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質性分析研究方法

1.質性研究的定義

研究方法主要分演繹法及歸納法,在演繹法及歸納法中,當研究方法的工具 採取非量化統計或非數學證明等計量經濟使用方法產生的研究結果,我們稱為質 性研究。由於質性研究針對一研究事件偏向了解過程(Processes)、如何發生(How things happened)及強調分析全面性(holistic),而非如量化統計可能就統計假設進 行推論因果關係,求出一普遍性現象觀察結論,這將與質性研究者嘗試在資料中 以內部人(insider)角色了解事務的看法,並針對事件本身賦予社會意義,從而解 釋及建立理論。另外就研究深入角度觀之,當欲探究事件本身深度意義及獨特性 (unique),質性研究肯定比量化研究深入。例如當研究者想研究 iPhone 使用者與 HTC 使用者的偏好經驗,若研究者以量化研究方向進行探討,將會依據某一理 論等進行統計假設,再透過抽樣及問卷發放等,在顯著信心水準下提出研究結 果,此結果只是針對一般現象得出結論,對於特殊狀況(統計稱為異常值)產生的 產生現象是予以忽略,沒有加以解釋。質性研究者則會針對手機偏好者習性,除 了探討消費者一般偏好外,對於個別消費者偏好習性若有特殊使用偏好經驗(即 統計異常值),而此特殊偏好經驗或許可能對於消費者使用手機偏好習性,對於 聯結社會經濟發展有其特殊意義,因此質性研究者將會更進一步探討,此即量化 研究通常會予以省略。

因此,就研究效率時間方面,量化研究花費時間肯定少於質性研究時間,

然而這無優劣對錯問題,而是研究者依其研究目的進行方法之選擇。實務上而 言,量化研究室注重在時間效率及客觀性、普遍性及工具理性基礎上設計研究問 題及步驟,對於社會現象及社會行為背後的意義反而較為忽略,趨向於工具性及 規範性。相對的,質性研究則是趨向於非規範性的知識建立,而是針對事件現象 背後的意義進行理解,以開放的觀點深入探究研究事項的人、事及物。質性研究 採取強調是「詮釋-理解」的研究取向,有別於量化研究「經驗-分析」的取向,

25

因此質性研究的確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朱美珍,1991)。一位質性研究要探究 人們的符號、解釋何意義的建構,因此就質性研究者觀點:沒有「絕對真相」,

所有的知識皆是與情境脈絡連結的(context-bound),紮根在情境中。因此,典範 的質性研究步驟是處於「經驗」→「介入設計」→「發現/資料收集」→「解釋

/分析」→「形成理論解釋」→「回到經驗」的圓圈體系(胡幼慧主編,1996)。

台灣學者胡又慧提出質性研究典範,如下圖3-2:

圖3-2、 質性研究的典範 資料來源:胡幼慧主編,1996

二、質性研究法的精神與原則

:(簡春安、鄒平儀,2001)

1. 事實本質的強調:質性研究本身並沒有預設立場與假設,並 且重視被研究者的真實感受與對事件本身的看法。

2. 事實整體性的強調:強調必須「同時且整體」去理解事件本 身的人、 事及物等,並且賦予相當意義。

3. 細緻探討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種種互動、互相影響的關係。

發明/設計 Invention/ Design

經驗/不規則 Experience/ Anomaly

發現/資料收集 Discovery/ Data Collection

詮釋/分析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解釋/理論

Explanation/ Theory

26

4. 不急著概念化及因果關係的探討。

5. 對人的價值觀保持中立態度。

6. 進行研究結論時,不探求事件本身的絕對性及因果姓,並且認為結論皆 是相關,可以進一步深究探討。

三、質性研究方法特徵

(黃瑞琴,1991,頁 16-22):

1. 質的資料多是文字描述,豐富地描述場所和人群現象的過程。

2. 質性研究是人性化的,在自然的情境中蒐集現場自然發生的事件資料,

研究者親自去經驗人們的內在生活和人性特質,對研究者而言,所有 的場所和人們都是值得研究的。

3. 注重情境脈絡,從現場的關係架構中去看事件發生的連續關係與意義,

且不作價值判斷以避免研究者的偏見。

4. 從資料蒐集中歸納概念和發展洞察力。

5. 是學習的過程,研究者向人們學習他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並對自己的價 值觀有新的覺知。

