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金門設立自由貿易區之可行性研究 --以資源基礎理論觀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金門設立自由貿易區之可行性研究 --以資源基礎理論觀點"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EMBA)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金門設立自由貿易區之可行性研究 --以資源基礎理論觀點 The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Free Trade Zone in Kinmen --Based on the Resources-based Theory Perspective. 研 究 生:翁明志. 撰. 指導教授:黃英忠. 博士. 杜佩蘭.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2) 金門設立自由貿易區之可行性研究 ---以資源基礎理論觀點 指導教授:黃英忠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杜佩蘭 博士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運動與休閒系 學生:翁明志 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摘要 本論文研製之目的在於以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探討金門設立自由貿易之可 行性,因此先就資源基礎理論、核心資源與能力、競爭優勢及自由貿易區等理論 及實務方面的資料予以蒐集、分類及分析。 從歷史文獻中得知,早在十七世紀以前,金門的海上自由貿易即非常地盛 行,甚至有和外國交易的經驗,可惜後來因為政治上的因素,金門遂成為軍事要 塞甚至殺戮戰場,尤其是在 1949 年國共內戰時,金門前後歷經五次台海戰役, 不但傷亡慘重,而且還實施軍管戒嚴,禁止兩岸人民往來及任何海上交易行為, 從此金門閉關自守長達 43 年之久,直至 1992 年金門才解除戒嚴並開放觀光。 金門解嚴後,有關未來的定位及經貿發展即成為當地政府及民眾最重視的議 題,各界菁英也都提出建言,將金門建設成類似香港「人貨中轉」的經貿特區或 自由貿易區,成了大家最渴望追求的目標。 2000 年政黨輪替後,立即開放小三通,封鎖了 50 餘年的金廈航道重新啟動, 一下子就成了兩岸最便捷的通路,恢復往日舟楫相接、人員絡繹不絕的榮景。這 個政策的實施除了對兩岸關係做出了貢獻,開創了金門經貿發展的新機,同時也 吸引了許多專家學者投入研究,研究結果大多建議金門應擴大小三通的規模,並 成立經貿特區或自由貿易區以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 但金門本身所具備的條件是否足以擔此重任,卻鮮有人做提出具體見解,因 此,本文嘗試以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就金門本身所具備的資源稟賦及社經能力 予以辨識,並探討其核心資源的特性及其產生的競爭優勢,做為金門設立自由貿 易區之可行性的分析基礎。 本研究發現大三通(兩岸直航)以後,金門中轉的功能將會大受影響,因此 應儘速提升其核心資源與競爭力,以實際的改革行動來因應未來的變局。. 關鍵字:資源基礎理論、核心資源與能力、競爭優勢、經貿特區、自由貿易區 I.

(3) The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Free Trade Zone in Kinmen --Based on the Resources-based Theory Perspective Advisors: Dr.(Professor)Ing-Chung Hung Department of Asia Pacific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 Dr.(Assistant Professor)Pey-Lan Du 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Leisure National Kinm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udent: Ming-Chi Wong Institute of Executive Maste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Kinmen as a free trade z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All the gathering of data concerning both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ability of a free trade zone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will be processed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core resource and core compete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viewpoints. Historical literature testifies that as early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17th century, Kinmen was prosperous in marine free trade and had some trading experienc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However, instead of moving along that direction Kinmen was turned into a battle field due to some political factors. It was especially so after the retreat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from China to Taiwan in 1949. For the next 43 years, Kinmen has gone through five battles between the communist and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resulting in heavy damage and casualty. The martial law imposed during that period, which banned the communication and trading between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was not lifted until 1992 when Kinmen was opened up for tourism. Immediately after the lifting of the martial law, the future of Kinmen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ssues to both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civilians. Issues such as building Kinmen into a free trade zone or a economy-trade special II.

(4) district for traveling and trade, like that of Hong Kong, have been raised and desired. Then, upon the political power switch in 2000, the opening up of the three mini direct links has restarted the navigational passage between Kinmen and Xiamen, which had been blocked for over 50 years. The passage suddenly takes up the position of the gateway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prosperous view of a crowded harbor came into view again. This new policy has actually contributed to the bet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enhanced Kinmen’s economic development , and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 great many scholars. Most of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have pointed to the necessity of expanding the three mini direct link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conomy-trade special district or a free trade zone to empow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inmen. Nevertheless, few of these studies have dealt with Kinmen’s fundamental conditions to be qualified for such a task. In view of this, based on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this research aims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resources and social-economical capability of Kinmen in terms of its core resour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t is fou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searching that the function of Kinmen as a midway economic zone for traveling and trade will be greatly impacted once the three major direct links should be put into practice. Therefore, it is of most urgent to promote Kinmen’s core resource and core competence, and make any necessary reforms to meet the future changes. Keywords:Resource-Based Theory,Core Resource,Core Competence, Competitive Advantage,Economy-Trade Special District, Free Trade Zone. III.

(5) 謝誌 首先要感謝國立高雄大學在黃英忠校長的魄力領導之下,能夠排除萬 難、不計成敗利鈍在金門開設 EMBA,而且是集結兩岸三地學生共聚一堂 的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誠屬國內教育界空前一大創舉,不但造福許 多有志進修充電的企業主管和公務人員,也提升了金門的學術水平。 每當看到許多學長遠從台灣和大陸各地不辭千里而來,風塵僕僕地在 金門上課,這種追求新知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毅力,讓我深受感動,也激 發了我強大的學習意願,所謂「見賢思齊」,在即將年過半百的時候,拾 起書本重做學生,再一次謙卑地接受知識的洗禮。 感謝這兩年來高大的師長李博志副校長、莊寶鵰教務長、吳建興院 長、陳一民主任、廖四郎主任、洪順慶教授、李婷林教授及多位兼課的老 師,因為您們的敦敦教誨,讓我在浩瀚的學海中受益無窮。還有許多學長 和同窗的熱誠關照及共同勉勵,我永遠記得您們。 但最要感謝的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黃英忠和杜佩蘭兩位博士,對於資 質如此駑鈍的學生,能夠不厭其煩地一再加以懇切指正,讓此篇論文從雜 亂無章到井然有序,從內容空洞到言之有物,終於成就一篇勉強可以稱得 上學術的著述,如果拙作對社會能有絲毫貢獻的話,我要歸功於兩位教授 的指導。當然,另外兩位口試委員吳建興和黃培文博士亦功不可沒,在此 一併致謝。 這篇論文幸賴許永面老師、蔡淑真老師、蔡建鑫醫師、陳滄江主委、 陳明坤學長、呂國書課長、郭朝暉課長、李沃士議員、李毓秀小姐及洪長 成等親朋好友大力支援,或提供寶貴資料,還有同門師兄弟姜世榮和許乃 蠡的相互提攜,才得以順利完成,大恩大德讓我銘感五內。 最後要感謝我摯愛的家人,由於她們的支持和包容,讓我得以安心唸 書而無後顧之憂,尤其小女可盼,陪我度過無數晨昏苦讀而不覺鬱悶,這 本論文的出爐剛好成為她兩週歲的生日禮物。 完稿之日適逢「八二三炮戰」五十週年紀念,也衷心祈願金門家鄉能 遠離兵燹,永保和平與繁榮。 翁明志 謹誌 2008.8.23 IV.

(6) 目錄 謝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論文目次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 4 第一節 資源基礎理論........................................................................ 4 第二節 自由貿易區.......................................................................... 16 第三節 金門的資源秉賦與社經能力.............................................. 30 第四節 金門設立自由貿易區的歷史背景與主張 ......................... 43 第五節 金門經貿發展的學術研究與論述 ..................................... 50 第六節 金廈特區的遠景與規劃...................................................... 6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4 第二節 資料分析方法...................................................................... 6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0 第一節 金門經濟發展的 SWOT 分析 ............................................ 70 第二節 金門的核心資源與競爭優勢分析 ..................................... 91 第三節 金門設立自由貿易區之可行性分析 ...............................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14 第三節 建議.................................................................................... 115. 參考文獻 ............................................................................................ 118. V.

(7) 表目錄 表 2.1 企業的策略性資源分類............................................................ 10 表 2.2 自由貿易區之類型與功能........................................................ 23 表 2.3 金門縣歷年居住人口數............................................................ 34 表 2.4 金門地區歷年每人平均所得與每戶收支 ............................... 36 表 2.5 金門尚義機場飛機起降架次.................................................... 38 表 2.6 小三通航運、人員往來統計表................................................ 39 表 3.1 SWOT 分析矩陣 ..................................................................... 67 表 3.2 SWOT 策略規劃分析矩陣 ..................................................... 68 表 4.1 金門經濟發展 SWOT 綜合分析 .............................................. 88 表 4.2 金門 SWOT 策略規劃分析矩陣 .............................................. 89 表 4.3 金門策略性資源的內涵............................................................ 92 表 4.4 金門核心資源的特性.............................................................. ..99 表 4.5 日本沖繩特別自由貿易區營運模式 ..................................... 109 表 4.6 金門自由貿易區設置模式...................................................... 110. VI.

