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陳一萱小提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陳一萱小提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 陳一萱小提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Chen, I-Hsuan Violin Recital Program Introduc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指導教授:林子珊. 博士. 研究生:陳一萱. 中華民國一〇四年一月.

(2)  .  . I  .

(3)  . 致謝辭. 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已經歷了 20 年的時光。感謝我的家人用心的栽培,使 我能不間斷的學習音樂。也很感謝我的家人能給予我許多信心,使我能快樂的學 習成長並且在每一場的演出,你們都是我最忠實的聽眾。 在屏東大學從大學部至研究所將近七年的時間,我遇到一位很好的老師,我 的指導教授-林子珊老師。記得與老師見面的第一堂課,老師與我討論著過往拉 奏過的曲目、擬定學期的計畫並且規劃著每階段的練習目標。老師很細心地從右 手拿弓姿勢、運弓、各種弓段與弓法的練習至左手按指、抖音與把位練習等一步 一步的從最基本教導,不但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磨合了我急躁的個性。記得大三 的時候因為出車禍,導致右手手肘骨折。在老師的陪同下一起去看了骨科,當下 真的以為自己可能無法拉琴,必須放棄音樂之路。經過三個月每天的復健與老師 的關心及鼓勵,很幸運地我又能重新拿起小提琴。而在往後的練習過程中,老師 都不曾間斷的給予許多練習的方法使我能從頭開始慢慢恢復至以往拉琴的水準。 在此非常感謝子珊老師對我的指導,您的鼓勵使我能勇敢面對每次遇到的難 關,也感謝您除了讓我接受到您的教導外也感受到您溫暖的關懷。感謝我的家人 讓我走向音樂之路,雖然不容易,但我真的非常開心。感謝教導我十年多的啟蒙 老師-黃齡萱老師,謝謝你奠定了我良好的基礎,使我拉琴 20 多年的時光並沒有 因為拉琴而受傷。感謝李東亨老師與陳姵汝老師,接受您們的教導,使我體悟到 小提琴另一個演奏的層面。感謝屏東大學許多老師的教導與照顧。感謝評審委員 伍鴻沂教授與洪千富教授,給予我許多演奏上的建議與鼓勵。因為各位師長,使 我能感受到生命與音樂的美好,非常感謝大家。.  . i  .

(4)  . 摘要         本論文內容包含三個部分:其一為研究者撰寫《獨奏音樂會》之樂曲解說, 其二為研究者撰寫《演奏音樂會》之樂曲解說,其三為研究者於研究生學術研討 會發表之論文-〈普羅高菲夫《第二號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樂曲與詮釋分析〉。 《獨奏音樂會》演奏曲目包含: 〈貝多芬《第四號 A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23》〉 、 〈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 A 小調,作品 1》〉 、 〈普羅高菲夫《第二號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94a》〉。             《演奏音樂會》演奏曲目包含:〈比奇夫人《浪漫曲,作品 23》〉、〈布拉姆斯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 77》〉。                     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普羅高菲夫《第二號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樂曲與詮釋分析〉內容包含:樂曲分析及樂曲詮釋之相關要點。. 關鍵字:貝多芬、帕格尼尼、隨想曲、普羅高菲夫、小提琴奏鳴曲、比奇夫人、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  . ii  .

(5)  . Abstract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1) the program notes of the “Solo Recital” written by the researcher (2) the program notes of the “Performance Recital” written by the researcher (3) the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in the “Graduate Students Conference”. The program of the Solo Recital includes: L. v. Beethoven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No. 4 in A Minor, Op. 23》, N. Paganini 《24 Caprices No. 24 in A Minor, Op.1》, S. Prokofiev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No. 2 in D Major, Op. 94a》. The program of the Performance Recital includes: Mrs. H. H. A. Beach 《Romance, Op. 23》and J.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The topic of research paper is “S. Prokofiev: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No. 2 in D Major, Op. 94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focusing on structural and harmonic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s, performance technique and musical interpretation.. Key Word: L. v. Beethoven, N. Paganini, Caprices, S. Prokofiev, Violin Sonata, Mrs. H. H. A. Beach, J. Brahms.  . iii  .

(6) 目次  . 致謝辭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  1   第一節︾貝多芬「第四號 A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23  ............................  2   一︾作曲家生平簡介  ......................................................................................................................  2   二︾作品背景  .........................................................................................................................................  5   三︾樂曲解說  .........................................................................................................................................  7   第二節︾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 A 小調︽作品 1  ............................  27   一︾作曲家生平簡介  ...................................................................................................................  27   二︾作品背景  ......................................................................................................................................  29   三︾樂曲解說  ......................................................................................................................................  30   第三節︾普羅高菲夫「第二號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94a  .........  35   一︾作曲家生平簡介  ...................................................................................................................  35   二︾作品背景  ......................................................................................................................................  38   三︾樂曲解說  ......................................................................................................................................  39  . 第二章︾演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  60   第一節︾比奇夫人「浪漫曲︽作品 23  ............................................................................  61   一︾作曲家生平簡介  ...................................................................................................................  61   二︾樂曲解說  ......................................................................................................................................  62   第二節︾布拉姆斯「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 77  .......................................  65   一︾作曲家生平簡介  ...................................................................................................................  65   二︾作品背景  ......................................................................................................................................  68   三︾樂曲解說  ......................................................................................................................................  70  .

(7)  . 第三章︾普羅高菲夫�第二號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樂曲與 詮釋分析�發表於國立屏東大學音樂學系 103 學年度 第一學期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  ...........................................  79   摘要  ..................................................................................................................................................................  80   前言  ..................................................................................................................................................................  81   第一節︾普羅高菲夫生平概述  ................................................................................................  82   第二節︾普羅高菲夫�第二號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  85   一︾作品背景  ......................................................................................................................................  85   二︾樂曲解說  ......................................................................................................................................  85   第三節︾普羅高菲夫�第二號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詮釋分析  .....  107  . 結語  ...............................................................................................................................................................  121   參考書目  .........................................................................................................................................  122   附����������������������������������件ㄧ︾演出者介紹  .........................................................................................................  124   附����������������������������������件二︾獨奏音樂會實況錄影  ...............................................................................  125   附����������������������������������件三︾演奏音樂會實況錄影  ...............................................................................  126  .  .

(8)  . 第一章、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演出曲目: 貝多芬:第四號 A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23。   L. v. Beethoven: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No. 4 in A Minor, Op. 23 急板-Presto 詼諧地行板且速度接近小快板-Andante scherzoso, più Allegro 很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 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 A 小調,作品 1。. N. Paganini: 24 Caprices No. 24 in A Minor, Op.1. 普羅高菲夫:第二號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94a。 S. Prokofive: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No. 2 in D Major, Op. 94a 中板-Moderato 急板-Presto 行板-Andante 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  . 1  .

(9)  . 第一節、貝多芬:第四號 A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23. ㄧ、作曲家生平簡介 1770 年 12 月 16 日,在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昂(Bonn)誕生了一位音樂史上跨 越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的音樂天才—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貝多芬出生於法蘭德斯貴族的後裔家庭1,也是一個音樂 世家。貝多芬的祖父(Ludwig van Beethoven, 1712-1773) ,是一位男低音歌手。1732 年時來到了波昂,擔任宮廷樂師,1761 年擔任樂長一職;父親約翰・范・貝多芬 (Johann van Beethoven, 1740-1792) ,為宮廷教堂男高音歌手。1767 年娶了瑪莉亞 ・瑪達萊娜・凱維里赫(Maria Magdalena Keverich, 1746-1787)為妻,他們生了六 位子女,但長子和其中兩個子女早夭,只有貝多芬與另外兩個兄弟長大成人。 貝多芬的父親一心想讓貝多芬成為音樂神童,從小貝多芬就開始接受父親嚴 苛的音樂訓練。直到 1781 年,貝多芬正式向克里斯倩・哥特洛伯・涅夫(Christian Gettlob Neefe, 1748-1798)2學習管風琴。長久以來涅夫建議貝多芬從事創作練習, 在 1781 年貝多芬創作出 C 小調九段變奏曲3。1783 年,貝多芬創作了他最初的三 首鋼琴奏鳴曲4。1785 年,貝多芬向法朗茲・安東・里斯(Franz Anton Ries,.                                                                                                                 1. 法蘭德斯・布拉班(Flemish Brabant,現為比利時)在十五世紀為西班牙統治地區。. 2. 克里斯倩・哥特洛伯・涅夫(Christian Gettlob Neefe, 1748-1798) ,德國歌劇作曲家、指揮家, 曾擔任音樂總督、管風琴師,推崇學生學習巴哈的「鋼琴平均律」。 3. C 小調九段變奏曲為貝多芬依恩斯特・克里斯托夫・德雷斯勒(Ernst Christoph Dressler, 1734-1779)的一首進行曲所創作,提獻給出身於貴族的梅特尼希。 4.  . 這三首作品並未收入在他「三十二首奏鳴曲」中。. 2  .

