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貝多芬「第四號 A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23

第一章 ︾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第一節 ︾貝多芬「第四號 A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23

ㄧ、作曲家生平簡介

1770 年 12 月 16 日,在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昂(Bonn)誕生了一位音樂史上跨 越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的音樂天才—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貝多芬出生於法蘭德斯貴族的後裔家庭1,也是一個音樂 世家。貝多芬的祖父(Ludwig van Beethoven, 1712-1773),是一位男低音歌手。1732 年時來到了波昂,擔任宮廷樂師,1761 年擔任樂長一職;父親約翰・范・貝多芬

(Johann van Beethoven, 1740-1792),為宮廷教堂男高音歌手。1767 年娶了瑪莉亞

・瑪達萊娜・凱維里赫(Maria Magdalena Keverich, 1746-1787)為妻,他們生了六 位子女,但長子和其中兩個子女早夭,只有貝多芬與另外兩個兄弟長大成人。

貝多芬的父親一心想讓貝多芬成為音樂神童,從小貝多芬就開始接受父親嚴 苛的音樂訓練。直到1781 年,貝多芬正式向克里斯倩・哥特洛伯・涅夫(Christian Gettlob Neefe, 1748-1798)2學習管風琴。長久以來涅夫建議貝多芬從事創作練習,

在1781 年貝多芬創作出 C 小調九段變奏曲3。1783 年,貝多芬創作了他最初的三

1755-1849)5學習小提琴,此時貝多芬也寫了三首鋼琴四重奏。在1787 年涅夫將 貝多芬送到維也納接受音樂教育。同年他拜訪了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莫札特因為經濟困難、工作繁忙,所以 未能正式收貝多芬為學生。但是,貝多芬還是有接受過他的指導。後來因為母親 肺炎病危,貝多芬趕回了波昂。1788 年初,貝多芬結識華德斯坦伯爵(Count Ferdinand Ernst Gabriel von Waldstein, 1762-1823)6,兩人建立起堅固的友誼。之後,

貝多芬兼任教堂樂團與歌劇院的中提琴手。直到1792 年貝多芬又再度來到維也 納,並且決定跟法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學習作 曲,同年貝多芬的父親逝世。雖然貝多芬表面上與海頓相處融洽,但貝多芬卻覺 得他與海頓學習效果不佳,於是私下向約翰・巴提斯・申克(Johnn Baptist Schenk, 1753-1836)7學習對位法與理論。1794 年,海頓赴英國後,貝多芬跟隨約翰・喬 治・阿布雷茲貝格(Joh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8學習對位法,同時 也跟隨安東尼奧・薩里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9學習聲樂寫作與義大利 文歌劇創作。

地點在「大音樂學院」(Grand Musical Academy)。

他得到很多貴族的贊助,尤其是卡爾・李希諾夫斯基大公(Carl von Lichnovsky, 1756-1814)11。1798 年,貝多芬與伊格那茲・休帕契斯(Ignaz Schuppanzigh, 1776-1830)12一起演出貝多芬未完成的小提琴奏鳴曲中的一部份(Op. 12)。同年,

貝多芬已經知道自己可能會失聰。隔年,貝多芬出版了c 小調鋼琴奏鳴曲《悲愴》

(Pathetique, Op. 13)與第一號至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Op. 12)。之後兩年,貝多 芬的耳疾開始惡化,他已經逐漸地聽不到聲音。

1801 年,貝多芬完成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Op. 23)與第五號《春》小提琴 奏鳴曲(Spring, Op. 24)13。1802 年 4 月,貝多芬到海利根城(Heiligenstadt)治 療耳疾。在同年10 月要離開前,絕望悲傷的貝多芬寫下了「海利根城遺書

(Heiligenstadt Testament)」。遺書中流露出,貝多芬因耳疾所帶來的痛苦、悲痛與 對命運的抗爭。之後,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他人生中的豐盛期。1803 年,首演第九 號《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Kreutzer, Op. 47)。1804 年,完成了第三號《英雄》

交響曲(Eroica, Op. 55)。1806 年,完成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 61)以及三首

《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Rasoumovsky Quartet, Op. 59)。1812 年,貝多芬完 成最後ㄧ首第十號小提琴奏鳴曲(Op. 96)。同年,寫下書信「永恆的愛人」。