(8) 圖目錄 圖 2.1 資源基礎理論的分析架構.......................................................... 7 圖 2.2 以資源為基礎的策略分析架構.................................................. 8 圖 2.3 資源、技術配置和定位優勢循環 ........................................... 14 圖 2.4 資源基礎模式與競爭優勢環境模式之關係 ........................... 15 圖 2.5 資源與競爭策略之關係............................................................ 16 圖 2.6 台澎金馬位置示意圖................................................................ 31 圖 2.7 金門縣行政區示意圖................................................................ 31 圖 3.1 研究架構.................................................................................... 64 圖 3.2 金門的資源基礎分析架構........................................................ 69. VII.

(9) 第一章 緒 第一節. 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緣自於兩岸的特殊關係,根據現行法令規定,兩岸之間的貨物貿易 及人員交流,無論海運或空運,均須以間接的方式經由第三地進行。惟 自 2000 年 3 月 21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並於 4 月 5 日 公佈實施,該條例第 18 條規定在台灣本島與大陸地區全面通航前,得 先試辦金門、馬祖、澎湖地區與大陸地區通航,不受相關法令的限制。 亦即金門等離島地區得先於台灣地區與大陸直航,此即所謂「小三通」 。 小三通自 2001 年 1 月 2 日開航以來,往來人口逐年成長,從當年 我方人民赴廈門的 9,738 人次增加到去(2007)年的 319,502 人次,而 大陸人民則從剛開始的 951 人次增加到現在的 45,509 人次,成長比例 高達數十倍,可謂成效卓著、政績斐然。 但是這樣豐碩的成果並不為當地多數民眾所認同,甚至還痛罵政府 作風保守、為德不卒。這是什麼緣故呢?原來是大家本來期待小三通能 開放「人貨中轉」,也就是扮演類似港澳的角色,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繁 榮,而顯然到目前為止,這個目標並未實現。因為來往的人員大部份是 在中國大陸投資或工作的台商及幹部,他們只是單純地借路過境,而並 沒有太多時間留下來消費或從事任何商務活動,以致於小三通實施近 8 年來,或許只有航空公司及旅行社獲利,而多數民眾並未同霑雨露,以 致深感不滿。 因此地方政府一再要求中央能夠「擴大」小三通,也就是開放人貨 中轉,旅客不要再有「設籍六個月」或具台商身份才能過境的限制,並 授權地方政府與對岸相關部門進行商務合作的談判。 長期以來也有一些政治人物及專家學者對於金馬未來定位及經濟 發展提出各種主張及建言,諸如「軍事緩衝區」 、 「和平實驗區」 、 「特別 行政區」 、 「觀光博弈特區」 、 「自由貿易區」及「金廈經貿特區」等構想, 但因有些主張涉及憲政層次及兩岸關係,恐怕不是在短時間以內能夠輕 易達成的。惟衡諸國內現行法令,2003 年頒布《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 理條例》,已使國內自由貿易區的設置有了法源依據,如能結合離島建 設條例的相關規定,擴大小三通的格局,在金門設立免稅自由貿易特 1.

(10) 區,甚至將來在發展為兩岸的自由貿易區,應是金門經貿發展的良策。 2008 年的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籍候選人謝長廷在金門表示,如 當選以後將在金門設立「觀光和平特區」。而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也 主張擴大小三通,也就是在他當選以後,小三通將不再有設籍或台商身 分的限制,所有國人同胞皆可由金門進出中國大陸。但他也同時主張兩 岸直航,甚至訂出時間表,預定於 7 月 4 日包機直航,如果這個政見兌 現,那麼也將代表著小三通時代的結束,因為屆時台商或是一般觀光客 大多會由台灣直航中國大陸,恐怕鮮有人再會選擇由金門過境了。 針對未來兩岸政策的重大轉變,金門宜應未雨綢繆,儘速規劃因應 措施,或許危機就是轉機,現在可能是推動設立自由貿易區的一個好的 機會,問題是金門本身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運作?面對廈門經濟 特區的崛起,金門設立自由貿易區有無競爭優勢?金門應該擬定何種策 略已達成其經濟發展及永續經營的目標? 經營策略的擬定對於企業未來的發展會產生主導性的功能,對於企 業營運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實質的影響。隨著產業中市場變動、產業 競爭與技術之快速變化,會使企業經營面臨不同以往的考驗。早期的策 略學者論述的重心大多偏重在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較少省思內部核 心資源之所在(吳思華,2000)。近年來,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造成 外界的環境也急劇地變動,以至於策略的擬定無法有效因應,也就是說 「計畫永遠追趕不上變化」,這使得原本專注於企業外部定位的策略焦 點,不得不改弦易轍另謀良策。 資源基礎理論是一項非常務實的策略分析工具,從組織內部的觀點 來檢視本身所具備的條件是否足以產生持久的競爭優勢。該理論強調內 部資源為企業發展之關鍵,由於外界環境詭譎多變,企業的外部分析日 益困難且難以掌握,因此對於企業資源與內部能力的分析,更適合做為 企業定位與成長的基礎(Grant,1991)。 故本研究擬以資源基礎理論觀點及經貿發展的角度,來探討金門設 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 2.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資源基礎觀點從產業分析開始,探討金門如何在政經 環境的變動中,運用其特有的資源、能力發展出最有利的競爭策略,期 能達成下述目的: (一)探討金門現有的產業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 (二)探討金門擁有的策略性資源、核心能力及其競爭優勢。 (三)依據上述研究分析結果,研擬金門設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行策略, 做為政府部門擬定政策及民間企業經營投資參考。. 二、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的目的,本文將提出以下研究問題並試圖加以解答。 (一)金門經濟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是什麼? (二)金門的資源基礎與競爭優勢是什麼? (三)金門設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如何?. 3.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一節 資源基礎理論 一、資源基礎理論的定義及發展 (一)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RBT)的定義: 資源是資源基礎理論的核心,如何辨認具競爭力的資源與能力並對此 一資源與能力予以累積與培養,而形成長期且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即稱為 「資源基礎理論」(林晉寬,1995)。 也就是說,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應以持續累積不可替代的核心資源 來形成本身的競爭優勢,其關心的重點在於如何辨識、澄清、培植、發展 與保護組織的核心資源,這個理論近年已逐漸受到策略管理學者的重視。 (二)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 資源基礎理論的基本想法可以追溯至 Penrose 在 1959 年所發表的新 書《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書中提及組織因為有剩 餘或無法處理的資源,必須尋求互助合作將這些資源引導至其他事業領域 發展,以求組織的成長,此即所謂「組織不均衡成長理論」 。同時 Penrose 還認為一家公司要獲取利潤,不僅要擁有優越的資源,而且還要必須具備 有效利用這些資源的「獨特能力」 。這樣的想法後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成熟 的理論基礎,因此可以視為資源基礎理論的起源。 但 1970 年代以後,策略管理學界為找尋公司與外部環境共通的策略 模式,故研究方向多著重於由外而內的產業面研究,這使得資源基礎理論 乏人問津。 近年來,由於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形成環境之高度不確定性,造成策 略制訂跟不上外部環境的激烈變動,也使策略焦點專注於企業外部定位的 論點,逐漸受到挑戰(林晉寬,1995) 。因此,許多學者與實務界人士咸 認為:現代策略規劃的焦點是從傳統外部導向之產業分析轉變為以企業獨 特能力為中心的新策略思維,企業持有專屬之資產或能力才是競爭優勢的 基礎。 1984 年 Wernerfel 首先提出資源基礎觀點( Resource-Based View,RBV) 一詞,他依循 Penrose 的論點,視企業為一有形與無形資源的獨特組合, 並認為組織在思考策略時,應該以「資源」的觀點來代替「產品」的觀點, 4.