(10)  . 1755-1849)5學習小提琴,此時貝多芬也寫了三首鋼琴四重奏。在 1787 年涅夫將 貝多芬送到維也納接受音樂教育。同年他拜訪了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莫札特因為經濟困難、工作繁忙,所以 未能正式收貝多芬為學生。但是,貝多芬還是有接受過他的指導。後來因為母親 肺炎病危,貝多芬趕回了波昂。1788 年初,貝多芬結識華德斯坦伯爵(Count Ferdinand Ernst Gabriel von Waldstein, 1762-1823)6,兩人建立起堅固的友誼。之後, 貝多芬兼任教堂樂團與歌劇院的中提琴手。直到 1792 年貝多芬又再度來到維也 納,並且決定跟法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學習作 曲,同年貝多芬的父親逝世。雖然貝多芬表面上與海頓相處融洽,但貝多芬卻覺 得他與海頓學習效果不佳,於是私下向約翰・巴提斯・申克(Johnn Baptist Schenk, 1753-1836)7學習對位法與理論。1794 年,海頓赴英國後,貝多芬跟隨約翰・喬 治・阿布雷茲貝格(Joh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8學習對位法,同時 也跟隨安東尼奧・薩里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9學習聲樂寫作與義大利 文歌劇創作。 1795 年貝多芬在維也納首度公開演出10,使貝多芬的名聲越來越響亮。這時                                                                                                                 5. 法朗茲・安東・里斯(Franz Anton Ries, 1755-1849) ,德國小提琴家,17741 年擔任宮廷樂師 也是,貝多芬好友。 6. 華德斯坦伯爵(Count Ferdinand Ernst Gabriel von Waldstein, 1762-1823) ,維也納的貴族,貝 多芬將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呈獻給他。 7. 約翰・巴提斯・申克(Johnn Baptist Schenk, 1753-1836),奧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8. 約翰・喬治・阿佈雷茲貝格(Joh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奧地利人,著有理論 書籍,為當時響有名聲的奧地利作曲家、管風琴家。 9. 安東尼奧・薩里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也是舒伯特、李 斯特的老師。 10. 1795 年 3 月 29 日,由城堡劇院音樂家協會(Society for Musicians)的孤寡舉辦的音樂會, 地點在「大音樂學院」(Grand Musical Academy)。.  . 3  .

(11)  . 他得到很多貴族的贊助,尤其是卡爾・李希諾夫斯基大公(Carl von Lichnovsky, 1756-1814)11。1798 年,貝多芬與伊格那茲・休帕契斯(Ignaz Schuppanzigh, 1776-1830)12一起演出貝多芬未完成的小提琴奏鳴曲中的一部份(Op. 12) 。同年, 貝多芬已經知道自己可能會失聰。隔年,貝多芬出版了 c 小調鋼琴奏鳴曲《悲愴》 (Pathetique, Op. 13)與第一號至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Op. 12) 。之後兩年,貝多 芬的耳疾開始惡化,他已經逐漸地聽不到聲音。 1801 年,貝多芬完成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Op. 23)與第五號《春》小提琴 奏鳴曲(Spring, Op. 24)13。1802 年 4 月,貝多芬到海利根城(Heiligenstadt)治 療耳疾。在同年 10 月要離開前,絕望悲傷的貝多芬寫下了「海利根城遺書 (Heiligenstadt Testament)」 。遺書中流露出,貝多芬因耳疾所帶來的痛苦、悲痛與 對命運的抗爭。之後,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他人生中的豐盛期。1803 年,首演第九 號《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Kreutzer, Op. 47)。1804 年,完成了第三號《英雄》 交響曲(Eroica, Op. 55) 。1806 年,完成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 61)以及三首 《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Rasoumovsky Quartet, Op. 59)。1812 年,貝多芬完 成最後ㄧ首第十號小提琴奏鳴曲(Op. 96)。同年,寫下書信「永恆的愛人」。 1815年,貝多芬的弟弟卡斯帕爾・安東卡爾・范・貝多芬(Kaspar Anton Karl van Beethoven, 1774-1815)去世,留下一名兒子。為了與弟媳爭奪姪兒的監護權, 貝多芬因過度勞累,使得健康狀況逐漸下滑經常病倒。而此時的他,耳朵幾乎是                                                                                                                 11. 卡爾・李希諾夫斯基大公(Carl von Lichnovsky, 1756-1814) ,維也納的貴族,是貝多芬最重 要的贊助者一,也是他的摯友。 12. 伊格那茲・休帕契斯(Ignaz Schuppanzigh, 1776-1830)維也納小提琴家,為拉祖莫夫斯基 弦樂四重奏(Razumovsky Quartet)第一小提琴手,1794 年貝多芬拜他為師。 13. 《春》小提琴奏鳴曲標題並不是貝多芬寫的,而是出版商附加上的,貝多芬將作品提獻給 弗里斯・馮・莫里茲伯爵(Count Moritz von Fries, 1777-1862)。.  . 4  .

(12)  . 全聾了。1824年,首演第九號《合唱》交響曲(Choral, Op. 125)14。1825年,貝 多芬完成他弦樂四重奏的經典作品,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Op. 130)與《大賦格》 弦樂四重奏(Grande Fugue, Op. 133)。1827年,貝多芬因肺炎病逝於維也納,長 眠於威靈(Währing)公墓。. 二、作品背景 在古典時期初,歐洲當時有著兩種不同類型的小提琴與大鍵琴合奏曲:第一 類型來自於義大利,承襲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形式,大多使用對位手法或大鍵琴 只彈和聲為伴奏。是一種以小提琴為主,但不像是二重奏的合奏曲。另一類型由 蕭巴特(Johann Schobert, 1720?-1767)15所創立,與義大利樂派相反,以大鍵琴 為主,小提琴為自由的伴奏,這反映出法國宮廷的趣味。莫札特的小提琴奏鳴曲, 承襲了這種形式。在莫札特的作品中,除了少部分作品兩個樂器有均衡的地位外, 其他的作品都已鋼琴為中心。貝多芬已莫札特的創作形態為出發點,在小提琴奏 鳴曲初期作品中,也可看出還是把鋼琴當為中心。但是之後,貝多芬將小提琴的 部分大大提升,成了可以和鋼琴抗衡的地位,產生了重奏的趣味性。而且,曲子 的幅度擴大,將原本為沙龍音樂的音樂形態,慢慢的轉變成可以在大舞台上的壯 麗音樂16。.                                                                                                                 14. 音樂史上第一首加入合唱的交響曲。. 15. 蕭巴特(Johann Schobert, 1720?~1767) ,德國作曲家與大鍵琴家,1761 年移居至巴黎,創 作了許多樂器奏鳴曲、大鍵琴協奏曲、交響曲等。               16   邵義強   編譯,名曲殿堂 2   貝多芬〈中〉(台北:天同,民 75),118。      . 5  .

(13)  . 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可以依創作時期分為四個組別。第一組:創作 於1797-98年,第一號至第三號(Op. 12) ;第二組:創作於1800-01年,第四號(Op. 23)與第五號(Op. 24);第三組:創作於1802-03年,第六號至第八號(Op. 30) 與第九號(Op. 47);第四組:創作於1812年,第十號(Op. 96)17。 貝多芬的創作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初期,1795~1800 年;中期, 1801~1814 年;晚期,1815~1827 年18。在初期的尾聲,貝多芬將面臨他人生的轉 捩點。他的聽力已經開始逐漸衰退,使得他的脾氣越來越暴躁,想要掩蓋他受耳 疾之苦。在跨越 18 世紀到 19 世紀的這段期間,貝多芬的創作也開始投入越來越 多他的人質特色。此首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Op. 23),為創作於這個時期。 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Op. 23)與第五號《春》小提琴奏鳴曲(Op. 24)都是 在 1800 年所創作,1801 年完成。原本貝多芬應該是將兩首作品的編號同寫為作品 二十三,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分開編號。兩首都於 1801 年十月出版,貝多芬將這 兩首奏鳴曲提獻給莫利茲・馮・佛利斯伯爵19(Moritz von Fries, 1770-1826)20。 作品二十三與二十四,為風格截然不同的兩首奏鳴曲。作品二十四號,應該 是貝多芬十首奏鳴曲內最廣為人知的。旋律優美,充滿明亮的希望與幸福感。反 之,作品二十四深邃不安的曲思,在本質上更接近貝多芬的真正面目21。 作品二十三與前三首奏鳴曲相比,曲式結構較為穩固。成熟的創作技巧,已                                                                                                                         17   邵義強   編譯,118。             18   許鐘榮   主編,-古典音樂四百年-維也納古典的樂聖(台北:錦繡,民 88),162。             19   莫利茲・馮・佛利斯伯爵(Moritz von Fries, 1770-1826),維也納銀行家,也是一位音樂愛 好者。除了貝多芬,海頓與舒伯特都曾提獻給這位伯爵。           20   邵義強   編譯,128。             21   邵義強   編譯,119。  .  . 6  .

