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人工溼地使用者之地方依附調查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校園人工溼地使用者之地方依附調查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校園人工溼地使用者之地方依附調查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 Place Attachment for a Constructed Wetland on Campus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研究生:康紋綾 指導教授:方偉達博士. 中華民國一O三年六月 臺北市.

(2) 謝誌 終於,我也走到了每位研究生必經的路程:打謝誌。雖然我無法寫出一篇洋洋灑 灑、文情並茂的致謝詞,但給你們的感謝從來不會少。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方偉達老師,謝謝老師在繁忙之餘總是能抽空為我解惑 並給予最完整的回覆,每次只要打開信箱看到老師的回信,我焦躁不安的心彷彿安定 許多;感謝環教所張子超老師、周儒老師、王順美老師、蔡慧敏老師以及兩位口試委 員郭乃文老師、施上粟老師,因為有老師們的指導和建議,我的問卷和論文才能更臻 完善;另外,也要感謝盧雪梅老師、邱皓政老師與林碧芳老師,謝謝三位老師為我的 統計學和量化研究紮根,加強我對研究方法的理解與運用,尤其是碧芳老師幫了我很 大的忙:您的耐心與細心讓我相當佩服,每次問完您問題,我都能充滿著能量離開, 只能說可以成為您的學生真是太幸運了! 感謝環教所同學、學長姊、學弟妹、助教以及ECO小組,陪我度過了每一個在三 樓、四樓、地下室和人工溼地奮鬥的日子;感謝所上戰友、老鄉鄉、單身巴士、321、 我的 5438、四乙C室友和工作隊,與你們一起談天說笑、聚會和出遊,都是我最重要 的生活調劑;還有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不管是問卷還是論文,因為有你們的協助, 我才能順利完成研究。 更要感謝我的家人以及姑姑一家,謝謝你們在我回家尋求溫暖時,總是給予我最 深也最多的愛,讓我有勇氣再次回台北面對一切。最後,感謝我的爸爸:您是慈父也 是嚴父,謝謝您做我最堅強的後盾,因為有您全力地支持與無怨無悔地付出,才能夠 有現在的我,爸~謝謝您!. i.

(3) 中文摘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接受教育部補助,推行永續校園計畫,以進行校內軟硬體設施 之提升。校園內的人工溼地,自 2004 年完工後,除了具備淨化水質之功能,也持續為 民眾提供環境教育和休閒遊憩等服務。相關研究涵蓋水質淨化、整體規劃與經營管理、 生態調查和教育方案等領域,但缺少人與溼地互動關係與連結之研究。因此,本研究 透過問卷蒐集曾造訪師大人工溼地之使用者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 為意圖等資訊,並整理使用者對於人工溼地的改善建議。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中的問卷調查法,以問卷方式客觀測量使用者的主觀想法, 並將問卷分成六大部分,包含一題開放式問題:使用者對人工溼地的改善建議。本研 究採方便取樣與立意取樣,在紙本與網路問卷並行下,共回收 411 份問卷,其中 20 份 廢卷,有效問卷 391 份,廢卷率為 4.87%。 研究結果顯示: 1. 使用者之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在不同使用者背景、 使用經驗與參與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但使用者背景、經驗與參與程度變項對 地方依附變異量的解釋強度普遍高於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 2. 地方依附與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呈現正相關,而且地方依附對 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的預測皆達顯著,只是解釋力稍有不同, 地方依附對行為意圖變異量的解釋力最高(R2=.377,F=235.29,p<.001)。 3. 滿意度與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呈現正相關,而且滿意度對負責任環境行 為與行為意圖的預測皆達顯著,滿意度對行為意圖變異量解釋力(R2=.292, F=160.65,p<.001)高於對負責任環境行為的解釋力(R2=.207,F=101.66, p<.001)。. ii.

(4) 4. 地方依附模型在加入滿意度作為中介變項後,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都顯著,而 且對於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的解釋力提高,顯示地方依附除了可以直接 用來預測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外,也會透過滿意度間接影響負責任環 境行為和行為意圖。 5. 使用者認為人工溼地待改善的問題有:設備與設施老舊、外來種入侵、蚊蟲叮 咬、水質混濁以及經營管理有待加強等。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師大人工溼地提出幾點建議:除了持續進行環境教育活 動與發展人工溼地教育方案來提高使用者地方依附,更要提高使用者滿意度才能有利 於師大校園人工溼地。另外,成立專責單位,由專人負責人工溼地事務;建立校園志 工制度,並開放民眾參與以及定期監測水質和生態調查等做法,將能逐步改善人工溼 地所面臨的問題,若能確實有效地執行上述的研究建議,以及參採前人的研究報告建 議,將可達到人工溼地永續經營的目標。. 關鍵字:永續校園、人工溼地、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 iii.

(5) Abstract To build a sustainable campus on the entire island nation of Taiwa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been offered part of funds to renovate and create constructed wetlands on the campus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Since this constructed wetland had constructed in 2004, not only this wetland treated campus wastewater but also provided the public multi-functional dimensions fro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recreation services. This content of constructed wetland contains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eco-campus, species investigation, and education programs, but seldom study to be detected on the researches fro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tructed wetland’s performance and human-being’s disposition. So this is aimed at the goal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users’ place attachment, satisfacti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owards this constructed wetland on campus. This study used survey research, and the questionnair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sampling methods are convenience sampling and purposive sampling. This research has been received 411 questionnaires, and has been analyzed 391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1. Users’ place attachment, satisfacti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users’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s. 2.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sers’place attachment, satisfacti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wer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Users’ satisfacti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o be relied on place attachment.. iv.

(6) 3. Users’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o be explained by their satisfaction. 4. From the final result of path analysis, “satisfaction” could be detected to create an “intermediate relations” between behavioral intention (R2=.487) and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2=.275) as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s from the beginner of the model, place attachment. 5. Users indicated some situation should be solved: broken facilities, invasive species, mosquito bites, turbid water, and rar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follows. First, keep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education programs are crucial to improve users’ place attachment. Second, improving users’ satisfaction is favorable for evaluations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Third, setting up an organization and employing fulltime staffs who will be entirely responsible for the maintaince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Last, recruiting volunteers as well as students are necessary to monitor water quality and survey ecological contents regularly. Based on focusing to implement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is studies to solve aforementioned issues are key to the goals towar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Keywords:sustainable campus, constructed wetland, place attachment, satisfacti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behavioral intention. v.

(7) 目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v 目次 ........................................................................................................................................ vi 表次 ...................................................................................................................................... viii 圖次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界定 ........................................................................................................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8. 第一節. 臺師大校園人工溼地背景 ............................................................................ 8. 第二節. 地方依附內涵 .............................................................................................. 18. 第三節. 滿意度相關研究 .......................................................................................... 25. 第四節. 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內涵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 3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5. 第三節. 研究區域與對象 .......................................................................................... 36. 第四節. 研究設計 ...................................................................................................... 3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42 vi.

(8) 第六節 第四章. 預試結果 ...................................................................................................... 44. 研究結果與分析 .................................................................................................. 45. 第一節. 使用者背景、經驗與參與程度分析 .......................................................... 45. 第二節. 使用者地方依附分析 .................................................................................. 49. 第三節. 使用者滿意度分析 ...................................................................................... 62. 第四節. 使用者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分析 .................................................. 72. 第五節. 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相關分析 .................. 80. 第六節. 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迴歸分析 .................. 86. 第七節. 使用者之建議整理與背景分析 ..................................................................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3. 第一節. 研究假設的考驗結果 ................................................................................ 103. 第二節. 結論 ............................................................................................................ 106. 第三節. 建議 ............................................................................................................ 109. 參考文獻 ............................................................................................................................. 112 中文文獻 ..................................................................................................................... 112 英文文獻 ..................................................................................................................... 115 附錄 ..................................................................................................................................... 117 附錄一 問卷初稿專家審查意見 .............................................................................. 117 附錄二 預試問卷 ...................................................................................................... 124 附錄三 正式問卷 ...................................................................................................... 128. vii.