(13) 了解本身擁有資源的定位,建立其他競爭對手獲取該資源的障礙,如此將 對組織較有意義且有利。廠商如果擁有能形成資源位置障礙 ( resource position barriers )的資源,便能獲致高利潤。此種觀點的轉變就是將 策略制訂之基礎由外部的「產業競爭分析」逐步轉移到內在能力的「資源 基礎觀點」 。 而 Grant 則於 1991 年率先提出「資源基礎理論」的說法,他認為傳 統策略大多重視組織與環境的配合,卻忽略資源與策略的結合,故提出兩 個策略層級的論點:在企業總體策略方面,探討資源在決定企業活動或地 理疆界所扮演之角色;而在事業策略方面,則探討資源、競爭與利潤之間 的關係。當外在環境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時,公司本身所擁有的資源與能 力,將可為公司特性之定位提供一個較為穩固的基礎,而商業策略應將重 點放在找尋李嘉圖租(Ricardian rent)上,即由資源力量所創造的收益。 他並提出一套整合相關資源基礎文獻主題的策略分析邏輯架構,以協助策 略之制訂,RBV 至此終於由一個粗略的觀點發展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 因此,以資源基礎觀點進行公司資源與策略之相關聯結,包括探討資 源在決定公司活動時所扮演之角色,以及探討資源、競爭與利潤之間的關 係,這種研究論點可稱之為「資源基礎理論」。換句話說,資源基礎理論 乃是由資源基礎觀點之研究累積而來,為近十幾年來策略管理領域之新興 學說,有別於以往策略管理理論多以外部環境因素變化為策略研擬之重要 依據,資源基礎理論則改以公司資源為策略研擬的軸心。 資源基礎理論不僅可以補充傳統產業經濟分析的不足之處,同時也可 以解釋公司存在的理由、規模與範疇,可將之視為一個新的廠商理論,資 源基礎觀點之策略思考方向,乃是集合了過去四十年來策略管理研究的精 髓後,所產生之成果(Hoskisson,1999)。. 二、資源基礎的內涵及模式 (一)資源基礎理論的內涵 自從 Wernerfel(1984)提出「資源基礎觀點」來探索公司策略,鼓 勵組織建立本身的資源障礙,以阻隔其他競爭者的進入,並獲取超額利潤 以來,引發了學者多方的討論與研究,以下列舉各家的說法: 策略大師 Prahalad & Hamel(1990)對於公司資源做了更深入的探討, 提出核心資源(core resource)及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 他認為企業必須擁有核心能力才能創造出「核心產品」,企業要改善競爭 力,首先應糾正管理者忽略核心能力的不正確觀念,因為資源對於公司而 言,就如同數根對於樹一樣,十分地重要。並指出美國企業 1980 年以後 5.

(14) 競爭力衰退的主要原因,在於忽略了企業核心能力。Porter(1991)亦認 為資源基礎觀點是對公司所擁有的核心能力加以強調,也是一種以廠商本 身資源為重點的內省觀點。 Peteraf(1993)則認為「資源基礎理論」所關心的是廠商內部擁有 哪些異質性資源,這些異質性資源應如何運用與整合?形成持續性競爭優 勢的資源特性為何?資源異質性的來源又為何? Collis & Montgomery(1995)對於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則是將企業 視為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之集合體,每家企業都具有獨特的經驗、企業文 化、相異的機器設備和技術,這些資源的配置得當與否,決定一家企業的 經營 效率與獲利能力。 司徒賢達(1995)認為資源基礎理論是將資源作更深層與更基本的策 略思考核心,也就是不同於以產品為核心之思考模式,而是能夠引導企業 體察本身現狀,重視核心資源能力的開發與核心產品的投資,將這些資源 作最佳配置,研擬最佳策略,增加競爭優勢,或填補下一階段策略所需的 資源缺口。 吳思華(1996)認為一個企業進行策略規劃有二種方式,一種是由外 向內型,著重外在環境變化的掌握,隨時調整企業的競爭優勢,如 SWOT 分 析及 Porter 五力分析;另一種是由內向外型,著重組織核心資源能力的 開發,以適應外在變動的環境,即資源基礎理論。 (二)資源基礎理論的分析模式 Grant(1991)提出了一套策略分析的實務架構,可將資源基礎觀點 融入傳統的策略決策中,以協助企業制訂競爭策略。策略形成的五個階段 如下及圖 2.1 : 1.分析公司的資源基礎:Grant 將資源分為財務、實體、人力、技術、 聲譽和組織六類,企業應評估競爭的優劣勢,尋找有效利用資源的環 境機會,來組合與配置資源。 2.評估公司的能力:可透過功能性分類或價值鏈等分析工具,找尋公司 獨特或核心的資源,以辨識公司的能力。當然公司最重要的能力不在 於個別的功能上,而是將不同功能予以協調整合。 3.評估資源與能力持續性產生收益的潛力:公司如何經由資源與能力來 創造利潤,也就是必須辨別出那些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資源。可根 據兩個準則來評估:. 6.

(15) (1)資源與能力產生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潛力; (2)資源與能力產生報酬的專享性。 4.策略選擇:策略制訂的要點,在於必須能夠充分利用資源與能力,並 使競爭力產生持久的優勢。可以兩準則來說明: (1)有效利用核心資源與能力; (2)保護核心資源。 5.辨識需填補的資源缺口:公司資源基礎的發展可分為兩方面: (1)填補資源缺口(filling resource gaps),管理當局應持續的補 充與擴大資源存量,以鞏固與延伸現有的競爭優勢; (2)競爭優勢的提升(upgrading),公司必須有持續創新及修正,以 求持續維持其競爭優勢。. 4.選擇最能充分利用資源與 能力產生持久競爭優勢的. 競爭策略. 策略、並保護核心資源. 3.評估資源與能力持續性產 生收益的潛力. 5.辨識必須填補的資源缺口. (1)產生持久性競爭優勢的潛力. 競爭優勢. (2)報酬的專享性. (1)持續的補充與擴大資源存量 (2)持續創新及修正. 2.辨識廠商的能力. 能力. (1)有何能力可較競爭者佳 (2)對資源運用的能力. 1.廠商資源之辨識與分類. 資源. (1)評估優劣勢 (2)辨識資源的更佳利用機會. 圖 2.1 資源基礎理論的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Grant(1991) 7.

(16) 吳思華(1996)亦提出一組以資源為基礎的策略本質所建構之策略規 劃程序,其步驟說明如下及圖 2.2: 1.確認並評估現有資源: 企業在進行策略規劃工作時,首應盤點現有資源,並且以目前的 業務為基準,評量現有的資源是否有明顯的剩餘。企業經長時間的努 力所累積的資源,部分(主要是有形資產部分)顯示在財務報表中, 經常可以查得。但有些資源具有內隱與模糊的特性,並未顯示在財務 報表中,必須仔細加以辨識,才能清楚掌握企業目前真正所擁有資源 的情況。 2.檢測價值,設定核心資源: 有些資源可能因市場競爭而快速貶值,有些資源則易被取代或模 仿,而失去其競爭優勢之地位。因此,宜根據策略性資源的三個特性— 獨特性、專屬性與模糊性,逐一加以檢測,辨識確能為企業帶來競爭 優勢的資源所在,並將其設定為值得企業強化與保存之核心資源。 3.制訂企業未來的發展策略: 以資源為基礎出發,企業策略應能充分有效地使用核心資源,以 創造出最大的準租(quasirent)。例如,企業擁有品牌商譽,便應 充分運用該項資源,擴張市場或發展相關產品,以充分實現品牌商譽 的潛在價值。 4.強化核心資源: 企業在執行某一個策略時,常需要各種不同的資源。某些資源, 企業已有足夠的累積,但某些資源可能不足,形成不均衡的現象。因 此,企業除有效運用自己的資源外,並應配合未來策略發展的需求, 確認資源差距,努力加以補足,強化企業的核心資源,以符合策略的 需要,同時形成更佳的競爭優勢。 差距分析. 發展策略. 設定核心資源. 強化核心資源 評估現有資源. 圖 2.2 以資源為基礎的的策略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吳思華(1996) 8.

(17) Grant 與吳思華的分析架構皆是先評估、分辨資源後並掌握重要的資 源,取得這些資源的最佳利用機會,再來訂定競爭策略,最後評估差距, 並依據所分析出的差距決定該加強或補充哪些資源。. 三、資源分類與核心資源 (一)資源之分類 資源是資源基礎理論的核心,因為每家公司各擁有其獨特的一群有形 資產、一些無形資產以及組織能力,由於公司的資產和能力往往無法在短 期間積蓄的,一家公司選擇策略必須受其目前所有資源以及其所獲得或積 蓄新資源的速度所限制,也就是資源是策略的實體內容,維持競爭優勢的 基本要素(方正榮,2002)。 資源係廠商所具有之特定內涵,由於這些特定內涵的不同,將會造成 廠商擁有資源位置障礙,假使能明確資源分類,將有助建立資源位置障 礙,進而阻絕競爭(Wernerfelt,1984) 。 Chatterjee & Wernerfelt(1991)將資源分成三類: 1.實體資源:有固定產能特徵的資源,如廠房及機器設備。 2.無形資源:包括品牌與創新能力等。 3.財務資源:包括內部資金與外部資金等。 Grant(1991)認為資源是生產製程中的投入要素,並將之分為財務 資源、實體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商譽及組織資源六類,而生產活 動需要資源間的合作與協調,將一組資源或多組資源的組合應用即為公司 的能力,也就是資源是公司獲利力的基礎,而且是形成公司能力的主要來 源。 Barney(1991)將資源定義為有助公司執行策略時,改進效率與效能 的資產、能力、公司特質、資訊與知識。並彙整各學者看法提出三種分類: 1.實體資本資源:公司使用之技術、廠房和設備、地理區隔以及取得原 料之能力。 2.人力資本資源:公司內部員工之訓練、經驗、判斷、智能與人際關係。 3.組織資本資源:指公司的正式呈報體制、正式與非正式之規劃、控制 與整合系統、內部成員間與外部環境間的非正式關係。 Amit & Schoemaker(1993)認為策略性資產的來源為組織的資源與能 力:. 9.

