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 訊息處理理論

2.3.1 資訊搜尋行為

資訊搜尋行為是指使用者利用網路搜尋系統去解決某一方面的資訊需求,

Wilson(1999)認為資訊搜尋過程是一個目標導向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其所包含的階段為:

問題識別、問題的定義、問題解決方案、以及解決方案的聲明。

Wang et al.(2000)將使用者與網路資源的互動模式視為:1.由使用者與網路資源間 一連串的溝通記錄所組成;2.是一種資訊處理與問題解決的過程,其中使用者做決定是

根據轉譯後所呈現的資訊。而使用者在搜尋時所呈現的方法都不同,因此研究者提出了 一種多維的互動模型如圖5 所示,企圖將繁雜的全球資訊網以簡化的圖示展現,並表示 出可能影響使用者在系統互動中的因素,及在使用者在系統操作中會出現的行為。

圖5 使用者與網路互動模式 資料來源:Wang et al.(2000)

而網路搜尋行為的探討重點在使用者和網路資訊搜尋系統之間的互動關係,使用者 與搜尋引擎互動所產生的行為,包含使用者利用關鍵字搜尋與瀏覽主題目錄等與系統互 動的行為。

Debowski(2002)以三個面向來衡量資訊搜尋行為:

一、搜尋任務中所做的努力(task-focused effort):包含搜尋任務執行時間、輸入的 次數。

二、搜尋過程所白費的努力(wasted effort):包含妨礙任務完成的行為,如:重覆多 餘的搜尋、錯誤的輸入。

三、搜尋的品質(search quality):綜合衡量搜索策略組成要素,包含搜尋的廣度(search breadth)、深度(depth)以及搜尋的次序(sequence)。

Kim 與 Allen(2002)測量搜尋活動的方式包含:平均搜尋時間、網站平均觀看次數、

書籤平均數目、搜尋工具的平圴使用次數(搜尋工具含:關鍵字、超連結、跳頁)。

Kim(2008)衡量搜索行為的方式是以搜尋工具使用次數總和,搜尋工具包含:超連 結(embedded links)、返回(back)、上一頁(forward)、回首頁(home)、跳躍(jump)

以及關鍵字搜尋。

賴廷圭(2007)參考Lin 與 Tasi(2005)的網路導覽流程圖加以修編,以圖形化的 方式來呈現使用者在進行網路搜尋時的行為,網路導覽流程圖搜尋行為量化指標如下:

一、關鍵字的數目(Number of keywords):

這個指標顯示資訊搜尋的變動程度。

二、拜訪的網頁數(The number of webpage visited):

這個指標描繪瀏覽網頁時的變動程度。

三、探索的最大深度(Maximum depth of exploration):

這個指標顯示進行搜尋時,瀏覽網頁的最大深度。

四、選擇的圖片數(Number of select images):

這個指標顯示選擇符合的圖片數量。

五、關鍵字的平均字數(Refinement of keyword):

這個指標顯示精煉關鍵字的能力;通常關鍵字平均數字愈少,表示精煉關鍵字 的能力愈好,此與後設認知能力有關。

六、搜尋的網頁數(The number of webpage searched):

這個指標顯示對Google Image 搜尋結果畫面所列出的頁數,從中挑選的網頁 數;使用的網頁數愈多,表示其欲搜尋想要的圖片的程度愈大。

陳家韻(2007)參考Lin 與 Tasi(2005)的網路導覽流程圖加以修編,用下列指標 來呈現使用者在進行網路搜尋時的行為:1.搜尋過程使用的關鍵字個數,2.點選網頁搜尋

的次數,3.點選圖片搜尋的次數,4.點選圖片搜尋結果的最大頁次,5.點選網頁搜尋結果 的最大頁次,6.關鍵字重覆的總數(含概念相同),7.瀏覽行為分兩類:1.會瀏覽無圖片網頁 2.不會瀏覽無圖片網頁。

