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一節 資源基礎理論

一、資源基礎理論的定義及發展

(一)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RBT)的定義:

資源是資源基礎理論的核心,如何辨認具競爭力的資源與能力並對此 一資源與能力予以累積與培養,而形成長期且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即稱為

「資源基礎理論」(林晉寬,1995)。

也就是說,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應以持續累積不可替代的核心資源 來形成本身的競爭優勢,其關心的重點在於如何辨識、澄清、培植、發展 與保護組織的核心資源,這個理論近年已逐漸受到策略管理學者的重視。

(二)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

資源基礎理論的基本想法可以追溯至 Penrose 在 1959 年所發表的新 書《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書中提及組織因為有剩 餘或無法處理的資源,必須尋求互助合作將這些資源引導至其他事業領域 發展,以求組織的成長,此即所謂「組織不均衡成長理論」。同時 Penrose 還認為一家公司要獲取利潤,不僅要擁有優越的資源,而且還要必須具備 有效利用這些資源的「獨特能力」。這樣的想法後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成熟 的理論基礎,因此可以視為資源基礎理論的起源。

但 1970 年代以後,策略管理學界為找尋公司與外部環境共通的策略 模式,故研究方向多著重於由外而內的產業面研究,這使得資源基礎理論 乏人問津。

近年來,由於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形成環境之高度不確定性,造成策 略制訂跟不上外部環境的激烈變動,也使策略焦點專注於企業外部定位的 論點,逐漸受到挑戰(林晉寬,1995)。因此,許多學者與實務界人士咸 認為:現代策略規劃的焦點是從傳統外部導向之產業分析轉變為以企業獨 特能力為中心的新策略思維,企業持有專屬之資產或能力才是競爭優勢的 基礎。

1984 年 Wernerfel 首先提出資源基礎觀點( Resource-Based View,RBV) 一詞,他依循 Penrose 的論點,視企業為一有形與無形資源的獨特組合,

並認為組織在思考策略時,應該以「資源」的觀點來代替「產品」的觀點,

了解本身擁有資源的定位,建立其他競爭對手獲取該資源的障礙,如此將 對組織較有意義且有利。廠商如果擁有能形成資源位置障礙 ( resource position barriers )的資源,便能獲致高利潤。此種觀點的轉變就是將 策略制訂之基礎由外部的「產業競爭分析」逐步轉移到內在能力的「資源 基礎觀點」。

而 Grant 則於 1991 年率先提出「資源基礎理論」的說法,他認為傳 統策略大多重視組織與環境的配合,卻忽略資源與策略的結合,故提出兩 個策略層級的論點:在企業總體策略方面,探討資源在決定企業活動或地 理疆界所扮演之角色;而在事業策略方面,則探討資源、競爭與利潤之間 的關係。當外在環境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時,公司本身所擁有的資源與能 力,將可為公司特性之定位提供一個較為穩固的基礎,而商業策略應將重 點放在找尋李嘉圖租(Ricardian rent)上,即由資源力量所創造的收益。

他並提出一套整合相關資源基礎文獻主題的策略分析邏輯架構,以協助策 略之制訂,RBV 至此終於由一個粗略的觀點發展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

因此,以資源基礎觀點進行公司資源與策略之相關聯結,包括探討資 源在決定公司活動時所扮演之角色,以及探討資源、競爭與利潤之間的關 係,這種研究論點可稱之為「資源基礎理論」。換句話說,資源基礎理論 乃是由資源基礎觀點之研究累積而來,為近十幾年來策略管理領域之新興 學說,有別於以往策略管理理論多以外部環境因素變化為策略研擬之重要 依據,資源基礎理論則改以公司資源為策略研擬的軸心。

資源基礎理論不僅可以補充傳統產業經濟分析的不足之處,同時也可 以解釋公司存在的理由、規模與範疇,可將之視為一個新的廠商理論,資 源基礎觀點之策略思考方向,乃是集合了過去四十年來策略管理研究的精 髓後,所產生之成果(Hoskisson,1999)。

二、資源基礎的內涵及模式

(一)資源基礎理論的內涵

自從 Wernerfel(1984)提出「資源基礎觀點」來探索公司策略,鼓 勵組織建立本身的資源障礙,以阻隔其他競爭者的進入,並獲取超額利潤 以來,引發了學者多方的討論與研究,以下列舉各家的說法:

策略大師 Prahalad & Hamel(1990)對於公司資源做了更深入的探討,

提出核心資源(core resource)及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

他認為企業必須擁有核心能力才能創造出「核心產品」,企業要改善競爭 力,首先應糾正管理者忽略核心能力的不正確觀念,因為資源對於公司而 言,就如同數根對於樹一樣,十分地重要。並指出美國企業 1980 年以後

競爭力衰退的主要原因,在於忽略了企業核心能力。Porter(1991)亦認 為資源基礎觀點是對公司所擁有的核心能力加以強調,也是一種以廠商本 身資源為重點的內省觀點。

Peteraf(1993)則認為「資源基礎理論」所關心的是廠商內部擁有 哪些異質性資源,這些異質性資源應如何運用與整合?形成持續性競爭優 勢的資源特性為何?資源異質性的來源又為何?