(9) 表次 表 1- 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與我國永續發展面向分類對照表.................................... 3 表 2- 1 人工溼地系統相關研究報告或出版品...................................................................... 11 表 2- 2 解說據點與次主旨...................................................................................................... 14 表 2-3 人工溼地系統相關研究報告或出版品領域分類表................................................... 16 表 2-4 師大校園人工溼地大事紀........................................................................................... 17 表 2-5 地方依附與地方感之比較........................................................................................... 21 表 3- 1 預試後問卷刪除之題目.............................................................................................. 44 表 4- 1 使用者背景統計表...................................................................................................... 46 表 4- 2 使用者經驗與參與程度統計表.................................................................................. 48 表 4- 3 使用者地方依附之因素分析...................................................................................... 49 表 4- 4 使用者地方依附統計分析表...................................................................................... 51 表 4- 5 性別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51 表 4- 6 年齡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53 表 4- 7 職業別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54 表 4- 8 教育程度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54 表 4- 9 居住地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55 表 4- 10 身分別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56 表 4- 11 主要旅遊景點偏好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 57 表 4- 12 從事活動數目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58 表 4- 13 最主要從事的活動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59 表 4- 14 造訪頻率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60 表 4- 15 平均每次停留時間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60 表 4- 16 再次造訪意願對地方依附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61 表 4- 17 使用者滿意度之因素分析........................................................................................ 62 表 4- 18 使用者滿意度統計分析............................................................................................ 64 表 4- 19 性別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65 表 4- 20 年齡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65 表 4- 21 職業別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66 表 4- 23 居住地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67 表 4- 24 身分別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68 表 4- 25 主要旅遊景點偏好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68 表 4- 26 從事活動數目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69 表 4- 27 主要從事活動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70 表 4- 28 造訪頻率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70 viii.

(10) 表 4- 29 平均每次停留時間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71 表 4- 30 再次造訪意願對滿意度與其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71 表 4- 31 使用者負責任環境行為統計分析............................................................................ 72 表 4- 32 使用者行為意圖統計分析........................................................................................ 73 表 4- 33 使用者背景變項分析................................................................................................ 73 表 4- 34 年齡對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差異性檢定................................................ 74 表 4- 35 職業別對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差異性檢定............................................ 75 表 4- 36 身分別對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差異性檢定............................................ 75 表 4- 37 主要旅遊景點偏好對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差異性檢定........................ 76 表 4- 38 使用者經驗與參與程度變項分析............................................................................ 77 表 4- 39 活動種類數目對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差異性檢定................................ 77 表 4- 40 主要從事的活動對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差異性檢定............................ 78 表 4- 41 再次造訪意願對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差異性檢定................................ 79 表 4- 42 相關係數矩陣............................................................................................................ 81 表 4- 43 不同性別之地方依附與其他變項的相關係數........................................................ 82 表 4- 44 不同性別之滿意度與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的相關係數............................ 82 表 4- 45 不同居住地之地方依附與其他變項的相關係數.................................................... 83 表 4- 46 不同居住地之滿意度與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的相關係數........................ 84 表 4- 47 不同造訪意願之地方依附與其他變項的相關係數................................................ 85 表 4- 48 不同造訪意願之滿意度與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的相關係數.................... 85 表 4- 49 地方依附預測滿意度之簡單迴歸參數檢定結果.................................................... 86 表 4- 50 地方依附預測負責任環境行為之簡單迴歸參數檢定結果.................................... 87 表 4- 51 地方依附預測行為意圖之簡單迴歸參數檢定結果................................................ 87 表 4- 52 滿意度預測負責任環境行為之簡單迴歸參數檢定結果........................................ 88 表 4- 53 滿意度預測行為意圖之簡單迴歸參數檢定結果.................................................... 88 表 4- 54 預測負責任環境行為之多元迴歸參數檢定結果.................................................... 90 表 4- 55 預測行為意圖之多元迴歸參數檢定結果................................................................ 90 表 4- 56 地方依附模型路徑分析各項效果分解說明............................................................ 93 表 4- 57 填寫建議與否和背景變項之卡方檢定.................................................................... 96 表 4- 58 填寫建議與否和主要旅遊景點偏好交叉分析暨殘差分析表................................ 98 表 4- 59 填寫建議與否和經驗與參與程度變項之卡方檢定................................................ 99 表 4- 60 填寫建議與否和從事活動數目交叉分析暨殘差分析表...................................... 100 表 4- 61 填寫建議與否和最主要從事的活動交叉分析暨殘差分析表.............................. 101 表 4- 62 填寫建議與否之使用者在各變項與構面之差異性檢定...................................... 102 表 5- 1 研究假設的檢驗結果................................................................................................ 105. ix.

(11) 圖次 圖 2- 1 地方感與地方依附組成關係圖.................................................................................. 20 圖 2- 2 負責任環境行為模型.................................................................................................. 28 圖 3- 1 研究架構...................................................................................................................... 32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35 圖 4- 1 地方依附模型圖.......................................................................................................... 89 圖 4- 2 地方依附之路徑分析參數估計圖.............................................................................. 91. x.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歷經多次的國際性大會而逐漸成形,聯 合國於 1993 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之後,永續發展已成為許多國家遵循之目標。 為因應全球性環境變遷,永續發展的概念成為經濟發展規劃及環境管理的指導原則。 中華民國的政策與發展策略,依據上述揭櫫的目標,也朝向永續發展的概念邁進, 2002 年行政院為達永續發展的目標,發布「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 」,計劃中教育部的任務為建造綠校園,將既有校園改造成擁有永續性、前瞻性 和環保性等特色的校園。因此,教育部依據行政院的指示,擬定了「永續校園推廣計 畫」,以進行校園的軟硬體建設;再加上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的「綠廳舍暨學校改善計 畫」,其內容為藉由舊(既)有、公有建築物之改善,以達到綠建築推動的目的;以上 兩個計畫的實施,接受補助的學校,其軟硬體建設明顯達到改善,綠建築的概念同時 深入校園之中。最值得注意的改變是:許多原本面臨廢棄或功能不佳的校園人工溼地 都改頭換面,搖身變為校園內重要的景觀與教學場所之一;而新建造的校園人工溼地 更提升了學校在污水處理、滯洪、研究、教學和景觀上的效益。 人工溼地依其設置緣起與主要功能可分為:水質淨化型、滯洪蓄澇型、景觀遊憩 型、教育型及開發補償型等五大類型(張文賢、柯淳涵、張睿昇、林幸助,2005;謝 蕙蓮、徐崇斌、陳章波、張文賢,2013);此外,謝蕙蓮等人(2013)認為一座人工溼 地雖有其主要功能,但在條件允許下,尚有其他附屬功能,所以人工溼地的功能通常 是複合式的。因此建置於校園內的人工溼地除了屬於教育型之外,也有不少案例具備. 1.

(13) 淨化水質或滯洪蓄澇的功能,例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嘉南科技藥理大學的人工溼地 可以淨化校園的生活污水;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的鴴池主要目標是作為校園蓄洪池,但 兼有淨化學生宿舍生活污水的功能。 臺灣的校園人工溼地建設完成後,根據功能而發展出來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 其研究領域大抵可分為四類,整理如下:. 1.. 水質淨化:處理污水之工法、效能與機制(李得元,2004;左惠文,2004; 歐文生、林憲德與荊樹人,2006;顏宛珍,2006)。. 2.. 整體規劃與經營管理(陳治勛,2005;蔡宜君,2005;林可涵,2006;施孟 亨,2006;王秀娟、陳貞譁,2009)。. 3.. 生態調查(黃大駿,2006;鄭蕙玲,2006;曾佩雯,2007)。. 4.. 教育方案(周軒如,2008;陳瑞玲,2009;林玠賢,2010)。. 上述研究多從人工溼地的水質淨化功能、維護管理、生態資源、教育方案和整體 效益出發,少有研究探討校園人工溼地與校內師生、行政人員和社區民眾的情感連結。 謝蕙蓮等人(2013)指出人工溼地的文化價值和生物多樣性價值,與人類精神上的滿 足和成就感有關,從表 1-1 可得知人工溼地生態服務功能的文化服務中包含了社會資 本(公民參與、在地認同、多元文化)和存在價值,顯示人工溼地和民眾的情感連結, 與社會永續發展息息相關,因此這方面的研究有其重要性。. 2.