(18) 1.資源:公司所擁有或控制的要素存量。可藉由使用公司其它資產、科 技、管理資訊系統、激勵系統以及員工與上級之間信賴等,轉換為最 終產品或服務。例如專利、執照、著作權、實體資產、財力及人力資 源等。 2.能力:能力為公司特有一種以資訊為基礎,並藉由資源長期的交互影 響,發展而來的有形及無形的過程。 吳思華(1996)綜合多位學者的看法,將企業的資源分為資產與能力 兩大類,其中資產是指企業所擁有或可控制的要素存量;能力是指企業建 構與配置資源的能力,其分類如下(參照表 2.1): 1.資產: (1)有形資產:實體資產如土地廠房、機器設備;金融資產如現金、 有價證券等。 (2)無形資產:品牌/商譽、智慧財產權(商標、專利、著作權、已登 記註冊的設計)、執照、契約/正式網路、資料庫等。 2.能力: (1)個人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管理能力、人際網路。 (2)組織能力:業務運作能力、技術創新與商品化能力、組織文化、 組織記憶與學習。 表 2.1 企業的策略性資源分類 有形資產 資產. 無形資產. 實體資產. 土地廠房、機器設備. 金融資產. 現金、有價證劵. 品牌/商譽、智慧財產權(商標、專利、著作權、已登 記註冊的設計)、執照、契約/正式網路、資料庫等. 個人能力. 專業技術能力 管理能力 人際網路. 組織能力. 業務運作能力 技術創新與商品化能力 組 織 文化 組織記憶與學習. 能力. 資料來源: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 10.

(19) (二)核心資源的特性: 核心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泉源,多數學者認為此與資源具有的特性 有關,也就是說,核心資源應該具有某些特性,才能使企業形成持續性的 競爭優勢。公司須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抓著環境演變的機 遇(許士軍,1995) 。因此,企業首要應該建立有「特色」的競爭能力, 所謂的特色是指公司的「核心資源」 ,亦即建立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而 公司內部所擁有的特殊資源稟賦(endowments) ,這種資源愈專屬、持久、 稀少,對公司的價值愈高(徐作聖,1999)。以下是國內外學者對核心資 源所應具備之特質提出各種看法: Chandler(1990)認為,核心資源應該包括: 1.功能性的能力:如生產、財務、行銷、人事與研發能力。 2.策略能力:如垂直整合、多角化、國際化等能力。 Grant(1990)認為影響廠商在產品市場是否能取得競爭優勢的資源特 性有: 1.資源模仿障礙:這種阻礙競爭者的能力來自資源本身的模糊性,或是 因為商譽、知名度所造成消費者移轉成本障礙,或是利用市場先佔優 勢造成競爭者喪失模仿的機會。 2.因果關係模糊:競爭者對優勢的來源與基礎難以發覺診斷,例如:組 織文化以及資源複雜性。 3.不完全移轉性:因為交易成本的限制,使得競爭者無法得到優勢。 4.資源複製障礙:因為長期的投入,複雜的程度以及團隊基礎造成資源 的難以被模仿。 Grant(1991)又提出對於資源特性的看法,認為競爭優勢之持續,端 視資源是否具有以下特性: 1.耐久性(deurability):科技的改變會縮短大多數資本設備與技術資 源的使用時間,而聲譽似乎較不受此因素的影響。此外,能力之耐久 潛力也將較資產來得強。 2.透明度(transparency):指競爭者採行模仿策略時,所需克服資訊不 完全的難易程度。 3.移轉性(transferability):指競爭者採行模仿策略時,所需資源取 得的難易程度。例如:地理的不可移動性、資訊不完全、公司專屬資 源、能力之不可移動性或需整組資源的移轉等,都會形成移轉的不完 全。 11.

(20) 4.複製性(replicability):複雜性越高將使得競爭者複製越困難。 Barney(1991)認為競爭優勢之所以能夠持久是因為公司資源擁有以 下四個特性: 1.價值性(valuable):資源的價值來自資源是否能使公司在執行策略時 增進其效率與效能。 2.稀有性(rareness):當大多數競爭者無法取得或擁有該項具有價值的 資源時,公司將可以掌握其所帶來之競爭優勢。一般來說,當市場中 對於特定具有價值之資源的擁有者少於需求者,則該項資源具有稀有 性。 3.無法完全模仿(imperfectly imitable):有價值且稀少的資源只有在 公司的競爭者無法學習模仿時,才會成為持續性競爭優勢的來源。而 公司資源的不完全模仿性是由資源形成過程中的歷史獨特性 (unique historical conditions)、因果模糊性 (causal ambiguity) 與社會複雜性 (social complexity)所構成。 4.不可替代性(insubstitutability):當競爭者可以用相似的資源執行 相同的策略,或是以不同的資源達成相同的策略替代效果時,公司的 競爭優勢將無法持續下去。 Collis & Montgomery(1995)認為資源具有五項特性,分別為: 1.不可模仿性(inimitability):企業具有不可模仿的資源,可以增強 競爭優勢,而能使企業不斷獲利。 2.耐久性(durability):是指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資源也會很快折 舊,所以管理者須辨識資源多久會折舊,才能維持企業的利潤。 3.專屬性(appropriability):企業的價值資源有時和顧客、經銷商、 供應商或員工有關,企業需掌握能為公司創造價值的這些資源。 4.替代性(substitutabiluty):從資源基礎的觀點,企業需將資源成為 公司最大的競爭王牌,也必須完整地傳達給顧客,才不會被競爭對手 所取代。 5.競爭的優越性(competitive superiority):評估企業資源時,應與 競爭對手互相比較,評定這項獨特的競爭力可以超過競爭者,並且為 市場所需要的。 吳思華(1998)則是將資源基礎各學者的見解加以整理綜合,認為能 夠強化組織能力的核心資源應具有以下之特性:. 12.

(21) 1.獨特性:即該資源必須具有使企業在執行時增加效能及效率的價值。 同時,該資源的市場供應量稀少,且無其他代替品。而獨特性同時包 含了有價值、極稀少與不可替代三項特性。 2.專屬性:即該資源與企業的設備、人員、組織、文化或管理制度必須 緊密結合、不易移轉與分割,其他企業縱然取得該項資源,也不一定 能發揮類似的效能,如此一來才能確保核心資源的價值。 3.模糊性:是指資源的建構過程以及與競爭優勢之間的因果關係,不易 清楚的釐清,使得競爭者不僅無法取得,亦根本無從學習,以阻隔競 爭者的模仿。模糊性的特質可以從內隱性及複雜性來建構。. 四、核心能力 1957 年 Selznick 於其著作中提出「組織的獨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的概念,認為企業中所制定的規範是決定企業特殊重要能 力之一。隨後 Ansoff(1965)指出要決定企業獨特能力需分析企業本身的 優勢和劣勢,並審查企業本身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而 Andrews(1971) 更加進一步敘述獨特能力就是「吸引顧客的能力」,企業不只將技能和資 源結合,更藉以有效率地製造出核心產品。 到了 1990 年 Prahalad & Hamel 才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他將核 心能力定義為「組織由過去到現在所累積的知識學習效果,特別是在協調 不同的產業技術及科技整合上的能力」 。核心能力是企業永續經營所不可 或缺的一項關鍵因素,也是企業經營策略的重點,管理者必須贏在核心產 品的製造領導能力,才能經由品牌的建立,取得市場佔有率。 Barton(1992)則將核心能力定義為單一(unique)、獨特 (distinctive)、不易模仿 (inimitability),優於競爭者的資源運用與 技能(skill)。而從資源基礎觀點論述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為一種獨特的 天賦,不受產業結構之影響。Tampoe(1994)認為能夠多方面整合科技、 作業流程及發展具持久、獨特之優勢價值的技術或管理子系統。 1994 年 Hamel 又指出:核心能力是與競爭者有所差異且優於競爭者的 能力。他並與 Heene(1994)提出核心能力須具備以下三項特性: 1.提供顧客認知價值; 2.該能力必須優於競爭者且不易被模仿; 3.可以應用在多種產品或服務。. 五、競爭優勢. 13.