1815年,貝多芬的弟弟卡斯帕爾・安東卡爾・范・貝多芬(Kaspar Anton Karl van Beethoven, 1774-1815)去世,留下一名兒子。為了與弟媳爭奪姪兒的監護權,

貝多芬因過度勞累,使得健康狀況逐漸下滑經常病倒。而此時的他,耳朵幾乎是                                                                                                                

11 卡爾・李希諾夫斯基大公(Carl von Lichnovsky, 1756-1814),維也納的貴族,是貝多芬最重 要的贊助者一,也是他的摯友。

12 伊格那茲・休帕契斯(Ignaz Schuppanzigh, 1776-1830)維也納小提琴家,為拉祖莫夫斯基 弦樂四重奏(Razumovsky Quartet)第一小提琴手,1794 年貝多芬拜他為師。

13 《春》小提琴奏鳴曲標題並不是貝多芬寫的,而是出版商附加上的,貝多芬將作品提獻給

弗里斯・馮・莫里茲伯爵(Count Moritz von Fries, 1777-1862)。

全聾了。1824年,首演第九號《合唱》交響曲(Choral, Op. 125)14。1825年,貝 多芬完成他弦樂四重奏的經典作品,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Op. 130)與《大賦格》

弦樂四重奏(Grande Fugue, Op. 133)。1827年,貝多芬因肺炎病逝於維也納,長 眠於威靈(Währing)公墓。

二、作品背景

在古典時期初,歐洲當時有著兩種不同類型的小提琴與大鍵琴合奏曲:第一 類型來自於義大利,承襲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形式,大多使用對位手法或大鍵琴 只彈和聲為伴奏。是一種以小提琴為主,但不像是二重奏的合奏曲。另一類型由 蕭巴特(Johann Schobert, 1720?-1767)15所創立,與義大利樂派相反,以大鍵琴 為主,小提琴為自由的伴奏,這反映出法國宮廷的趣味。莫札特的小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可以依創作時期分為四個組別。第一組:創作 於1797-98年,第一號至第三號(Op. 12);第二組:創作於1800-01年,第四號(Op.

23)與第五號(Op. 24);第三組:創作於1802-03年,第六號至第八號(Op. 30)

與第九號(Op. 47);第四組:創作於1812年,第十號(Op. 96)17

貝多芬的創作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初期,1795~1800 年;中期,

1801~1814 年;晚期,1815~1827 年18。在初期的尾聲,貝多芬將面臨他人生的轉 捩點。他的聽力已經開始逐漸衰退,使得他的脾氣越來越暴躁,想要掩蓋他受耳

經開始擺脫海頓與莫札特的影子。小提琴與鋼琴間的互動,可看出是經由貝多芬

第一樂章:A 小調,急板(Presto),6/8 拍,奏鳴曲式(Sonata form)。

第一樂章貝多芬使用了 6/8 拍子且急板的速度,這在他的作品裡是很罕見的。

因為,這樣的節奏與速度,貝多芬通常使用在最後一個樂章22。整個第一樂章為奏 鳴曲式,分為呈示部(Exposition)、發展部(Development)、再現部(Recapitulation)。 樂章開頭為呈示部,激動的第一主題共有 12 個小節,調性為 A 小調,第一至

       22   Lewis Lockwood and Mark Kroll. The Beethoven Violin Sonatas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2004), 26.

下行的音型和級進的上行與休止符的停止來緊湊的連接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製造出緊張激動的情緒。第三次的模進,忽然接到突強(sf)且漸弱,接到過門最 後六個小節。這六個小節,調性轉到B 小調。貝多芬運用了主題的動機,使小提 琴與鋼琴相互對答。已力度弱(p)的方式,緩和了前面激動的情緒,連接到第二 主題(譜例1-1-2)