(14) 表 1- 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與我國永續發展面向分類對照表 永續發展面向 經濟. 社會. 環境. 生態服務功能分類 供給. 文化. 調節. 支持. 農業 漁業 木業 狩獵 運輸 泥炭能源. 遊憩 美學 學術發展 環境教育 文化地景價值 社會資本. 預防海嘯侵襲 補充地下水 穩定氣候 穩定海岸線 淨化水質 水循環. 支持外部生態系統 營養循環 出擊生產量 土壤形成 生物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 醫藥資源. (公民參與、在地 認同、多元文化) 存在價值. 授粉 二氧化碳吸存 調節洪氾. 資料來源:謝蕙蓮、徐崇斌、陳章波與張文賢(2013)。人工溼地的生態建構與意 義(頁 35~3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二、. 研究動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於 2004 年獲得教育部環保小組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補 助,進行永續大學實驗改造與綠廳舍暨學校改善計畫,針對理學院行政大樓建築體與 行政大樓旁庭園進行改造,其中較為人所知的是屋頂永續生活體驗之農園(簡稱屋頂 農園)與淨水、親水之生態公園改造工程(簡稱人工溼地),而人工溼地改造工程分為 兩個部分:生態人工溼地計畫和生物多樣性計畫。生態人工溼地計畫是將行政大樓旁 庭園改造成一座除污型人工溼地,每日可收集行政大樓產生的生活污水做淨化處理, 淨化後的水可透過回流管回流至中水槽或直接補注地下水層;生物多樣性計畫則是為 了延續校園生態綠網系統並形成塊狀生態綠地,使該區成為校園鳥類、昆蟲密度較高 之區域(顏宛珍,2006)。 然而在 2010 年檢查出行政大樓耐震度不足,可能會影響人員安全,因此必須移除 屋頂農園、雨水回收塔和收集生活污水等設備以減輕樓地板負荷,並進行耐震補強工 3.

(15) 程。在移除相關設備後,人工溼地已無污水注入,雖然暫時失去了淨化水質的功能 (未來若引入別處的生活污水,並經過工程再次改造,應該就能恢復此功能),但人工 溼地的水源依舊有雨水與偶爾自來水補充,因此溼地生態系尚能維持穩定運作。 研究者曾於 2009 年至人工溼地和屋頂農園參訪,當時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 簡稱臺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以下簡稱環教所)和人工溼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1 年進入環教所就讀時,人工溼地已無淨化水質的功能,但研究者仍透過參與 ECO 小組(環教所師生自發性的社團組織)清理水池等活動,持續關心人工溼地的進展; 直到 2012 年 9 月接任 ECO 小組場域維護組長,為了舉辦活動而接觸在行政大樓辦公 的行政人員,部分行政人員對於人工溼地是相當反感的,再加上環教所老師曾反映學 校某些老師也反對人工溼地的存在,有人希望能夠填起來或恢復成原來的庭園,這些 事情都讓研究者感到相當詫異,似乎大家都忽略了人工溼地所帶來的文化價值與所提 供的服務。 人工溼地對研究者而言不僅是環教所的一部分,更是回憶的一部分。正因為人工 溼地對研究者來說意義重大,所以這些反對人工溼地存在的聲音也促使研究者思考人 工溼地的價值為何?有多少人喜歡這座人工溼地?有多少人反對?反對的理由為何? 而人工溼地少了淨化水質的功能後,是否能夠發揮其他有利於大眾的功能和價值?為 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認為必須從使用者(在此將使用者定義為曾造訪過師大人工 溼地的民眾)的行為來探討,透過問卷瞭解使用者對人工溼地的態度與想法,並瞭解 他們對於人工溼地的滿意度與行為等資訊,希望將這些資料歸納、整理成有用的數據, 能有利於人工溼地的未來規劃與發展。. 4.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為了瞭解曾造訪過師大人工溼地的民眾(以下簡稱使用者)對於人工溼地的態度 和看法,在此將使用者與人工溼地之間視為人地關係,因此借用環境心理學家研究地 方情感時常用的名詞「地方依附」,來探討使用者對人工溼地的情感連結。 再者,為了瞭解使用者在地方依附程度具有差異的情況下,是否會影響使用者本 身對人工溼地的滿意度以及使用者在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的表現,因此滿意度、 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也將納入問卷的問項中;最後瞭解使用者對人工溼地的改 善建議,希望有助於人工溼地未來規劃與發展。茲將研究目的整理如下:. 1.. 瞭解使用者對於師大校園人工溼地的地方依附程度。. 2.. 瞭解使用者對於師大校園人工溼地現況的滿意度。. 3.. 瞭解使用者在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的表現。. 4.. 瞭解使用者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之關係。. 5.. 瞭解使用者對師大校園人工溼地的改善建議。.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產生以下五個研究問題:. 1.. 使用者對於人工溼地的地方依附程度為何?. 2.. 使用者對於人工溼地的滿意度為何?. 3.. 使用者對於人工溼地的負責任環境行為與行為意圖為何?. 4.. 使用者地方依附、滿意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行為意圖之間的關係為何?. 5.. 使用者對人工溼地的改善建議為何?. 5.

(17) 第四節 一、. 名詞界定. 校園人工溼地. 本研究對「溼地」的定義採用 1971 年國際拉姆薩會議上通過的拉姆薩公約對溼地 的定義:「凡是包含草澤、林澤、泥澤或水域等地,不論為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性、 靜止或流動、淡水或鹹水,由沼澤地(marsh)、泥沼地(fen)、泥炭地(peatland)或 水域所構成的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 6 公尺的海域」。而人工溼地(constructed wetland)乃是利用生態工程技術所創造類似於溼地生態系之環境,藉以提供相關的服 務功能,多應用於優養化水質之改善(即廢、污水處理)、滯洪設計、地下水補注、 景觀美化、微氣候之調整、減低河口海岸線退縮等。此生態工程是一種兼顧生態(生 物多樣性)復育需求與人類社會需求的方法,也無須大量複雜的操作,具有省能源、 低成本、不添加化學藥劑、不破壞生態等優點,可真正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荊樹人, 2003;張文賢等人,2005)。 綜上所述,校園人工溼地即是位於校園內,經由生態工程技術建造,擁有多元服 務功能並能豐富該地生態之人為水域;此外,本文也將伴隨人工溼地而生的溼地生態 系納入校園人工溼地的範圍內。而有些學校或文獻稱校內的人工溼地為生態池或水生 池;但究其形成因素,多是透過人為的工程所興建,而且為了使池水不下滲,皆鋪設 了不透水布;再加上「生態池」是人工溼地系統中的淨化單元之一,為了避免名詞的 誤用導致意思傳達錯誤,所以本研究一律將校園內人工建造的水域統稱為校園人工溼 地。. 二、. 使用者. 本研究將使用者定義為:因任何目的而曾經造訪過師大人工溼地的民眾(含師生. 6.