(14)  . 經開始擺脫海頓與莫札特的影子。小提琴與鋼琴間的互動,可看出是經由貝多芬 巧妙的安排,份量相當。音樂風格,貝多芬加入自己的個性特質,脫離了古典時 期的框架,成了古典到浪漫樂派間最具引響力的作曲家之一。. 三、樂曲解說 此作品《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貝多芬已經逐漸脫離古典時期傳統的創作 手法。對比鮮明的主題、巧妙地運用動機發展、發展部的擴張及樂曲中加入賦格 曲式(Fugue)等,都可看出貝多芬逐漸成熟的創作技巧。樂曲風格上,強烈的表 情記號對比,完全展現了貝多芬獨特的音樂特色。 第一樂章:A 小調,急板(Presto),6/8 拍,奏鳴曲式(Sonata form)。 第一樂章貝多芬使用了 6/8 拍子且急板的速度,這在他的作品裡是很罕見的。 因為,這樣的節奏與速度,貝多芬通常使用在最後一個樂章22。整個第一樂章為奏 鳴曲式,分為呈示部(Exposition) 、發展部(Development) 、再現部(Recapitulation) 。 樂章開頭為呈示部,激動的第一主題共有 12 個小節,調性為 A 小調,第一至 四小節的動機節奏將會貫穿整個樂章。第一主題由鋼琴先彈奏,四小節後鋼琴的 分解和與小提琴的上行旋律相互交替,並且與鋼琴低音聲部下型線條反向進行。 第 7 至 10 小節,鋼琴的上聲部線條與小提琴交換,已八度呈現,擴展了音域與堆 疊了音響,使情緒更加的激動。在第 9 小節內,一個小節的漸強,將第一主題結 束在高亢的氣氛中(譜例 1-1-1)。 銜接第二主題的過門,前 11 個小節貝多芬已三次齊奏的模進來轉調,調性由 C 大調−E 小調−G 大調。在這三次的模進中,貝多芬利用力度記號強(f)與弱(p)、                                                                                                                .         22   Lewis Lockwood and Mark Kroll. The Beethoven Violin Sonatas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2004), 26.  . 7  .

(15)  . 下行的音型和級進的上行與休止符的停止來緊湊的連接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製造出緊張激動的情緒。第三次的模進,忽然接到突強(sf)且漸弱,接到過門最 後六個小節。這六個小節,調性轉到 B 小調。貝多芬運用了主題的動機,使小提 琴與鋼琴相互對答。已力度弱(p)的方式,緩和了前面激動的情緒,連接到第二 主題(譜例 1-1-2) 【譜例 1-1-1】. 【譜例 1-1-2】.  . 8  .

(16)  . 第二主題為 E 小調,已三聲部對位的手法進行,共有 16 個小節。整個第二主 題非常平緩、柔美,與第一主題形成強烈的對比。前 8 個小節由小提琴為主導, 鋼琴的低音旋律與小提琴成三度的同向進行。之後 8 個小節,轉為由鋼琴主導。 旋律一樣使用三度和弦的對位手法,整個也旋律提高了一個八度,使第二主題更 加輕柔(譜例 1-1-3)。之後經過了一段過門,將第二主題連接到結束句。 【譜例 1-1-3】. 結束句音樂對比明顯,音響從弱(p)到甚強(ff)。第 58 小節,貝多芬交換 了小提琴與鋼琴前四小節的旋律,並且將鋼琴的上下聲部各寫成八度,擴充了音 域也增加了激動的情緒。第 62 小節又突然變成弱(p),並在弱拍上加上突強(sf), 使整個呈示部結束在不安的情緒上(譜例 1-1-4)。.  . 9  .

(17)  . 【譜例 1-1-4】. 在發展部中,可以調性與動機的發展分為四個組:第一組,第 70~92 小節; 第二組,第 92~120 小節;第三組,第 120~135 小節;第四組,第 135~164 小 節。 在第一組從 D 小調開始,貝多芬使用了第一主題與主題動機來做發展,之後 由鋼琴先起頭,運用主題動機一(請參考【譜例 1-1-1】)與下行音階、下行五度 循環模進的屬七和弦與小提琴輪唱著。從第 84 小節開始,小提琴演奏著圓滑的分 解和弦,而鋼琴的上聲部為主題動機二,下聲部則為主題動機一(請參考【譜例 1-1-1】),並且將下聲部的 C(F 大調屬音)作為持續音(譜例 1-1-5)。.  . 10  .

(18)  . 【譜例 1-1-5】. 第二組調性來到 F 大調,第 92 小節開始,六個小節為一組的下行五度循環模 進。前四小節由鋼琴下聲部開始的主題動機一接給小提琴的主題動機一,後兩小 節再接回鋼琴。從第 110 小節開始,連續 10 小節的下行音階模仿。使用呈式部第 一主題銜接第二主題間的過門節奏,力度為甚強(ff)。由小提琴先開始與鋼琴隔 著一個小節輪替著,增加了緊湊感,形成兩個樂器互相競爭的感覺(譜例 1-1-6)。.  . 11  .

(19)  . 【譜例 1-1-6】. 第 120 小節開始,第三組調性為 A 小調。由前面的甚強(ff)利用強後突弱(fp) 緩和了一下情緒。但小提琴與鋼琴只差半個小節的旋律,連接地更加的緊湊。級 進的音程一直堆疊,將看似已經緩和的情緒裡又帶起緊張感。第三組最後結束在 充滿疑問的屬七和弦上,貝多芬在這屬七和弦上更加上了延長記號,更令人好奇 接下來將接入什麼樣的樂段(譜例 1-1-7)。.  . 12  .

(20)  . 【譜例 1-1-7】. 在第四組裡,貝多芬開始強調主題動機一與主題動機二。從 A 小調出發,由 小提琴先開始演奏主題動機一,搭配鋼琴上聲部的主題動機二。整個旋律由力度 弱(p)所演奏,與呈式部的第一主題相比,雖然一樣都是小調,但是卻帶點活潑 感,不那麼的激動沈重。之後小提琴與鋼琴的角色會交換,調性來到了 D 小調。 在街到再現部前,貝多芬又重複了一次這個動機的發展,並將旋律線條帶回小提 琴。調性從 Bb 大調開始,利用上行音階的模進,將調性轉回原本的 A 小調。持續 的強調著屬七和弦,累積激動的情緒到再現部第一主題(譜例 1-1-8)。.  . 13  .

(21)  . 【譜例 1-1-8】. 進入再現部,與呈示部最大的差別在,第一主題由小提琴與鋼琴一起齊奏且 力度為甚強(ff)(譜例 1-1-9)。原本為 C 大調的第二主題,再現部裡為 A 小調 演奏。最後貝多芬擴充了再現部,在尾奏運用了發展部裡第四組的旋律。在樂章 結束前,又再一次的強調了主題動機一。最後已甚強(ff)至甚弱(pp),結束整 個第一樂章(譜例 1-1-10)。.  . 14  .

(22)  . 【譜例 1-1-9】. 【譜例 1-1-10】.  . 15  .

