. n. v i n 中國大陸以領先其他國家成為台灣出口總金額排名第一名 Ch engchi U. 10. ;而進口方面,中國. 大陸也是台灣最大宗的進口國家,排名第一。兩岸之間密切的經貿往來,顯示出 在未來中國大陸將成為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而這個貿易夥伴對台灣的政治、 經濟皆有很大的影響。. 7 「十二五」規畫:中國所頒佈的經濟發展引導指標─第十二個五年期規劃,於 2010 年 10 月 頒布「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明確公佈了中國 未來所發展的新興戰略性產業(鐘焰 2011) 。 8 資料來源:行政院陸委會,2010, 〈兩岸經濟統計月報〉 ,陸委會網站,8 月, 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112710324126.pdf,檢索日期:2011 年 2 月 16 日。 9 本資料有陸委會估計結果與海關統計結果兩種,在此採用較保守的海關統計數。 10 本統計不包含香港,資料來源:國際貿易局,2010,〈中國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11 月, http://cus93.trade.gov.tw/fsci/,檢索日期:2011 年 2 月 16 日。 10.

(16) 除了進出口貿易外,兩岸三通直航後,貿易、貨物往來更加興盛,兩岸人員 的交流也愈加密切。從表 2-2 的歷年出入境統計來看,就入境方面,2002 年到 2007 年入境台灣的中國大陸人占總人數比例為 17%~19%之間;然而,從 2008 年開始逐漸增加,一直到 2009 年中國大陸人員入境台灣比例占 36%,2010 年中 國大陸人員入境比例達到 42%,顯示兩岸人員方面,中國大陸人員來台人數大為 增加。在兩岸人員交流方面,除了兩岸專業人員的往來外,最主要的便是中國大 陸旅客來台觀光,依據內政部統計通報來台旅客人次統計,2009 年度累計陸客. 政 治 大 人,與前年度相比增加人次將近兩倍,顯示出台灣大幅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帶來 立. 來台入旅客人次為 972,123 人,而在 2010 年度累計陸客來台入境人數為 1,630,735. 的人潮,並且預計可以帶動台灣的觀光產業。根據內政部的出入境統計11,自 2009. ‧ 國. 學. 年起陸客入境台灣的比例呈現倍數上升,這是由於中國大陸開放更多名額來台旅. ‧. 遊。對照過去以日本觀光客居多的情況,近年來卻出現陸客人數超越日本人來台. y. sit. io. n. al. er. 位。. Nat. 旅遊的人數,顯示在台灣的觀光產業上,中國大陸遊客已經佔有相當重要的地. Ch. engchi. i n U. v. 11 內政部統計處,2011, 〈一○○年第四週內政統計通報(99 年入出境人數統計)〉 ,1 月 22 日,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4970,檢索日期:2011 年 2 月 16 日。 11.

(17) 歷年台灣出入境統計. 表 2-2 民國. 入境 大陸(含港. 出境. 外國人. 比例. 澳)地區人民. 大陸(含港澳). 外國人. 比例. 地區人民. 91 年. 545,100. 2,354,017. 19%. 507,967. 2,323,623. 18%. 92 年. 416,278. 1,812,034. 19%. 397,167. 1,797,638. 18%. 93 年. 499,399. 2,428,297. 17%. 491,320. 2,388,360. 17%. 94 年. 555,585. 2,798,210. 17%. 547,895. 2,770,937. 17%. 95 年. 640,943. 2,855,629. 2,835,146. 18%. 96 年. 704,507. 2,961,772. 19%. 97 年. 政 18%治 634,166 大 696,144. 854,953. 2,962,536. 22%. 843,458. 2,960,410. 22%. 98 年. 1,587,130. 2,770,082. 36%. 1,557,166. 2,766,512. 36%. 99 年. 2,308,269. 3,235,477. 42%. 2,291,532. 3,183,961. 42%. Nat. y. ‧. ‧ 國. 19%. 學. 立 2,988,815. sit.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2011, 〈一○○年第四週內政統計通報 (99 年入出境人數統計) 〉 ,. er. al. n. 月 16 日。. io. 1 月 22 日,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4970,檢索日期:2011 年 2. i n U. v. 說明:比例的計算方式為「大陸(含港澳)地區人民/(大陸含港澳居民+外國人)* 100%」。. Ch. engchi. 12.

(18) 兩岸之間的經貿投資環境已經因為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而逐漸改變,而台灣 對中國大陸的政策也隨之改變,尤其是兩岸間的經貿政策改變最大,從李登輝時 代的「戒急用忍」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再到「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兩 岸間的三通(通商、通郵、通航) 、持續的江陳會談,2009 年簽署「兩岸金融合 作協議」 、三項金融 MOU(銀行、證券及期貨、保險)12,2010 年 6 月簽署「兩 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13,各項政策實施顯示出政府為避免兩岸熱絡經貿往來而 衍生的問題來簽訂各項政策(例如金融監理問題而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這些 證據都顯示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成長,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已不容忽視,更重要. 政 治 大. 的是中國大陸的經貿發展、對台政策皆會影響台灣的政策。. 立. 兩岸之間高密度的經貿交流,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依賴程度高,對於台灣人. ‧ 國. 學. 而言,面對兩岸經貿熱絡的情勢顯現出兩種隱憂:第一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利誘」 ,. ‧. 透過中國大陸目前經濟發展的優點來吸引台商,並企圖間接控制台灣;第二是許. y. Nat. 多本土企業陸續在中國大陸設廠投資,因而影響台灣的經濟與就業(「根留台灣」. er. io. sit. 或是「債留台灣」) 。就第二點而言,從兩岸經貿互動的角度來看,台灣對中國大 陸的出口貿易高低的確會影響到台灣的經濟成長,是指台灣本身為以貿易為主的. al. n. v i n 島國,目前中國大陸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往來國,因此若減少兩岸 Ch engchi U 的貿易往來則可能會影響到台灣的總體經濟發展(吳重禮、嚴淑芬. 2001)。另. 外,就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這部分來看,小型企業可能因為資本或管理人才薄 弱,而將整個企業移往中國大陸;而大型企業反而是進行「功能性分工」,將企. 12 此項協議已經於民國 99 年 1 月 16 日生效。資料來源:行政院陸委會 2010, 〈擴大兩岸金融 往來及加強監理合作〉 ,7 月,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87017&ctNode=6826&mp=1, 檢索日期:2011 年 2 月 16 日。 13 協議的具體內容與措施:包含 (1)貨品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與投資協議等; (2)智慧財產 權保護、金融、海關、貿易便捷化、電子商務、產業合作、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以及經貿團 體互設辦事機構等。資料來源:行政院陸委會,2010, 〈推動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 議」〉 ,7 月,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87020&ctNode=6826&mp=1,檢索日期:2011 年 2 月 16 日。 13.