【譜例1-1-1】

【譜例1-1-2】

第二主題為 E 小調,已三聲部對位的手法進行,共有 16 個小節。整個第二主 題非常平緩、柔美,與第一主題形成強烈的對比。前8 個小節由小提琴為主導,

鋼琴的低音旋律與小提琴成三度的同向進行。之後8 個小節,轉為由鋼琴主導。

旋律一樣使用三度和弦的對位手法,整個也旋律提高了一個八度,使第二主題更 加輕柔(譜例1-1-3)。之後經過了一段過門,將第二主題連接到結束句。

【譜例1-1-3】

結束句音樂對比明顯,音響從弱(p)到甚強(ff)。第 58 小節,貝多芬交換 了小提琴與鋼琴前四小節的旋律,並且將鋼琴的上下聲部各寫成八度,擴充了音 域也增加了激動的情緒。第62 小節又突然變成弱(p),並在弱拍上加上突強(sf),

使整個呈示部結束在不安的情緒上(譜例1-1-4)。

【譜例1-1-4】

在發展部中,可以調性與動機的發展分為四個組:第一組,第 70~92 小節;

第二組,第92~120 小節;第三組,第 120~135 小節;第四組,第 135~164 小 節。

在第一組從 D 小調開始,貝多芬使用了第一主題與主題動機來做發展,之後 由鋼琴先起頭,運用主題動機一(請參考【譜例1-1-1】)與下行音階、下行五度 循環模進的屬七和弦與小提琴輪唱著。從第84 小節開始,小提琴演奏著圓滑的分 解和弦,而鋼琴的上聲部為主題動機二,下聲部則為主題動機一(請參考【譜例 1-1-1】),並且將下聲部的 C(F 大調屬音)作為持續音(譜例 1-1-5)。

【譜例1-1-5】

第二組調性來到 F 大調,第 92 小節開始,六個小節為一組的下行五度循環模 進。前四小節由鋼琴下聲部開始的主題動機一接給小提琴的主題動機一,後兩小 節再接回鋼琴。從第110 小節開始,連續 10 小節的下行音階模仿。使用呈式部第 一主題銜接第二主題間的過門節奏,力度為甚強(ff)。由小提琴先開始與鋼琴隔 著一個小節輪替著,增加了緊湊感,形成兩個樂器互相競爭的感覺(譜例1-1-6)。

【譜例1-1-6】

第 120 小節開始,第三組調性為 A 小調。由前面的甚強(ff)利用強後突弱(fp)

緩和了一下情緒。但小提琴與鋼琴只差半個小節的旋律,連接地更加的緊湊。級 進的音程一直堆疊,將看似已經緩和的情緒裡又帶起緊張感。第三組最後結束在 充滿疑問的屬七和弦上,貝多芬在這屬七和弦上更加上了延長記號,更令人好奇 接下來將接入什麼樣的樂段(譜例1-1-7)。

【譜例1-1-7】

在第四組裡,貝多芬開始強調主題動機一與主題動機二。從 A 小調出發,由 小提琴先開始演奏主題動機一,搭配鋼琴上聲部的主題動機二。整個旋律由力度 弱(p)所演奏,與呈式部的第一主題相比,雖然一樣都是小調,但是卻帶點活潑 感,不那麼的激動沈重。之後小提琴與鋼琴的角色會交換,調性來到了D 小調。

在街到再現部前,貝多芬又重複了一次這個動機的發展,並將旋律線條帶回小提 琴。調性從Bb大調開始,利用上行音階的模進,將調性轉回原本的A 小調。持續 的強調著屬七和弦,累積激動的情緒到再現部第一主題(譜例1-1-8)。

【譜例1-1-8】

進入再現部,與呈示部最大的差別在,第一主題由小提琴與鋼琴一起齊奏且 力度為甚強(ff)(譜例 1-1-9)。原本為 C 大調的第二主題,再現部裡為 A 小調 演奏。最後貝多芬擴充了再現部,在尾奏運用了發展部裡第四組的旋律。在樂章 結束前,又再一次的強調了主題動機一。最後已甚強(ff)至甚弱(pp),結束整 個第一樂章(譜例1-1-10)。

【譜例1-1-9】

【譜例1-1-10】

第二樂章:A 大調,詼諧地行板且速度接近小快板(Andante scherzoso, più Allegro),2/4 拍子,奏鳴曲式(Sonata form)。

傳統的奏鳴曲,第二樂章通常為慢板樂章。但這首奏鳴曲中,貝多芬將術語

傳統的奏鳴曲,第二樂章通常為慢板樂章。但這首奏鳴曲中,貝多芬將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