(18) 與行政人員) 。其形式可以是偶然經過、曾參與相關活動或是平常活動必經範圍;所從 事的活動、造訪頻率與停留時間不拘。. 三、. 地方依附(place attachment). 地方依附主要指人與環境的情感連結。地方依附可分為兩個構面:地方依賴 (place dependence)和地方認同(place identity);地方依賴是指地方的環境與資源能 滿足個人從事某活動的需求;地方認同則是人對地方的認同感,使個人能區別出該地 方與其他地方的不同。Moore 與 Graefe(1994)認為對景點感到滿足並願意持續造訪, 即會產生地方依賴;但地方認同必須要經過持續性的造訪與長時間的參與後,才能產 生較強烈的地方認同感,所以地方依賴只需短時間就能形成,地方認同則需要較長的 時間才能形成。本研究將以地方依賴及地方認同這兩個構面來呈現地方依附的概念。.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曾造訪過師大校園人工溼地的民眾,然而不同校園人工溼地 的使用者因其背景與經驗之差異,皆會影響民眾對人工溼地的情感連結,所以本研究 結果不能推論其他校園人工溼地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另外,師大校園人工溼地是一 個開放空間,在民眾得以自由進出的情況下,缺乏詳細的使用者紀錄,因此本研究之 研究對象無法涵蓋所有曾經造訪過師大人工溼地的民眾,所以取樣方式將採非機率抽 樣來選取問卷填答者。. 7.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一、. 臺師大校園人工溼地背景. 人工溼地歷史與簡介. 臺師大永續校園計畫團隊在 2003 年底提出初步構想後,經過多次會議討論與參訪 國內傑出案例,選定理學院行政大樓及後方花園進行局部改造計畫,建設經費來源有: 教育部永續校園推廣計畫、綠廳舍暨學校改善計畫以及師大校務發展基金共 1,900 萬元, 並於 2004 年進行改造,其中硬體設施改造以「水資源循環系統」、「能源節約與再生」、 「多層次生態綠化」及「教學展示系統」為四個主軸,工程包括:「屋頂永續生活體驗 之農園(以下簡稱屋頂農園)」、「理學院行政大樓之永續教育展示區」和「淨水、親水 之生態公園改造工程(以下簡稱人工溼地)」等,人工溼地系統在 2004 年 10 月中完工, 其他工程也在 2005 年 6 月陸續完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2005;顏宛 珍,2006)。 人工溼地的污水來源是行政大樓廁所沖洗用水,其淨化系統由表層下流動溼地 (subsurface flow wetland, SSF)、自由水層流動溼地(free water surface wetland, FWS)、 景觀一池(前三者統稱一池)、景觀二池(二池)與生態池(又稱為三池)等五個淨水 單元所組成,其中,從表層下流動溼地到景觀二池底下皆鋪有 1.5mm 高密度聚乙烯不 透水布。表層下流動溼地即為人工溼地淨化單元中的沉澱池,淨化機制是讓懸浮固體 物沉降,其上放置礫石構成過濾層,可直接過濾污染物,也可藉由裡頭的微生物來分 解污染物;接著污水依序流經自由水層流動溼地、景觀一池和景觀二池,藉由過濾、 殺菌和植物吸附等作用,減低污水內的污染物成分,最後流入未鋪設不透水布的生態 池放流。. 8.

(20) 從外觀來看,表層下流動溼地、自由水層流動溼地與景觀一池屬於同一個池子, 礫石區是表層下流動溼地,而自由水層流動溼地與景觀一池外觀頗為相似,兩者則以 枕木橋來區隔。枕木橋不僅增加了景觀的多樣性,其下方更加設了紫外線殺菌燈,可 以發揮和太陽光一樣的殺菌效果,而經過殺菌的污水會流入景觀一池。顏宛珍(2006) 在師大校園人工溼地水質監測的研究中指出:自由水層流動溼地與景觀一池在植栽和 功能上相似,故在水質採樣數據上,景觀一池被列為自由水層流動溼地;而景觀一池 與二池末端有數個排水孔,水面達到一定高度後,污水就會往下一池流動,不怕污水 溢出。最後流入的生態池,若依照人工溼地建置原理來看,其功能是用以檢驗淨化後 的水質是否適合不耐污染的水生植物生存(謝蕙蓮等人,2013),所以通常種植低營養 鹽需求的水生植物,且生態池底下未鋪不透水布,可直接放流、補注地下水層,回歸 自然界水循環的歷程中。 師大人工溼地在建造的過程中,不曾砍伐庭園原有的樹木,所以人工溼地旁的龍 柏、黑松樹、柚子樹與柳樹都被保留了下來(王書貞等人,2005)。而上述的五個淨水 單元中,依其不同的淨化功能種植了不同效用的水生植物,主要有培地茅、香蒲、布 袋蓮、水芙蓉、睡蓮、水金英、粉綠狐尾藻和黃花水龍等等,隨著人工溼地開始啟用, 生物相逐漸豐富,儼然變成公館校區另一片生態綠地。 若從人工溼地的設置功能來看,師大校園人工溼地符合淨化水質和教育型兩個類 型,但由於人工溼地是師大永續校園計畫的重要成果之一,再加上師大校園是對外開 放的,附近居民或慕名而來的人可隨意參觀,故本研究也將其列為景觀遊憩型的人工 溼地。 人工溼地運作期間情況尚稱良好,進行過多次的解說與教育活動,直至 2010 年發 現行政大樓耐震度不足,並在隔(2011)年寒假拆除屋頂農園和雨水回收塔等相關設 備,人工溼地淨化水質功能暫時畫上休止符,其主要水源也從污水變為雨水,值得慶 幸的是臺北是臺灣相對多雨的地區,人工溼地尚能保持終年有水的狀態,只在少數乾 9.

(21) 旱的時節需以自來水補充池水。2012 年 7 至 9 月人工溼地景觀二池整修,移除優勢物 種並種植臺灣原生種的水生植物,此次工程也是人工溼地建造以來第一次針對池內的 物種進行大幅度的改造(人工溼地大事紀請參閱表 2-4)。. 二、. 人工溼地解說規劃、活動方案與相關研究. 師大永續校園計畫的規劃構想是運用現有的建築主體,加入永續與綠色的元素來 展現空間活化的功能,所以著重在硬體設施的改造;而軟體推行以永續校園的「推廣 教育與教學功能之發展」為主軸,分為兩個面向以及其下的子計畫,如下: 1.. 永續校園與綠色夥伴交流平台:綠色學校夥伴關係計畫、永續校園 GIS 資源 網計畫。. 2.. 環境與永續教材模組、種子教師之發展:環境與永續發展種子教師研習計畫、 中小學、大專環境與永續發展之課程發展計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永續發 展教師教育計畫。. 上述計畫涵蓋層面相當廣,與永續校園相似的概念─綠色學校─也在討論的範圍 內,為了避免失焦,本研究僅整理與人工溼地系統相關的研究報告或出版品,如表 2-1, 並逐一討論,接著分類其研究領域。. 10.