(19) 業母公司留在台灣而在中國大陸從事生產工作,因此形成了國際性分工,加強了 國際競爭力、擴大公司的營運。是故,整體而言,與中國大陸的經貿發展並未造 成台灣產業空洞化、增加淨失業率,反而,有利於台灣的產業升級與國際收支(童 振源 2000;吳重禮、嚴淑芬. 2001)。所以,根據學者的分析台灣民眾的第二. 點隱憂基本上是不需太過憂慮,而第一點隱憂則是點出本研究的重點─台灣民眾 對於兩岸經貿往來的看法是利多?還是弊多?. 第二節、兩岸關係理論.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在兩岸關係理論的中有三大主要討論兩岸互動的理論範疇:整合理論、分裂 國家模式和博弈理論。整合理論認為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會對國際社會成員造. ‧. 成影響,其中整合理論又分為三個主流: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和聯邦主義。分. sit. y. Nat. 裂國家理論主要是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個政治上分裂的國家為討論對象,然. al. er. io. 後進一步討論並是用於兩岸關係上。最後,博弈理論適用在討論兩造雙方的戰略. v ni. n. 目標與政策後果,因此適合用來分析兩岸的談判結構(吳玉山. Ch. engchi U. 1999)。因此,. 在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互動中,本文在整合理論範疇下討論兩岸的互動。. 整合理論三個主要流派之一「新功能主義」認為「政治整合非純由經濟與科 技決定,而是政治力互動的結果」 (高朗. 1999) ,因為二十一世紀科技的快速進. 步(網路發達、交通運輸快速)使得兩岸間的距離開始拉近,此外近幾年來中國 大陸的經濟政策變化相當大,以經濟與對外政策最受其他國家注目,台灣也相當 關注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因此,本文認為新功能主義最能適當的切入當前的兩 岸關係。除此之外,當今也愈來愈多的研究從兩岸的經濟關係角度來看,以「中 國威脅論」最為廣泛,由於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策已逐漸從過去的強硬手段改變 14.

(20) 為經濟手段的威脅與利誘(陳牧民. 2006),企圖達到「以商圍政,以通促統,. 以民逼官」的目的。因此,從重商主義考量,相對所得的權力力量大於絕對所得 的權力力量,而貿易便會成為操控他國的政治或經貿利益的一個利器(林琮盛、 耿曙 2006)。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策幾乎都建立在經貿利益上,透過經濟政策 包含施惠與懲罰,一方面透過政策給予獎勵,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政策給予經 。然而,學者在 1995 年的研究發現台灣民主化後, 濟制裁(耿曙、林琮盛 2005) 工商界透過工商利益團體與產業界領袖來影響台灣地大陸經貿政策,因此就產業 政策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對台的經貿政策似乎能影響台灣的大陸政策. 政 治 大 整成功,因為雖然政策成功影響台灣政府的應對政策,但卻不一定成功的反應台 立. (Tse-Kang Leng, 1995)。但是,另一方面無法說明中國大陸的經濟惠台政策的完. 灣民眾的態度。一個最明顯的例子,1999 年 7 月當時擔任總統的李登輝先生接. ‧ 國. 學. 受德國之聲專訪時發表了「台灣與中國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因而引發了兩. ‧. 岸之間的論戰。在這段期間,中國大陸政府對台商施壓,希望動員台商社群表達. y. Nat. 對台灣政府言論的抗議,但是當時的台商組織卻透過正式、非正式的管道聲明「不. 能否達到「以商促統」成為一個疑問(童振源.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希望對台採取軍事行動的立場」 ,因此,中國大陸政府似乎無法操控台商的力量, 2003)。. i n U. v. 除了從台商力量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外,也可利用吳玉山(1997、2009)根 據大小國權力不對稱理論途徑 14而提出的「大小政治實體模式」架構。「大小政 治實體模式」指的是大國與小國在權力不對稱的情況下,大國的政策會對小國造 成影響,導致小國產生「屈服」的意識,使得小國只能選擇「抗衡」或「扈從」。 15. 對照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若在此處所指之「權力」不單是指國家大小,. 14 吳玉山(2009,38)引用吳本立權力不對稱的觀點,吳本立認為國家間會因為地理位置和力量 的大小而發生不同的關係。而這種國家間力量懸殊的差距便決定了兩國之間的關係與發展方 向。 15 「抗衡」可以維護國家尊嚴,但是會帶來巨大的軍費開銷、沉重的聯盟負擔、強鄰的敵視態 15.

(21) 而是指國家的整體國力(含經濟、軍事力量)來看,台灣從過去經濟力量優於中 國大陸的地位,轉變至今日台灣在經濟上逐漸需要依賴中國大陸人力、物資、市 場等,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權力大小由相對平等轉變到較不平等,從「大小政治 實體模式」來看台灣會受到中國大陸的對內、對外政策而制約。其次,根據修正 後的「大小政治實體模式」,將大國對小國的態度也視為變項放入模型之中,將 其區分為「兼併」 (意旨積極圖謀併吞小國)與「羈縻」 (意旨只要求約制住小國 的行為,在一定範圍內給予其自由),因此對大國而言,若大國經濟發展落後小 國,則可能採取「兼併」的方式;但若大國的經濟發展超越小國,則併吞小國可. 政 治 大 小政治實體模式」則以國家大小、經濟能力高低為變項,將大國、小國策略劃分 立. 能會對大國經濟造成不利,因此大國會採取「羈縻」的方式。因此,修正後的「大. 學. Nat. 國家能力. n. al. 大. 高 低. Ch. 羈縻. engchi. 兼併. sit. io. 經濟發展程度. y. 大小政治實體的相對態度. ‧. 表 2-3. 小. er. 220-222)。. ‧ 國. 為以下四種:「羈縻」、「兼併」、「抗衡」、「扈從」(如下表 2-3)(吳玉山 1997,. i n U. v 抗衡 扈從. 資料來源:吳玉山,1997, 〈結論:類比模式對兩岸關係的適用〉, 《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頁 222。. 然而,在「大小政治實體模型」中再放入第三影響因素「外力介入」,第三. 度以及對於盟友關係的過度依賴。 「扈從」會改善小國和強鄰的關係,減少直接受到攻擊的可 能,但是卻會喪失本國外交的主權,成為大國的附庸。(吳玉山 1997,162) 16.

