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變異數分析

變異數分析廣泛推廣適用於各種實驗領域,其主要目的即檢驗各個類別 變數的平均數之是否相等。例如:實驗三種不同肥料研究同一品種的稻米生 長產量。

變異數分析利用樣本資料來比較若干不同的實驗變數,以確定這些實驗 變數是否導致不同結果。其虛無假設(H0)及對立假設(H1)如下:(μ表示母體 平均數)

H0:μ1=μ2=...= μm

H1:並非所有的μ都相等

24

變異數分析的基本假設:(1) 所有樣本都是隨機抽選而得,且彼此獨立。

(2) 各母體呈常態分配。(3) 各母體的變異數(σ2)都相等。

在單一因素的情況下(single-factor ANOVA model),變異數分析模式通常 以下式表示:

Yij = μ + τj + εij

上式中,τj:實驗變數的第 j 個水準( j = 1,2, ...,m )對 Y 的差異效 果,εij:誤差項( i = 1,2, ...,n; j = 1,2, ...,m ),假設εij是常態和獨 立分配,平均數為 0,變異數為σ2,即 NID (0, σ2)。

利用實驗變數的變異(treatment variation)、誤差與總變異三種變異來源,

可以求得以下三種變差的平方和(sum of square):

(1) 實驗變數平方和(treatment sum of square, SST)這是可由實驗變數解 釋的變異,亦稱組間離均差平方和。

SST = Snj ( Ý j – Ÿ )2

(2) 誤差平方和(error sum of square, SSE)這是實驗變數未能解釋的變 異,稱為組內離均差平方和。

SSE = SS ( Yij – Ý j )2

(3) 總平方和(total sum of square, TSS)

TSS = SST + SSE = SS ( Yij – Ÿ )2

上式中,Ÿ :樣本觀察值的總平均數,Ýj:實驗變數的第 j 個水準的平 均值,Yij:第 j 個水準的第 i 個觀察值。

不論 H0: μ1= μ2= . . . = μm 是 否 成立 ,各 組樣本 的 變異數 為

1 ) ˆ2 ( 2

= ∑ − n

x S

i

x

ij i

, 因 假 設 了

2 2

3 2 2 2

1

σ σ

...

σ

σ = = =

, 故 其 估 計 量 為

25

m MSE n

S

p

SSE =

= −

2

= −

1

m MST SST

故取: SSE/(n-m) 1) -SST/(m

0

= =

MSE F MST

,如表 3.2.1。

表 3.2.1 變異數分析表

變異原因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和 F

組間 SST m-1 MST = SST/(m-1) F= MST/MSE 組內 SSE n-m MSE = SSE/(n-m)

總和 TSS n-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研究者同時採用兩個或以上的自變項對於某一個依變項的影響,稱為多 因子設計(factorial design),本研究實驗即為多因子設計。當研究者所使用 的自變項是類別變項,依變項是連續變項時,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技術稱為多 因子變異數分析(Factorial ANOVA),研究中包含兩個自變項,稱為二因子變 異數分析(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依此類推。依變項的得分被自變項 區隔成不同的部份,每一個部份均可得到一個平均數,各平均數之間的變動 情形需要使用平均數的變異分析的概念來分析。其原理仍是以平均數間的變 異數(組間變異)除以隨機變異得到的比值(F 值),當 F 值越大,表示研究 者關心的平均數的分散情形較誤差變異來得大,若大於研究者設定的臨界 值,研究者即可獲得拒絕虛無假設、接受對立假設的結論。

林宗賢【5】以二因子為例說明多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統計原理,先將所有 觀察值在依變項分數的變異量,以「總離均差平方和」(SStotal)來表示,其 值為每一個觀察值的原始分數減去總平均數平方後加總得知。這些原始分數 的的變異(總變異量)可以區分為因實驗造成的「組間效果」(簡言之也就是 該變項各水準的分類所造成依變項的差異)與反應隨機誤差的「組內效果」。

組間效果則又可細分為 A 因子、B 因子與 AB 交互效果三個來源,其關係式 如下:

26

總離均差平方和(

SS

t)= 組間離均差平方和(

SS

b)+ 組內離均差平方和(

SS

W)

=

SS

A

+ SS

B

+ SS

AB

+ SS

W

總自由度

( ) df

t

= df

A

+ df

B

+ df

AB

+ df

W

( N

1

) ( = k

1

) ( ) ( + l

1

+ k

1

)( ) ( l

1

+ N kl )

其中:

k、l 代表自變項 A、B 因子的水準數 N 代表樣本數

如前所述,影響平均數的變異有三個主要來源,A、B 主要效果及 AB 交 互效果,這三個效果的統計意義是變異數分析首先必須檢定的對象,也就是 以 F 檢定平均數變異是否有顯著差異,一旦確認之後,才需要進一步針對各 因子不同水準的影響進行事後比較。

多因子變異數中,透過各因子內不同水準的平均數離散量數 MSi(組間 均方和)的計算,除以誤差離散量數 MSw(受試者間組內均方和),來求得 F 值。若 F 值的機率值達顯著水準,則該效果達顯著。變異數拆解與 F 值檢 定的公式見表 3.2.2 所示。註: i 表 A、B、AB 各因子組間(between)效果 或組內(with)效果。

表 3.2.2 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SSA k-1 SSA/dfA MSA/MSW

SSB l -1 SSB/dfB MSB/MSW

SSAB (k-1)( l -1) SSAB/dfAB MSAB/MSW

組內(誤差) SSW N-k l SSW/dfW

總計 SSt N-1 資料來源:【5】

27

ANOVA 的結果如拒絕接受虛無假設,並不表示所有的 μj(j=1,2,…,k)

都不相等。如果群體數超過兩個,尚可進一步檢定各μj中那幾個相等,那幾 個不相等,或是將各μj依大小次序排列,此即多重比較法所要處理的問題。

多重比較法是以信賴區間的數值來比較每一對母體平均數μg和 μ(g≠h)h

的大小,然後再綜合來比較各 μj的大小。常見的多重比較法有 Scheffe’法、

Tukey 法、Duncan’s 檢定和 Newman-Kuels 檢定等。本研究為瞭解不同導航 類型對駕駛影響有無差異,而 Duncan’s 檢定較能比較出差異性,因此本研究 利用 Duncan’s 檢定進行多重比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