(23)  . 第二樂章:A 大調,詼諧地行板且速度接近小快板(Andante scherzoso, più Allegro),2/4 拍子,奏鳴曲式(Sonata form)。 傳統的奏鳴曲,第二樂章通常為慢板樂章。但這首奏鳴曲中,貝多芬將術語 標記為詼諧地行板且速度接近小快板(Andante scherzoso, più Allegretto);在曲式 上為「奏鳴曲式」的「詼諧曲」,為這個樂章帶來更多的特色。 樂曲一開始為呈示部,由鋼琴先演奏出 A 大調 8 個小節的第一主題。貝多芬 運用後半拍的節奏音型與八分音符的跳音,製造出行板卻活潑且詼諧的趣味。之 後第一主題轉接給小提琴,鋼琴與小提琴互相填補旋律中的休止符,有如兩個人 般的對話著(譜例 1-1-11)。 【譜例 1-1-11】. 連接第二主題的過門為賦格曲式(Fugue),賦格的動機由下行的裝飾音階所 組成,這個過門的動機會在發展部中一直被拿來發展。在這個過門樂段由鋼琴先 奏出賦格的旋律,其後由小提琴已向上五度的音(B)奏出,調性也從原本的 A 大 調走到 E 大調(譜例 1-1-12)。.  . 16  .

(24)  . 【譜例 1-1-12】. 第二主題為 E 大調,鋼琴先奏出四個小節,之後接給小提琴。第二主題主要 已附點節奏所組成,充滿著活潑愉悅的氣氛。貝多芬一樣使用兩個樂器對唱的方 式來延伸第二主題,這之中交替的突強(sf)也添加了許多趣味性。之後兩個樂器 一起齊奏,將音樂帶入結束句(譜例 1-1-13)。 【譜例 1-1-13】.  . 17  .

(25)  . 結束句的旋律,貝多芬利用音響的堆疊,擴展了音量。在尾奏清晰簡單的旋 律並沒有遺失活潑詼諧的氣氛,而一直漸弱至甚弱(pp)的表現方法,使呈式部 結束在輕鬆的氛圍中(譜例 1-1-14)。 【譜例 1-1-14】. 發展部一開始,使用了第一主題的節奏動機從 C#大調開始,其後由過門的賦 格動機模進發展。一連串的模進當中,貝多芬在弱拍上加上突強(sf),強調了經 過的和弦。其中有義大利增六和弦,豐富了和聲色彩(譜例 1-1-15)。.  . 18  .

(26)  . 【譜例 1-1-15】. 回到再現部前,再一次地運用第一主題的節奏動機,將調性轉回 A 大調。鋼 琴與小提琴輪唱著下行的 A 大調音階,增加了曲子的有趣性,之後直接進入再現 部(譜例 1-1-16)。 【譜例 1-1-16】. 再現部開頭與呈示部一樣,由鋼琴奏出第一主題。但是,小提琴增添了伴奏 旋律,為第一主題帶來更多的活潑感(譜例 1-1-17)。.  . 19  .

(27)  . 【譜例 1-1-17】. 整個再現部,調性都在 A 大調內。只有配器上稍作改變,其他部分都與呈式 部雷同。整個第二樂章,結束在輕鬆且冷靜的甚弱(pp)A 大調和弦上。 第三樂章:A 小調,很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2/2 拍子,自由輪旋曲式。 第三樂章為自由輪旋曲式,大致可分為三個大組別。第一組,開頭~113 小節; 第二組,113~203 小節;第三組,204 小節至結束。 第一組由 ABACA 組成,A 段為輪旋曲主題。有著緊張感的主題由鋼琴開始, 為 8 個小節。上聲部演奏著主旋律,下聲部以倒影的線條伴隨著。之後接給小提 琴,鋼琴上聲部以分解和弦隱藏著倒影的旋律伴奏著(譜例 1-1-18)。B 段以八分 音符與兩個樂器反向分解和弦為主,之後回到 A 段(譜例 1-1-19)。.  . 20  .

(28)  . 【譜例 1-1-18】. 【譜例 1-1-19】. C 段調性轉到A大調,鋼琴的和弦與小提琴的單音輪替著。持續的漸強(cresc.) 到突然的弱(p)與運用和聲的色彩,營造出疑問的感覺,完全展現出貝多芬樂曲 的特色。最後一個和弦為加了七音裝飾的拿坡里六和弦,也可以說是 A 大調的屬 七和弦,其後再回到 A 段(譜例 1-1-20)。.  . 21  .

(29)  . 【譜例 1-1-20】. 第二組為 D 段,從 113 小節開始,調性轉為 F 大調。D 段的主題貝多芬以聖詠 方式(choral)來表現,優美的 D 段旋律與A段的輪旋主題形成強烈的對比(譜例 1-1-21)。 【譜例 1-1-21】.  . 22  .

(30)  . 之後加入三連音的伴奏音型,擴展了 D 段的主題(譜例 22)。在 D 段結束前, 以模進與上行半音階,將調性轉回 A 小調接回 A 段。D 段結束在 A 大調的屬七和 弦上,也為接下來將出現的樂段帶來疑問的感覺(譜例 1-1-23)。 【譜例 1-1-23】. 第三組從 A 段開始,調性也回到 A 小調。之後的 B’段,貝多芬將他加以變化。 有著 B 段原本的節奏,加上 C 段的和弦。並且在第二大拍上加入突強(sf),增 加了衝突感。之後停在 A 小調的五級附屬減七和弦上,再進入 B 段原本的兩個樂 器反向分解和弦旋律(譜例 1-1-24)。.  . 23  .

(31)  . 【譜例 1-1-24】. 在 B’段與 C’段之間,貝多芬以全休止的一個小節轉換了情緒。C’段為 A 大調, 此段落的結束停留在 Bb 大調的屬七和弦上。突然的變化,讓這裡的轉折增添了不 一樣的和聲色彩(譜例 1-1-25)。.  . 24  .

(32)  . 【譜例 1-1-25】. D’段貝多芬借由剛剛突然出現的屬七和弦,將調性移至 Bb 大調。而原來在 D 段內的三連音伴奏音型,變成四分音符的節奏。並且,由小提琴與鋼琴以反向的 音型輪唱著(譜例 1-1-26)。 【譜例 1-1-26】. 最後回到 A 段輪旋曲主題,貝多芬將音域展開。主題在鋼琴下聲部,倒影的 音型在小提琴聲部。之後,在鋼琴上聲部又再一次的以八度來強調主題。小提琴.  . 25  .

(33)  . 為隱藏倒影線條的伴奏音型,並且兩聲樂器都已強(f)來演奏。激動的情緒,在 最後尾奏漸弱。如暴風雨後,靜靜地結束全曲(譜例 1-1-27)。 【譜例 1-1-27】.  . 26  .

(34)  . 第二節、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 A 小調,作品 1. ㄧ、作曲家生平簡介           尼可洛・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1782 年出生於義大利的熱 內亞(Genoa),父親安東尼奧・帕格尼尼(Antonio Paganini)為船舶買賣商人。 帕格尼尼五歲開始時,父親開始教導他小提琴與曼陀林(mandolin)。從小他就展 現出它的音樂天賦,父親與母親泰瑞莎・包琪雅多(Teresa Bocciardo)都希望他 能成為偉大的小提琴家。 帕格尼尼在父親嚴格的教導之後,喬凡尼・賽爾維托(Giovanni Servetto)是 他第一位專業教師。與賽爾維托學習沒多久,帕格尼尼跟隨法蘭契斯可・聶科 (Francesco Gnecco)學習作曲,並且讓帕格尼尼跟他的老師,熱內亞的首席小提 琴家賈柯摩・柯斯達(Giacomo Costa, 1760?-1832)學習六個月的小提琴課程。柯 斯達的教學是屬於傳統的古典學派,對帕格尼尼的要求非常嚴格。非常討厭新技 巧與新音樂,所以他也很反對帕格尼尼對右手拋弓與左手複雜撥弦的實驗。帕格 尼尼與柯斯達學習的這段期間,他欣賞了來自法國的波蘭小提琴家奧古斯特・杜 蘭(August Durant, 1770-1834)的演出。杜蘭在演奏上挑戰了新式的技巧,右手拉 奏時左手同時撥奏著低音的空弦。這樣的新奇概念,深深的引響了帕格尼尼。1793 年,十一歲的帕格尼尼進行了首次的公開演出。結束了與柯斯達的課程後,1795 年在父親的伴隨下,帕格尼尼到了帕馬(Parma)會面帕馬宮廷樂團指揮亞利山卓 ・羅拉(Alessandro Rolla, 1751-1831)。可惜到的時候,羅拉臥病在床無法與他碰 面。但是當時,帕格尼尼在父親的指示下,試奏了桌上羅拉未完上的協奏曲。在.  . 27  .