(22) 表 2- 1 人工溼地系統相關研究報告或出版品 編號. 文獻名稱. 時間.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之 環境教育暨管理規劃建議書. 2005 年. 王書貞等人. 課程 報告. 未出版;指導教 授:周儒教授.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主 題教學模組手冊. 2005 年. 王書貞等編輯群. 出版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保護中心、環 境教育研究所. 3. 永續學習生活化─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永續校園推廣計畫期末 報告 師大永續校園解說規劃手冊. 2005 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政府部會 合作計畫. 教育部環境保護 小組. 2005 年. 洪苑齡等人. 課程. 未出版;指導教. 報告. 授:周儒教授. 4. 作者. 性質. 出版者/委託或補 助機構. 5. 以人工溼地處理校園化糞池出 流水之研究. 2006 年. 顏宛珍. 碩士 論文. 國立臺灣科技大 學化學工程所. 6. 臺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人工 溼地水質監測計畫檢驗報告書. 2012 年.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 校園委 託計畫. 未出版;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 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環境化學實驗室). (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之環境教育暨管理規劃建議書 本規劃報告書為 93 學年度上學期修習環教所周儒老師開設的環境教育系統規 劃課程的同學所規劃,藉由永續校園進行的改造工程,將行政大樓與人工溼地發展 成為一個「永續校園展示與教學的示範中心」。該規劃書首先針對環境教育基地進 行 SWOT 分析,並整理出教育示範中心、生態溼地與屋頂農園等軟硬體的經營管 理方案,並透過現有的硬體設備,建議發展出六個環境教育方案,每個環境教育方 案的目的與功能都不同,接受課程的對象從各級學校老師、種子教師、師資培育生 到建築、景觀設計或營建工程等專業人員以及一般民眾等等,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 最後是示範中心的經營管理,基地管理維護、人力統籌與分配以及物力資源等規劃 都列在其中。該規劃書在預期成果與建議中,將規劃的工作分為立即可行性之建議 與未來中長期建議,期待透過短程與中長期的工作規劃,一步步建立永續校園展示 與教學的示範中心。 11.

(23) (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主題教學模組手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保護中心(今環境安全衛生中心)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共 同合作發展出此教學模組手冊,以臺師大永續校園為教學場域,搭配設置於行政大 樓與人工溼地的八面解說牌,主要提供給國小高年級至國中二年級班級教師使用, 期望引導學生探索與認識師大永續校園場域以及永續發展的精神、內涵,並能進一 步在生活中落實永續發展概念。該教學模組以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之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為主,配合語文、綜合活動等領域進行規劃,規劃了四套模組課程,其中與 人工溼地相關的課程就有三套,分別是:「超級變變變─污水變清水」、「我家有個 屋頂農園」以及「永續校園規劃師就是你」。 「超級變變變─污水變清水」教學模組說明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人工溼地 淨化生活污水,希望讓參與的學生能深入瞭解水循環系統並珍惜水資源。「我家有 個屋頂農園」教學模組其內容與場域以屋頂農園為主,但其中一個單元談到生活污 水及廢棄物的流向,有利於學生瞭解人工溼地的功能與重要性。「永續校園規劃師 就是你」教學模組以規劃者的角度出發,學習永續校園的概念,比較行政大樓與人 工溼地改造前後的變化,期待能增進學生對校園永續與否的辨識能力。 (三) 永續學習生活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推廣計畫期末報告 人工溼地完工後,臺師大環教所為了有效利用硬體設備與生態環境,並發揮永 續校園精神,遂向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提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推廣計 畫」,進行師大師生解說訓練、永續環境學習方案和推廣講座等軟體活動的推行工 作,期待師大分部師生及附近社區居民能深入瞭解永續環境、生態都市的精神,為 營造永續的環境而努力。 實際執行的工作有:永續校園第一期志工培訓、永續校園模組示範教學以及社 區的校園導覽。第一期培訓了師大教授 1 位、社區人士 5 位和學生 9 位共 15 位志 12.

(24) 工,結業時也由志工們各選擇一個主題,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實際進行 20 分鐘 解說活動。永續校園模組示範教學則是為了辦理附近地區國小學生戶外教學環境教 育活動,利用已規劃好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主題教學模組手冊》中「超 級變變變─污水變清水」和「我家有個屋頂農園」課程實際進行操作。社區的校園 導覽結合環教所義賣活動,由永續校園志工擔任解說員為參與的師生和民眾進行解 說。 該報告書的結論與建議有:志工的培訓或服勤時間可安排在假日,志工的解說 演練應增加;教學模組的示範教學可先推廣至國中小老師,並加強場地管理與訂定 借用辦法,未來可收取合理費用以提供場地的經營和人員管理;為推廣永續校園經 驗,應提供合適的解說導覽與資訊,而社區活動應朝常態性方向發展以增進校園與 社區的聯繫。 (四) 師大永續校園解說規劃手冊 臺師大永續校園計畫工程完成後,環境教育研究所學生自發組成永續校園小組 (ECO 校園小組前身),並透過環境解說課程的機會將永續校園解說資料彙集、編 輯成一本手冊,有利於未來學弟妹或有志於當永續校園志工的民眾參考,以累積解 說知識與相關技能。該手冊分為八個解說據點,並詳列各解說地點的主旨,如表 2-2。該手冊內容豐富,不僅在永續校園相關概念、設備和知識等背景資料整理得 十分妥善,各據點的解說主旨、活動目標、概念和重點都有詳細的說明,甚至不同 的解說模式也都有建議搭配的解說工具,是相當淺顯易懂的規劃手冊。. 13.

(25) 表 2- 2 解說據點與次主旨 據點 編號. 據點名稱. 解說次主旨. 1. 分部行政大樓 前空地. 永續的生活是為了留給後代一個好環境,維持資源永久的使 用,停止對環境造成的負擔,永續校園則是一個示範。. 2. 人工溼地第二 池平台. 人工溼地利用自然的方式,淨化了我們生活的污水. 3. 人工溼地第一 池平台. 人工溼地並非一處水潭,而是充滿生機的小小生態系,就好比 一座污水處理廠。. 雨水收集塔解 說牌. 都市中的迷你水庫,使雨水達到充分的利用,減輕地球負擔。. 5. 人工溼地落葉 堆肥箱. 落葉堆肥真神奇,化做沃土續生命!. 6. 屋頂農園. 屋頂農園把生態、生產和生活變成可持續性的循環,提供了一 個在城市裡自給自足生活方式的可能做法。. 7. 乾溼分離廁所. 人與自然的另類連結-解放之餘,也順手作環保。. 8. 再生能源設備. 再生能源的永續利用,環保生活在這裡實踐。. 4. 資料來源:洪苑齡等人(2005)。師大永續校園解說規劃手冊(頁 2)。未出版。. (五) 以人工溼地處理校園化糞池出流水之研究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研究生顏宛珍以人工溼地為研究場域,進行 校園化糞池出流水之分析,為了長期監測以探討溼地去除污染物的效能,操作時間 長達一年半,從 2005 年 1 月至 2006 年 5 月,共計有四個採樣點:化糞池出流水、 SSF 出流水、景觀一池出口以及景觀二池出口。整體而言,由於水力滯留時間較長, 人工溼地有充裕的時間去除污染物,所以在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懸浮 固體、正磷酸鹽、大腸桿菌群和糞生大腸桿菌群的平均去除效果上,皆比以往文獻 有較高的去除效果,但當污水的平均流量提高時,去除率會有部分下降。此外,研 究也提及人工溼地水生植物的採收也會增加植物對營養鹽的吸收,顯示定期清理人 工溼地的必要。. 14.

(26) (六) 臺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人工溼地水質監測計畫檢驗報告書 該報告書調查重點在於 2012 年人工溼地整修前、後共四次採樣與分析,以瞭 解人工溼地內水質的變化情形並給予建議,將可作為環教所師生們未來在經營維護 上的參考。該報告四點建議如下:1. 應規劃施作水生植物生長週期性之水質監測, 並同時記錄水生植物生長情形,以進一步瞭解水生植物對水質淨化之間的關係;2. 建議針對緊鄰溼地周圍之榕樹群規劃落葉清除安排作業,以降低榕樹落葉腐植酸隨 雨水溶解進入溼地水域內;3. 建議針對溼地水域之底層土壤作相關性營養鹽試驗 分析,包括有機質分析、總氮分析、有效磷分析等,以瞭解人工溼地內水中營養鹽 來源情形;4. 建議可以將溼地水域內水生植物特色與緊鄰榕樹群落環境結合環境 教育課程,將有利於樹教育與溼地教育之推廣。. 套用前述臺灣校園人工溼地的四大研究領域,分別將師大人工溼地相關的研究與 出版品分門別類,整理如表 2-3,可以發現以往的研究領域多為水質淨化、整體規劃與 營運管理以及教育方案,雖然缺少生態調查方面的研究,但師大生物科學系位於公館 校區,時常利用人工溼地及其生態系做調查研究,也將部分植物編碼進行觀察,因此 可將之視為人工溼地的生態調查研究。如同其他的校園人工溼地,以師大校園人工溼 地為研究場域而發展出來的研究不少,卻仍舊缺少了人工溼地與民眾情感連結的相關 研究,由《永續學習生活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推廣計畫期末報告》可以得 知學校師生、行政人員與社區民眾透過參與環教所舉辦的活動而認識人工溼地,加上 師大校園是開放空間,相信即使不透過環教所而自行參觀或認識師大人工溼地的民眾 也大有人在,因此研究人工溼地與民眾的情感連結有其必要性。. 15.