(22) 個強國對大、小兩國的影響,大國若沒有外力影響則可能可以「兼併」小國;相 對地,若小國有外力的支持,則大國即便有「兼併」的意圖也不能實行,但若小 國沒有外力的支持也無法對抗大國,而僅能採取被動的妥協方式。因此,第三個 強而有力的國家介入兩者之中是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從這個角度在細究兩 岸之間的關係,1990 年代台灣與中國之間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台灣經濟發展大 幅的領先中國大陸,因此對於中國大陸而言,中國大陸可能採取「兼併」的態度 企圖統一兩岸,使得中國大陸獲得台灣的經濟力量去支撐中國大陸發展經濟。同 時,這個時期美國是支持台灣,因此台灣有了「抗衡」中國大陸的力量(吳玉山. 政 治 大 當重要的理論。但是,時至今日,中國大陸的發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美 立. 1997,227-228)。簡言之,在 90 年代「大小政治實體模式」是驗證兩岸關係相. 國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也逐漸不同,而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也愈來愈重,. ‧ 國. 學. 因此而需要更進一步解讀「經濟」在兩岸關係中的影響。. ‧. y. Nat. 在民主國家選舉中,「經濟議題」是影響民眾投票的因素之一,根據研究西. er. io. sit. 方國家選舉發現:當執政黨的經濟表現不佳時,會導致執政黨下台(Lewis-Beck 1988,8)。所以,在政黨的選舉競爭中,「經濟表現」可能會成為執政黨的優勢或. al. n. v i n 是劣勢,另一方面,以目前中國大陸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來源 Ch engchi U 以及最大貿易出超國來看,中國大陸對台經貿影響甚大(張宗傑. 2011)16,是. 故執政黨對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是執政的一大重點。如此一來兩岸關係變成為執 政黨與在野黨的角逐重點,以「選票極大化模式」來看,「選票極大化模式」主 要討論的是台灣各政黨的大陸政策是如何因應選民偏好而產出。選票極大化模式 是建立在議題空間上,台灣的大陸政策被認為有兩個主要的面向:第一,統獨爭 議(認同面向) ;第二,經濟與安全衝突(利益面向) 。Anthony Downs(1957, 1-2). 16. 張宗傑,2011,〈100 年 4 月兩岸貿易情勢分析〉 ,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 http://cweb.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322,檢索日期:2011 年 6 月 11 日。 17.

(23) 從個體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經過理性算計的,而經濟學者眼中 理性的人是會極大化利益、極小化成本達成目的,因此經濟學者能夠透過預測的 方式知曉目標。所以,Down(1957, 14-15)將經濟學的理性預期模型假設帶入他的 理論模型中,他認為政府行為是需要獲得大多數民眾的支持,因此藉由假設民眾 是理性行為者而預測政府的行為或政策方向。同樣地,吳玉山(1999, 179-181) 提出的「選票極大化模式」是指在選民偏好成常態分布的情形下,政黨政策會向 分佈高峰移動,會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政黨希望將選票極大化17。因此,政黨會 基於選民的偏好來選擇政策。所以,政黨的政策會因為選民對兩岸關係的偏好而. 政 治 大 全。因此,政黨的政策目標是獲得大多數選民的支持,因而會探詢大部份民眾對 立 產生改變,再加上台灣的大陸政策可分為兩個主要面向:統獨爭議以及經濟與安. 兩岸政策的意見來爭取選票。所以統獨爭議、經濟利益與政黨三者會相互影響。. ‧ 國. 學 ‧. 在經濟學中定義理性的個人有以下五種行為:(1)在面對眾多選擇中總是可. y. Nat. 以做出決定,(2)可以將所有的選擇依其偏好排序,(3)他的偏好排序是具有遞移. er. io. sit. 性,(4)他的偏好排序是由高至低,(5)在相同情況下他總是做出相同選擇(Anthony Downs 1957,6),具備這五種行為才稱為其為理性的個人。然而,根據 Hardin(1995,. al. n. v i n 15)在討論理性抉擇與認同時,認為理性的民眾會作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而若 Ch engchi U 這個選擇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過高,則民眾會愈不願意做這個選擇。因此,在理性. 個人的假設下,台灣民眾在面對統獨抉擇時會有偏好順序,在兩岸關係的兩大重 點:安全與利益中作出最適當的決定。並且,根據 Hardin 的假定理性個人會做 出成本最小、獲利最高的選擇。. 與理性抉擇模型相對的是「符號政治」(symbolic politics),Sears 等人(1980). 17 請參考:陳陸輝、耿曙,2009, 〈臺灣民眾統獨立場持續與變遷〉 , 《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P180-181。 18.

(24) 認為經濟學理論的理性個人行為指出投票抉擇是個人自利算計的結果,而人的自 利行為必須是與以下幾個目的相關:(1)滿足個人物質生活,(2)考量到個人的社 會經濟地位,因此,Sears 等人認為人的「自利行為」必須排除長期個人利益的 計算,只能是中、短期的利益考量。因此,「符號政治」與理性抉擇模型最大的 不同點在於:不一定要滿足個人的利益(needs),並且「符號政治」強調早期接收 的刺激或認知所形成的觀念與後期的態度一致,例如:幼童從小對共產主義接收 到的資訊是負面消息,那麼會導致他討厭共產主義。所以,「符號政治」認為在 社會化過程中所學習的知識、接收的資訊、信仰等會形成一條線索,在未來面臨. 政 治 大 左右派意識形態、民族主義以及種族偏見(Lau, Thad A. and Sears 1978; Sears, 立 某個狀況或議題時便會影響到他的態度,例如一些重要的政治傾向:政黨認同、. Hensler and Speer 1979; Sears et. al, 1980)。 「符號政治」原先應用於分析選民的投. ‧ 國. 學. 票行為,Sear 等人(1980:670-672)在研究中發現選民對政策的支持與否,往. ‧. 往與個人的利益無關,但卻發現選民個人的左右派意識形態、政黨傾向或種族偏. y. Nat. 見會影響他對政策的支持。所以,依據 Sears 等人的研究來看,若以民眾的自利. er. io. sit. 行為作為「理性」判斷,而民眾的社會化過程經驗為「感性」判斷,本文將要看 「理性」與「感性」對民眾在兩岸關係的統獨立場上的支持程度。.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徐火炎(2004)將符號政治理論應用至台灣,以台灣心、中國情作為情感政 治的因素來看民眾的投票抉擇。若進一步討論「台灣心」、「中國情」可連結到 Carl G. Jung(1960a,1960b)的「情結」(complex)概念,他認為「情結」是存在于個 人潛意識中的一種有組織且互相關聯的情感、想法、記憶或印象,而這種心理現 象是環繞著一種創傷性事件之特定印象與記憶所形成的,並不同於一般意識型態 中所謂的「態度」。因此,「台灣心」、「中國情」以及「省籍情結」等詞都隱含 Jung 所提出的概念。Jung(1960b)將超越個人而集體存在的一種「情結」稱為「集 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這種「集體潛意識」是指依據前人過去生活 19.