(35)  . 房間的羅拉一聽下相當驚豔,他覺得他無法教導帕格尼尼。於是,請他們去費迪 南多・培爾(Ferdinanado Paer) 。當時在帕馬擔任音樂院院長與歌劇作曲家的培爾 給了帕格尼尼許多建議,也請他去找他的老師加斯派羅・吉雷帝(Gasparo Ghiretti) 學習作曲。吉雷帝的音樂寫作,偏向歌劇音樂。這對帕格尼尼留下長久的引響, 也許這是造就帕格尼尼的音樂充滿戲劇性的原因。與吉雷帝學習的這段期間,帕 格尼尼完成了兩首小提琴協奏曲。1797 年,帕格尼尼在北義大利進行了巡迴演出23。 1801 年,帕格尼尼與父親的關係決裂。利用與哥哥到米蘭演奏的機會,脫離 嚴父的控制,此時的帕格尼尼名聲以響遍整個義大利。同年,他開始創作著名的 《二十四首隨想曲》 。在他演出的這段期間,有位崇拜他的樂迷贈送了一把由瓜奈 里・德・耶蘇(Guarneri del Gesu, 1687-1745)24所製作的琴「加農砲」,帕格尼尼 至過世前都未曾將此琴離手。1806 年開始,當帕格尼尼沒有旅遊演出時,他都在 盧卡擔任拿坡侖的妹妹伊麗莎公主的宮廷樂師。此時期他的作品有《拿破崙奏鳴 曲》與《莫維爾重奏》,另一偉大巨作《24 首隨想曲》也被歸納完成於此時期。 《24 首隨想曲》與作品編號 2、3、4 和 5,於 1820 年由米蘭的李科狄(G. Ricordi) 所出版,這是帕格尼尼生前唯一出版過的作品。1807 年,他發表了八個作品,其 中有 B 大調、D 大調協奏曲及第一首為小提琴與管絃樂所寫的變奏組曲《女巫》。 愛好自由的帕格尼尼在 1813 年他與公主的關係決裂,離開了宮廷樂團,脫離受拘 束的生活定居於米蘭。他決定以演奏為生,並且依傳統自立門派教導學徒。同年, 他在米蘭首度登台演出,並在 1814 年離開了米蘭。在 1824 年,帕格尼尼愛上了 歌唱家安東尼亞・比昂希(Antoinia Bianchi),1826 年比昂希生了兒子阿契雷斯                                                                                                                .        . 23. Lev Nikolaevich Raaben 著(廖叔同譯) ,古今傑出小提琴家(臺北:世界文物,民 82) ,79-82。. 24. 瓜奈里・德・耶蘇(Guarneri del Gesu, 1687-1745)義大利製琴家,為瓜奈里製琴家族最去 代表人物之一。.  . 28  .

(36)  . (Achille Paganini)。帕格尼尼與比昂希二年後達成協議分開,阿契雷斯由帕格尼 尼撫養。大約在這個時後,帕格尼尼的健康開始逐漸下滑。1828 年到維也納、1831 年到了巴黎與倫敦,舉辦首演演出。帕格尼尼名聲已擴展整個歐洲,也成為史上 第一位不需依靠贊助演出的音樂家。帕格尼尼五十二歲以前都在歐洲各地演出, 直到 1832 年以後因為身體健康因素他只好停止到各地的演出活動。帕格尼尼在 1837 年舉行最後一次的公演,因為他的健康狀況徹底瓦解25。1840 年 5 月 27 日, 帕格尼尼病逝於法國尼斯26。帕格尼尼的一生創作促進了小提琴的演奏發展,他的 作品影響後來的作曲家在創作小提琴作品上所運用的技巧,也成為現今演奏小提 琴的一個指標。. 二、作品背景 帕格尼尼是一位技巧非凡的小提琴家,除了演出以外,他也不斷的在嘗試小 提琴能發揮的「新技巧」,例如:左手的播奏、雙音泛音及飛越斷奏等。在他所 創作的作品裡,都已高難度的技巧著名,這些作品也都供他在音樂上演奏。 帕格尼尼為浪漫時期的音樂家,他的音樂裡有著豐富的情感與平易近人的旋 律。《二十四首隨想曲》大約創作於 1801~1807 年之間,整個作品為無伴奏小提 琴獨奏曲。作品裡包含著許多艱難的技巧,例如:雙音、斷奏、拋弓及泛音等。 除了第二十四首為變奏曲以外,其他的二十三首都有帕格尼尼想要表達的特定技 巧。在完成《二十四首隨想曲》後,帕格尼尼將此作品題獻文字為「Agliartist」 (For the Artist,給藝術家)。                                                                                                                .         25   John Sugedn 著(楊敦惠譯) ,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Paganini(臺北:智 庫,1995),45-126。 26.  . Margaret Campbell 著(張世祥譯),The great Violinists(臺北:世界文物,1997),89-97。. 29  .

(37)  . 《二十四首隨想曲》除了技巧難度高以外,裡面包含了許多帕格尼尼的創意、 豐富的變化、單純而美的旋律。使得後來許多作曲家都引用其中的旋律重新改編, 其中為第二十四首隨想曲最著名。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選自帕格尼尼 的作品改編為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與拉赫曼尼若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都曾選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的主 題寫作《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原為獨奏曲的《二十四首隨想曲》,舒曼與李 斯特都曾配過鋼琴伴奏。近代小提琴家奧爾(Lepod Auer, 1845-1930)與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也曾為其中幾首編曲,現今也有管絃樂團伴奏的版本。. 三、樂曲解說 第二十四首隨想曲 2/4 拍,A 小調,急板(Quasi Presto),變奏曲(Variation)。 由一個主題、十二的變奏及尾奏所構成,簡單明瞭且活潑的主題使人容易記 得 (譜例 1-2-1)。 【譜例 1-2-1】. 變奏一,分解和弦與裝飾音展開了音域。除了左手把位的難度外,右手也展 現了困難的跳弓技巧(譜例 1-2-2)。.  . 30  .

(38)  . 【譜例 1-2-2】. 變奏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與換弦的半音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感,在弱拍上帕 格尼尼加上了裝飾音也添加了許多趣味(譜例 1-2-3)。 【譜例 1-2-3】. 變奏三,D 弦與 G 弦的八度旋律。低音弦高把為的音色,使整個第三變奏在所 有變奏裡面較為莊嚴(譜例 1-2-4) 【譜例 1-2-4】. 變奏四,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下行半音階,與前一個變奏形成很大的對比。連 續的快速半音階,也讓人有種「魔鬼聲音」的感覺(譜例 1-2-5)。.  . 31  .

(39)  . 【譜例 1-2-5】. 變奏五,旋律的線條分成低音聲部與高音的八度,有如兩個人的對話(譜例 1-2-6)。 【譜例 1-2-6】. 變奏六,三度的下行音階與十度的上行音階。帕格尼尼故意不使用簡單的把 位來演奏,除了讓演奏更炫技外也增添了音色的變化(譜例 1-2-7)。 【譜例 1-2-7】. 變奏七,節奏形態以三連音為主,大多使用了 E 弦與 G 弦。如同帕格尼尼另 一個作品《Scena Amorosa》,描寫女人與男人的對話(譜例 1-2-8)。.  . 32  .

(40)  . 【譜例 1-2-8】. 變奏八,全部為三和弦的一個變奏。前五個小節旋律在最低聲部,其後旋律 聲部移到了高音(譜例 1-2-9)。 【譜例 1-2-9】. 變奏九,帕格尼尼所創的左手撥奏搭配右手拉出極短的交錯著(譜例 1-2-10) 。 【譜例 1-2-10】.  . 33  .

(41)  . 變奏十,此變奏為所有變奏中最優美的,緩和了之前的激動情緒(譜例 1-2-11) 。 【譜例 1-2-11】. 變奏十一與尾奏,由分解和弦與琶音所組成。旋律橫跨了四條弦,充分運用 了小提琴所能表達的音域。尾奏的最後,帕格尼尼驚喜地將調性移至 A 大調,將 整個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結束在輝煌、宏偉的 A 大調和弦上(譜例 1-2-12)。 【譜例 1-2-12】.  . 34  .

