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處理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 v.12軟體來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所採用的統計方法如下:

一、量表資料處理

在量表資料回收後,以人工檢驗的方式,剔除不符合填答方式與內容者。

1. 基本資料部分:若基本資料題項三題以上未填答者,該量表資料視為無效。

2. 量表內容:量表內容若五題以上未填答者,該量表資料視為無效。

3. 資料登錄:資料輸入完畢後,隨機抽取50份逐一核對,檢驗輸入錯誤的情形。

二、預試資料分析

1. 採同質性檢驗和極端組檢定方式來進行「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預試卷」及

「網路遊戲成癮診斷子量表」的項目分析。

2. 以KMO及Bartlett球形檢定暸解「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預試卷」及「網路遊 戲成癮診斷子量表」的適切性,並以主軸因子分析法promax斜交轉軸進行因素分析。

3. 以Cronbach α係數估算「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預試卷」及「網路遊戲成癮 診斷子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三、正式量表資料分析

1. 採同質性檢驗和極端組檢定來進行「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的項目分析,

再次篩選不適用之項目。

2. 以因素分析的方式建立「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的建構效度,並暸解各向 度對預測網路遊戲成癮的影響力。

3. 以積差相關的方式,計算「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內各因素的相關程度。

4. 以Cronbach α係數估算「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再次篩選 不適用之項目。

5. 透過卡方考驗探討「性別」、「家庭狀況」、「與家人相處情形」、「家庭社經地位」、

「父母管教方式」、「零用錢」、以及「家中有電腦且可連上網路」等背景因素,與 網路遊戲成癮高危險群是否有顯著的關聯性。

6. 以迴歸的方式探討「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總分對「網路遊戲成癮診斷子 量表」總分及「網路遊戲使用時間指數」的預測解釋力。

7. 完成「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以及常模建立後,再進行一次事後驗證分析,

以探討「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實際應用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依據「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回收後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與結果討論。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適切性的討論與分 析,第二節為國小學童背景因素與網路遊戲成癮的關係,第三節為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 傾向量表效標關聯效度的討論與分析,第四節為常模與量表解釋,第五節為事後驗證分析。

第一節 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之適切性分析

本研究雖已在量表建構預試過程中完成量表的初步分析,但為確保量表的可靠性、有 效性、以及穩定性,研究者於量表實際回收後,再進行一次「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 量表」的適切性分析,以下就項目分析、效度分析、信度分析、與分群t檢定分別說明之。

壹、項目分析

本研究計算各題與量表總分的相關性,作為個別試題同質性之檢驗,優先刪除相關係 數低於.3之題目。並透過因素負荷量來判斷個別項目與相對因素的關係,排除因素負荷量 低於.3的不當試題。最後進行極端組檢驗,將所有受試者在量表上的總得分,區分出前27%

的高分組與後27%的低分組,以獨立樣本t檢定求出決斷值CR,刪除低鑑別度之題目,並佐 以平均數,作為偏差量之參考數據。

實際回收量表後,共得有效樣本1480人。研究者以SPSS v.12統計軟體進行項目分析,

結果如表4-1。平均數介於.53到1.56之間,標準差則落在.836至1.214之間;相關係數最低的 是第19題,其數值為.368,但仍高於.3的篩選標準;因素負荷量最低的為第6題的.302,唯 其值依舊在.3的標準之上;極端組檢驗所得決斷值皆達顯著水準(p < .001),意即本量表 題目具有極佳的鑑別度。依據項目分析結果,所有題目皆在篩選標準以上。

表4-1

題號 平均數 標準差 相關係數 刪除該題後

的α係數 因素負荷量 決斷值(t) 結果 32 1.39 1.132 .560 .923 .734 -28.390***

33 .95 1.146 .576 .923 .724 -27.999***

34 .63 .981 .502 .924 .828 -20.080***

總量表 Cronbach α = .925 n = 1480 ; ***p < .001.

貳、效度分析

為確保量表內容能正確測量到預期的心理特質,研究者以因素分析的方式來處理項目 分析後所保留的題目共34題,抽取因素的方式為主軸因子分析法,採Promax斜交方式進行 因素轉軸,保留特徵值 λ 大於1的共同因素,若其解釋變異數的能力小於.10即予以淘汰。

根據表4-2結果顯示,KMO(Kaiser-Meyer-Olkin)取樣適切性量值為.942,且Bartlett 球形檢定值為18334.316,達顯著水準(p < .001),表示題目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 行因素分析。

表4-2

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KMOBartlett球形檢定表

Kaiser-Meyer-Olkin 取樣適切性量數 .942 近似卡方分配 18334.316

自由度 561

Bartlett 球形檢定

顯著性 .000***

n = 1480 ; ***p < .001.