(22) 早期的競爭優勢常被歸因於企業規模或市場佔有率,其概念屬於靜態 的比較利益觀點,隨後學者的定義則轉移至動態的比較範疇。 Hofer & Schendel(1978)認為競爭優勢乃組織經由活動範圍及資 源發展,產生優於對手的獨特地位。 Porter(1985)提出競爭行為是互動且相對的,並從策略、價值等活 動上探討,並視競爭優勢為策略的因變數,論點為卓越的績效與競爭優勢 有關,而競爭優勢則來自於策略的運用。他認為競爭優勢是企業長期在該 產業中,能創造成功防禦地位,且能領先產業中競爭對手之特殊能力。 Barney(1991)主張競爭優勢是指廠商在執行創造價值的策略時,致 使其他競爭者退出或者對於採取相同策略的廠商具有較佳的執行能力。 Shapiro(1997)指出當市場屬於完全競爭市場時,任何廠商皆可自 由進出此一市場,生產幾乎沒有差異的產品,每個廠商都是市場價格的接 受者並賺取正常利潤(收益等於機會成本) ,此時提高價格將失去顧客, 降低價格將產生虧損。當有廠商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此產品,或是能增加 此一產品的價值使得消費者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時,該廠商便能獲得多餘 正常利潤的超額利潤,相較於只能賺取正常利潤的其他廠商,該廠商便擁 有優於其他廠商的競爭優勢。 Pitts(2000)則認為廠商的競爭優勢指的是一家公司在與其他公司競 爭時,能夠獲得超越對手的優越條件,競爭優勢來自於一公司之內部能 力,此能力使公司活動的表現比對手更出色或更有效率。. 六、資源基礎與競爭優勢的關係 Day(1984)認為經由較佳的技術、資源配置和公司定位上的優勢可 獲得競爭優勢。而企業擁有競爭優勢後,可創造出較佳的利潤表現,此利 潤又可幫助企業獲得較佳的人員技術、資源定位的優勢,又更增強競爭優 勢而形成一個循環,使企業擁有持久性的競爭優勢,如下圖 2.3 所示。 較佳的技術 定位上的優勢 較佳的資源. 圖 2.3 資源、技術配置和定位優勢循環 資料來源:Day(1984) 14. 較佳的獲利表現.

(23) Barney(1991)將 1960 年代以來學者對於策略管理的相關研究與思 想,歸納為兩個思想主流,一是強調對外在環境的掌握,主要是透過對企 業外部環境機會與威脅的分析,來探討企業如何藉由策略性的定位獲取競 爭優勢,以維持企業的經營績效,此種觀念邏輯即為競爭優勢環境模式所 著重的理論基礎;另一則是著重在廠商內部資源與能力與策略關係,透過 對廠商內部優勢與劣勢的分析,來探討企業資源如何形成競爭優勢,進而 影響企業策略的制訂,而此種邏輯思考即為資源基礎模式。有關這兩種模 式的關係,如圖 2.4 所示。. 內部分析. 外部分析. 優勢. 機會. 劣勢. 威脅. 資源基礎模式. 競爭優勢環境模式. 圖 2.4 資源基礎模式與競爭優勢環境模式之關係 資料來源:Barney(1991) 從外部分析的「競爭優勢環境模式」最具代表的就是 Porter 所提出 的五力分析模式,經由對於廠商所處產業經營環境分析後依本身優勢訂定 競爭策略,如低成本、差異化和集中化策略。而從內部分析的「資源基礎 模式」是對廠商本身所擁有的資源探討是否較競爭者具有競爭優勢存在, 並去使用與維持此一具競爭優勢之資源,認為企業未來的競爭將是核心專 長之爭,故企業必須注重資源的發展、取得與部署,長期累積資源並集中 資源於策略重點上。 Grant(1991)指出雖然一些競爭策略的文獻傾向於強調選擇「低成 本」或是「差異化」優勢,以及「集中目標市場範圍」之類的問題,但事 實上這些策略選擇的根本在於公司的資源優勢,也就是這些策略的選擇其 實是由資源而來的,例如低成本優勢需要擁有規模效率的工廠、更優越的 製程技術、擁有低成本原物料來源或低工資的勞動力,而差異化優勢來自 於品牌聲譽、專賣的技術或寬廣的銷售及服務網路。因此 Grant 認為取 得有力的資源地位是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獲得利潤的來源。其關係如下圖 2.5 所示。. 15.

(24) (1)進入障礙:專利、品牌、報復能力 產業吸引力. (2)獨占:市場佔有率 (3)垂直議價力:公司規模、財務資源. 利潤來源 (1)低成本:製程技術、廠房規模、低成. 競爭優勢. 本投入 (2)差異化:品牌、產品技術、行銷配送 服務能力. 圖 2.5 資源與競爭策略之關係 資料來源:Grant(1991) 由圖 2.4 可以知道擁有廠房規模之業者便可以依此一資源訂定低成 本策略與其競爭對手競爭並產生競爭優勢,最終獲得利潤的增加。. 七、小結 「資源基礎理論」是一個很實用的產業分析工具,從辨識內在的資產 與能力,並培養核心資源與競爭力,從而產生持久性的競爭優勢,並選擇 最佳的競爭策略,如果發現有所不足之處,便要想辦法來補充資源,形成 一個良性的循環。這套分析架構大可以用來分析一個國家,小可以用在個 人身上,讓我們釐清了許多組織或個人內在的問題及可以改善的方向。. 第二節 自由貿易區 一、自由貿易區的由來及發展 有關自由貿易區之緣起,根據經濟部工業局(1995)的資料概述如 下: 在人類之經濟發展歷史上可溯及四百多年以前,當時人們已在交通 發達或港口地區劃設特定之區域,作為「海關監督下之非關稅區」,以 吸引外商自由進出,並提供商品免稅自由輸出入的優惠,以期達到增加 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發展和繁榮的目的。 歐洲係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最早之發源地,其中義大利於 1547 年所 設立之熱那亞灣雷格亨港為世界第一個正式命名之自由港;德國 1888 年 16.

(25) 設立之漢堡自由貿易區則為世界出現最早之自由貿易區;美國則為世界上 擁有最多自由貿易區之國家,約有 200 個,且美國國會於 1934 年通過了 「設置對外貿易區法案」 ,其於 1937 年在紐約設立之自由貿易區,即設有 貨物裝卸、搬運、儲存、裝配、製造、及商品展示等各項功能,且可進行 水、陸、空運輸及轉口貿易。至於加工出口區係二次大戰後才出現的,愛 爾蘭於 1959 年所設立之香農國際航空港自由貿易區即是利用國外資金及 原料,發展世界最早之加工出口型工業區。 由世界自由貿易區之發展歷史來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自由貿易 區之發展較為緩慢且數量不多,大部份皆集中於已開發國家,其類型與功 能較單一,大多以貨物之儲存、包裝、及轉運為主。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隨著國際間之交流頻繁及國際貿易之迅速發展,經濟活動逐漸朝向國 際化及自由化之趨勢,進而加速了自由貿易區之發展,尤以開發中國家為 最熱衷,因其一方面要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另一方面又希望開拓出口,實 施差別關稅政策,因此乃於港口及交通良好等他區,開發各種不同類型的 自由貿易區,期望能帶動其經濟發展。 全世界自由貿易區約有三分之二位於開發中國家,其中拉丁美洲國 家於 1940 年代初,就已建立了經濟自由區,積極從事加工、包裝、倉儲、 及轉運等工作,而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國家則是在 1950 年代開始相繼設 置自由貿易區、加工出口區。而亞洲地區由於經濟之迅速發展,也興起了 自由貿易區的推行,尤其是 1980 年中國大陸建立了經濟特區及經濟開發 區等,更為自由貿易區之發展帶向一個新局面。此外,就非洲地區而言, 其建立自由貿易區之時間較短,且為數不多,1960 年代初期,安哥拉建立 過境自由區,其允許鄰國之商品免稅過境;1970 年代中期塞內加爾頒佈了 設立「達喀爾工業自由區」之法令,從事以出口為主之生產活動,此後摩 洛哥、突尼斯等國家也先後設立了加工出口區。而東歐國家則自 1970 年 代起先後建立了不少經濟自由區,但績效並不顯著。 自由貿易區自四百多年前發展至今,不論是以那種型態呈現,都展 現其強盛的生命力,也不斷演變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如下: (一)商業型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型自由貿易區結合之趨勢。 (二)由單一目標的自由貿易區朝向多目標的自由貿易區轉變之趨勢。 (三)由勞力密集型之自由貿易區轉為科技型自由貿易區之趨勢。 (四)結合鄰近國家聯手建立自由貿易區之趨勢。 17.