(27) 表 2-3 人工溼地系統相關研究報告或出版品領域分類表 編號. 文獻名稱. 研究領域 水質 淨化.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之環境教育暨管理 規劃建議書.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主題教學模組手冊. 3. 永續學習生活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校園 推廣計畫期末報告. 4. 師大永續校園解說規劃手冊. 5. 以人工溼地處理校園化糞池出流水之研究. ●. 6. 臺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人工溼地水質監測計 畫檢驗報告書. ●. 三、. 整體規劃與 營運管理. 生態 調查. 教育 方案. ● ● ● ●. 永續校園小組與人工溼地的經營管理. 依照永續校園概念而建立的人工溼地與屋頂農園,完工後成為校內推行環境教育 的場域,為此,環教所師生組成永續校園小組,將既有公館校區校園環境資源結合, 以行政大樓屋頂農園和人工溼地為主要場域,為民眾與師大師生提供環境教育和解說 服務等活動。永續校園小組成立之後,接待來自各國與各界的個人和團體,提供了無 數次的導覽解說服務。 由於人工溼地是人為建造之水域,因此缺少自然的循環機制,需透過人為的力量 來維繫和維護人工溼地的環境,為求能永續經營,永續校園小組不定期清理人工溼地 之水生植物,以維持適合生物生存之環境。2011 年寒假拆除屋頂農園後,永續校園小 組也暫停人工溼地的導覽解說服務。屋頂農園拆除使得永續校園小組開始思考未來的 方向,碩果僅存的人工溼地仍舊是一個可以進行環境教育的場域,小組成員認為人工 溼地占地雖小,但豐富的動植物、昆蟲以及蘊含在其中的生態原理值得廣為人知,於 是取「Ecology(生態環境)」的前三個字母「ECO」,作為「Education(教育)」、 「Connection(連結)」與「Opportunity(機會)」這三個英文單字的縮寫,並成為小組 16.

(28) 的新名稱,永續校園小組正式改名為 ECO 校園小組(簡稱 ECO 小組),ECO 除了能傳 達出小組的宗旨,也讓環教所學生能在這塊場域繼續學以致用,透過環境教育創造人 與自然連結的機會。 表 2-4 師大校園人工溼地大事紀 年份. 月份. 事件. 2003 年. 12 月. 臺師大永續校園計畫團隊第一次討論會議,確定功能與定位. 2004 年. 2月. 計畫團隊參訪臺南成大建築系、二行及灣裡社區,以瞭解人工溼地 淨化水質之經驗 永續校園工程開始. 10 月. 人工溼地系統完工 永續校園小組成立. 2005 年. 1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研究生開始執行水質監測與採樣分析. 6月. 永續校園工程完工. 2006 年. 5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水質監測與採樣分析工作結束. 2011 年. 2月. 屋頂農園拆除,人工溼地無污水注入. 9月. 永續校園小組改名為 ECO 校園小組. 6月. 臺大環境化學實驗室水質監測工作開始. 2012 年. 人工溼地景觀二池整修,移除外來種,種植臺灣原生種水生植物 9月. 景觀二池重新開放. 12 月. 臺大環境化學實驗室水質監測工作結束. 17.

(29) 第二節 一、. 地方依附內涵. 地方依附研究的演變. 地方依附源於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係指個人與居住環境之間的正向情感連結,例 如家或房屋,依不同特徵而分成無強烈感受、個人化依附(personalized attachment)、 延伸(extension)和具體化(embodiment)等四種不同的依附程度,且連結會隨著時 間而增強(McAndrew, 1993/危芷芬譯,1995)。後來逐漸將依附的空間擴大到鄰里 (neighborhood)或地方(place)等,用來表示個人與特定環境的連結關係(Bell, Greene, Fisher & Baum, 1996/聶筱秋、胡中凡、唐筱雯、葉冠伶譯,2003)。 1980 年代以後休閒遊憩研究者將地方依附應用於休閒研究領域,用以探討遊憩者 對遊憩地點的依附情感與行為(潘淑蘭、吳忠宏、周儒,2008;曹勝雄、孫君儀, 2009)。當遊客初次到達某個遊憩地時通常都會注意該地的遊憩功能,體驗後若發現該 地符合自己的期待,就會有持續接近該遊憩地點的需求,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對該地產 生感情,這樣的現象稱為地方依附(曹勝雄、孫君儀,2009)。地方依附跨領域使用後, 其研究者延續環境心理學之研究方法,將地方依附當作依變項或自變項,多採用實證 設計,以量化方式的數據資料來呈現相關結果。 李英弘與林朝欽(1997)指出地方依附與其相關名詞在遊憩資源經營管理、景觀 設計以及觀光發展中受到重視,再加上當時正值推展社區總體營造觀念之際,有必要 澄清概念以避免名詞定義的混淆,由此可知臺灣也不乏地方依附的研究。若以博碩士 論文為例,根據林嘉男與許毅璿(2007)的整理,在 2007 年前共有 15 篇論文以地方 依附為研究主題,分別應用在景觀、建築、自然資源管理、環境教育、觀光遊憩和休 閒事業等研究領域上。上述 15 篇文獻多探究心理層面和實體環境層面的議題,因此未 來可多朝結合社會層面之議題來探究。. 18.

(30) 二、. 地方依附的定義. 地方依附可用來解釋人與環境連結的關係,其中,環境可區分為:實體環境 (physical environment)、社會環境(social environment)與心理環境(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三個成份,實體環境包含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以及空間或區位上的實質 環境;社會環境則包含社會網絡、社會性連結、社會支援系統與社會凝聚力等;蔡文 川(1991)指出人與環境交互影響後,人們將會賦予環境特殊的意義,此意義可以看 成是人與環境的連結,也就是第三種環境──心理環境。因此地方依附所談的「地方」 就是由前述的三種環境所組成(林嘉男、許毅璿,2007)。 由於人與環境不可分割,當個人與環境產生關聯就會使得該地方對個人來說變得 有意義,因此,地方對於個人而言是有價值且深具意義的,加上個人給予該地方正面 評價時,就會產生對地方的依附。Riley(1992)將依附定義為人們和景觀(landscape) 的情感關係,超越了認知、偏好(preference)或評價。Moore 與 Graefe(1994)將地 方依附定義為個人對於特殊地點的認同與評價。此外,地方依附也可視為個人對特殊 地點擁有歸屬感,個人能感覺到自己與地方的結合程度、對於環境的情緒以及地方對 個人所象徵的意義(Williams, Patterson, Roggenbuck & Watson, 1992)。李英弘與林朝欽 (1997)指出地方依附是一種行為,當個人對地方強烈認同並將自己納入環境內部時, 依附的行為就有可能建立。綜上所述,地方依附是個人先對地方產生情感上的歸屬, 這樣正面的情感意義才促使個人對地方產生依附的行為(Gibbons & Ruddell, 1995)。 過去的研究將地方依附分為兩個構面:地方依賴(place dependence)和地方認同 (place identity;Williams et al.,1992;Moore & Graefe,1994;李英弘、林朝欽,1997)。 地方依賴是指地方或環境資源能滿足個人從事某活動的需求(Williams et al.,1992),所 以個人對地方有特別的需求或目的時,就會發展出地方性的依賴心理;地方認同則是 人經過時間的影響,逐漸發展出了對地方的特殊情感,例如認同感、依附感或歸屬感,. 19.