表4-3列出因素分析後,得特徵值 λ 大於1的因素共有七項。由表中可知因素一由題號 第18、2、1、6題所組成,這四個題目皆為測量學童好奇心所引發的動機程度,即「好奇 心動機指數」;因素二由20、34、3、19、5所組成,這五題是為了測量學童社會人際關係 的不滿足程度,即「社會人際關係壓力指數」;因素三由26、28、29、25、27等五題組成,

這五題主要在測量學童人格特質中的神經質人格特質程度,即「神經質人格特質指數」;

因素四由10、9、31、11、12、22、7、14等題目所組成,這些題目主為測量學童對現實的 不滿足,而想要隱匿或逃避現實的情形,即「逃避現實指數」;因素五由24、30、23、15、

16、17、8、13組成,這幾題皆在測量學童負向支配性人格特質顯著性,即「負向支配性 人格特質指數」;因素六由32、33、21等3題所組成,這些題均在測量學童自我肯定的程 度,即「自我肯定壓力指數」;因素七僅有第4題,該題在設計之初本為測量學童以娛樂 為動機使用網路遊戲的程度,在預試中卻被歸入「好奇心動機」因素中。研究者推估,此 乃肇因於預試樣本與母群雖具備同質性,然其樣本數量並未達到題數五倍以上的建議值

(王保進,2006;李茂能,2006),造成因素分析過程受到樣本數的影響而產生誤差。因 此,研究者決定將該題依因素分析結果予以刪除。

表4-3

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斜交轉軸因素分析表 題號 因素

1 2 3 4 5 6 7 結果 18 .765

2 .623 1 .576 6 .302

20 .844 34 .828 3 .643 19 .469 5 .391

26 .789

28 .771

29 .676

25 .624

27 .355

題號 1 2 3 4 5 6 7 結果

10 .694

9 .624

31 .594

11 .519

12 .388

22 .384

7 .384

14 .374

24 .762

30 .700

23 .412

15 .353

16 .328

17 .525

8 .491

13 .358

32 .734

33 .724

21 .423

4 .481 x

萃取方法:主軸因子分析法。 旋轉方法:含 Kaiser 常態化的 Promax 法。

完成因素抽取後,研究者以各因素與「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得分進行皮 爾森(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4-4)顯示,「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得 分與「自我肯定壓力指數」、「負向支配性人格特質指數」、「社會人際關係壓力指數」、

「好奇心動機指數」、「神經質人格特質指數」、以及「逃避現實指數」間的相關係數介 於.674至.883之間,皆達到顯著水準(p < .001);各因素間的相關皆在.3以上,亦達到顯 著水準(p < .001)。

表4-4 量表來進行內部一致性考驗(Cronbach’s alpha),α係數越高,代表該量表題目在測量某 一特質上越一致,也就表示量表的信度越好。如表4-2-5所示,「自我肯定壓力指數」的α 值為.814,「負向支配性人格特質指數」的α值為.801,「社會人際關係壓力指數」的α值 為.800,「好奇心動機指數」的α值為.702,「神經質人格特質指數」的α值為.849,「逃避 現實指數」的α值為.818,各因素Cronbach α大多為.8以上的良好數值,唯「好奇心動機指 數」之數值略低於其他因素。全量表的Cronbach α值為.925,說明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尚佳。

表4-5

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信度分析表

項目 題號 α係數

自我肯定壓力指數 21、32、33 .814

負向支配性人格特質指數 8、13、15、16、17、23、24、30 .801 社會人際關係壓力指數 3、5、19、20、34 .800

好奇心動機指數 1、2、6、18 .702

神經質人格特質指數 25、26、27、28、29 .849 逃避現實指數 7、9、10、11、12、14、22、31 .818

總量表 Cronbach α = .925

肆、分群獨立樣本t檢定

研究者依陳淑惠(1999)在研究網路成癮相關問題中所建議「得分之最高5%者為高危 險群」為分界,將樣本在「國小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得分最高的5%與其他95%區 暫時分為「高分群」與「一般群」,並分別對「自我肯定壓力指數」、「負向支配性人格 特質指數」、「社會人際關係壓力指數」、「好奇心動機指數」、「神經質人格特質指數」、

「逃避現實指數」、以及「網路遊戲成癮診斷子量表」總分,進行「高分群」與「一般群」

的獨立樣本t檢定,以瞭解不同分群中的樣本,在六項指數和量表的得分上,是否有顯著的 差異。經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表4-6),「自我肯定壓力指數」的高分群平均數為7.57,一 般群為3.25;「負向支配性人格特質指數」的高分群平均數為17.97,一般群為5.78;「社 會人際關係壓力指數」的高分群平均數為10.04,一般群為3.24;「好奇心動機指數」的高 分群平均數為9.78,一般群為5.34;「神經質人格特質指數」的高分群平均數為12.81,一 般群為6.19;「逃避現實指數」的高分群平均數為21.43,一般群為8.95;「國小學童網路 遊戲成癮傾向量表」總分高分群的平均數值為77.64,一般群的數值為32.17。高分群與一 般群在六個因素和量表總分經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皆達顯著水準(p < .001),意即「國小

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量表」高分群與一般群得分有顯著的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