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資優教育課程

資優學生的記憶力強、學習反應快、抽象思考及語文表達能力加、富 好奇心與想像力、偏好複雜與挑戰性的作業,因此一般的學校課程,往往 無法符合其個別化需求,因此資優學生需要適性的量身訂做的特殊課程。

資優學生的教育,其重點在於提供區分性的課程(王振德,2000)。

資優課程的基本設計原則,在於提供的學習經驗必須在質的方面有別 於一般普通課程,另一方面資優課程必須能顧及資優學生的獨特性,亦即 資優學生在需求、學習型態、認知型態與學習動機上與眾不同,因此他們 需要個別化的教材與課程,是以資優課程設計必須要考量到學生以上的特 質(毛連塭,1989)。Maker(1982)對於資優課程設計模式有以下見解,他 認為課程設計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自我特質,並且在設計原則上必須涵蓋課 程內容、歷程、結果和環境的調整。Kaplan(1979)提出以下原則為資優 課程設計做為參考:

一、 課程內容宜側重廣泛的主題與問題。

二、 任何領域的研究都必須由不同角度去探討之。

三、 綜合性的經驗是必須的。

四、 必須要加強學生自我引導研究、研究技能和思考技能。

五、 鼓勵學生新觀念與新作品的發展。

六、 任何教學活動應增進學生認知並且能善用自己的能力。

七、 訓練學生成為一位自我引導者。

八、 能夠欣賞他人和自己相似與不同點。

九、 教學評量應涵蓋標準化評量與自陳性評量。

綜合上述,學校中普通課程並非完全被排除在資優教育課程之中,資

優教育者必須更加清楚學生在該發展階段的需求,亦即不同型態的學生之 學習內容,其實在課程上是有所重疊(見圖 2-12),而資優生的課程調整 必須建立在一般正規課程之上,換言之,資優學生必須精熟學科領域內的 基本知識後,才能繼續在更高層次的教材內容上發揮,唯有如此,資優生 在高層次的認知歷程裡,才能有足夠的能力去建構自我認知與智能。

圖 2-12:課程調整模式(Van Tassel-Baska,蘇柏旭、陳偉仁 譯,2003,頁 85)

貳、 資優教育課程的焦點 一、 資優課程設計模式

資優課程的研究中,有三種不同的課程設計模式,常被教學者與課 程設計者拿來作為資優課程設計的參考。研究證實,這些課程設計模 式對於資優學生的在不同發展階段,以及在不同領域上的學習是有效 果的。

(一) 內容模式(the content model)

內容模式強調學習事先選定探究領域理的技能與概念的重要 性,鼓勵資優學生儘可能的快速的通過內容領域。典型的內容模 式,乃是讓學生提早精熟學習,他通常是指比一般同儕提早一年 精熟更高級的技能與概念。此種課程設計模式使用學校課程中現

符合所有學習

者的核心課程

符合資優生的課 程、技巧、知識 符合普通生的課

程、技巧、知識

有的教材與內容,因此就經濟效應來說是積極且正面。此一模式 能夠兼顧到不同學生群體對於學習速度的差異,且能讓學習能力 較強的學生提早進入高層次的傳統課程,若僅是這樣的作法仍然 不適於資優學生,因為若只加速課程進行與精熟是缺乏缺乏挑戰 性(Keating,1976;Benbow & Stanley,1983;Van Tesssal-Baska,

1992)。

持平而論,教師如果要將內容模式成功的在教學上的應用,

必須之對其所授課的學科內容加以修改。這種濃縮的歷程需要對 於課程進行兩項修正:一、讓學生依照其能力與一致的速度通過 技能領域;二、透過測驗精熟程度、確認學生能力可以提升到發 展階段指定作業、以及瞭解如何使用各種基本技能轉化為高層次 技能群組的作法,讓精熟學習時間節省下來,並且讓學生得到更 有效率和挑戰的學習經驗。

(二) 歷程/產品模式(the process/product model)

歷程/產品模式非常重視可以讓學生發展出高品質的研究技 能之學習,不論是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此模式乃是一種高度 合作的模式,需要有「教師實務工作者-學生」作為互動小組,以 進行特定主題研究。諮商與獨立工作乃是主要的教學方式。若選 定的主題能夠符合學生的需求,則學生對於學習歷程的瞭解便可 以大幅提昇(Barrows,1985)。

本模式主要強調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讓學生 接觸實務工作者。此外注重問題的學習本位學習,讓學生根據已 知、須知的典範去執行學習任務,如此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 習得必備知識(Barrows,1985)。採用歷程/產品模式與內容模式 不同點在於,課程內容乃是次要的,技能習得才是課程所要呈現 的「內容」。他的焦點在於深入探討所選定的主題,而非密集快速

的精熟某一領域內容。

(三) 概念模式(the epistemological model)

概念模式強調資優學生對於知識體系的理解,而非知識元素的 學習。課程設計主要在引導學生學習主要的理念、原理原則並綜 合、內化余學生的知識基模當中。教師主要採取問答法,鼓勵學 生辯論與討論,從而發展學生以審美的角度來欣賞知識體系主要 理念與原理原則(毛連塭,1995)。

