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資源基礎理論

一、前言

就策略學派發展而言,主要可以區分成兩派:1980 年代以產業經濟學發展出策 略學派,以Michael E. Poter 為主要一派,其<競爭論>為主要代表作。另外一派 則是以Jay Barney 等學者提出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 Based Theory)。Poter 提出 策略核心競爭力,主要探討企業面對外在變動經營環境下,指出要發展核心競爭 力主要有兩大方式:成本領導及差異化。在發展此兩大競爭力中主要著重在產業 或市場等外部因素討論,對於企業內部資源整合討論則較少討論。1990 年代,

策略管理學派發現到實務界為何許多大型企業有成本領導競爭優勢,為何無法發 揮企業綜效等核心競爭力,甚至可能公司即使產品具備差異化之利基市場能力,

為何無法建立其永續競爭力?面對此弔詭情況下,學界開始探討企業內在資源能 力之整合運用,此即資源基礎理論主要研究背景。學者透過企業資源研究,發現

13

企業擁有資源能力才是生存充分且必要的條件,而外部環境則是非充分且非必要 的條件(Grant,1991)。Aaker(1989)指出:企業唯有透過內部資源的辨識,才能正確 擬定其策略。Prahalad & Hamel(1990)更進一步指出:企業以策略事業單位

(strategic business unit)為策略分析的主要工具,對於競爭環境因應是不夠的。

而是應該以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為主要觀念,進行企業組織的整體資源運 用,如此方能建立持續的競爭優勢。

二、資源基礎觀點的演進歷程

其實資源基礎理論觀點並非1990年代興起的學術研究名詞,1957年Selznick 就有提到組織「獨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與資源基礎理論觀點相近。另 外Chandler(1962)、Ansoff (1965) 、Rumelt (1974)等皆有提到類似資源基礎概念。

但是真正提出資源理論基礎觀點是Penrose (1959),她主張企業是依生產性資源的 集合,企業是由異質性資產組合而成的獨特特質,真正開啟資源基礎理論的研究 大門是Wernerfelt (1984)。Wernerfelt 指出:傳統策略觀點僅是將廠商行為著重在

「產品-市場」面,這是無法解釋企業策略優勢競爭力主要原因。他說公司的策 略性決策應該屬於轉換到公司所擁有的「資源地位」與「資源優勢」。因為他開 啟以「資源」觀點檢視公司優勢競爭力來源,而非傳統以「產品」觀點看待策略 競爭優勢,開啟企業資源對於公司策略競爭力的研究,往後許多學者等也開始討 論資源對於企業策略影響重要性Barney (1986)。

Barney (1986)指出:廠商可藉由本身的資源與能力的累積培養,形成其長期且 持續性的核心競爭力,此即稱為「資源基礎模式」。Grant (1991)更進一步指出:

公司長期策略發展的根基及獲利來源是「資源」與「能力」。Poter (1991)則提出:

強調核心能力的無形資產是屬於廠商本身重點的內省觀點。然而每家公司都有其 資源,為何擁有其資源但是各自公司核心競爭力有所不同?Peteraf (1993)則提出 異質性資源概念,強調資源的異質性是屬公司專屬的資源特性,而將此異質性如 何應用組合,將影響公司的策略核心競爭力。

台灣學者李仁芳 (1994)主張:強調組織能力的培養、組織能耐的強化,即是 所謂的資源基礎。

14 先佔(preemption) 未來位置(future position)

能力

Andrews (1971)

Hofer and Schendel (1978) Prahalad & Hamel (1990) Ulrich & Lake (1991)

Wernerfelt (1984) Deirickx & Cool (1989) Reed & Defillippi (1990) Barney (1991)

Polanyi (1962) Rumelt (1984) Teece (1987) Itami (1987) Porter (1980, 1985) Ghemawat (1986)

Liekerman & Montgomery (1988) Hamel & Prahalad (1994)

15

Barney(1991)曾經彙總 Daft、Learned、Christensen、Andrew、Guth、Porter 等 學者研究觀點,將公司資源定義:「資源即是透過公司之控制程序下,除可以協 助公司建構及執行策略,以提升公司營運效率與效能。因此公司資源具備了資產 (assets)、能力(capabilities)、組織流程(organizational processes)及公司屬性(firm attributes)、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 等」。Barney進一步將公司的資 源分為三大類:

4. 實體資本資源:包括廠房設備、科技研發設備、特殊地理位置、原料接取地 點等。

5. 人力資本資源:員工的培訓、經驗、判斷力、智慧、關係及前瞻能力等。

6. 組織資本資源:正式的指揮結構、規劃、控制與協調系統及公司與外部環境 間的關係。相同類似的,Grant (1993)曾以財務報表之資產負債表為架構,將 資源分為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分為兩大類。

資料來源:Craig & Grant(1993)

Collis 與Montgomery (1995)則將資源分為三類:有形資產、無形資產與組織 能力。有形資產是顯而易見即可以貨幣衡量的,例如不動產、現金、廠房設備等,

是屬於公司策略基本要素。但是因為有形資產具備「標準化」(standard)特性,

較無差異化。而無形資則是屬於歸屬公司專一性,例如人力資本、供應商網路及 商標品牌專利權等,此皆為公司獨特能力展現,也適切競爭優勢與價值來源,並 且它本身具備內升成長能力,隨著時間可以累積成長價值,也有助於公司多角化 經營能力之延生。織織能力則是投入-處理-產出關係。亦即組織投入資產、人力 資本等資源,透過營運管理能力的處理轉換過程,讓組織產生高效率及高效果的

