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五節 心肺耐力表現分析

表 4-5-2

女生心肺耐力表現結果

研究對象 O 瑄 O 蓁 O 貞

性別

測驗時間 維持 維持 維持

跑走表現 407 360 586 407 380 425 553 358 468 前後差異 -47 226 -27 45 -195 110 百分等級 <5 5-10 <5 <5 5-10 <5 <5 5-10 <5 常模分析 請加強 請加強 請加強 請加強 請加強 請加強 請加強 請加強 請加強

註:常模解釋參考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2)

研究對象在心肺耐力之表現上,因個案數僅有 8 名研究對象,且男 女生測驗的距離差異大,故需要分開進行常態及成效檢定,常態檢定部 分採 Shapiro-Wilk 所呈現之數值進行是否常態分配之判斷(如表 4-5-3、表 4-5-4),三數值<.05,接受虛無假設,皆為非常態分配,則進行無母數相 關樣本 T 檢定(p<.05),而女生部分前測平均數為 455.6±84.3,後測為 366.0±12.1,採用無母數統計 p 值為.109(>.05)未達顯著;另男生部分前 測平均數為 750.4±180.5,後測為 684.4±186.5,無母數統計 p 值為.686(>.05) 亦未達顯著,顯示跳繩運動未能改善高職階段綜合職能科學生之心肺耐 力,而在維持一年後之追蹤女生為 493.0±83.3,p 值為.109(>.05)未達顯 著;男生則為 864.4±344.3,p 值為.043(<.05)達顯著,故顯示跳繩運動未 能改善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之心肺耐力,同時在維持效果上亦不佳,而 男生部分有達到顯著效果,推測為男生活動力較高,在一年之間也許有 從事其他的運動項目,故有所改善。

表 4-5-3

女生心肺耐力常態檢定表

Kolmogorov-Smirnova Shapiro-Wilk

統計資料 df 顯著性 統計資料 df 顯著性 跑走 1 .385 3 . .750 3 .000 跑走 2 .356 3 . .818 3 .157 跑走 3 .285 3 . .933 3 .498

心肺耐力採用跑走運動的方式進行,以教育部所規定之體適能活動 進行施測,比照教育部體適能網站之常模,受測對象在心肺耐力之表現 雖級距沒有顯著的改善,但在百分等級及秒數的進步上有個別化的改 善,此結果與國內外研究相一致(沈建國、黃榮松,2000;蘇曉龍、林明 珠,2001;吳重貴,2002;劉順正,2006;馮道正,2007;蔡永輝,2009;

李鳳珠,2010;許秀帆,2010;Masterson,1993),表示跳繩運動訓練對 智能障礙學生心肺耐力有產生效果。但在進行統計檢定時,卻發現並未 能達到顯著效果,推測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之樣本數過小,再者因為男女 生所進行之跑走距離有所差距,故需要分開進行檢定,才會造成未達顯 著之影響。

表 4-5-4

男生心肺耐力常態檢定表

Kolmogorov-Smirnova Shapiro-Wilk

統計資料 df 顯著性 統計資料 df 顯著性 跑走 1 .303 5 .150 .810 5 .098 跑走 2 .262 5 .200* .857 5 .217 跑走 3 .409 5 .006 .668 5 .004

第六節 研究對象參與課程之分析

本小節就研究對象參與此課程過程之紀錄做陳述,以下採教學介 入前、教學介入期、接學介入後之階段進行研究對象紀錄分析。

壹、 教學介入前

研究對象針對課程內容已有大概的認識,且根據以往曾經跳繩 過的經驗,已經能夠對跳繩運動有基本之認識與概念,由研究對象 自我紀錄的內容可以得知「我已經認識體適能活動而且也知道跳繩活動 的進行,我可以完成」(S1141029)、「我知道」(S2141029)、「可以」 (S3141029)、「跳繩好像有點難」(S4141029)、「我應該可以」(S5141029)、

謝謝老師教我認識體適能,我會認真學」(S6141029) 、「我可以配合跳 」(S7141029) 、「謝謝老師教我認識體適能,我也會認真學跳繩」 (S8141029);統整研究對象之記錄可見學生即將要進行的課程方 式,也許是因為以往曾經進行過跳繩活動,但都是以玩樂性的方式 進行,鮮少以課程方式在課堂中接受課程訓練,故在正式課程進入 前都抱持著躍躍欲試的心態。

貳、 教學介入期

統整研究對象之記錄可見學生在一開始充滿自信心的要完成 各項跳繩活動,但在實際進行後,研究對象自己有感跳繩運動之進 行並不如想像中的簡單,而是很快就會感到疲累的運動,因此產生 的想像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因課程的安排較為緊湊,活動是連續性 的進行,導致研究對象在活動的銜接上有應接不暇的狀態,容易產 生疲勞感,整理研究對象之記錄加以分析:「跳繩好累,一開始可以跳 很順利,但是很快就會累了」(S1141119)、「我想要一直休息,因為腳太痠 」(S2141210)、「太累了…快要渴死了」(S3141219)、「跳兩次的(兩跳 一迴旋)有點難,我不太可以」(S4141219)、「老師,我很累可以退出了嗎?