(25) 演化經驗(包含文化、種族等)所遺留下來的潛在記憶,同時他也認為這對一般 具有共同生活經歷的人群而言,在潛在的記憶中一定有共通性。以「台灣心」 、 「中 國情」為例,這兩類人在集體潛意識中分別有「台灣」 、 「中國」的生活經歷。本 文將 Jung 提出的「集體潛意識」概念與 Sears 等人的「符號政治」概念相連結, 本文認為具有共同集體意識的個人,其本身內在的潛意識會在無意識下與其態度 連結,這類型的潛意識將會對他本身的態度造成影響。 因此,本文想更進一步從情感政治因素影響下的感性層面來探討感性因素對 統獨立場抉擇的影響。過去研究中,從理性與感性層面來探討民眾對兩岸交流速 2009),感性層面(省 政 治 大 籍認同、身分認同、政黨認同、台灣意識)對於交流速度快慢的看法較理性層面 立 度的態度(Keng et. al 2006;黃冠博 2006;陳陸輝等. 的影響來的大(自評利益、階級劃分、區域經濟、部門利害、競爭能力)18。雖. ‧ 國. 學. 然,理性因素對於民眾對兩岸交流開放速度快慢的影響未若感性因素大,但是不. ‧. 可否認的是理性層面(自評利益、競爭利益)會對兩岸交流開放速度有影響。因. y. Nat. 此,對於兩岸交流開放後對其本身經濟情況有力的人會支持兩岸的交流開放;但. er. io. sit. 是,相反的兩岸開放後對其經濟狀況不利的民眾則較不會支持開放。從這個理性 自利的觀點衍生,若是中國大陸釋出的利益誘因會使得其本身的經濟地位上升,. al. n. v i n 則民眾會偏向兩岸統一的態度;反之,若是中國大陸所給予的經濟誘因會導致其 Ch engchi U. 本身的經濟地位受害或不利,則民眾會偏向台灣獨立的態度。因此,本文試著從 理性抉擇與象徵政治兩個角度來討論民眾的統獨立場。. 18 在影響兩岸經貿交流立場中,感性面的影響因素較理性面多,感性面的政黨認同、身分認同、 台灣意識都相當程度的影響民眾的經貿立場,然而,理性面只有「自評利益」與「競爭利益」 對民眾的經貿立場產生影響(黃冠博 2006) 。 20.

(26) 第三節、民眾統獨立場之其他相關研究. 在統獨立場上,除了理性與感性因素外,仍有其他因素會影響民眾的統獨立 場。從較為理性的角度出發,在選票極大化模式下,盛杏湲(2002)將台灣的統 獨問題視為議題政治,透過 Downs(1957)的中位選民理論研究各政黨在統獨關係 上的立場,以及民眾的投票決定。盛杏湲(2002)在文中畫出台灣各政黨的統獨 光譜,發現若受訪者的統獨位置在光譜的中間,則民進黨與國民黨的位置分別在 左、右兩側,顯示出若民眾依據統獨為選舉議題來投票時,則會對各黨的得票數. 政 治 大 模式,利用選民對政黨的情感訴求、同理心來獲得選票的方式,這種投票方式在 立 有影響。但若從較感性的角度來看政黨對統獨立場的影響,選舉動員是一種投票. ‧ 國. 心理訴求形成對選舉的訴求(徐火炎. 學. 2004 年的總統選舉最為明顯,利用社會上對「統獨」、「救台、護台、賣台」的 2005)。因此,在民眾的投票抉擇中,統. ‧. 獨立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進一步推論,統獨也是政黨支持的關鍵因素之. sit. y. Nat. 一。. al. er. io. 但是,民眾統獨立場的形成不僅是受到政黨的影響,也會受到整體社會環境. v. n. 的影響,在政治社會化中成長過程的環境會影響個人政治態度的形成,因此有研 究(陳義彥、陳陸輝. Ch. engchi. i n U. 2003;陳陸輝、周應龍 2004)從政治社會化的「政治世. 代」討論對統獨立場的影響,民眾本身的政治經驗、學習歷程與成長背景等都是 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因而談起共同的生活經驗或歷史記憶時,屬於不同政治世代 的人,由於共同的經驗與生活環境等不同,以至於他們在統獨立場上產生不同的 態度。因此,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年輕選民採取「維持現狀」的比例是較高的; 在最年長的選民由於他們的省籍不同,因此對於統一或是獨立的立場很鮮明,本 省閩南人支持獨立,而大陸各省市人較支持統一,且不同省籍背景的資深選民各 自支持其統獨立場的比例,在 1995 年到 2001 年之間呈現逐漸成長的趨勢,反觀 較年輕選民對於統獨則抱持「維持現狀」的模糊立場,因此,對於他們統一或獨 21.