因為質性研究主要詳細描述事情的經過,因此在訪談通常採取開放式問題,

也就是說沒有預設立場答案,訪談過程又分半結構式與結構式訪談。半結構訪談 會訂下訪談大綱,依據談話內容進行式當地追問與研究問題修正;結構式訪談則 有具體問題進行訪談。無論結構式訪談或者半結構是訪談等,重點在於訪談過程 的信度及效度。

一般而言,質性研究方法主要有個案研究法、實驗法、調查研究法等,研究 者選擇研究策略,主要是依據(1)研究問題類型(2)研究者預計操弄事項(3) 是否為當時事項,茲彙總不同研究方法。

27

表3-1、不同研究策略的相關狀況

資料來源:尚榮安 譯(2000)(Robert K. Yin,199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

四、紮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GT)

質性研究中,紮根理論是被最廣泛使用的研究方法,紮根理論研究法是由 Glasser 和 Strauss 兩位學者所共同發展出的研究方法。。紮根理論主要是將研究 現象等進行系統性的資料蒐集,再由蒐集的相關資料中進行系統化的分析、整 理、歸納,進一步從研究情境(context)中發展或者建立理論。因此在研究過程中,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發掘及理論可能發展,透過歸納或者演驛推理過程,進行科 學性的比較原則與假設驗證等,暫時性地驗證理論,被認為是在執行研究方法中 最科學的研究方法(胡幼慧主編,1996)。

(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及步驟:主要透過譯碼程序進行資料分析與理論的建立,譯 碼是一種將資料進行分解、概念化,再將資料以新的方式進行重新組合。分析方 法是由三個譯碼過程組成:開放性譯碼、主軸譯碼及選擇性譯碼,使的原始資料 逐漸概念化及範疇化,組合後資料再與原始資料進行交叉比對與驗證,如此則是 理論建立開始。

研究策略 研究問題的形式 需要在行為事件

上操控嗎?

是否著重在當時 的事件上?

個案研究法 如何,為什麼 否 是

實驗法 如何,為什麼 是 是

調查研究法 什麼人、是什麼、

在那裡、有多少 否 是

檔案紀錄分析法 什麼人、是什麼、

在那裡、有多少 否 是/否

歷史研究法 如何, 為什麼 否 否

28

1.開放性譯碼

所謂開放性譯碼即是將資料進行分解、檢視及比較,最後再予以概 念化及範疇化等一過程(胡幼慧主編,1996)。當研究者將資料進行分解 檢視等程序,會將此區分成不同獨立事件等現象,再賦予現象給予專屬 名稱,進行概念化。當初次概念化形成後,同樣研究步驟會再一次重新 執行,再將趨近現象等進行概念聚合,此即稱為範疇化(胡幼慧主編,

1996)。範疇化過程強調開發出性質(properties),性質中再抽出面向 (dimensions),以下即為開放性譯碼編制流程表

圖3-3、 開放性譯碼歷程

資料來源:胡幼慧主編,1996

2.主軸譯碼

所謂主軸譯碼即是研究者將譯碼範疇化,依照所分析現象的條件、

脈絡、行動/互動的策略和結果把各範疇間聯繫起來,資料又被重新組合 在一起的過程(胡幼慧主編,1996)。而這些條件、脈絡及行動/互動結果,

皆與同一現象有關,稱之為副範疇(subcategories)。透過主軸譯碼程序,研 究者會將每一個範疇(現象)和譯碼典範裡的單位進行串連,再將此範疇進

資料

分析 比較

檢視

概念

範疇 範疇化

開放性譯碼

概念化

範疇化

29

行理論充分發展。在典範模型中,研究者會標明:如因果條件、現象、脈 絡及中介條件(intervening conditions)、行動、互動策略、結果等,將副範 疇與範疇連結在一起。 事線(story line),此故事線是可以簡要說明全部現象的核心。透過資料 所呈現等因果關係、脈絡等現象,將核心範疇與附屬範疇進行連結思 考一個可以扼要說明全部現象的核心,稱之為故事線(story line ),藉資 料理所呈現的因果條件、脈絡、策略,及結果等譯碼典範上的單位,

把核心範疇與附屬範疇聯到一塊。藉每一範疇所在的特定面向位置,

也就是藉面向的層次(dimensional level)把各個範疇,加以連結。之後再 將所有的資料進行驗證。要強調的是在資料譯碼過程,仍要進行持續 開發範疇(filling in categories),使資料更加完備。

3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