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編碼處理

本研究主要採用質性研究法,藉由實驗活動的實施與個別晤談,所蒐 集到的資料有 S-POE 實驗活動個別晤談的錄音資料與研究者隨筆札記等,

在研究中進行全程錄音記錄,以確認受訪學生真實的想法,並作現場札記,

因此在訪談後隨即將錄音帶編碼並轉錄為逐字稿,同時與現場札記互相結 合,註明訪談之對象、內容、時間與地點。本研究之受訪者個人及錄音之 編碼說明:首先將受訪者編碼,由一英文字母及三個數字所組成;第一個 英文字母表受訪者身份,理工背景以 S 表之,非理工背景以 N 表之;第 二及第三位為流水號。如【S06】表受訪者為編號 6 號的理工背景學生。

二、資料的分析

蒐集資料並非只是機械式記錄資料,而是必頇同時分析和解釋資料,

並且立即知道這些資料是否互相矛盾,是否需要進一步蒐集更多的資料

(黃瑞琴,1991)。本研究主要採用質性研究法,藉由實驗活動的實施與 個別晤談,在訪談後隨即將錄音檔編碼並轉錄為逐字稿,同時與現場札記 互相結合,註明訪談之對象、內容、時間與地點。遵循上述資料蒐集與編 碼方式,在錄音內容部分,先逐字轉錄,再精簡晤談資料,排除社交的談 話和重複的問題。為排除研究者之主觀意識,分析結果再商請指導教授及 研究者同儕進行檢視,以求其客觀性。

(一)科學解釋能力的編碼

本研究中,參考謝州恩、吳心楷(2005)所提出關於科學解釋的標準 為基礎,經過指導教授及研究同儕的討論,依據本研究活動所蒐集到的資 料完成編碼工作,編碼原則如表 3-5-1,說明:

依據本實驗的特性,所定義的科學解釋能力為解釋應包含「核心能力」:

33

(N09,POE4)

3 提出正確且完 走。(S19,POE1)

(二)科學解釋類型分析

34

有的解釋類型,作為該受訪者的解釋類型。

表 3-4-2 科學解釋類型編碼

類型 種類 解釋內容會提到的特徵

A 外部特徵 粉狀、黏稠

B 內部性質 親水親油、酸鹼性質、密度改變

C 科學語詞 擴散、反作用力、表面張力

D 類比 牙膏船、水黽

E 機制 因為清潔劑塗上去後會和水面起反應,破壞 鍵結而產生一些能量去推動小船往前跑

(三)解釋融貫性分析

本研究設計四個相關聯的 POE 實驗,以探討受訪者的解釋融貫性,融 貫性的分析方法,先從每個 POE 實驗在 P 階段與 E 階段的解釋內容,歸 納出該 POE 實驗中,最主要的解釋用語(主要概念)。在四個實驗當中,

由於 POE2 所包含的概念較為複雜,除了表面張力外還牽涉到浮力,而 POE1、 POE3、POE4 中,兩個實驗間只改變一個變因(POE1 vs. POE3、

POE1 vs. POE4 及 POE3 vs. POE4 三組),因此本研究探討這三組實驗之間 受訪者所提出的科學解釋是否符合解釋融貫性。

解釋融貫性的判定方法如下:如果以 A 因素(粉狀、黏稠)解釋前一 個實驗,則在後續的實驗也應由 A 因素進行解釋之。如果前後解釋的因素 有變動,代表解釋並不融貫。例如:受訪者若以「表面張力」解釋 POE1,

則在 POE3 的現象解釋,由於只是將痱子粉改為塑膠小船,邏輯上也應由

「表面張力」來進行解釋。如果受訪者在 POE3 不再考慮「表面張力」,而 只由「擴散」來解釋,即為解釋不融貫。

三、資料的信、效度

質性研究之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問題是評鑑研究品質 的依據之一,因此,促進研究之可信性和有效性,是任何研究意圖達成的

35

目標(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信度是指研究結果的一致性、信賴性 和穩定性,本研究關注的是蒐集到的資料之正確性與完整性;效度則是指 研究結果的類推性,亦即研究的真實價值,這可能是本研究的限制,故儘 可能提高資料的真實性以增進之。由於質性研究沒有特定的方法或客觀的 數據用以提供判斷效度與信度,因此,主要以反覆精煉資料比對之方式,

提高研究的信效度。

研究者在進行晤談時,研究者提問的問題不只是受訪學生如何想?

(what 的問題),也提問為什麼如此認為?(how 和 why 的問題),並追 隨(follow up)其回答或想法繼續提問問題,例如學生在回答其對於某現 象的觀點之後,應適時反問如何得知?尤其是針對受訪學生前後實驗之解 釋矛盾不一致,或有待釐清的部份進行進一步之提問,以得到具有研究與 參考價值的結果。

晤談完畢後的資料,研究者將會邀請研究同儕,並抽取兩位研究對象 的晤談資料,請同儕對此兩位研究對象的晤談結果再進行分類、分析,再 檢視同儕與研究者的分析結果是否一致。依據公式(Holsti, 1969;王石番,

1992;楊孝榮,1989),進行信度計算,以此做為進一步的校正方法,增 加研究的信、效度。

(一)評分員相互同意度計算公式= ( 2 × M)

(N1 + N2)

M 為完全同意之數目,即兩位編碼員回答相同的題數 N1 為第一位編碼員應有的同意數目

N2 為第二位編碼員應有的同意數目

(二)平均相互同意度

平均相互同意度=相互同意值的總合/相互比較的次數

(三)評分員信度

36

信度= ( n× (平均相互同意度)) (1+[(n−1)× (平均相互同意度)])

n 為參與編碼人員數目

楊孝榮(1989)認為若計算出的信度符合 0.8 甚至 0.9 以上,就達到 內容分析的水準。

本研究的信度計算後,解釋能力的評分員信度為 0.875,解釋類型的 信度為 0.834,都在 0.8 以上,顯示本研究的分析結果穩定一致。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