16

(people dependent)或者非人力資本(people independent)部分重新資源分類,

架構如下:

Amit 與Schoemaker (1993)則是將資源視同企業之策略性資產,所謂策略性資 產:透過篩選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組成公司一組資源,此資源將對於公司規劃策

17

略產生重要影響力,例如公司特有的技術能力、品牌管理、產品生命週期發展、

通路控制、成本結構、企業聲譽等。

Collis & Montgomery(1997)則是將企業資源分成以下三項類別:

1. 有形資產:最容易衡量且是在公司財務報表之資產負債表上可以被具體看 見。包括不動產、機器設備及原物料等。

2. 無形資產:包括公司的聲譽、品牌、文化、科技知識、專利權與商標,以及 累積的學習與經驗。無形資產通常是扮演公司競爭優勢及價值創造主要角色。

3. 組織能力:公司透過投入資源進行生產或者勞務活動提供過程中,處理轉換 過程展現之能力,此能力將是影響公司營運活動的效率高低及效果達成,所 以組織能力也是競爭優勢來源之一。組織能力可以描述成一組對於產品生產 或者勞務提供給客戶,擁有更快速及時的回應能力、製造出更高品質,而這 些能力展現可在公司的生產、行銷或者製造銷售活動中發現。

由以上可以得知:資源基本上定義主要重點如下:

1. 資源為相對不同於競爭者所擁有的資產,資源本身是具備內生成長能力,而 這成長能力主要透過營運經驗的累積、購買及自行研發等,組織再透過使用 資源的能力進行策略組合的行動方案。

2. 企業資源主要可以區分為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有形資產通常指其企業廠房 設備及資本等,無形資產則是指企業之人力資本、品牌商標、專利權、供應 商網絡關係等等。

3. 組織運用資源能力,主要是為了促進企業營運效率之增加及營運目標達成,

因此企業本身具備資源及其本身核心能力是無法相同的。

四、資源特性

企業擁有的各自資源,對於其競爭優勢及策略擬定運用影響極大,因此首要 了解就是必須熟悉資源特性為何。

18 爭優勢無法完全被理解的因果模糊關係上(ambiguity)。Grant (1991) 則以經濟租 (Rent)提出資源特性必須要能夠創造租的可能性,如此方能維持資源獨特的核心 競爭力。而其持續競爭力怎可以從持續性(sustainability)與專享性(appropriability) 觀之。所謂持續性必須包含耐久性、透明度及移轉性、複製性等,專享性則是指 企業有能力去獲得其專屬利潤。茲簡述持續性特點如下:

(1)耐久性(durability):檢視資源或能力是否有貶值或過時。

(2)透明度(transferability):其他公司能夠模仿公司本身策略程度。

(3)移轉性(transferability):主要在於區域特性、資訊不完全、資源的專屬性、能 力的不可移動性,將使對手難以取得技術移轉能力。

(4)複製性(replicability):資源、能力被對手複製的難易度。

另外Amit & Schoemaker (1993) 則提出:企業的資源必須具備策略性,而策略 性資產是要能夠提升價值,產生利潤租。因此資源特性如下:

圖2-5、 資源特性

資料來源:Amit & Schoemaker (1993)

難以交易性

19

台灣學者戴志言透過文獻等相關整理,彙總出企業資源特性如下表2-7。

表2-7、資源特性

企業資源的特性 Reed & Defillippi/1990 模糊性(不可言傳性、複雜性、專屬性)

Grant/1990

1. 資源模仿障礙 2. 因果關係模糊 3. 不完全移轉性

4. 資源複製障礙(擴散性)

Barney/1991

1. 價值性 2. 稀有性

3. 不可模仿性(歷史背景、因果模糊、社會複雜性)

4. 不可替代性

Peteraf/1993

競爭優勢基石有四:

Schoemaker/1993

互補性、稀少性、不可交易性、不可模仿性、有限替代 性、適切性、耐久性、策略性產業因素

Tampoe/1994

對手看不見的、難以模仿的、企業獨有的、是技能資源 Collins &

Montgomery/1996

1. 獨特性 2. 持久性 3. 專屬性

方至民/2000 具競爭價值、稀少的、難以模仿、無法替代 資料來源:戴志言 (2002)

20

Grant(1991)提出公司資源如何與策略規劃等進行整合架構圖2-6,由此模 式中可以看得出企業資源與策略有相依關係。

圖2-6、 公司資源與策略整合 資料來源:Grant(1991)

五、資源基礎理論與企業經營經營疆界策略討論

資源基礎理論主要探討重點在於廠商擁有資源多寡及如何應用本身的資源 進行策略規劃,達到企業最大利益組合。而企業擁有資源能力是透過內部營運活 動自行發展、累積而成,然而也因為自己本身資源能力有限,因此會決定企業自 己的經營疆界範圍,因此如何尋求互補企業資源能力,是企業所必須考慮的企業

(Richardson,1972)。

3. 根據以下兩準則來評估資源與能力 產生租的潛力:

成為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潛力

成為報酬的專享性

2. 辨識企業的能力:企業可以從事什 麼使自己比對手更有效果?辨識每個 能力的資源投入與複雜度。

1. 辨識與分類企業的資源。評估相對 競爭者的強弱勢。辨識資源較佳的利 用時機。

4. 選擇一個相對應外部環境,最能充 分利用企業資源與能力的策略。

資源 策略

競爭優勢

能力

5.辨識必須填補的資源缺口,投 資於用以補充、擴增及提升企業 的資源基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