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內涵 第四節

一、 負責任環境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B)

負責任環境行為指個人或團體為保護環境可採取的行動,或稱環境行動、環保行 為(許世璋,2012)。由於環境教育最終目標是形塑人類的行為,並培育出有負責任環 境行為的公民(Hungerford & Volk, 1990),因此許多研究也致力於找出負責任環境行 為的影響因素。傳統的環境教育認為可以透過提高人們的環境知識來影響覺知或態度,

進而改變行為,只是這樣的線性模式一直備受爭議,也無合理的研究實證。1980 年代 開始有較多的學者探討除了知識、覺知、態度等因素之外,能影響負責任環境行為的 變項。Hines、Hungerford 與 Tomera(1986)整理 128 篇有關環境行為的研究後,提出 了負責任環境行為模型(如圖 2-2)。

圖 2- 2 負責任環境行為模型

資料來源: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7).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7.

態度 (Attitudes)

控制觀 (Locus of control)

個人責任感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行動技能 (Action skills) 行動策略的知識

(Knowledge of action strategies)

議題的知識 (Knowledge of

issues)

個性因素 (Personality

factors)

情境因素 (Situational factors)

行動意圖 (Intention to

act)

負責任環境行為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29

此模型獲得許多學者的引用與討論或加以修改和補充,而且更衍生出後續的研究,

部分研究者也開始考慮模型上所列之因素以外的其他變項。不少研究將地方依附作為 自變項,以此探討對依變項負責任環境行為的影響,Vaske 與 Kobrin(2001)研究一處 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社區青少年參與社區工作計畫的結果顯示:地方依賴會透過地方 認同來影響負責任環境行為,因此當地方認同作為中介變項時,地方依賴會正向且顯 著地影響負責任環境行為,也就是當青少年的地方依賴越高,負責任環境行為也越高。

林裕強(2006)研究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的地方依附結果顯示:地方認同與負責任環 境行為呈現正相關,並就各個變項的關係來看,遊客地方依附程度越高者,負責任環 境行為程度越高。曹勝雄與孫君儀(2009)指出依附陽明山登山步道的登山客,他們 負責任環境行為程度也越高。

上述的研究結果顯示地方依附程度較高或者是功能性或情感性的依附較高時,個 人負責任環境行為程度也較高。由於前人的研究區域不盡相同,林裕強(2006)、曹勝 雄與孫君儀(2009)等人的研究皆是國家公園,遊客和登山客的心態可能不同於鄰里 公園的使用者,因此本研究將瞭解前述地方依附與負責任環境行為的關係是否適用有 鄰里公園性質的師大校園人工溼地及其使用者。此外,負責任環境行為除了可藉由地 方依附來預測,臺灣也有研究指出澎湖島嶼觀光客之滿意度愈高,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的表現愈低,兩者呈現負相關(黃洛敏,2010),此結果不同於地方依附與負責任環境 行為之間的關係,然而本研究認為高滿意度之使用者會發揮愛屋及烏的想法,能對師 大校園人工溼地表現出負責任環境行為,因此本研究假設負責任環境行為與滿意度兩 者呈正相關。

30

二、 行為意圖 (Behavioral Intentions, BI)

行為意圖指個人經由主觀判斷而可能採取的行動傾向,可做為衡量未來行為的指 標(林裕強,2006;張淑青,2009),經常用於探討消費者對某服務以及遊客對某遊憩 地點之行為的研究。Mullen 與 Johnson 認為消費者的意圖可以預測購買行為,雖然無 法達到完美的預測關係,卻仍舊是一種預測行為的可行方法(游恆山譯,1996),而 Fishbein 與 Manfredo(1992)也認為只要有正確的測量,意圖可以準確預測大部分的 社會行為。Zeithaml、Berry 與 Parasuraman(1996)藉由行為意圖瞭解服務品質對顧客 行為影響的研究中,進一步將行為意圖分為忠誠度、轉移、付出、外部回應和內部回 應等五個構面,並認為顧客若表現出忠誠度或付出行為是有利於業者的現象,而轉移 和外部回應的行為則不利於業者,以此將行為意圖區分成有利與不利(業者)行為,