(27) 立不是有無「使命感」的問題,而是對他們改變當前生活型態現實的考量,因此, 如果他們對於結果是有不確定性或是可能有負面影響,則採取模稜兩可的態度會 較好(陳義彥、陳陸輝. 2003)。而另一方面,教育經驗也是政治社會化重要的. 一環,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與知識的累積,接受不同教育的人其對統獨立場的看 法也不相同。而研究也發現當對中國大陸的政治知識愈高的人,其本身統獨立場 的變異程度會較小(俞振華、林啟耀. 2010),而教育程度愈高的人對中國大陸. 方面的知識愈充分,因此會具有較穩定的統獨立場。. 政 治 大 女不同的性別特徵使得男女性在各種兩岸關係的議題上有不同的意見,例如:面 立. 此外,楊婉瑩、劉嘉薇(2009)從男、女二元的性別、特質角度來看,男、. 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時,男性則較偏向增加軍事採購、女性較偏向贊成使用外. ‧ 國. 學. 交手段,所以若增加軍事預算為「主戰」的態度、而使用外交手段交涉為「主和」. ‧. 的態度,那麼連結至統獨立場上,男性可能較女性更偏向「獨立」的立場,而女. y. Nat. 性可能較男性更偏向「統一」的立場。因此,從性別差異的角度來看,男女性別. n. er. io. al. sit. 在統獨立場上可能各有不同的態度。. Ch. engchi. 22. i n U. v.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將針對研究的問題意識具體化其操作方法,主要區分為四個部分:第一 部分是研究架構,將會敘述研究設計與理論概念;第二部分為資料來源,第三部 分為變數說明,這部分將會針對自變數、依變數以及控制變數作說明;最後一部 分為研究假設說明,並且詳細列出本研究的各項假設。. 第一節、研究架構. 立. 政 治 大. 本小節將處理論文的研究設計,第二章文獻回顧發現民眾的政策立場是來自. ‧ 國. 學. 於「理性自利」與「符號政治」的考量,因此,民眾在統獨立場的議題上也同樣 受之影響。是故,本研究主要假設民眾的統獨立場是受到短期的「理性自利」影. ‧. 響,同時受到長期社會化下形成的「感性」象徵認同所影響。. sit. y. Nat. n. al. er. io. 首先,本研究以「理性」與「感性」兩者作為自變數。在「理性」因素方面. i n U. v. 依據第二章的理論檢閱 Hardin(1995, 15)對理性個人的行為的定義,理性自利的. Ch. engchi. 個人會選擇損失最小而獲利最大的決策,因此將這個概念應用於兩岸關係中的兩 個重要議題:經濟與戰爭。在經濟方面,若民眾預期兩岸統一後個人的經濟會獲 利,則會做出支持統一的決定。在戰爭方面,由於戰爭是高危險、個人經濟損失 大的行為,因此當民眾對目前兩岸戰爭的預期是偏高則會理性的選擇兩岸統一的 決定,藉此降低損失。. 在「感性」認同方面,根據「符號政治」的定義,認為排除短期自利行為下, 長期社會化過程形成的態度將造成對政策抉擇的影響,因此,以「省籍」與「政 23.

(29) 黨偏向」為感性因素的兩個主要變數。「省籍」認同可以劃分「台灣籍」民眾與 來自「大陸各省市人」在原鄉情感上的不同,同時主觀的身分認同也是討論的重 點。另外,「政黨偏向」則是因現今台灣兩大政黨在統獨立場各占不同的意見, 因此,將「政黨偏向」作為「感性」因素來討論其對統獨立場的影響。. 此外,個人背景因素則作為控制變項,根據其他相關研究發現政治世代由於 出生於不同年代的人會出現不同的立場與態度而造成不同的統獨態度,教育程度 則因為不同教育層級的民眾所接收的知識與資訊多寡有所差異,因此也可能對統. 政 治 大 獨態度有不同的意見,所以本研究將這三變數(政治世代、教育程度、性別)納 立. 獨的態度有不同的影響,另外,在性別方面則可能由於男女個性上的差異會對統. 入模型之中並控制其影響。.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30) 個人背景因素:  政治世代  教育程度  性別. 統獨立場.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理性因素:  經濟理性  戰爭預期 感性因素:  省籍  政黨傾向. n. al. y er. io. sit. Nat. 圖 3-1 研究架構. Ch. 第二節、研究資料與方法.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使用〈台灣民眾政治支持的研究:概念、測量與應用(3/3)〉(陳陸輝 2010)電訪案調查資料,調查時間為 2010 年 12 月 15 日至 12 月 18 日共四天, 總完成 876 個樣本數,抽樣誤差約為 0.03。母體為所有受訪者皆為年滿二十歲以 上可投票之台灣(不含金馬地區)成年公民,利用 98 年版中華電信出版之各地 區電話號碼簿將電話號碼以等距抽樣抽出號碼,並且為避免某些未登記在電話簿 中的住戶接觸不到,因此採用隨機修正電話號碼之後兩碼與後四碼的方式抽出電 25.

(31) 話樣本,此外訪員在訪問時會以「洪式抽樣─加重年輕人」的戶中抽樣法則來抽 出受訪者,以確保訪問的受訪者非為家中時常接聽電話的人。最後,本研究結果 依據居住地區、教育程度、年齡以及性別四個變數加權,以確保樣本結構與母體 一致。本研究將使用卡方獨立性檢定、多元勝算對數回歸方法(Multinomial Logit Regression)來檢驗變數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變數說明. 政 治 大 首先,依變數方面討論的是民眾統獨立場的測量方式;其次,自變數方面著重討 立. 本研究在第三節部分將說明依變數、自變數以及控制變數的概念與測量方式。. ‧ 國. ‧. 一、依變數. 學. 論經濟利益的概念與測量;最後,則是各控制變數的測量方式。. sit. y. Nat. 本研究想要探討理性與感性因素對於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影響,主要的依變. al. er. io. 數為統獨立場。近年來在討論統獨議題的焦點之一便是民眾統獨偏向中的「理念」. v. n. 與「務實」層面19。民眾在抉擇統獨立場時常會面臨到「理念」與「務實」兩個. Ch. engchi. i n U. 層面的衝突與考量而產生不同的決定。吳乃德(1992)先區分民眾的立場屬於「國 家認同」(理念)或是「國家選擇」(現實利益),然後使用條件式問句的方式來 釐清民眾是屬於「不受現實利益考量的中國認同者、台灣認同者」或是視條件而 定的「現實主義者」 。繼吳乃德之後,統獨立場的測量更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方式, 例如:牛銘實的「九類統獨立場」(Niou 2004)、謝復生和牛銘實的「五類統獨 立場」(Hsieh and Niou 2005)。. 19. 統獨立場的「理念」層面是指:統獨偏好受到個人情感認同的影響;而「務實層面」是指: 受到外在條件的影響。因此,「雖然,國家認同在本質上是情感的傾向;但在台灣目前的政治 條件下,國家認同的表現常受到現實條件的干擾,而無法清楚凸顯」(吳乃德 1996) 。 26.

