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POE 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一、POE 的起源與意義

POE 策略是 Gunstone 和 White (1981)改良由美國 Pittsburgh 大學 Champagne, Klopfer 和 Anderson 於 1980 年所設計 DOE

(Demonstrate-Observe-Explain) 概念晤談教學策略的研究工具而來,DOE 概念晤談教學策略是先對學生進行紙筆測驗,再由教師示範實驗活動讓學 生觀察,最後要求學生回答測驗裡的問題並提出說明。後來 Gunstone &

White(1981)發現讓學生進行預測的活動,能呈現出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

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亦強調預測對於瞭解學生原有概念及提升教學 成效十分重要,因此便將 DOE 策略改良為 POE 教學策略,以期提高教學 效益。

19

POE 是由 White & Gunstone(1992)所提出,為預測(predict)-觀察

(observe)-解釋(explain)的簡稱,是用來探測學生的知識與科學概念理 解的一種策略。POE 的活動過程是由教師提供一個情境給學生,要求學生 運用其原有的知識去預測其結果,並寫下預測的理由,隨後進行實驗操作,

讓學生觀察並紀錄下觀察到的現象,最後要求學生調和、解釋預測和觀察 之間的不一致。

二、 POE 的目的

POE 策略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使學生學習如何運用獲得的知識來解 釋事件與經驗。在課堂上,教師經常以「提出問題」的方式來檢視學生應 用知識之情形,但 POE 因為聚焦在對特定事件(specific events)「解釋為 什麼(explaining why)」,而更能直接地呈現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以 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White & Gunstone, 1992)。POE 策略強調學生對 事件或現象的預測及其預測理由,除了較少著重在正確答案與評分的問題 外,還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原有想法進行推論或解釋,以及為自己的想法 實施辯證過程,如此一來,教師較能探測出學生在某一情境中的認知結構 與解釋事件或現象的經驗、信念,並且,若是 POE 策略的觀察步驟與學 生原先的預測發生矛盾時,學生可能會將原本的想法進行再建構與修正,

而造成概念的改變(Searle & Gunstone, 1990)。

三、 POE 相關研究

摘錄國內數篇有關 POE 的研究,統整與歸納出,以了解 POE 策略在 科學教育上的運用情形。分別將國內相關研究列舉如表 2-1-1,由表中分析 出下列幾項,(1)以研究對象而言,主要可分為國小、國中、高中、高職、

大學和教師,其中研究對象又以國小學生居多,共有 32 篇。(2)以研究 之學科區分,包含有理化、生物、電學、地科、浮力、熱學…等學科,在 眾多學科之中,又以電學的研究數量最為最多,共有六篇。(3)以 POE

20

21

22

23

2013 林如敏 國小 五年級學生

應用 POE 教學策略提升國小學童之科學 本質觀與過程技能之研究 --以太陽經緯 儀在「太陽與四季」單元的教學應用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