(31) 而使個人能區別出該地方與其他地方之不同,並願意持續與地方產生正面的關聯性。 Moore 與 Graefe(1994)認為對景點感到滿足並願意持續造訪,即會產生地方依賴; 但地方認同必須要經過持續性的造訪與長時間的參與後,才能產生較強烈的地方認同 感,所以地方依賴只需短時間就能形成,地方認同則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形成(曹勝 雄、孫君儀,2009)。由此可知地方依賴是因為地方的獨特性和功能性價值而產生的依 附,屬於(活動)功能性導向,若時常造訪,短時間內地方依賴就會形成;地方認同 是心理感受,是經過一段時間經歷的過程而產生情感上對地方的依附,屬於情感導向, 透過持續地造訪認同感就會加強。. 三、. 相似名詞之比較. 地方感的概念與地方依附非常相似,蔡文川(2009)給予地方感一個簡單的定義: 對一個空間的感情及記憶。地方感除了可用來解釋人與環境連結的關係,也可能是種 感受(feeling)、信念(belief)、態度(attitude)、行為(behavior)、思維模式(ways of thinking)與生活型態(lifestyle),所以地方感的定義較地方依附廣泛。由於地方感與 地方依附皆關注實體環境、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所組成的環境(地方),在林嘉男與許 毅璿(2007)整理前人的研究與定義發現:有些研究將地方依附列為地方感之下的組 成要項(sub-variables)之一,其組成關係如圖 2-1。. 圖 2- 1 地方感與地方依附組成關係圖 註:長方形為地方的「組成結構」;圓弧方型為探討的兩個概念。 資料來源:林嘉男、許毅璿(2007) 。人與環境關係之論述:釐清“地方感”、“地方依 20.

(32) 附”與“社區依附”在環境研究上的角色。環境教育研究,5(1),59。. 若從研究領域來看,地方感源自人文主義地理學的研究,利基於現象學和存在主 義,強調人們對地方的主觀感受與詮釋,因此較適合透過質性研究,以訪談的方式深 入探討人對於環境的主觀和抽象感受。地方依附因為源自環境心理學,以實證主義為 基礎背景,故以往的研究多採用量化設計,以客觀的角度蒐集個人主觀的資料後,透 過實證程序對地方依附進行解釋。此外,地方感強調現象詮釋,地方依附著重心理現 象的實證(林嘉男、許毅璿,2007)。地方依附和地方感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仍可透 過文獻發現兩者的差異,茲將地方依附與地方感的比較整理如下表: 表 2-5 地方依附與地方感之比較 地方依附. 地方感. 學科範疇. 環境心理學. 人文主義地理學. 基礎背景. 實證主義. 現象學與存在主義. 概念. 是一種行為. 是一種感覺結構(態度). 研究場域 適合研究一些具有功能性的地方, 例如美術館、公園等. 適合研究能滿足個人所有生活所需的 地方,例如鄉村、社區等. 研究方法 持相對客觀的立場,所以研究方法 多採用量化研究,例如使用量表. 著重人類對環境的主觀詮釋,所以研 究方法多採用質化研究,對少數人進 行個案訪談. 研究者與 適合對研究區已經很瞭解的研究 研究工具 者,因此問卷多採封閉式問卷. 適合對於研究區不太熟悉的研究者, 因此問卷多採半開放式放問卷. 必須將抽象概念變成一道道題目, 用量表呈現給受訪者填寫,所以訪 研究限制 談的問題較難深入,因此對研究者 來說,得先擬出題目,比較難在一. 若找不到適合的訪談對象或是深度訪 談技巧不高,訪問到的內容不多. 個研究區內挖掘出新的議題,僅能 用問卷所得數據驗證原先的假設. 師大校園人工溼地屬於有功能性的研究場域,為了瞭解使用者對人工溼地的情感 連結,本研究希望能客觀地蒐集使用者的情感資訊,所以根據表 2-5 可得知以量化研 21.

(33) 究為主的地方依附最符合本研究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選擇以地方依附為調查概念,希 望能客觀收集使用者主觀的情感與行為等資訊。. 四、. 地方依附的重要性. (一) 影響負責任環境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B) 環境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民眾擁有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的認知與技能,並建立環 境行動經驗,使之成為具備環境素養之公民,以維護生活和環境品質;而環境素養 的概念則包含了認知、情意、技能與行為領域,其中,行為領域的環境素養就是環 境行動(又稱負責任環境行為、環保行動或環保行為)。Hungerford 與 Volk(1990) 認為應透過環境教育培養民眾環境行動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由此可知採取環境 行動(負責任環境行為)與否是具備環境素養的重要指標之一。 Vaske 與 Kobrin(2001)探討個人對於在地自然資源的依附是否會影響負責任 環境行為,結果顯示地方依附構面之一的地方認同與負責任環境行為之間相關係數 達 0.63,顯示地方依附較強的個人會有負責任環境行為。若從休閒遊憩的角度來看, Kaltenborn 與 Williams(2002)發現遊客能夠運用地方依附的力量將地方資源妥善 管理及維護,以提供永續使用。林裕強(2006)研究陽明山國家公園二子坪步道的 遊客發現:地方依附程度高的遊客有較高程度的負責任環境行為;曹勝雄與孫君儀 (2009)調查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上的登山客對步道的依附原因和影響,用以建構 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其研究證實了地方依附會正向且顯著地影響負責任環境行 為,並且有遊客會採取法律行動以遏止環境的破壞。 由於環境行動(負責任環境行為)可再細分成:生態管理行動、消費者行動、 說服行動、政治行動與法律行動等六種行動(Hungerford & Volk, 1990)。許世璋 (2001)認為臺灣人所採取的負責任環境行為,以生態管理與個人消費者行動為主,. 22.

(34) 很少行使屬於公民行動層次的政治行動與法律行動來保護環境,但透過前段的研究 顯示,地方依附不僅與負責任環境行為有關連,擁有較強烈地方依附的個人也會採 取較少使用的法律行動以保護環境。 另外,以臺灣離島觀光聖地澎湖為例,黃洛敏(2011)的研究顯示澎湖觀光客 對島嶼旅遊之地方依附程度愈強烈,愈會表現出負責任環境行為;吳珮慈(2011) 則指出澎湖水肺潛水者的地方依附會正向影響其環境行為,顯示不管地方場域屬於 陸域的觀光景點或水域的潛水環境,只要個人對該地產生地方依附就會表現出負責 任環境行為。 (二) 改善管理效能 休閒遊憩領域研究者多利用地方依附探討遊客對遊憩場所的忠誠度、負責任環 境行為和滿意度等,由於忠誠度和滿意度攸關遊客再訪與否,因此研究結果與建議 皆能提供經營管理單位作為參考依據。例如曾秉希、王正平、鍾任琴(2003)研究 臺中市梅川親水公園的建議中指出:管理單位應透過都市河川水質改善、親水活動 的導入與空間的營造並配合地方文化和產業特色,以增進居民與都市河川之互動, 提升地方依附。林裕強(2006)則建議陽明山國家公園應將二子坪步道的遊客鎖定 在生態旅遊者或強化遊客的地方依附,以減輕景點資源的乘載壓力。曹勝雄與孫君 儀(2009)認為相關單位應好好經營、規劃與維護臺北市內的郊山,以期能分散造 訪陽明山的遊客數,減輕陽明山的遊憩承載量。戴有德、黃文雄、李海清與陳冠仰 (2012)以潛水環境為研究場域,他們建議政府考量水的品質、水下自然地質所構 成的環境,並加強維護生物多樣性及公權力的執行;另一方面潛水業者應思考完善 的行程規劃,從政府和業者雙管齊下的努力,可以使遊客心裡充滿美好回憶與提高 地方依附。 地方依附研究也能有利於志工的管理。根據潘淑蘭等人(2008)以國立自然科. 23.