(32) 在條件式統獨與統獨六分類兩種題目來比較,研究發現將理念與務實兩種考 量同時放入的預測模型最佳,其次是務實統獨的模型,再其次是理念統獨的模型, 然而第一種模型雖然最佳,但是有可能是變數較多而使得解釋力較高,是故次佳 的模型較優(劉嘉薇、耿曙與陳陸輝. 2009)。. 2009;耿曙、劉嘉薇與陳陸輝. 統獨六分類同時混和「理念」與「務實」兩種情感,是它的優點也是缺點,因為 如此一來便無法劃分出民眾的「理念」成分與「務實」成分,但是民眾在當前的 政治環境下,「國家認同」的考量仍然會受到現實條件的影響(吳乃德 耿曙、劉嘉薇與陳陸輝. 1996;. 2009),所以本研究將依變數「統獨立場」視為「人的. 政 治 大 合的測量方法。雖然,統獨立場有可能會因為價值觀而有所變動,但是對於民眾 立 選擇」,在選擇之中一定會受到情感面與現實面的考量,是故統獨六分類是較適. 而言,情感和理念因素並不會隨之改變,在探討統獨立場時,統獨立場的變異程. ‧ 國. 學. 度並不會因個人價值觀改變而出現大幅度的改變(俞振華、林啟耀. 2010)。再. ‧. 加上目前多數重要的統獨分佈圖與趨勢圖多以統獨六分類作為測量,例如:政治. y. Nat. 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重要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或是大型國科會計畫「台灣. er. io. sit. 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陸委會例行民意調查等皆使用統獨六分類。因此,本 研究利用常用的統獨六分類的題目來測量民眾統獨偏好。. al. n. v i n 關於台灣和大陸的關係,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看法: Ch engchi U 1.儘快統一. 2.儘快宣布獨立 3.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 4.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 5.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6.永遠維持現狀。 請問您比較偏向哪一種?. 27.

(33) 在變數編碼方面,本研究將統獨立場的六個分類重新編碼為三個分類: (一) 將「儘快獨立」與「維持現以後走向獨立」重新編為:1.「偏向獨立」 ; (二) 「維 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以及「永遠維持現狀」重新編碼為:2.「維 持現狀」;(三)「儘快統一」與「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重新編碼為:3.「偏 向統一」。. 二、自變數. 政 治 大 本研究主要的關注焦點為理性變數與感性變數對於統獨立場的影響,因此有 立. 兩個關鍵變數,一個是理性變數、一個是感性變數。在理性變數方面以經濟、戰. ‧ 國. 學. 爭兩個面向來測量理性變數,因此本研究擬用以下兩個題目來獲得理性預期的經. ‧. 濟變數。. y. Nat. er. io. 還要好?. sit. 問題一 請問您覺得大陸未來的經濟可不可能(台:咁有可能)比台灣. al. n. v i n 問題二 假如台灣和大陸統一的話,請問您認為您個人的經濟狀況會變 Ch engchi U 好、變壞,還是差不多?. 從理性預期的角度來看,民眾會選擇符合個人利益的選項,因此就經濟角度 來看依據利益可以劃分為兩類: 「經濟優勢」 、 「經濟劣勢」 ,所謂「經濟優勢」是 指民眾預期未來兩岸統一後個人的經濟狀況會變好,而不論中國大陸經濟是否會 比台灣好,以及預期未來兩岸統一後個人經濟狀況不變、差不多而且預期未來中 國大陸經濟會比台灣好的人,定義為「經濟優勢」(簡稱 EG,Economic Gain); 「經濟劣勢」是指預期未來統一後個人的經濟狀況會變壞,而不論中國大陸經濟 28.

(34) 是否會比台灣好,以及預期未來統一後個人經濟狀況差不多而且預期未來中國大 陸經濟會比台灣差的人,將他們定義為「經濟劣勢」 (簡稱 EL,Economic Loss)。 「經濟優勢」的一方是預期未來兩岸統一後個人將有可能得利;而「經濟劣勢」 的一方是預期未來兩岸統一後個人在經濟利益上可能會有所損失。因此,根據上 述定義將這兩道題目所交織出的兩個選項分類為兩個變項:「經濟優勢」、「經濟 劣勢」。(如下表 3-1). 表 3-1. 後個人的. 不可能. 變好. 經濟優勢(EG). 變壞. 經濟劣勢(EL). 差不多. 經濟劣勢(EL). 可能 經濟優勢(EG) 經濟劣勢(EL). ‧. 經濟狀況. 治 政預期大陸經濟可不可能比台灣好 大 學. 預期統一. ‧ 國. 立. 經濟理性變數分類表. 經濟優勢(EG). y. Nat. n. er. io. al. sit.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Ch. engchi. i n U. v. 另一個用來測量理性變數的是戰爭因素,在探討兩岸關係中很重要的一環便 是戰爭風險,以中國大陸目前對台政策為:只要台灣不獨立,便不會發動武力威 脅。再加上兩岸軍備較勁也偶有所聞,尤其對台灣來說,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武力 威脅是一大問題。因此,以下利用0~10量表來測量民眾對台海發生戰爭的可 能性。若是受訪者認為兩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越高,則數值會越接近10,反之, 若受訪者認為兩岸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越低,則數值會越接近0。因此,利用以 下題目來測量民眾在面對戰爭威脅時,對兩岸關係是否會做出理性的思考。. 29.

(35) 我們想請您用0~10來表示將來兩岸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0表 示非常不可能,10表示非常有可能,那0到10之間,您覺得應該 是多少?. 另一方面,與理性因素相反的則是感性因素,由於台灣過去歷史與中國大陸 有所聯繫,不論是本省閩南人或本省客家人其祖先皆是來自中國大陸沿海地區, 再加上後來隨著國民政府遷入台灣的大陸各省市人,因此在台灣除了土生土長的 原住民外皆與中國大陸有著某種關係連結。因此,感性因素以省籍作為情感連結,. 政 治 大 以在感性因素則以省籍作為主要變數(詳細編碼方式可參考附錄三)。 立. 由其是民國三十八年隨著政府來台灣的大陸各省市人對於原鄉情懷更加濃厚,所. ‧ 國. 學. 除了以省籍作為情感連結的變數外,另外也以「政黨偏向」為感性因素之一。. ‧. 根據「符號政治」的概念,個人會受到其在成長過程中社會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 y. Nat. 其本身的政治態度,例如:意識形態、國家認同、種族偏見等。因此,每個人也. er. io. sit. 會因為其社會化歷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政黨偏向」 。所以本研究將「政黨偏向」 做為會受到個人情感面影響的一個變數,是故作為感性因素的變數(詳細編碼方. n. al. 式可參考附錄三)。. Ch. engchi. i n U. v. 三、控制變數. 本研究的主要是看理性與感性兩層面對統獨立場的影響,因此除了理性的戰 爭風險、經濟利益,以及感性的族群認同外,尚有許多因素會影響民眾的統獨立 場。在影響民眾統獨立場中最主要的變數有:教育程度以及政治世代(陳陸輝與 周應龍 2004;陳義彥與陳陸輝. 2003)。在教育程度中,民眾的教育程度除了. 展現本身對知識階級外,進一步也點出不同世代的民眾所受的教育會產生不同的 30.