(42)  . 第三節、普羅高菲夫:第二號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94a. 一、作曲家生平簡介           謝爾蓋・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於 1891 年出生於烏克蘭 的宋索夫卡(Sontsovka) 。他的父親謝爾蓋・亞利克塞葉夫奇(Sergei Alekseyevitch) 為農藝學專家,經營大片農莊。母親瑪麗亞・葛蕾果莉娜(Maria Gregoriena Zitva) 為音樂愛好者,也會彈奏鋼琴。普羅高菲夫自幼就深受母親的引響,由母親啓蒙 鋼琴,從小他就展現出他的音樂天份。四歲的時候,已經可以分辨鋼琴上每個琴 鍵。六歲開始,已經可以獨自創作一些小品,例如:進行曲、圓舞曲等。1900 年, 普羅高菲夫與母親前往莫斯科,觀看古諾(C. F. Gounod, 18181-1893)27的歌劇《浮 士德》 。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觀看歌劇,也是他與戲劇的第一次接觸。回到宋索夫卡 後,他開始創作歌劇。第一部歌劇《巨人》完成於 1900 年,當時他才九歲。之後 1902 與 1903 年也完成了兩部歌劇作品, 《荒島》與《瘟疫期間的慶典》 。同時期, 他的父母將他送到葛利耶爾(Reinhold Gliere, 1875-1956)28門下學習。普羅高菲 夫開始在他的門下接受正統的教育,學習作曲與演奏。葛利耶爾的教學自由,讓 普羅高菲夫很能適應,這也對他往後的創作理念有很深的引響。在葛利耶爾的教 授下,普羅高菲夫於 1907 年完成他最愛的歌劇《女水神》29。 1904 年,十三歲的普羅高菲夫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學習。在這學院派的教學                                                                                                                .         27 古諾(C. F. Gounod, 18181-1893)法國作曲家,為虔誠的教徒。一生中創作了大量以宗教為 題材的作品。代表作品有《浮士德》、《聖母頌》、梵蒂岡國歌《教宗進行曲》等。.            . 28. 葛利耶爾(Reinhold Gliere, 1875-1956)俄國作曲家、指揮家與音樂教育家。. 29. 許鐘榮 主編,-古典音樂四百年-現代樂派的大師(台北:錦繡,民 89),226-230。. 35  .

(43)  . 體制下學習,對自由創作習慣的普羅高菲夫來說很難以適應。於是進入音樂院不 久後,他便開始漠視學校的課程,開始獨自創作與學習。1908 年,他以作曲家兼 鋼琴家的身份,在聖彼得堡音樂院做了首次的公開演出。而且,所有的演出曲目 都為他自己的創作。1909-14 年間,普羅高菲夫開始鑽研鋼琴與指揮。在畢業考時, 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指揮考試,鋼琴也得到最高等級,並且提名為魯賓斯坦獎候 選人。在當時,被提名的候選人要彈奏聖桑或李斯特的作品。但普羅高菲夫,彈 奏自己創作於 1912 年的作品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於 1914 年獲得魯賓斯坦獎,也 在此年從聖彼得堡音樂院畢業30。 在 1914-18 年期間,除了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外,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但他還 是選擇以俄國為根據地,四處闖蕩。1914 年,他與俄國芭蕾舞劇劇團(Ballets Russes)合作,開始譜寫許多芭蕾舞劇。1917 年,他的歌劇《賭徒》因受到管弦 樂團團員與歌手抵制無法演出。直到 1929 年 4 月,在比利時才第一次首演。1917 年也因為共產革命,普羅高菲夫避難到高加索山區,此年是普羅高菲夫創作最多 產的一年。主要的作品有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古典交響曲》、第三號及第四號 鋼琴奏鳴曲等。1918 年,普羅高菲夫先是到了日本舉行了幾場演奏會,之後又到 了美國。1919 年,他在完成在海外的第一部幽默喜歌劇《三個橘子之戀》 ,也在此 年完成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但是,當時的他都並未受到當地人的欣賞。於是,普 羅高菲夫後來到了歐洲尋求發展機會。1920 年初,普羅高菲夫到了法國。1923 年 10 月,在巴黎首演了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但也並未受到好評。同年 9 月,他與 聲樂家卡洛琳娜・柯迪娜(Carolina Codina, 1897-1989)31結婚。                                                                                                                .         30   大衛・古特曼(David Gutmamm)著,白裕承等譯。偉大作曲家羣像:普羅高菲夫(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Prokofiev)(台北:智庫,1996),38-64。 31.  . 卡洛琳娜・柯迪娜(Carolina Codina, 1897-1989)西班牙聲樂家,藝名為麗娜・露貝拉(Lina. 36  .

(44)  . 1927 年,他回到了祖國。三個月內辦了十五場的音樂會,使他得到許多的讚 美。但是,他的好友們卻一直勸他離開蘇聯。不穩定的社會環境,也讓普羅高菲 夫放棄了許多工作機會,於三月重返回歐洲。在歐洲,普羅高菲夫也舉辦了數場 的音樂會。在這段期間,他創作了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左手交響曲、第一號四重 奏等。在 1932 年,他決定返回蘇聯並且長期定居,帶著盛名返國的普羅高菲夫, 受到政府的關注。他開始創作許多電影配樂、合唱曲與戲劇配樂。1936 年,他完 成了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交響童話《彼得與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普羅高菲夫受國內許多舞台劇與電影的委託,寫作許多配樂。在二次大戰爆 發後,蘇聯放鬆了對文藝的控制,藝術家們重新獲得表達的自由。在戰爭期間, 普羅高菲夫在蘇聯音樂圈的名聲也越來越廣。此時期主要的作品有芭蕾舞劇《灰 姑娘》、《戰爭與和平》與第五號交響曲。1946 年,第二次大戰結束,史達林的 整肅活動卻大幅展開32。普羅高菲夫、蕭士塔高維契(Dmitry Shostakovich, 1906-1975)、哈察杜良(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等人的作品都被指責為 形式化,反映了西方中產階級的腐化,否定了無產階級的民眾。史達林連一點自 由也一併展除,普羅高菲夫的工作與家人遭受到了破壞33。 1941 年,普羅高菲夫與妻子柯迪娜分居,因為柯迪娜受不了在共產體制下的 生活,此時兩人並未離婚。在 1948 年,普羅高菲夫與新伴侶米拉・孟德爾頌(Mira Mendelson, 1915-1968)結婚。同年的整肅活動使柯迪娜被指控間諜罪名遣送勞改 營,但她還是不願與普羅高菲夫離婚。三人複雜的三角關係,一直至普羅高菲夫                                                                                                                                                                                                                                                                                                                                     Llubera)。於 1919 年與普羅高菲夫在美國相識,兩人育有二個兒子。           32   1948 年 2 月 20 日,共產中央下令整肅「堅持形式主義,反人民趨勢的作曲家」。             33   許鐘榮   主編,民 89,281-­‐291。      . 37  .

(45)  . 過世後也並未解決。1953 年 3 月 5 日,普羅高菲夫因腦溢血過世。在同一天,官 方宣佈史達林的死亡消息。使普羅高菲夫的過世被掩蓋,遭人遺忘34。. 二、作品背景 第二號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創作於 1943 年,是普羅高菲夫晚期所創作的作 品。此作品原本為長笛奏鳴曲(同為 1943 年創作),後來聽由小提琴家大衛・奧 伊史特拉赫(David Oistrakh, 1908-1974)的建議改寫成小提琴版本,作品編號 94a35。更改的內容主要為分句法,使樂曲更適合小提琴演奏。鋼琴伴奏的部分, 普羅高菲夫並未更改過。此作品繼承了傳統的古典奏鳴曲形式,但是普羅高菲夫 在他的《回憶錄》中曾提到「這個作品與復興古典樂派時期音樂毫無共同之處」。 因為在 1920~1950 年期間,正盛行著復興古典樂派的風潮(新古典樂派)。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 F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在 1938 年開始創作,但是到了 1946 年才問世。第一號 F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曲風充滿了戰爭性的旋律。此作品與第 一號 F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相比,顯得更加的抒情與活潑。在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 裡豐富的和聲變化與抒情優美的旋律,使人感受到普羅高菲夫對戰爭結束的期 望。此曲在 1944 年,由歐伊斯特拉夫與鋼琴家奧博林(Lev Oborin, 1907-1974) 首演於莫斯科36。.                                                                                                                         34   同前註,292-297。 35. 另一常用用法為Op. 94bis,bis為「二度」的意思,用來區分長笛奏鳴曲編號94。Op. 94a同. 樣也是指普羅高飛夫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         36   音樂之友社編,古典名曲欣賞導聆 4. 室內樂曲(臺北:美樂,1997),172-174。  .  . 38  .