不想做了」(S2141219) 、「兩個人一起跳的好難,我們都要慢慢來才不會 跌倒」(S7141224) 、「大家一起跳的真的要很有默契才可以,不然會一直

會感到吃不消之概念是相同的,故研究者便與任課教師進行商討,

將課程切割成小時段的方式進行,讓研究對象能夠充分休息並補充 水分後,才進行下一步驟之教學。

另外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研究對象之情緒狀況也是需要穩定 與安撫的,也許是天氣影響,也許是因為跳繩活動的疲累,造成學 生在跳繩活動進行中,容易有情緒而產生口角或肢體衝突的現象,

老師那個 OOO 很討厭,一直在那邊亂」(S8141219)、「老師,都那個 OOO 啦,他一直笑我,很討厭」(S2141224)、「老師,那個 OOO 把繩子纏在我 身上啦!」(S2141224)、「老師那個 OOO 很討厭,一直在那邊亂,影響上課」 (S8141231),於此除了讓研究對象適時休息外,也利用休息時間安 排適當的口語安撫,並適時隔離衝突的學生,讓研究對象的情緒能 夠緩和,以便課程順利進行。在教學介入階段,除了需要花費一點 時間進行研究對象情緒緩和的建立外,亦須保留一點空白時間給研 究對象進行體力恢復及能量之補充,以免研究對象體力消耗過多,

導致體能不堪負荷。研究對象在高功能組之表現穩定,能配合課程 活動約 80%之進行,而中功能組則需要較多動作示範及口語引導,

而低功能組部分則需給予較多的休息時間與口語引導及動作示範。

參、 教學介入後

研究對象對於課程大多可以接受,雖然過程中有爭吵與衝突,

但在情緒緩和後便能夠慢慢地進入課程,也慶幸研究對象在介入 後,能夠對跳繩運動有不同的認識,並且從而進一步認識體適能活 動。「謝謝老師教我們跳繩,陪我們運動」(S4150121)、「我覺得跳繩很好 玩,發現其它的玩法」(S2150121)、「謝謝老師教我們跳繩」(S3150121)

「跳繩很累,可是老師都有陪我們,謝謝老師」(S6141231)、「謝謝老師教 我們跳繩還有跟同學一起玩跳繩,雖然會吵架,可是我們還是完成了」 (S8150121)。

在介入期後,還有更讓人欣慰的是,研究對象對於課程的接受 與對同儕學習的認同,「OOO 的跳繩很厲害,雖然他都喜歡欺負同學,但

是他都可以一直跳」(S4150121)、「我很喜歡看 OOO 跳繩,因為她都不會 停下來」(S7150121)、「OOO 超強的,都沒有停下來,可以跳很久」

(S3150121)「謝謝 OOO 教我甩繩子,讓我可以學會跳繩」(S4141231)

「OOO 的跳繩蠻厲害的,如果可以不要一直笑同學就好了」(S8141231),

分析研究對象的內容得知,研究對象在跳繩過程中雖然無法順利完 成每項活動之安排,而在過程中看到的是研究對象對同儕的抱怨與 獨善其身,但在整理質性資料後,才發現,其實研究對象具備的觀 察力以及對同儕的認同感適超乎研究者所想像的。

第七節 綜合討論

壹、研究對象個別化差異表現

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雖為一群統一名稱之群體,但其個別化差異相當 大,個別間之差異表現在於體能、情緒控制(情緒中暑)、言語表達上皆有 極大之相異表現,研究介入進行期間,部分學生因為個人情緒管理能力 不佳,導致在跳繩活動進行時有不適切的行為表現,還有因為言語表達 不當,產生口角,將繩子繞在同學的身上作勢要將其綁起來…等危險動 作,因此,當初考量採用跳繩活動介入的原因之一,跳繩活動之進行較 不受場地及環境之限,但在實際進行時,卻也發現,跳繩活動進行時有 其危險性存在,需要師長從旁指導學生活動之進行,須加以留意安全教 育之安排。

另研究對象之興趣與注意力之維持短暫,常會對活動內容失去興 趣,而有對課程內容意興闌珊的狀況,而杜正治(1997)指出,智能障礙者 的耐力與韌性不足,對學習新活動在耐心的表現上較為不足,故需要以 小單位方式進行,採用短時間的運動項目,指導學生完成,故研究者便 與任課教師商討,設計相關比賽活動(如:秒數限制跳繩次數比賽…等。),

吸引學生注意力,並提高其對課程內容的興趣,以便研究內容順利進行。

貳、選擇常模進行比較之適切性

智能障礙學生為一異質性相當大的團體,團體間的差異性大,再加 上智能障礙學生因身心發展較同年齡者發育較慢,故學生在體適能的表 現上大多低於全國常模表現,是可以預知的,因此在進行常模比較時,

藉此進行研究結果解釋,須加以額外進行學生特質的說明,故在進行學 生表現分析時,常模比較可視為一種標準參照,另在研究結果的解釋上,

再輔以個別特質的說明與解釋,會讓研究結果有更完善的說明。

参、研究對象自尊心作祟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屬於輕度智能障礙學 生,對於自我認同及自我概念尚未健全,心智障礙者會因防衛機制或過 度被保護,因而對自我概念有偏高的曲解,亦會因挫折經驗和障礙限制 而只的自我概念下降(吳君瑋,2011)。加上自小求學階段至資源班或特教 班上課的經驗不甚完美,有被一般學生取笑或嘲弄的經驗,智能障礙兒 童因溝通而力不足或身體活動方面跟不上同儕,而成為旁觀者甚至脫離 團體孤立,進而造成生活及運動經驗欠缺,而隨著年齡增各項能力之差 距越來越大 (林曼蕙,1996)。因此在校內進行跳繩課程時,會認為自己 跟一般學生進行不一樣的課程,是一種奇怪的事情,會擔心其他同學異 樣的眼光,而不願意配合課程進行,所幸,校內校運會之趣味競賽有安 排同心協力活動,將本研究課程內容與校運會活動結合,以建立學生對 活動學習的動機,另外也配合全國性活動的內容,國民體育日跳繩活動 挑戰金氏世界紀錄的活動宣傳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