綜合以上專家對搜尋行為的定義,可發現多數學者對搜尋行為看法趨於一致,而本 研究是以Google Image來進行圖片搜尋任務,因此將結合與修訂賴廷圭及陳家韻學者所 修編的網路導覽流程圖的搜尋行為量化指標,與Debowski的搜尋任務執行時間,來量化 分析學生在進行圖片搜尋時的搜尋行為。

2.3.2 資訊搜尋行為的影響因素

資訊搜尋是個十分複雜的過程,綜合國內外文獻顯示,個體認知、情感與搜尋任務 型態及搜尋經驗都是影響搜尋行為的主要要素。

Wang et al. (2000)指出雖然網路是大眾化的資源,但網路搜尋卻存在著挑戰性,使用 者並無法總是精準的找到高品質的資料,這可能與使用者的喜好與風格有極大的關係。

Hsieh-Yee (2001)回顧 1995~2000 年的網路搜尋行為相關論文後,對兒童的網路搜尋有 下的發現:兒童可以和網路產生交互作用,但他們在搜尋時並沒有計畫;且他們比較喜 歡用瀏覽的方式,而他們對鍵入搜尋條件、產生搜尋陳述和判斷網頁的品質是有困難 的。儘管如此,研究中的兒童們表示對自己在網路搜尋上的表現懷抱信心。

Kim 與 Allen (2002) 以80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個人認知特質和搜尋任務差 異對搜尋行為影響之研究,研其研究成果提出個體認知的差異、任務型態與問題解決能 力與搜尋行為會產生交互的影響,而其中問題解決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搜尋活動,問題解 決能力不佳的搜尋者,使用關鍵字搜尋的次數較多,也會導致搜尋出過多的網頁,因此,

當搜尋任務越模糊時,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就會更明顯。

Bilal 與 Kirby(2002)在研究7年級學童與研究生在線上資訊搜尋行為的異同時,

發現了最主要影響兩者搜尋行為的因素有三個:1.克服搜尋結果失敗時的能力2.瀏覽風格

搜尋的動機與對任務的瞭解程度影響。

Shenton, Andrew 與 Dixon (2004) )調查 188 位年輕人(4-18 歲),提出青少年在網路 搜尋時具有下列幾個明顯的特徵:

一、搜尋者普遍想花費最低的努力,來尋找足夠的資料以滿足資料需要。

二、許多搜尋者反覆使用同樣的方法,即使搜尋的題材不盡相同。

三、他們經常會認為最先搜尋到的資料就是最接近的答案。

四、雖然少數的舊訊息,但面對任務,他們決策的觀點在需求。

五、不論使用什麼來源,通常只採用只有一個“明顯"搜尋字詞,而使用的關鍵字,

通常是廣泛地符合主題需求。

六、不會使用布林邏輯的搜尋技巧。

七、線索往往從呈現資訊來源中採取。

八、除了相關性與數量外,很少去評估資訊的品質。

九、對所獲取的資訊,很少去做驗證的動作。

杜義文(2005)以87位國二學生進行網路資訊搜尋時,發現「封閉式」搜尋任務類 型,對於網路經驗較佳的學生,傾向會獲得比較好的搜尋成就,而大多數的學生在進行 資訊搜尋時,對於詮釋搜尋題目、形成相關的關鍵字、如何形成正確詞語,仍存在著困 難,此外,還發現到學生所使用的每個關鍵字平均字數及第一個關鍵字的字數與搜尋得 分有顯著相關。

Kim(2008)在67個大學生參與搜尋實驗中發現,情緒控制和任務型態對搜索行為有著 顯著的影響,且學習者在一般任務(general search)中的搜尋工具的使用情形,會比特 定任務(specific search)上使用的多。

Park 與 Black(2007)研究結果顯示,背景知識與搜尋行為無關聯但會影響了搜索 結果的精準度,而認知風格不影響搜尋結果的精準度,會影響搜尋時所花費的時間。