(26) 上述各種新趨勢的出現,不僅促使有關國家開始調整目前已存在之自 由貿易區的類型與功能,亦可以做為在建立新籌設自由貿易區時之考量依 據,以避免由於選擇類型不當,而造成國家經濟及政治之損失(經濟部工 業局,1995;俞堪圭,2005)。 依據世界關務組織(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WCO)於 1994 年 修正之京都公約(Kyoto Convention)特定附約 D(Special Annex D)第 二章給予自由區(Free Zone)之定義: 「自由區係指締約雙方之部分關稅 領域,而運入此領域內之任何貨物,就各項進口稅捐言,通常被視同仍在 關稅之外」 。同法準則 2 規定: 「國家法規規定自由區設立之條件、允許進 入自由區貨物之種類及貨物在區內加工之方式」 (楊鈺池,2002)。 綜審前述所謂「自由」係指人、財、貨物、資訊之自由,因而這些特 區可說是國際投資者之投資樂園或免稅天堂。蓋自由貿易區中的所謂「自 由」,主要係指: (一)人員進出自由:故需簡化入出境手續。 (二)貨物進出自由:區內視為地主國的境外,故貨物無通關手續。但運 往地主國境內者,仍需辦理進口手續,且地主國法令禁止進出口者仍不得 進出自由貿易區內。 (三)保稅:因自由貿易區視同境外,區內免除關稅與其他稅捐,但如需 運往地主國境內,仍須補課徵相關稅捐。 (四)資金開放:自由貿易區視同境外,金融措施以境外金融辦理。 (五)資訊流通快速:地主國的相關限制,於區內可完全開放。. 二、自由貿易區的體系 自由貿易體系的建立以一國經濟區域為範圍,可分為對外自由貿易體 系與對內自由貿易體系兩個方向,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對外自由貿易體系---國際間之自由貿易協定 緣於在 WTO 多邊貿易體系下,貿易自由化效果不彰,各國先後發展 區域性經濟整合,透過區域性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之簽署,達成貿易自 由化之目標。依據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第 24 條規定,區域貿易協定 可區分為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 、關稅同盟(Custom Union,CU) 、及為成立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所締結的「過渡性臨時協定」 18.

(27) (Interim Agreement)等三大類,此區域經濟組織的型態依整合程度大 致可分為: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 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及經濟同盟(Common Market)等四種。 因此所謂「自由貿易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關稅領域簽立協定, 相互同意消除彼此之關稅或非關稅貿易障礙,本質上為 WTO「最惠國待遇」 原則之合法例外,屬於 WTO PLUS,其市場開放程度較高,非協定簽署者 無法享有比 WTO 更進一步的優惠待遇。各國無不積極推動加入,免被邊 緣化(王燕珠,2004)。 這種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FTA)屬國際間自由貿易協定所 形成之區域經濟組織,係指兩個以上的國家簽訂讓彼此之間的貨品自由 流通及不課稅,譬如「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或「東協自由貿易區 (AFTA)」 。 (二)對內自由貿易體系---國境內之自由貿易區 所謂國境內之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FTZ)乃指在一特定區 域內,貨物可自由進出,其中包括運輸、儲存、包裝、分類、及加工製造 等活動,均可自由經營,毋須繳納關稅及其他稅捐,亦不受海關及其他各 種繁複程序之檢查,僅在貨物由自由貿易區通關進入地主國時,方始需繳 納關稅,因此可以簡單詮釋為「海關監視下的非關稅區」 。其設置型態分 類依範圍屬性、經營型態及功能目的可分類如下(陳世圯、黃文吉、翁錦 棟,2006) : 1.依範圍屬性分為 (1)自由貿易區設置於主權國之內。 (2)全國或全港區都是自由貿易區。 2.依經營型態分為 (1)專為儲運及轉口貿易所設的自由貿易區,即所謂「商業型自由貿 區」。 (2)為加工、製造業所設的加工出口區,即所謂「工業型自由貿易區」。 (3)集轉運、倉儲、貿易、工業及金融服務、觀光等多目標功能,兼具 地緣、資源、及市場諸要件,即所謂「綜合型自由貿易區」。 3.依目的與功能分 就國際上對自由貿易區之稱呼,因其不同的目的與功能,而有不同 19.

(28) 的稱謂,包括對外貿易區、自由港、轉口區、自由貿易特區、加工出口 區、關稅特定區等,以及大陸之經濟特區、保稅區,茲分述如下: (1)對外貿易區(Foreign Trade Zone) 對外貿易區乃設於進口港埠或機場附近,亦可在主要貿易區鄰近 地區,另設附屬自由貿易區(Subzone),一般是以倉儲、加標籤、裝 配,或轉運分銷為主要業務,而較少作加工出口區之用。此外,對外 貿易區被視為關稅領域外,但除了與關稅有關的法令以外,當地法律 則可適用於自由貿易區。美國地區之自由貿易區以此類型居多。 (2)自由港(Free Port) 自由港又可稱為自由貿易港(Free Trade Port),包括整個港口 及其周圍地區。自由貿易港與自由貿易區主要不同處,在於自由港必 須是港口或是港口的一部分﹔而自由貿易區除了可設在港口或港口附 近外,亦可設在內陸地區。在自由港內,外國貨物進入時,通常毋需 繳稅,而且貨物卸裝、儲存、改裝或分裝、裝配、加工後,再或轉運 他國,均不受海關管制,並可免除種種繁複的行政手續。該型態自由 貿易區以香港為代表。 (3)轉口區(Transit Zone) 轉口區又稱為自由區(Free Zone)或自由轉運區(Free Transit Zone) 。轉口區通常設於海岸國家的海港入口,以此作為貨物儲存及分 銷中心,再轉運至內陸及鄰國。在轉口區內,來往的轉運貨物不必繳 交關稅,亦不須受進口管制及其他手續的限制。然而,轉口區的優惠 措施,通常不如一般自由貿易區來得廣而多。轉口區有時僅在港口地 區提供免稅倉庫以供貨品儲存轉運,而儲存時間長短亦有限制。此外, 轉口區內通常不允許進行加工作業。該型態自由貿易區,以泰國的曼 谷轉口區(Bangkok Transit Zone)為代表。 (4)自由貿易特區(Free Perimeter) 自由貿易特區與自由港相似,但自由貿易特區通常限制在一個國 家中某一偏遠或未開發的區域內,該地區廣闊,既非港口,也沒有一 般自由貿易區的圍牆或柵欄等設備。自由貿易特區的主要功能,在於 滿足當地的消費,關稅僅予以降低,而非完全免除。此外,自由貿易 特區通常僅處理某些特定的進口貨物,如食品、藥劑品等基本物資。 20.

(29) 該型態的自由貿易區,以東秘魯自由貿易特區(Eastern Peru Free Perimeter)為代表。 (5)加工出口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 加工出口區為一關稅特別區,由政府劃定某一範園,可以容納製 造加工或裝配外銷的事業,以及產銷過程中所需的倉儲、運輸、裝卸、 包裝、修配等事業。在區內所進口的機器設備、原料、或半成品等, 均可免除關稅及進口管制。至於區內外銷事業的產品僅限於外銷,但 若經准許予以內銷者,則應於進口時依法課稅。加工出口區的主要功 能,是為了促進投資、發展外銷、以及增加產品與勞務的輸出。加工 出口區與自由港或一般自由貿易區的不同點,在於加工出口區以獲得 工業方面的收益為主,而自由港或一般自由貿易區別以商業目的為 主。該型態特區,以台灣地區的各個加工出口區為主要代表。 (6)關稅特惠區(Special Customs Privileges Facilities) 關稅特惠區通常設在沒有自由貿易區或類似措施的工業化國家 內,允許外國貨物暫時進入以備再出口,或在進入當地市場前可暫時 運入該區儲存。貨物進入關稅特惠區時,可以給予免稅及簡化通關手 續等優惠,甚或准予進行加工、裝配等生產作業。該型態特區以位於 智利西北角亞利加港(Arica)為代表,亞利加港對於轉口往玻利維亞 的貨物給予關稅特惠措施。此外,有些工業國家根據特定的關務法規, 允許民營企業設立其本身的關稅自由區(Customs Free Zone)。以比 利時和荷蘭為例,其國內許多企業將公司附近地區進行生產、加工、 或貿易作業的土地,劃定成關稅自由區,除了企業可自行辦理通關外 銷外,海關人員對該區亦定期實施進出貨物庫存的盤點。 (7)經濟特區 (Special Economic Zone) 經濟特區係中國大陸為達成「改革開放」之政策,並吸引外資, 而積極開發之一種新型態且大範圍之特區。自 1980 年起,大陸共有深 圳、珠海、汕頭、廈門、及海南五個經濟特區,及上海浦東新區之開 發。大陸經濟特區之劃設主要是為了吸引外資,因此其訂有各項投資 優惠政策,如:利用外資、稅收、進出口貿易、金融等方面﹔此外, 對土地使用及開發實行土地使用有償出讓使用權制度及整體開發之方 式,且區內劃設有一些重大開發區,以刺激整個區域之經濟繁榮,並 帶動都市之發展。此外,經濟特區雖有一特定之範園,但其並不若一 21.

