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一) 訪談法

黃瑞琴(1991)指出,在質性研究中,訪談是指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有目 的的談話,研究者引導研究對象談論與研究相關之資料,藉以瞭解研究對象如何 解釋他們的世界。訪談是一種溝通的形式,目的在於了解受訪者的觀點、感受、

解釋與賦予的意義,觀察所無法見到的問題層面,對已觀察到的現象提供另一種 解釋,以便對於情境、事件有更多的了解。且不但可以澄清疑慮,也能補充觀察 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並且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內心的想法。

在質性研究中,訪談(interview)通常是兩個人(或是更多人)之間有目的 的談話,是由研究者引導回答問題,蒐集研究對象之回答內容,藉以瞭解研究對 象如何解釋他們的世界。訪談可能有兩種運用的方式,一是作為蒐集資料的主要 策略,二是配合參與觀察、文件分析、或其他研究技巧,作為蒐集資料的輔助方

48

式(黃瑞琴,民 80,頁 109)。在互動中得到更完善的資料是訪談法的優點,也 可以藉由與研究對象信任感的建立而深入了解問題的核心;對於研究對象可以澄 清明確的研究目標,避免彼此之間認知上的誤解;在與研究對象的接觸和觀察 中,可以藉此評鑑其答案的真實性,增加資料的信度(王文科,1995)。

訪談可分為結構性訪談與非結構性訪談,非結構性訪談指的是沒有固定的訪 談問題,受訪者回答問題時用自己的觀點去發表意見或看法。而結構性訪談則要 求受訪者,只需回答有關研究者所提出之問題,訪談內容偏向聚焦某特定問題,

答案範圍受到限制。研究者雖保持開放性談話態度,唯明確要求受訪者回答其所 提出之問題,或配合訪談內容要求受訪者進一步說明有關問題(黃瑞琴,2002)。

本研究將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做為蒐集資料的主要策略,訪談過程根據研究 對象的回答內容再作較深入的探討,基於研究的需要,研究者使用一對一訪談方 式行之,為了使本研究獲得更完整和真實的資訊,研究者在訪談前先將訪談大綱 寄送給各個研究對象,讓其先了解本研究訪談之方向及問題,可先行準備如何回 應之。每次訪談時間大約為一小時,取得研究對象同意,進行訪問錄音,訪談內 容將於事後由研究者編打為逐字稿,以進行後續之資料分析及處理。主要訪談的 焦點將集中瞭解英語巡迴教師教學困擾及可行之因應策略,其目的在以不同的角 度、觀點探討其因應策略,以提升教師教學效能及教學效益。

二、資料分析

潘淑滿(2003)研究中提到,質性資料分析就是一種概念化的過程。其主要 的分析步驟有:一、開放編碼,即研究者大量及重覆閱讀所收集到的資料,如相 關文獻、訪談逐字稿、觀察記錄以及研究者省思手記,找出與本研究目的相關之 關鍵字或主題,並標記研究者自己本身的看法與觀點。二、主軸譯碼,即在資料 中建構出主軸概念。研究者根據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編碼整理歸納後,找出各研 究對象對於台東縣英語巡迴教師教學困擾以及如何解決這些教學困擾的方法,檢

49

核資料之間的共同點或相異點,並作綜合的分析與討論。三、 選擇性譯碼,即 研究者將所收集之資料進行分析後,開始選擇與研究主題相關之主軸概念。此 外,隨著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若研究中出現其他特別或關鍵的觀點,則再增加、

調整或合併編碼。

本研究主要是以半結構訪談方式獲得研究資料。研究者將所獲得的資料,以 研究目的之需要,依據下列步驟進行分析:

一、將訪談錄音內容轉譯為逐字稿

本研究受訪談者為台東縣英語巡迴教師,研究者將錄音檔標上訪談日期與教

師身分代碼後,在每次訪談結束後,立即將訪談錄音檔轉為逐字稿,且整理存入 電腦保存,並與訪談手札紀錄核對,若有資料遺漏的部分,則於下一次訪談中與 受訪談者詢問與澄清。

二、資料編碼

研究者將訪談的錄音檔所轉成的逐字稿和訪談手札紀錄,標示受訪談者的身 分代碼、訪談日期以及受訪地點,方便日後資料的搜尋與核對。身份代碼 T1 代 表第一位受訪談教師,7 碼數字為日期,分別為年月日,I 代表逐字稿,(如:

T1-1060302 即代表 T1 老師於 106 年 3 月 2 日的逐字稿)。方便幫助研究者對照 逐字稿與訪談手札紀錄,以及了解受訪談者所傳達的資訊,例如:訪談當下的情 境、受訪談者的非口語動作和情緒反應或訪談後研究者對於該事件的個人觀點 等。

三、資料分析

研究者將研究目的做為資料分析的參考架構,分析資料時,不斷地反覆閱讀

訪談逐字稿,然後標示出該段資料所顯示的關鍵概念及字串,且針對重要訊息在 逐字稿進行編碼,將具有共通性或特殊性的資料分類、歸納和統整,再將各個類 別加以組織架構,找出清楚的脈絡,以建構出每一個困境及因應策略,並尋找更 深一層的意義進行研究結果的陳述。

5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