(46)  . 三、樂曲解說 《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承襲了古典時期奏鳴曲曲式,每個樂章風格明顯。 其中含有豐富的和聲色彩與細膩的轉調技巧,旋律之中也透露出普羅高菲夫的幽 默。全曲由四個樂章構成,鋼琴與小提琴的部分有著高度的技巧,豐富的內容帶 有濃濃的俄國風格。 第一樂章:D 大調,中板(Moderato),4/4 拍,奏鳴曲式(Sonata Form)。 第一樂章為傳統的奏鳴曲式,包含呈示部(Exposition) 、發展部(Development) 與再現部(Recapitulation)。樂曲一開頭為呈示部,小提琴奏出帶點憂愁感的第一 主題。D 大調原本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自然、質樸的感覺,普羅高菲夫運用了許多 增二度(小三度)的音程與借用 D 小調主和弦在鋼琴和聲上,使得旋律聽起來有 點憂愁。第一主題前樂句為 D 大調,第 5 小節後樂句移到 C 大調。旋律線條的四 度音程,將會在全曲四個樂章裡平凡的出現(譜例 1-3-1)。 【譜例 1-3-1】.  . 39  .

(47)  . 第 9 小節為過門樂段,普羅高菲夫運用了很多的素材。包含十六分音符、附 點與三連音節奏,這些素材到了發展部會被拿來運用發展(譜例 1-3-2)。 【譜例 1-3-2】. 經過了活潑又激動地過門樂段將調性轉到 A 大調,第 20 小節鋼琴以下行附點 節奏緩和之前的激動情緒,引領小提琴奏出附點節奏帶有民族舞蹈風格且優美的 第二主題(譜例 1-3-3)。 【譜例 1-3-3】.  . 40  .

(48)  . 結束句在第 29 小節第四拍開始,普羅高菲夫以第二主題的動機旋律加以發 展,並且將兩個樂器悪旋律線條差半個小節對唱著。普羅高飛夫在此也把兩個樂 器的音域拉開,使聽眾能很明顯的區分兩個旋律線(譜例 1-3-4)。其後第 38 小 節,已鋼琴短短四個小節的小尾奏(Codetta)結束呈示部(譜例 1-3-5)。 【譜例 1-3-4】. 【譜例 1-3-5】.  . 41  .

(49)  . 發展部一開頭,由小提琴奏出減值的主題動機節奏(請見譜例 1-3-1),這個 減值的節奏形態會一直在發展部與再現部裡出現。在旋律長音的地方,鋼琴會演 奏過門樂段的素材(譜例 1-3-6)。兩個樂器互相填補,利用附點的節奏累積激動 的情緒,帶出 C#大調的第一主題旋律(譜例 1-3-7)。 【譜例 1-3-6】. 【譜例 1-3-7】.  . 42  .

(50)  . 第 58 小節之後利用第二主題旋律轉調,將調性移到 G#大調。在第 62 小節由 小提琴再一次地奏出第一主題旋律,並且將調性移至 Bb 大調(譜例 1-3-8)。 第 65 小節從 Bb 大調開始,普羅高菲夫運用第二主題來發展。運用的素材也 越來越多,包含第二主題、過門的節奏動機及減值的第一主題動機節奏,素材的 多樣性增加了樂曲的激動(譜例 1-3-9)。之後,調性慢慢走回 D 大調。在回到再 現部前情緒與能量累積的爆發,將樂曲推向整個第一樂章的高潮(譜例 1-3-10)。 【譜例 1-3-8】.  . 43  .

(51)  . 【譜例 1-3-9】. 【譜例 1-3-10】. 發展部的結尾,由鋼琴演奏下行半音階。慢慢增值的節奏,緩和了剛剛爆發 的情緒,將樂曲帶回再現部(譜例 1-3-11)。.  . 44  .

(52)  . 【譜例 1-3-11】. 整個第一樂章遵循嚴謹的古典奏鳴曲式,完整地回到再現部。只有在樂曲結 束前,延長了尾奏(Coda)也舒緩了情緒,將第一樂章結束在寧靜的氣氛中。 第二樂章:A 小調,急板(Presto),3/4 拍,詼諧曲(Scherzo)。 在傳統的奏鳴曲中,詼諧曲通常為四個樂章中的第三樂章。在此作品裡,普 羅高菲夫將它移至第二樂章,在曲式上為復合式三段體(ABA-Trio-ABA)。 樂章一開始,由鋼琴先奏出活潑的導奏。導奏的調性並不是很確立,一直到 第 7 小節主題出來才確立了調性為 A 小調。在鋼琴的低音聲部,暗示性的彈奏出 A 段主題的節奏。第 7 小節由小提琴演奏 A 段主題,旋律的語法搭配鋼琴的伴奏, 使A段主題製造出 Hemiola 的節奏律動(譜例 1-3-12)。第 27 小節鋼琴過門樂句, 以 D 小調演奏A段主題。第 58 小節進入B段前的過門樂句,除了原有的鋼琴過門 動機外還搭配了小提琴快速的上行音階,之後鋼琴也會奏出快速的上行音階互相 交替著(譜例 1-3-13)。.  . 45  .

(53)  . 【譜例 1-3-12】. 【譜例 1-3-13】. B段調性轉為A大調,由小提琴奏出帶有強烈節奏感且俱有舞曲風格的 B 段 主題(譜例 1-3-14)。在第 103 小節以半音轉調的方式來到 Ab 大調,換鋼琴奏出 主旋律(譜例 1-3-15)。之後,由鋼琴再次奏出過門樂段將調性轉回 A 小調回到 A’段。.  . 46  .

(54)  . 【譜例 1-3-14】. 【譜例 1-3-15】. 第 153 小節開始,鋼琴的右手聲部一直強調著 A 小調主音(A)。以共同音 轉調的方式,帶入 D 大調的 Trio(譜例 16)。Trio 的第一主題非常的柔美,與之 前 A 段與B段的主題行程很大的對比。節奏上雖然速度術語改變為速度稍快 些(poco più mosso del. ),但是原為三分法的 3/4 拍轉為二分法的 2/2 拍,使. 得旋律聽起來變得和緩(譜例 1-3-17)。 【譜例 1-3-16】.  . 47  .

(55)  . 【譜例 1-3-17】. 在第 174 小節的第二主題調性非常的不明確,突如其來的高音(A)使 Trio 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強烈的對比。普羅高菲夫充分的運用音域,展現出線條 的高與低(譜例 1-3-18)。 【譜例 1-3-18】. 之後回到 Trio 第一主題,但這次換成鋼琴來演奏。接著一樣接到第二主題, 但是在鋼琴的聲部第一次有所不同。伴奏形態換成三連音,好像在預告樂曲將回 到最開始的 A 段(譜例 1-3-19)。.  . 48  .

(56)  . 【譜例 1-3-19】. 樂曲回到 A 段後與前面的音樂形態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有到了 B 段結束後少 了原來的 A’段,直接變成尾奏(Coda)。尾奏的素材有 A 段主題動機與 B 段主題 動機,在樂曲結束前由鋼琴先奏出激動下行八分音符,緊接著小提琴以高一個八 度的音域與鋼琴齊奏著。之後,小提琴迅速往上爬升,將樂曲帶入最高峰。整個 第二樂章,結束在強烈和聲音響且強而有力的 A 小調 i 級七和弦上(譜例 1-3-20) 。.  . 49  .

(57)  . 【譜例 1-3-20】. 第三樂章:F 大調,行板(Andante),2/4 拍,三段體(ABA)。 優美的第三樂章,在音樂的線條與情緒上都與第二樂章形成強烈的對比。此 樂章的樂句語法非常的明顯,每個樂句都會以一個長音結束。在第三樂章也運用 了許多第一樂章的素材,似乎在與第一樂章相呼應。 抒情的第三樂章,音樂從弱拍開始由小提琴奏出 A 段的主題,鋼琴在第二小 節才加入。帶有歌謠曲風的 A 段主題,一開始從 F 大調屬和弦出發。到第二小節 才為主和弦。這樣的寫法,讓人有輕柔的感覺。鋼琴的伴奏音型運用了第一樂章 第一主題的伴奏音型,與第一樂章相互應(譜例 1-3-21)。在第 18 小節 A 段主題 會由鋼琴奏出,之後以長音結束進入 B 段。.  . 50  .