Collis & Montgomery(1995)對於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則是將企業 視為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之集合體,每家企業都具有獨特的經驗、企業文 化、相異的機器設備和技術,這些資源的配置得當與否,決定一家企業的 經營 效率與獲利能力。

司徒賢達(1995)認為資源基礎理論是將資源作更深層與更基本的策 略思考核心,也就是不同於以產品為核心之思考模式,而是能夠引導企業 體察本身現狀,重視核心資源能力的開發與核心產品的投資,將這些資源 作最佳配置,研擬最佳策略,增加競爭優勢,或填補下一階段策略所需的 資源缺口。

吳思華(1996)認為一個企業進行策略規劃有二種方式,一種是由外 向內型,著重外在環境變化的掌握,隨時調整企業的競爭優勢,如 SWOT 分 析及 Porter 五力分析;另一種是由內向外型,著重組織核心資源能力的 開發,以適應外在變動的環境,即資源基礎理論。

(二)資源基礎理論的分析模式

Grant(1991)提出了一套策略分析的實務架構,可將資源基礎觀點 融入傳統的策略決策中,以協助企業制訂競爭策略。策略形成的五個階段 如下及圖 2.1 :

1.分析公司的資源基礎:Grant 將資源分為財務、實體、人力、技術、

聲譽和組織六類,企業應評估競爭的優劣勢,尋找有效利用資源的環 境機會,來組合與配置資源。

2.評估公司的能力:可透過功能性分類或價值鏈等分析工具,找尋公司 獨特或核心的資源,以辨識公司的能力。當然公司最重要的能力不在 於個別的功能上,而是將不同功能予以協調整合。

3.評估資源與能力持續性產生收益的潛力:公司如何經由資源與能力來 創造利潤,也就是必須辨別出那些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資源。可根 據兩個準則來評估:

(1)資源與能力產生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潛力;

(2)資源與能力產生報酬的專享性。

4.策略選擇:策略制訂的要點,在於必須能夠充分利用資源與能力,並 使競爭力產生持久的優勢。可以兩準則來說明:

(1)有效利用核心資源與能力;

(2)保護核心資源。

5.辨識需填補的資源缺口:公司資源基礎的發展可分為兩方面:

(1)填補資源缺口(filling resource gaps),管理當局應持續的補 充與擴大資源存量,以鞏固與延伸現有的競爭優勢;

(2)競爭優勢的提升(upgrading),公司必須有持續創新及修正,以 求持續維持其競爭優勢。

圖 2.1 資源基礎理論的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Grant(1991)

5.辨識必須填補的資源缺口

(1)持續的補充與擴大資源存量

(2)持續創新及修正

4.選擇最能充分利用資源與 能力產生持久競爭優勢的 策略、並保護核心資源

3.評估資源與能力持續性產 生收益的潛力

(1)產生持久性競爭優勢的潛力

(2)報酬的專享性

2.辨識廠商的能力

(1)有何能力可較競爭者佳

(2)對資源運用的能力

1.廠商資源之辨識與分類

(1)評估優劣勢

(2)辨識資源的更佳利用機會

競爭策略

競爭優勢

能力

資源

吳思華(1996)亦提出一組以資源為基礎的策略本質所建構之策略規 劃程序,其步驟說明如下及圖 2.2:

1.確認並評估現有資源:

企業在進行策略規劃工作時,首應盤點現有資源,並且以目前的 業務為基準,評量現有的資源是否有明顯的剩餘。企業經長時間的努 力所累積的資源,部分(主要是有形資產部分)顯示在財務報表中,

經常可以查得。但有些資源具有內隱與模糊的特性,並未顯示在財務 報表中,必須仔細加以辨識,才能清楚掌握企業目前真正所擁有資源 的情況。

2.檢測價值,設定核心資源:

有些資源可能因市場競爭而快速貶值,有些資源則易被取代或模 仿,而失去其競爭優勢之地位。因此,宜根據策略性資源的三個特性—

獨特性、專屬性與模糊性,逐一加以檢測,辨識確能為企業帶來競爭 優勢的資源所在,並將其設定為值得企業強化與保存之核心資源。

3.制訂企業未來的發展策略:

以資源為基礎出發,企業策略應能充分有效地使用核心資源,以 創造出最大的準租(quasirent)。例如,企業擁有品牌商譽,便應 充分運用該項資源,擴張市場或發展相關產品,以充分實現品牌商譽 的潛在價值。

4.強化核心資源:

企業在執行某一個策略時,常需要各種不同的資源。某些資源,

企業已有足夠的累積,但某些資源可能不足,形成不均衡的現象。因

企業已有足夠的累積,但某些資源可能不足,形成不均衡的現象。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