(36) 影響(陳陸輝與周應龍. 。另外,在政治世代中,陳義彥、陳陸輝(2003) 2004). 按幾個台灣史上的重大事件大致將台灣分為三個政治世代:第一世代(一九四三 年前出生)、第二世代(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六○年出生)、第三世代(一九六一年 後出生)20。. 第四節、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重點在於「理性」因素與「感性」因素對於民眾統獨立場的影響,. 政 治 大 期」 ,而「感性」因素則是「省籍、政黨偏向」 ,控制變數為「政治世代、教育程 立 根據研究的理論架構而來,「理性」因素分別為「經濟理性」以及「戰爭風險預. ‧. ‧ 國. 學. 度、性別」等四個變數。. 在「經濟理性」變數一共有兩個變項:經濟優勢、經濟劣勢,根據理性抉擇. sit. y. Nat. 理論,民眾是理性自利的個人,會依據各種不同的背景做出有利於自身的判斷,. n. al. er. io. 因此,本研究對於「經濟理性」與「統獨立場」有以下假設:. Ch. engchi. i n U. v. [假設一] 處於「經濟優勢」的民眾會因為預期兩岸統一後,個人的經 濟狀況會變好,而較為偏向兩岸統一的立場。然而,處於「經濟劣勢」的民 眾會因為兩岸統一後對其本身經濟不利,而較為偏向兩岸獨立的立場。. 在「戰爭風險預期」方面,同樣是根據理性自利的個人的假定,因為戰爭會 帶來國家的破壞、經濟的衰退等不利的狀況,因此對於「戰爭風險預期」與「統 獨立場」有以下假設:. 20. 詳細參閱:陳義彥、陳陸輝,2003, 〈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 解析〉, 《中國大陸研究》 ,46(5):1-20。 31.

(37) [假設二] 若民眾預期未來兩岸戰爭發生的可能性愈高,則愈偏向統一; 若民眾預期未來兩岸戰爭發生可能性愈低,則愈偏向獨立。. 其次, 「感性」因素則為「省籍」 、 「政黨傾向」兩變數, 「省籍」不僅做為血 緣的聯繫,更可做為懷鄉情感的歸依。因此,本研究將「省籍」編碼為三種類別: 本省閩南人、本省客家人、大陸各省市人,將原住民及其他等類別遺漏不納入分 析之中。因此,根據理論得出以下假設:. 政 治 大 [假設三] 本省客家、閩南人較為偏向「獨立」的立場;反之,大陸各 立 省市人較為偏向「統一」的立場。. ‧ 國. 學 ‧. 在「政黨偏向」方面,根據理論假設政黨偏向會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同樣. y. Nat. 地,統獨立場作為一個政治議題,政黨偏向對於統獨立場也會有所影響。因此,. er. io. sit. 本研究有以下假設:. al. n. v i n 泛綠支持者較為偏向「獨立」的立場;反之,泛藍支持者則 Ch engchi U. [假設四]. 較偏向「統一」的立場。. 在「政治世代」方面,根據理論發現,不同世代出生的民眾各有不同的環境 經歷、政治背景,因而不同世代的人在統獨立場上會有不同的態度。根據過往經 驗顯示第一代的民眾在統獨立場抉擇可能受「省籍」影響,但晚近卻發現第一代 民眾選擇支持「獨立」的趨勢漸高;而第三代民眾選擇「統一」的趨勢也逐漸增 加。因此,依據本研究前述架構,將政治世代區分為三代,而得出以下的假設: 32.

(38) [假設五] 第一代的民眾較偏向支持「獨立」的立場,第三代的民眾較 支持「統一」的立場,而第二代的民眾因時代的關係則較為支持「維持 現狀」的立場。. 在「教育程度」方面,教育程度愈高者其平常接收資訊與知識的程度愈高、 愈迅速,因此教育程度愈高者其所接收到的中國大陸知識可能愈高,而教育程度 愈低者其所接收到的中國大陸資訊愈少,因此會導致不同教育程度者其對於統獨. 政 治 大. 立場有不同的傾向。. 立. ;反之,教育程度愈低者愈偏 [假設六] 教育程度愈高者愈偏向「統一」. ‧ 國. 學. 向「獨立」的立場。. ‧. y. Nat. 在「性別」變數方面,依據男女性別的差異,兩岸交流後男性可能會依據其. er. io. sit. 身為掌權者、得利者而選擇較為對其有利的選項,而女性則有可能因其性別特質、 愛好和平,而傾向不戰的立場。.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假設七] 男性較為偏向「獨立」,女性較為偏向「統一」。. 33.