(58)  . 【譜例 1-3-21】. B 段主題,運用了第一樂章的三連音動機加上不斷徘徊的半音,使小提琴演 奏出如呢喃般的旋律 (譜例 1-3-22)。在 64 小節小提琴一連串下行半音階後, 鋼琴彈奏出 Gb 大調的A段主題,小提琴依舊以三連音節奏伴奏著(譜例 1-3-23)。 【譜例 1-3-22】.  . 51  .

(59)  . 【譜例 1-3-23】. 在第 71 小節,小提琴的半音階將調性回到原來的 F 大調。第 73 小節,小提 琴接著演奏回應 A 段主題的樂句,在此確立 A’段回來(譜例 1-3-24)。 【譜例 1-3-24】.  . 52  .

(60)  . 第 82 小節開始為尾奏(Coda),雖然鋼琴低音一直持續著主音(F)。但是, 鋼琴一連串的下行半音階與小提琴音程(四度、半音)的走向,使人感覺調性的 不穩定。樂曲最後停在 F 大調主和弦,平靜的結束(譜例 1-3-25)。 【譜例 1-3-25】. 第四樂章:D 大調,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4/4 拍,輪旋奏鳴曲 式(Sonata-Rondo Form)。 第四樂章在整個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裡,最具有當時戰爭的情境。由弱起拍 開始三十二分音符強而有力的 A 段主題,搭配鋼琴八分音符的伴奏音型,有如進.  . 53  .

(61)  . 行曲(譜例 1-3-26)。樂曲一開始的A段主題前樂句為D大調,在第六小節後樂 句出現以C大調呈現。而鋼琴主要以低音聲部為走向,右手持續著八分音符伴奏 音型。這些手法都與第一樂章的主題相呼應(譜例 1-3-27)。 【譜例 1-3-26】. 【譜例 1-3-27】. 第 17 小節為過門樂句,小提琴奏出如小鼓般的節奏,搭配鋼琴有力的八分音 符伴奏形態,有如行進中的軍隊。在第 20 小節,小提琴演奏 B 段伴奏動機,預告 著 B 樂段即將到來(譜例 1-3-28)。.  . 54  .

(62)  . 【譜例 1-3-28】. 在第 28 小節,兩個樂器一連串的減七和弦,將調性帶到 A 大調且進入 B 段。 第 30 小節速度轉慢(poco meno mosso) ,鋼琴彈奏出由三度音程構成的 B 段主題。 之後在第 35 小節開始,鋼琴又再一次的彈奏 B 段主題,並且搭配小提琴跨音域的 切分音節奏(譜例 1-3-29)。在第 40 小節換小提琴奏出 B 段主題,鋼琴彈奏由切 分音節奏增值的伴奏音型(譜例 1-3-30)。.  . 55  .

(63)  . 【譜例 1-3-29】. 【譜例 1-3-30】. 之後樂曲回到 A’段與 B’段,兩個樂段在第二次的呈現都簡化了。原本演奏兩 次的 A 段主題與 B 段主題,在第二次出現都只有演奏一次。在第 72 小節為 C 段, 調性來到了 F 大調。鋼琴奏出強而有力的八分音符,好像要與前面的樂段做區分。 之後音量慢慢減弱,帶出由小提琴拉奏的 C 段主題。優美的 C 段主題與前面的樂 段產生強烈的對比,在此引用了第三樂章的民謠風格主題(譜例 1-3-31)。.  . 56  .

(64)  . 【譜例 1-3-31】. 第 113 小節,調性回到了 D 大調。鋼琴先奏出 A 段的主題動機,小提琴的旋 律節奏也越來越短且越來越多的裝飾音,慢慢的將情緒帶回 A 段(譜例 32)。 【譜例 1-3-32】. 在回到 A’’段前,第 120 小節開始雖然一直強調著 D 大調的屬音(A)。但是, 實際上的和聲卻是 D 大調的 iii 級而不是 V 級。D 大調的 iii 級和弦(f#m)帶點傷 感,不像 V 級和弦(AM)比較光明。這樣的和聲色彩,展現出當時戰爭所引響的 內心心情。在第 120 小節與第 121 小節間,這個 iii 級和弦被強調了七次。直到第 121 小節第四拍,鋼琴才以 V 級七和弦帶回第 122 小節的 A’’段(譜例 1-3-33)。.  . 57  .

(65)  . 【譜例 1-3-33】. A’’段除了在音域上做了點變化以外,其他都與 A 段近乎相同。在過門樂段除 了原本小提琴的音樂線條外,在第 141 小節鋼琴出現了 B 段的主題動機。在此的 B 段主題動機除了預告 B’’段的到來,還將調性轉到 D 小調(譜例 1-3-34)。第 145 小節的 B’’段主題,改由小提琴先演奏。到了 154 小節,換由鋼琴奏出 D 大調的 B’’ 段主題。 最後的尾奏,強調了三次的 A 段主題動機。樂章結束前有如打擊樂般的音響, 充滿著緊張的情緒。最後緊張感在 D 大調的主和弦上釋放,有如戰爭結束後的歡 喜(譜例 1-3-35)。.  . 58  .

(66)  . 【譜例 1-3-34】. 【譜例 1-3-35】.  . 59  .

(67)  . 第二章、演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演出曲目: 比奇夫人:浪漫曲,作品 23。 Mrs. H. H. A. Beach: Romance, Op. 23 布拉姆斯: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 77。 J.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從容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慢板-Adagio 戲謔的快板,但不過分活潑-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vivace.                                  .  . 60  .

(68)  . 第一節、比奇夫人:浪漫曲,作品 23  . ㄧ、作曲家生平簡介           艾米・瑪西・切尼・比奇(Amy  Marcy  Cheney  Beach,  1867-­‐1944)為 20 世紀 美國重要的女性作曲家,1867 年出生於新罕布希爾州亨尼克鎮(Henniker,  New   Hampshire) 。艾米來自富裕的新殖民家庭,父親查爾斯・亞伯特・切尼(Charles   Abbott  Cheney)經營紙商生意,母親克拉拉・切尼(Carla  Cheney)為業餘的鋼琴 家與聲樂家。從小展現過人音樂天份的比奇,2 歲時就能哼聽過的旋律,4 歲接觸 鋼琴後,她創作了她的第一部鋼琴曲《三首華爾茲》。6 歲時,艾米由母親正是啟 蒙鋼琴,開始學習許多古典作品,例如:貝多芬、莫札特、巴哈等作曲家的作品。 隔年,他舉辦了個人獨奏會,演奏蕭邦、韓德爾、貝多芬與她自己的作品。           1875 年,艾米一家人移居至波士頓(Boston)展開了她的音樂旅程。一到波 士頓,艾米先後與約翰・恩斯特・佩拉寶(Johann  Ernst  Perabo,  1845-­‐1920)37   及 卡爾・貝爾曼(Carl  Baermann,  1839-­‐1913)38學習鋼琴。1881 至 1882 年間,比 奇跟隨衛斯理大學(Wellesley  College)教授朱尼爾斯˙希爾(Junius  Hill)學習和 聲與對位。之後,她全靠自己學習賦格及配器法。為了奠定自已賦格的基礎,艾 米將巴哈《十二平均律》以默寫的方式全部被完。1883 年,艾米出版了她的第一 部作品。同年,她在波士頓音樂廳與管絃樂團合演伊各納滋・莫舍雷斯(Ignaz  .                                                                                                                .         37   約翰・恩斯特・佩拉寶(Johann  Ernst  Perabo,  1845-­‐1920) ,德籍美國作曲家與鋼琴家。除 了原創的鋼琴曲,他也改編了許多歌劇與管絃樂曲。             38   卡爾・貝爾曼(Carl  Baermann,  1839-­‐1913),德籍美國作曲家。父親為單簧管演奏家,他 與父親同名。1881 年移居美國波士頓,教授鋼琴,他也創作了許多鋼琴與管絃樂團的作品。  .  . 61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時值/節奏 力度 速度 音色 織體 和聲 調性

矜持 矜寡 方便 便宜 銀行 行走 覺悟 睡覺 質問 人質. 快樂 音樂 樂業

人際 社交 情緒 感受 生活 常規 學習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

達、創意及思 維,透過音律 的演繹,具體 地展現. 靈活運用在創 作上,樂曲與

「節日起源」的 篇章;音樂科 聆聽及演奏/演唱 以節日為題材的 樂曲,並創作 節奏頻現句

釋安樂行品第十四 釋涌出品第十五 釋壽量品第十六 釋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釋隨喜品第十八 釋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釋常不輕品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