概念模式能令學習者理解理念間的各種相互關係,因此對於資 優生的學習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毛連塭,1995)。本課程模式相當 重視各種概念形式與內容間的相互關係,這種相互關係的理解往 往不是在一種科目或是傳統的分科教學中可以獲得。此外資優學 生可以由理念的討論產生欣賞知識的情感,從藝術心中產生審美 態度,從人類學的研究中產生自我認同感,換言之認知與情意的 融合,亦是本課程模式的重點議題(Van Tessal-Baska,1981)。

許 多 資 優 課 程 學 者 如 Maker(1982) 的 統 整 學 習 課 程 ; Tannenbaum ( 1983 ) 的 充 實 矩 陣 模 式 ; Van Tessal-Baska 、 Gallagher、Sher 及 Bailey(1992)的應用綜合課程模式都屬於 此模式,重視各學科間的類推與科際整合研討。

二、 資優課程哲學與目標

Eisner 和 Vallance(1974)曾經歸納有助於資優教育工作者思考 課程的概念。事實上每一種資優課程都有其概念源頭,指出其主要的 哲學導向。以下就上述兩位學者提出的概念加以闡述,有關資優課程 哲學理論之基礎。

(一) 課程及認知歷程發展

此種資優課程導向把重心放在發展學生的歷程技能上,教

材依據告層次的思考技能來組織。由於其源自感官心理學,因 此主張以內容獨立模式來建構課程。運用認知技能乃是所有學 習活動的核心,這種觀點假定學生習得認知技能後,便可以遷 移類化,並應用於任何學習情境中,並且可提升其能力水平。

許多抽離式的資優方案都是屬於此類型的哲學導向,其強 調批判思考、創造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將其當作是課程實體,

把這些歷程技能視為內容向度。許多研究指出,如果能在課程 內容中提供足夠的機會運用認知技能,則此一導向會獲得許多 支持(Perkins & Saloman,1989)。

(二) 課程即科技

此亦屬歷程導向的課程觀點,但是把課程組織的重點放在 學生的輸出及輸入上。這一種導向非常側重可以測量的結果以 陳述行為或表現目標,如此便可用測驗來判斷教育的成就與進 步。學習者的成果是根據個別狀態作為進度依據,並藉此檢驗 是否偏離課程方向的核心。其課程標準係以「明確的、教導的、

可以測驗的」三者為其基本假定。這種觀點認為,只要學校採 用其整體學習系統,則其課程的效果與效率都是可以實現的。

(三) 課程即個人

這種導向提倡兒童中心模式,主張有價質的課程經驗應能 切合兒童的個別化需求,並由學生對某一個特定領域的興趣來 主導課程。這種課程以符合學生個別興趣,並在個人理解層次 上提供完整經驗。以下幾個課程模式都是屬於此種課程導向:

Renzulli(1977)、Feldhusen 和 Kolloff(1978)、Betts(1991)

和 Treffinger(1986)等都因強調自主學習,而偏向此一導向。

學生因從事和和自己興趣主題的課程與學習,因而負擔起學習 成效的責任,此即構成這種課程的經驗核心。

(四) 課程及社會重整

這種課程觀點認為教育機構設置的目的,在於作為社會變 遷的中介者,課程內容架構應於社會與文化的範疇之內。其屬 選定的主題皆是為了促進學生身處環境所需的公共行動方案,

並促成個別和集體的社會責任。在此課程經驗乃是社會改革的 一部份,故須帶領學生進入社會行動之中諸如法案立法、進行 民調以瞭解公眾意見、或在學校中推動有關社會運動等等。此 課程的核心,乃是將學校視為社會縮影,課程內容與核心就是 要訓練學生成為一位擁有社會智能的良好成員。

(五) 課程即學術理性

此一課程導向源於西方的理性主義。具體而言理性主義者 堅信,理想的教育乃是使學生理解重要的觀念,並使其具有分 析與綜合過去成就能力之途徑。他們認為理性主義乃是人類進 步的發展核心,是知識結構中主要的信念,亦即構成學術與藝 術的探索主體,並依此建立學科用以教育學生。

(六) 課程及生涯規劃

此一課程觀點源於專業學校和職業學校模式。過去一直影 響著課程提供。這一種模式對於中學教育的最後階段,最注重 的乃是實習與實際情境。在資優教育中,生涯教育模式,最具 此一導向色彩(Hoyt & Hebeler,1974),這種模式旨在幫助學 生為其未來規劃。此外資優教育中的「學徒制」,亦可以在真實 世界中成為實用觀點,學生在某一領域的專家典範的帶領下從

此一課程觀點源於專業學校和職業學校模式。過去一直影 響著課程提供。這一種模式對於中學教育的最後階段,最注重 的乃是實習與實際情境。在資優教育中,生涯教育模式,最具 此一導向色彩(Hoyt & Hebeler,1974),這種模式旨在幫助學 生為其未來規劃。此外資優教育中的「學徒制」,亦可以在真實 世界中成為實用觀點,學生在某一領域的專家典範的帶領下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