根據上述文獻分析能夠發現,個體認知與搜尋行為的差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影響個體認知的因素包羅萬象,本研究也以個體認知差異為出發點,並試著將認知差 異聚焦於以學習者的閱讀能力與網路使用程度間的差異,以這二個因素為變項,去探討 其對圖片搜尋行為的影響,以期能進一步的了解、釐清認知差異與搜尋行為間的關聯。

2.4 圖片搜尋行為相關研究

圖片搜尋已經從原本專業或特定領域的需求,轉變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Cunningham 與 Masoodian(2006)的研究中指出,人們在搜尋的需求可分為:

1.具體的需要(關於一個具體的人,事件,或者活動)。

2.一般性且能以關鍵字表達的需求。

3.一般性而抽象概念的需要。

4.個體主觀的需要,滿足的情緒反應,如找有趣的圖片。

然而圖片搜尋結果常無法精準的符合人們需求,因為在網路上搜尋圖片仍用需以

「關鍵字」基礎,一般的搜尋引擎,如Google及Alta Vista,可以讓人們搜尋網路上數以 百萬計的圖片,但圖片本身必須標上一些描述性的文字,或者所謂的「中繼資料」

(metadata),來與使用者的關鍵字查詢進行比對(Kanellos & Olsen,2004)

Wang, Liu & Chia (2006)在比較不同類型的圖片搜尋引擎時,對以關鍵字為基礎的圖 片搜尋引擎提出下列看法:最直觀的方式來進行圖片搜尋就是利用網頁中圖片周圍的文 本訊息,而以關鍵字為基礎的方法的圖片搜尋,讓人們很容易適應、感覺親切,且能給 予人們一個可接受的搜尋結果精準度,然而缺乏統一的文字資料而影響搜尋效能,仍是 關鍵字搜尋所存在的問題。

卜小蝶(2005)以三個月的時間,累積超過240萬筆圖片搜尋記錄,發現有將19 % 的搜尋者無法找到適合的圖片,因為在資訊搜索時,文件訊息搜索較容易聚焦,搜尋者 可在較少的搜尋次數中得到想要的文件與答案,而在圖片搜索時則因關鍵字模糊,使搜 尋者必需經由多次搜尋才易獲得想要圖片。

Cunningham 與 Masoodian(2006)的研究中也發現,人們面對搜尋結果也會產生不 同的反應,有的人(6%)會因為沒有明顯相符的圖片而覺得失敗,有的人(50%)會選用一 張圖片而結束搜尋,有的人(20%)會找超過一張的圖片,有的人(20%)找圖片只是單純為 了好玩有趣。

Matusiak(2006)以大學生(21–30 歲)和社區居民(35–62 歲)二種不同搜尋族群,

此對搜尋感到有信心且偏好使用關鍵字搜尋;社區居民因不常使用網路,所以對搜尋較 欠缺信心而偏好用瀏覽的方式進行搜查,影響其差別的原因包含對電腦操作的熟悉度、

背景知識、認知等。

Fukumoto(2006)在分析使用者圖片任務搜尋行為時,發現搜尋行為會趨於遵照一 套模式:第一,輸入一個或兩個關鍵詞,並查看結果所產生的搜索,然後再操作"返回 首頁"或"前一頁"按鈕。這些結論與現有網路搜尋研究工作一致;而且這一個搜尋模式在 開放性任務時會比在封閉性任務時次數更頻繁。

Fukumoto(2006)在分析使用者圖片任務搜尋行為時,發現搜尋行為會趨於遵照一 套模式:第一,輸入一個或兩個關鍵詞,並查看結果所產生的搜索,然後再操作"返回 首頁"或"前一頁"按鈕。這些結論與現有網路搜尋研究工作一致;而且這一個搜尋模式在 開放性任務時會比在封閉性任務時次數更頻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