(35) 學博物館志工的研究中指出:應加強解說志工的活動涉入和地方依附,為志工規劃 不同的活動、讓志工發揮自我專長以及增加志工榮譽感均能夠提高志工滿意度。林 慧年(2005)則建議管理單位可朝強化志工的活動涉入而努力,以提高志工的地方 依附。由於志工管理(Volunteers Management)是指為了讓管理單位有更好的服務 品質,因此需要一套管理志工的制度,協助志工在困境、挫折中給予指導和鼓勵等 工作也都包含在內(江明修,2003)。所以由上述可知志工的服務品質連帶地會影 響整體的服務品質,因此探討地方依附的研究有利於相關單位整體的營運和志工管 理。. 24.

(36) 第三節 一、. 滿意度相關研究. 滿意度定義與內涵. 滿意度是個人經過探索或體驗後的心理情感狀態,當個人受社會、心理狀況(心 情、性格、需求)以及外在因素(氣候、社會團體的互動)影響,而形成了一種態度 或意向(Baker & Crompton, 2000;蔡耀輝、蔡榮哲,2006)。滿意度也是用來測量人們 對產品、工作、生活品質、社區或戶外遊憩品質等方面之看法的研究工具,是一項非 常有用的行為衡量指標(侯錦雄、姚靜婉,1997),常用的滿意度則有:工作滿意度、 顧客滿意度、休閒滿意度和遊客滿意度。師大人工溼地屬於教育型及景觀遊憩型之功 能型溼地,若將使用者造訪人工溼地之行為視為遊客之遊憩行為,瞭解遊客滿意度就 能呼應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瞭解使用者對於師大校園人工溼地現況的滿意度。此外, 林晏州、陳惠美和顏家芝(1997)認為遊憩需求是一種心理狀況,不容易直接測量, 所以滿意度常用來檢驗是否滿足使用者的遊憩需求。在此本研究將欲探討之滿意度界 定為遊客滿意度,並從休閒遊憩的角度來看使用者對師大人工溼地之滿意度,以瞭解 使用者的滿意度現況,也期待能提高臺師大人工溼地的遊憩品質。 Dorfman 在 1979 年的研究中指出滿意度是遊客個人對於活動與體驗的主觀評價, 受到遊憩過程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林淑晴(1988)認為人們因為自己的生、心 理需求和經驗,會形成遊憩動機和期望,這樣的動機和期望是否能夠符合自己參與遊 憩活動後所獲得體驗,就稱為滿意程度;換言之,遊客在遊憩後整體的心理感受就稱 為滿意度(陳水源,1988)。Baker 與 Crompton(2000)認為滿意度就是遊客個人的真 實經驗,是個人與目的地互動之後所產生的心理感覺。侯錦雄(1990)將滿意度分成 整體滿意度和分項滿意度,分項滿意度是指遊憩活動各屬性的滿意度,可細分為環境 滿意、活動滿意及管理滿意三個方面,整體滿意度則是衡量遊客對遊憩活動的整體使 用結果,是整體性的評估。所以可知滿意度至少分成環境、活動與管理三個構面。 25.

(37) 再從遊憩領域的角度來看,遊憩場域所營造出來的遊憩環境包含了多種性質的環 境屬性,有自然環境、遊客之間互動的社會環境以及透過規劃而提供給遊客的經營管 理性質的環境。劉毓妮與林晏州(1993)整理國外文獻,將環境屬性分成:實質環境 屬性、社會環境屬性、經營管理以及活動屬性四大類,戴有德等人(2012)將場域內 的設施併入活動屬性裡,是為活動設施屬性。上述的實質環境屬性、經營管理以及活 動設施屬性分類可以對應到前述的環境、管理和活動等三個滿意度構面,再加上探討 與人互動的社會環境屬性,幾乎將遊憩場域的場所特性含括在內,因此研究者認為可 將實質環境滿意度、社會環境滿意度、經營管理滿意度和活動設施滿意度作為本研究 之滿意度的四個構面。 由於實質環境原是探討自然環境資源,但校園人工溼地是一人為營造的場域,雖 然不屬於自然環境,但在建造時仍力求外觀與營造的生態接近天然的溼地;再加上劉 毓妮與林晏州(1993)也指出經營者為了達到某種目標,會透過某些方法直接或間接 影響環境的條件,因此本研究將人工溼地現存的環境,而且是接近自然感覺的人為環 境視為實質環境屬性。本研究之滿意度構面定義如下: 1.. 實質環境滿意度(physical setting attributes):使用者對人工溼地現有環境的滿 意程度。. 2.. 社會環境滿意度(social setting attributes):使用者對於人工溼地所能進行的活 動或者使用者與環教所師生所產生的社會互動關係所感到的滿意程度。. 3.. 經營管理滿意度(managerial setting attributes):使用者對師大公館校區總務組、 環教所與 ECO 小組的經營方式以及管理現況所感到的滿意程度。. 4.. 活動設施滿意度(activity facilities attributes):是指使用者對於人工溼地內公 共設施和解說設施所感到的滿意程度。. 26.

(38) 二、. 影響滿意度的因素. 遊客擁有的社會經濟條件,在不同的文化影響下,產生多樣的態度、偏好及動機, 並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他們對滿意度及品質的知覺,影響滿意度的因素有:環境特質、 個人遊憩目標達成、活動的評價和品質或者其他個人特質的差異等(侯錦雄,1990; 侯錦雄、姚靜婉,1997)。 侯錦雄和姚靜婉(1997)的研究顯示年齡越低的公園使用者對公園的滿意度越低; 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及研究所以上者滿意度較低;職業為農漁牧、工及學生的使用者 滿意度也較低,甚至居住在不同區域的居民滿意度也有不同,例如居住地越鄰近公園 之居民滿意度越高;公園使用頻率較高者的整體滿意度和各項滿意度均較高。吳忠宏、 黃宗成與邱廷亮在 2004 年研究玉山國家公園的報告中指出:國家公園內的服務設施與 滿意度呈現正相關。上述研究顯示個人背景、使用者經驗與參與程度皆有可能影響滿 意度之高低,尤其在鄰近住家之公園所做的調查更是明顯,由此可知因為地緣關係, 師大人工溼地與師大師生、師大行政人員以及社區居民之關係就如同鄰里公園與社區 居民之關係,因此上述之背景因素皆可做為分析滿意度差異之變項。 除了個人背景變項與使用經驗會影響滿意度之外,一些研究則顯示地方依附與滿 意度有正向關係,也能用來預測滿意度。以遊客的角度來看,鄭勵君、李海清與邱金 松(2007)的研究指出墾丁海域潛水者的地方依附與環境屬性滿意度有顯著相關,地 方依賴與社會環境屬性滿意度有顯著相關;Hwang、 Lee 與 Chen(2005)調查五座臺 灣國家公園遊客的研究發現:遊客的地方依附會透過遊客涉入程度正向影響滿意度; 潘淑蘭等人(2008)也指出科博館解說志工的地方依附會影響其滿意度。根據前述, 遊客對地方產生依附後,滿意度也隨之提高,因此本研究假設地方依附與滿意度呈現 正相關,且地方依附能預測滿意度,所以本研究將分析使用者地方依附與滿意度之間 的關係,也會探討使用者背景與使用者經驗在地方依附和滿意度上是否具有差異。.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the geometric design of curvic couplings and their formate grinding wheel selection, and discuss the geometric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Methodologies used in this study comprise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questionnaires, which investigate customers’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service

This paper uses learning motivation, educational service quality,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s scheme and uses one pr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