(39) 第四章. 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主軸是以「理性」與「感性」因素測量民眾的統獨立場,因此本研 究嘗試以經濟理性與戰爭風險兩變數做為關鍵解釋變數,解析這兩個變數對於民 眾統獨立場的影響。再進一步檢視理性變數(經濟理性、戰爭風險)與感性變數 (省籍、政黨傾向)在統獨立場中的影響力。本章第一節將針對民眾的「經濟優 勢」與「經濟劣勢」來探討其與本身的統獨立場關係;本章第二節部分將探討「戰 爭」因素對統獨立場的影響,討論民眾預期未來兩岸發生戰爭的風險是否會對其. 政 治 大 會對統獨立場造成影響;本章第三節與第四節部份分別就民眾的省籍立場與控制 立 本身的統獨立場造成影響,本研究期待能在理性因素─戰爭風險上發現戰爭因素. ‧. ‧ 國. 學. 變項做討論,探討感性因素對統獨立場的影響。. 第一節、經濟利害. sit. y. Nat. n. al. er. io. 首先,在理性變數部分透過兩個經濟題目來建構經濟優勢變數。藉由民眾對. i n U. v. 中國大陸的經濟預期,以及對兩岸統一後個人經濟狀況的預期交叉得出一個新的. Ch. engchi. 變數─經濟優勢。透過下面表 4-1 民眾對經濟預期的分佈表,預期兩岸統一後個 人經濟狀況會變好而未來大陸經濟不會變好的比例占全體的 0.4%,是所有類別 中最低的比例。然而,認為統一後個人經濟狀況差不多但是預期未來大陸經濟會 變好的人占 54.1%,是所有類別中最高的一項。其次,認為統一後個人經濟狀況 會變好而預期未來大陸經濟可能會變好的人有 23.0%。因此,顯示出大部分民眾 認為統一後個人的經濟狀況會是差不多、變差,但是卻認為未來大陸經濟可能會 變得比較好。. 34.

(40) 依據前述表 3-1 針對經濟理性變數的分類,將預期統一後個人經濟狀況與預 期中國大陸未來經濟可不可能比台灣好交叉後,劃分為「經濟優勢」(EG)與「經 濟劣勢」(EL)兩類,下表 4-1 顯示, 「經濟優勢」的比例為 63.4%,而「經濟劣勢」 的比例為 36.6%,這兩類組的比例明顯地是「經濟優勢」所占比例較高,高出 26.8 個百分點。. 表 4-1. 民眾對經濟預期分佈表 預期大陸經濟可不可能比台灣好 不可能%. 預期統一 後個人經. 變好%. 濟狀況. 差不多%. 治 8.9 政0.4 (EG) 大 6.6 (EL) 23.0. 立. 7.0. (EL). (樣本數). (EG). ( 68). (EL). (216). 54.1 (EG). (446). (730) 14.0 86.0 資料來源:陳陸輝,〈台灣民眾政治支持的研究:概念、測量與應用(3/3)〉,《國 科會計畫編號 NSC 97-2410-H-004-097-MY3》 (台北:2010/2011 年)。. ‧. ‧ 國. 學. 總計%. 變壞%. 可能%. 說明:(1) 格內數字為總百分比,指各細格占總數之百分比。. Nat. n. al. er. io. sit. y. (2)(括號內為樣本數)。. i n U. v. 將民眾的經濟立場依據理性抉擇理論劃分為二分類後,接著觀察經濟理性變. Ch. engchi. 數在統獨立場中的分佈。根據表 4-2 的經濟理性與統獨立場的交叉表,發現「經 濟優勢」與「經濟劣勢」兩類在統一與獨立的分佈比例有明顯的不同。首先,就 「經濟優勢」來看,其在「偏向獨立」的比例低於總計 6.3 個百分點;在「偏向 統一」的比例高於總計 4 個百分點,顯示出「經濟優勢」這一類組人相對於總體 平均而言較為偏向統一。其次,在「經濟劣勢」這一組中,其在「偏向獨立」的 比例明顯高於總體平均 11.5 的百分比;然而,在「偏向統一」這一類的比例則 明顯的低於總體平均 7.1 個百分點,顯示出「經濟劣勢」的這一組人相對於總體 而言較為偏向獨立的立場。. 35.

(41) 綜合上述所言可發現「經濟優勢」這一組人相對而言較偏向「統一」這一邊, 而「經濟劣勢」這一組人相對而言較偏向「獨立」這一邊。另外,根據卡方獨立 ,所以將在下一小節放入模型中檢視 性檢定發現兩變數是有明顯相關(p<0.001) 它的影響力。. 表 4-2. 經濟優勢% 經濟劣勢%. 33.6. 62.1. 22.1 66.4 卡方值=42.35 自由度=2 p<0.001. (樣本數) (462). 4.3. (256). 11.4. (718). ‧. ‧ 國. 總計%. 政 治 統獨三分類 大 偏向獨立% 維持現狀% 偏向統一% 立 15.8 68.8 15.4. 學. 經濟 理性. 經濟理性與統獨立場交叉表. io. n. al. er. 說明:格子內數字為橫列百分比,〈括號內為樣本數〉。. 第二節、戰爭變數. sit. y. Nat. 資料來源:陳陸輝,〈台灣民眾政治支持的研究:概念、測量與應用(3/3)〉,《國 科會計畫編號 NSC 97-2410-H-004-097-MY3》 (台北:2010/2011 年)。. Ch. engchi. i n U. v. 依據本文的理論,另一個理性變數為戰爭變數,實際測量標的為民眾預期未 來兩岸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以連續變數 0~10 來測量,愈接近 0 則表示戰爭可 能性愈小,愈接近 10 則表示戰爭可能性愈大。根據本次調查所蒐集到的資料得 知平均數為 3.24、標準差 2.64,顯示大多數民眾認為兩岸間發生戰爭可能性偏低, 而且變異性不大(參閱圖 4-1) 。下圖 4-1 所示為民眾所預期未來兩岸間發生戰爭 可能性的分佈圖,顯示大部分的人都回答戰爭發生可能性為 5(28.4%),回答戰爭 發生可能性為 0-4 的比例有 59.8%,回答戰爭發生可能性為 6-10 的比例有 11.9%,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傳統上市場上所採取集群分析方法,多 為「硬分類(Crisp partition)」,本研 究採用模糊集群鋰論來解決傳統的分群

台灣大選將於明年 1 月登場,屆時將舉行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與第十屆立法委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 1950 年至 1960 年代,在台

(1988), “Individual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organizational transi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Vol.24, pp.19-36.. Paul (1983), “

4.1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線性迴歸 與線性迴歸 與線性迴歸 與線性迴歸 4.1.1 統計軟體 統計軟體 統計軟體 統計軟體 SPSS 簡介 簡介

Kaiser 提出 MSA(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資料做因 素分析適合性指標),雖然 MSA 的大小沒有統計上的判斷臨 界點,但實證經驗,當 MSA &gt; 0.8 表示此組資料作因素分析

美國政府為改善鄉村、偏遠地區的醫療可近性,在 1787 年成立印 地 安 健 康 服 務 部 門 (Indiana Health Service), 為 美 國 原 住 民 (American

Harvey Michael &amp; Novicevic Milorad(2002), “The role of political competence in global assignments of expatriate manage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Volume: 8,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