(30) 般之自由貿易區具有隔離措施。 (8)保稅區(Bonded Area ) 保稅區是中國大陸繼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後,而設立的 新經濟性地區,其係有一定範圍之封閉式綜合型對外開放區域,具有 明確之界線,並有完善之隔離設施,此即類似國外一般之自由貿易區。 中國大陸係利用保稅區內之港口優勢,發展對外貿易、轉口貿易、加 工出口、倉儲運輸、分類包裝、及各類服務業務,以期更有效地利用 外資,並引進技術及管理經驗,更進一步與國際市場聯繫。自 1990 年起,中國大陸批准了 17 個保稅區之開發,其中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是第一個也是開放程度最大之保稅區,於 1992 年 3 月,第一期開發區 內之隔離設施通過海關總署驗收後,便正式開始營運。. 三、自由貿易區的功能 世界各國設置自由貿易區,因設立目的不同,功能各異,綜合其功能 大致如下: (一)倉儲功能-爭取時效與商機 利用自由貿易區貨物進出口,不課徵關稅、不受進口配額限制、通 關簡便、可縮短進倉時間、爭取商機、及區內低廉倉儲費用等之便利, 吸引世界貨物來區內儲存,選擇適當時機銷售進入當地市場,或轉售至 其他地區,獲致最高利潤。 (二)轉運功能-發展轉口貿易 自由貿易區之轉運功能與倉儲功能,關係甚為密切,若無倉儲設施 服務的便利,即無轉運業可言﹔而無轉運業務,倉儲業亦將大受影響, 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這兩種功能是自由貿易區最原始的商業功能,也是 自由貿易區最主要的功能。於自由貿易區內免徵進口稅捐,免除貨品進 口再運出口等申請通關報驗手續的繁瑣,及具備區內低廉倉儲設施的便 利等,將商品儲存、整理、分裝、加標籤、或改換標示,然後再予轉運, 可以減少貨物運送的時間及資金的積壓,對國際貿易極有助益。 (三)工業性功能-吸引國外企業設廠投資 利用自由貿易區內機器、原料、零件等進口免徵關稅、所得稅、及 其他稅賦之優惠,貨物及資金進出自由等良好的投資環境與條件,吸引 外資至區內投資加工及製造等生產事業,以增加就業機會並學習先進產 22.

(31) 業技術,而區內投資人之本金、淨利、孳息均可自由匯出。 (四)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吸收國外資金 自由貿易區的外匯資金不適用地主國既有的外匯管理辦法,本身有 獨立的金融體系、外匯操作系統,資金利得自由出入,且對區內銀行業 之各種限制減輕或取消,各項稅賦予以免除,以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來 自由貿易區從事大規模國際金融活動,便於僑外資金之吸收,繁榮國內 工商業,進而促使金融中心的成立。 (五)休閒消費功能-創造特殊需求的休閒活動 自由貿易區本身即是多元化活動的區域,除了工業、貿易等活動外, 因從事相關活動而吸引前來之人潮,故有從事消費、休閒、觀光之需求, 是以自由貿易區內之規劃亦有提供休閒消費活動設備之必要。如大型購 物區、觀光遊樂區、賭場、賽馬場等。 從長遠的觀點來考慮,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必是多元化的,其影響之 範圍是全國性的,它不但可創造更佳的投資環境,以吸引企業進駐投 資;促進地主國經濟、貿易及工業的繁榮,更是形成金融中心的最佳途 徑(陳世圯、黃文吉、翁錦棟,2006)。 綜上所述,各種不同型態的自由貿易區分別代表其「自由」或「功 能」的不同程度(如表 2.2) ,但最受重視的乃為具有綜合性功能之「綜 合型自由貿易區」,尤其是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更是促進其經濟發展的 主要策略。 表 2.2 自由貿易區之類型與功能 類 型. 功 能. 1.對外貿易區. 倉儲、轉運、產品分類包裝. 2.自由港. 倉儲、轉運、產品分類包裝、休閒消費. 3.轉口區. 倉儲、轉運. 4.自由貿易特區 倉儲、轉運 5.加工出口區. 加工製造. 6.關稅特惠區. 倉儲、轉運、加工製造. 7.經濟特區. 以工業為主,並結合貿易、通訊、科技、金融、及居住與休 閒旅遊之功能. 8.保稅區. 倉儲、轉運、加工製造、貿易 資料來源:參閱張璠(2004) 23.

(32) 四、國外的自由貿易區 (一)香港自由港(Free Port) 香港整體就像一個保稅區,全區發展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區,不僅所 有貨物的進出、儲存、加工、製造,均可自由從事,且允許一般市民在 此區域內居住,消費使用國外免稅貨品,其進口貨物儲酒類、菸草、碳 氫油類及甲醇外,一般貨物毋須繳納關稅。 由於貨物進出香港,均不課徵關稅及營業稅,亦無加值型營業稅, 故香港無運送免稅區及沖退稅之制度。因免關稅及低廉而便利的報關手 續,香港物流業的效率非常高。就利得稅而言,香港只對香港來源或香 港產生之所得課徵所得稅。對於人員之進出亦採取寬鬆政策,而對於貨 物之進口不論是空運或海運都委由民間公司處裡。由於香港政府的授 權,給予經營者充分的授權及自由,由於此種之授權自主經營的結果, 提高了經營效率。綜合其優點如下(行政院經建會,2003): 1.香港機場貨運站與貨櫃碼頭均係民營公司經營,經由充分授權及自我 競爭力之提昇,各家空運及貨櫃碼頭公司均很重視貨運站之規劃與管 理,且致力於組織系統運作之研究與發展。而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及流 暢性,各家公司更是隨時更新電腦管理系統之軟硬體設備。香港機場 與港口全面性高度化的資料系統連線有助於追蹤貨品通關流向,大大 提升了運作透明度及便利性。 2.香港海關利用風險管理方式作為貨物通關檢驗之標準,海關依據本身 經驗判斷、貨主過去通關記錄、外部情報等對通關貨品進行抽驗而不 是全部查驗,可提高貨物流通之效率,節省時間成本,故廣受國際發 貨貨主的喜愛,挑選作為轉運的地區。 3.目前僅有四種貨品在進口通關時須課徵消費稅(Excise Duty)其餘並 不課稅,且進口時無關稅或其他稅捐的課徵,稅負較臨近的國家少或 輕,故甚具誘因。 4.經香港政府的授權,給予經營業者高度自主管理的空間,此種自主管 理的結果,提高了整體運作之便利性及效率,也使貨物進出活絡,香 港本身就設定為轉口貿易港,一切以快速為導向,儘量減少海關之干 預,達到自由貿易之目的。 5.航空貨運站海關人員為全天候 24 小時作業主,因而促使貨主可自由調 24.

(33) 配工作時間,進行通關清關作業,無時間上之限制。 (二)新加坡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 新加坡有七個自由貿易區,六個海上貨運和一個空港貨運(新加坡 樟宜機場) ,自國外進口之貨物,於暫免徵關稅及消費稅,得於受海關監 管最少之情形下,在區內從事儲存、重新包裝、分類、拆裝封貨櫃及製 造等行為。實務上,貨物得於同一自由貿易區內自由移動,海關不加以 干涉。 其倉儲貿易和轉口貿易的蓬勃發展,傳統的貨櫃進出口貨物提供 72 小時的免費倉儲,並且為轉口或復運出口貨物提供 28 天的免費存儲。在 自由貿易區內,新加坡港務公司(PSA)能夠提供兩百多萬平方米的封閉 和露天儲存場所。在所劃設之自由貿易區均以圍牆的方式和外界有所區 隔,進出自由貿易區之出入口均有海關檢查站加以控管。海關人員有權 得隨時進入自由貿易區內之貨櫃站,檢查存放於區內之貨物或貨櫃,惟 實務上,基於信賴立場,海關極少會進區內檢查,多於貨物或貨櫃離開 自由貿易區時,於海關檢查站執行文件之檢查或做隨機檢查貨物。 儲存在區內的貨物進行重貼標籤、重新包裝、應稅貨物之填裝或拆 裝、抽樣樣品之分類等活動之許可,應將申請函傳真至海關港口辦事處 (Port Branch)。惟實務上,只要貨物未離開自由貿易區前,除應稅貨 物外,貨主或託運業者對於貨物進行簡易之重新包裝等行為,均毋須向 海關報備。其優點如下(經建會,2003): 1.機場港口基本設施完善:可短時間完成貨物之裝卸,並以快速道路迅 速將貨物載至轉運站或目的地。除快遞業者於貨物到港後 1 小時內已 可領取,一般貨運業者則需 4 至 6 小時就可領貨。 2.通關手續簡便:透過 TradeNet System 申請相關進口、出口、轉運許 可、只需 15 分鐘即可。 3.全民語文能力良好:為發展轉口貿易,使新加坡成為國際港口,新加 坡採取全國英語化教學政策,克服語言障礙,得與外國業者溝通。 4.海關、移民局 24 小時全天候作業,克服世界貿易的時差問題。. (三)日本沖繩特別自由貿易區(Special Free Trade Zone) 日本沖繩縣依其自然環境,以加工型貿易、觀光及休閒業、資訊及 電子產業為其積極發展振興之目標,尤其以加工型貿易更是重點發展產 25.