但內部回應因為只有一題,所以不予分析,最後他們也主張能夠操控顧客的行為意圖 是很重要的經營管理策略。

本研究所探討之使用者行為意圖為有利於師大人工溼地之行為意圖,包含向他人 訴說師大人工溼地優點、推薦並鼓勵他人前來師大人工溼地、使用者本身願意再次造 訪以及造訪師大人工溼地需要收費的話,使用者也願意付費等幾個意圖。此行為意圖 定義有別於 Hines 等人(1986)所提出的負責任環境行為模型中的行動意圖(intention to act),行動意圖是承諾表示會為了環境問題(議題)而採取某種特定行動,能夠用來 預測負責任環境行為,因此行為意圖與行動意圖同樣是採取行動的傾向,但前者為採 取有利於師大人工溼地之行為傾向,能用以預測後續的實際行為;後者則是承諾會為 了環境而採取行動,可做為自變項預測負責任環境行為。根據前人文獻,本研究所探 討的行為意圖和負責任環境行為兩者之間無預測關係,可視為兩個獨立的變項。

行為意圖除了可做為自變項來預測實際行為(依變項),在觀光休閒的研究中更可 作為被預測的依變項,由於滿意度是遊客個人對於活動與體驗的主觀評價,調查滿意

31

度可以瞭解遊客未來的重遊意願或造訪意願等有利於旅遊地點的行為。Baker 與 Crompton(2000)的研究顯示遊客的整體滿意度能夠預測行為意圖,滿意度愈高,遊 客的行為意圖不僅趨於正向,且會愈強烈;林若慧、陳澤義與劉瓊如(2003)調查東 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的遊客發現:遊客滿意度正向且顯著地影響遊客之行為意圖;張 淑青(2009)針對到訪澎湖並準備回程的遊客進行滿意度與行為意圖的調查,研究結 果顯示不管是高目的地意象或低目的地意象的遊客,他們的滿意度對行為意圖都有正 向且直接地影響,由此可知遊客滿意度愈高,表示未來採取有利行為的傾向愈強烈。

若從情感面來看,林裕強(2006)認為對旅遊景點產生地方依附的遊客因為對該 地方有正面的情感,較願意為當地付出或促進當地方發展,在調查陽明山國家公園的 遊客後發現,若遊客的地方依賴愈高,行為意圖程度愈高;地方認同愈高,行為意圖 程度也跟著提高,顯示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程度呈現正相關;曹勝雄與孫君儀(2009)

則指出遊客的地方依附會正向且顯著地影響目的地忠誠度,其中目的地忠誠度可分成 意圖、態度和行為忠誠度三個構面,意圖忠誠度的問項正好能對應到行為意圖的忠誠 度構面,換言之,地方依附的確對行為意圖有一定的影響力。楊文昌、林宗瑤與蔡明 達(2010)的研究除了加入情感面的地方依附,更將遊客對地方的滿意度納入考量,

他們發現自行車遊客的地方依附對行為意圖的路徑係數原為顯著,但加入滿意度作為 中介變項後原路徑係數變為不顯著,顯示遊客的地方依附感雖然重要,但若無法對地 方產生滿意的感覺,則無法有效促進其後續的正向行為意圖。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行為意圖可定義為:師大人工溼地使用者經個人主觀判斷後,

未來採取有利於人工溼地行為的傾向,另外,本研究將參考林裕強(2006)的行為意 圖問項以及曹勝雄與孫君儀(2009)的意圖忠誠度問項,以瞭解師大人工溼地使用者 的地方依附與滿意度是否能預測行為意圖程度,並探討滿意度是否能作為地方依附與 行為意圖的中介變項。

32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