(34) 業。為改善當地企業環境,政府制定《沖繩振興特別措施法》 ,在沖繩地 區設置二個自由貿易區: 1987 年於那霸市首先設立自由貿易區(Naha Free Trade Zone,FTZ) , 鄰近那霸機場及那霸港,佔地約 26,691 平方公尺。 1999 年在中城灣新港地區設置「沖繩特別自由貿易區(Okinawa Special Free Trade Zone,SFTZ)」,佔地約 98.7 公頃。 這兩個區域均具有加工製造、轉口倉儲及展覽交易等功能,在該區 設立工廠者可享有減免 35%的法人稅,加上設立最初享有五年 22.9%的租 稅優惠、提供 1/3 的工資僱用補貼制度等優惠條件,對在日本投資設廠、 內銷日本之業者而言,具有極大的優勢(中華民國港埠協會,2003)。 就日本關稅法保稅規定而言,有關國稅、地方稅、或特殊金融機構 之融資條件,沖繩成為享有在稅制及金融上優惠的物流中繼加工型自由 貿易地區。其特色及優點如下(陳煒仁,2004) : 1.擁有優良的地理位置:沖繩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之樞紐位置,以其為 中心兩千公里內,幾乎東亞之大都市都包含在內。 2.相關研究之支援:日本為因應自由貿易區技術之需求,將沖繩縣的工 業試驗廠搬至中城灣新港地區之熱帶科技園區內。 3.低廉之勞動成本:相對於日本本土,沖繩的勞動成本大約只有 70%, 加上自由貿易區之特殊優惠,使得勞動成本只要 50%。 4.稅捐之優惠:整體而言,沖繩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措施,包括大幅降低 法人稅(享有 35%所得扣除制度),關稅可以選擇對原料課稅或者對 產品課稅,地方稅則部份免徵,並有種種低利貸款。 5.「日本製造」的優勢:日本製造的產品在世界上有良好的口碑,那麼 經由沖繩自由貿易區所加工之產品就可以「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 的名義輸出。 (四)韓國濟州島國際自由市(International Free City) 韓國政府於 2001 年 9 月 19 日宣佈將把最南端的濟州島建成一個國 際自由城市,以促進該地區以及全國的經濟發展。在「濟州國際自由城 市推進委員會」的會議發表—濟州國際自由城市基本計畫。此計畫的目 標是把濟州島建成旅遊、休閒、商業、先進技術產業以及物流和金融相 結合的複合型國際自由城市。 26.

(35) 根據此計畫,韓國政府將在 2010 年前投資 4.7 萬億韓元(1 美元 =1002.5 韓元) ,其中 2.9 萬億韓元將用於擴充濟州島的住宅區、觀光設 施等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還將擴大濟州島無簽證入境的範圍,延長外國 專業人才的居留時間,建立濟州投資振興區、自由貿易區和先進科技園 區,對國內外投資者實行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為使濟州島成為國際自 由城市,政府將加強該地區的外語教育,允許外國法人在濟州島設立外 國大學分校,允許中小學校聘用外國教師,地方行政機構發佈和接收外 文公文。同時,韓國將制定《濟州國際自由城市特別法》 ,以保證這一計 畫的順利實施。 國際自由城市是指,為最大限度地保障勞動力、商品、資本的國際 性流動與企業活動的便利性,實行鬆弛控制及國家支援的特區。通過採 取各種優惠政策,將濟州島建設成一個環保型的旅遊休閒城市,以及具 有尖端知識產業和物流、金融等綜合功能的複合型城市。韓國政府將盡 一切努力,把濟州島建成「超過香港」的國際自由城市。為能確實推動 計畫,韓國政府決定以特殊法人的形式成立「濟州國際自由城市開發中 心」(金門縣綜合發展計畫,2007)。 (五)美國對外貿易區(Foreign Trade Zone,FTZ) 美國並無自由貿易港區,其所引用的「對外貿易區」為一管制區, 係為促進美國對外貿易,創造美國工人就業機會及提昇美國產品的競爭 力,根據 1934 年美國對外貿易區(Foreign Trade Zone Act)設立;所 謂對外貿易區,係將該港之港區或與其連接之區域,與外界以柵欄隔離, 並駐有警衛,企業可在區內從事裝配、製造、加工儲存、測試、包裝、 標示與維修活動;區內享有一些區外公司無 法享受之優惠措施。對外貿 易區(Foreign Trade Zone)遍佈全國關區附近,自 1963 年至 2001 年 底,一般用途的外貿區共有 255 個;特別用途之次區達 438 個,其中有 部份已停止運作(經建會,2003)。 可借鏡之處:由於美國本身對於貿易進出採取較為放任不管制的方 式,因此自由貿易區之優惠條件亦無特殊之處,惟其提供之「服務」可 作為我國推動之參考: 1.沒有進口配額限制。 2.延期付關稅與關稅率折扣之優惠。 3.提供免稅倉儲設備。 4.通關便利性。. 27.

(36) 5.產品展示、包裝、製造之物品免課關稅。 (六)中國大陸保稅區(Bonded Area ) 中國大陸保稅區對外也譯稱為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是 經中共國務院批准設立,由海關實施監管的經濟區域,為目前大陸開放 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經濟區域,其主要功能是「轉口貿易、出口加工、保 稅倉儲」 。自 1990 年 5 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保稅區共 15 個,分別為 上海外高橋、天津塘沽、大連、青島、張家港、寧波、廣州、汕頭、深 圳沙頭角、深圳福田、深圳鹽田、珠海、廈門象嶼、福州、海口保稅區, 規劃開發面積計 42.39 平方公里,到 2002 年底,保稅區批准總面積為 51.05 平方公里。 大陸保稅區設有隔離設施,貨物可在保稅區與境外之間自由出入, 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區事業應徵 15%企業所得稅,經營期超過 10 年 的從獲利年度起,實行頭兩年免稅,後三年減半征收的優惠) ,免配額、 免驗許可證件,免予常規的海關監管手續,國內禁止進出口和特殊規定 的貨物除外,貨物儲存期限不受限制。除上開主要功能外,尚得辦理商 品展示、商品交易及金融等業務。保稅區由各地人民政府領導,其派出 機構保稅區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保稅區行政事務,港區與保稅區實行 一體化管理,由港口管理機構負責港口管理。 保稅區海關對保稅區實施特殊的監管方式:對保稅區與境外之間進 出的貨物、物品以及保稅區,流轉的貨物實行備案、稽核制度;對保稅 區與國內非保稅區之間進出的貨物、運輸工具、物品實施常規的監督管 理。區內企業與海關實行電腦聯網,貨物進出採取電子報關(EDI)。區 內無居民居住,進出保稅區人員應經海關指定的出入口進出,並接受海 關檢查,商務人員則自由出入(王燕珠,2004) 。. 五、台灣的自由貿易港區(Free Trade Port Zone) 交通部於 2002 年 12 月 26 日提出《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草 案說帖,將自由貿易港區分為空運和海運部分。空運規劃中正機場東側的 桃園航空貨運園區,海運部分則有基隆港、台北港、高雄港、台中港及花 蓮港,積極為自由貿易港區的設立推動。政府並將協助特許公司將桃園航 空貨運園區設置為自由貿易區,協調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進駐港區,以 推動自由貿易港區各項業務。草案中除了中正機場和小港機場貨運園區將 朝自由貿易港發展外,初步規劃五個港口為自由貿易港區,並確定自由貿 易港區的四大機能,包括單一窗口管理、區內貨物自由流通、廠商自主管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Teacher then briefly explains the answers on Teachers’ Reference: Appendix 1 [Suggested Answers for Worksheet 1 (Understanding of Happy Life among Different Jewish Sects in

The share of India & Taiwan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discussed how world export-import marke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data shows us that the business between the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RIZ theory, try to enhance the function of pencils and personalize the design1. TRIZ theory includes contradiction matrix, physical contradictions, and

Based on the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nd lodg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iwan

Since the research scop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in Taiwan is broad and complicated, based on theories of service innovation and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1. Based o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