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遊戲與學習 遊戲與學習 遊戲與學習 遊戲與學習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遊戲與學習 遊戲與學習 遊戲與學習 遊戲與學習

據心理學家 Erikson(1950)亦曾指出 Freud 認為遊戲是兒童意願實現和克服創傷的一 個大道。

(二)非理性的遊戲:主要是指激烈的運動、賭博、打仗的遊戲等等。

二二二二、、、、行為標準與類別方面行為標準與類別方面行為標準與類別方面行為標準與類別方面

引用 Piaget(1962)將遊戲行為分為三種類型:

(一)練習性遊戲:在現代遊戲理論中,將之稱為感覺動作、熟練性遊戲。意 指讓兒童練習已經存在基模中的事物。

(二)表徵性遊戲:又稱為想像性遊戲、裝扮遊戲、假裝遊戲。

(三)規則性遊戲:強調共同決定規則,活動中,競爭性質要強過合作性質。

三三三三、、、、遊戲傾向與情境方面遊戲傾向與情境方面遊戲傾向與情境方面遊戲傾向與情境方面::::

遊戲是根據會引起遊戲傾向或遊戲行為的情境來定義。

詹志禹(1997)認為遊戲很難以外顯行為來定義,認為遊戲是歡樂的、自由 意志選擇的、不具強制性的、內發的。根據上述文獻資料,我們發現很難對遊 戲下定義。雖然如此,我們可從遊戲的特徵做著手,將更能釐清遊戲是什麼,

以做為研究發展的參考。在遊戲特徵方面,蔡淑苓(1993)根據各家的意見,將 遊戲歸納出下列特點:

(一)遊戲是直接由動機引起,動機就是遊戲,它是自由的。

(二)遊戲是美的享受、歡樂、滿足及愉悅的情緒流露。

(三)遊戲是滿足的過程,不注重結果的。

(四)遊戲是探索、表達及釋放內在自我的途徑。

(五)遊戲是幼兒將以前獲得的印象,重新組合的新世界。

另外,Trollinger (1977)認為遊戲應用於學習具有以下功能:

(一)藉著遊戲過程中,遊戲所要教導是有價值的正確知識之使用。

(二)遊戲能夠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下決策的技能。

(三)對遊戲的活動參與,能夠提昇學生的知識。

(四)在模仿的遊戲中,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模仿者轉變為知識的推動者、

資源者 (resource)。

(五)遊戲通常是真實生活情況的模型(model),可以讓學生了解未來生活的 相關訊息。

(六)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活動的參與,遊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

(七)遊戲是跨多元學科(multidisciplinary)的,遊戲要求在主要的訓練中,運 用許多的技巧。

(八)適當結合各種遊戲,可以滿足不同課程的需求。

所以由上述表示八項學習特徵都視之遊戲。雖然遊戲的定義是如此多元複雜,

但是歸納整理專家們的論述,可以簡單的說明遊戲早已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具 有自由選擇、彈性、正向影響以及主動參與等特徵,兼具內在心理和外在活動的 行為表徵,可促進兒童認知發展與社會適應。對於遊戲(play)與規則遊戲(game)之間 的差異性來說,Piaget 認為規則遊戲(game)是指兒童在遊戲時依照彼此所商訂的規 則進行遊戲傾向於強調某種技巧,遊戲中友伴之間常是彼此競爭而非合作關係,

友伴之間的交談相對也較少。然而遊戲(play)係指遊戲時,兒童未商訂共同遵守的 規則,且不強調某種技巧遊戲時也常是合作的友伴關係,並透過交談以進行遊戲 (林堂麗,2003)。因此本研究之科學遊戲課程設計,所選擇的是具有科學原理,並 藉著合作學習進行完成特徵,因此本研究之科學遊戲不侷限在遊戲(play)及規則遊 戲(game)特徵來界定,而是廣義的界定。

貳 貳 貳

貳、、、、遊戲的理論遊戲的理論遊戲的理論遊戲的理論

遊戲及學習彼此之間具有很大的關聯性,隨著時代的變化,學者們認為遊戲 影響了許多發展,所以在探討兒童遊戲時,除了了解遊戲定義外,對於遊戲的理 論需多加著墨一番,在本節中,將遊戲理論可分成兩大類:一為古典遊戲論:指 的是十九世紀初期時的理論;二為現代遊戲理論:指的是 1920 年代所發展出來的

理論。

一一一一、、、、古典遊戲理論古典遊戲理論古典遊戲理論古典遊戲理論

古典理論多是以哲學式的反省為其立論基礎,而較少以實證研究來支持它 的立論 (簡楚瑛,1993)。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末盛行的遊戲理論,歸納整理 表成表 2-2-1,分別如以下說明:

表 2-2-2 遊戲的古典理論 傳統遊戲理論

傳統遊戲理論 傳統遊戲理論

傳統遊戲理論 倡導者倡導者倡導者倡導者 遊戲的目的遊戲的目的 遊戲的目的遊戲的目的 精力過剩論 Schiller/Spencer 消耗過剩的精力

修養鬆弛論 Lazarus/Patrick 回覆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 重演論 Hall/Gulick 原始本能

本能演練論 Groos/Mcdougall 為日後成人生活所需準備

資料來源: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頁 52),郭靜晃,2000,台北市:洪葉文 化。

茲綜合多位學者對古典理論的研究歸納成以下的描述:(蔡淑苓,1993;

簡楚瑛,1993;郭靜晃,1992;林堂麗,2003;Ells, 1973;Rubin, Fcin & Vandenberg, 1983)

((((一一一))))精力過剩論一精力過剩論精力過剩論精力過剩論((((TTTThe She She Surplushe Surplusurplus Energy Turplus Energy T Energy T Energy Theoryheoryheory of Playheory of Play of Play of Play)))):::Schiller 主張人因為工作 : 之餘有剩餘的精力所以用在遊戲上。所以,精力不是用在工作上,就是 用在遊戲上。

((((二二二))))修養鬆弛二修養鬆弛修養鬆弛修養鬆弛論論論論((((The The The The RRRRelaxationelaxationelaxation and Pecreaction Theories of Play elaxation and Pecreaction Theories of Play and Pecreaction Theories of Play )))): and Pecreaction Theories of Play ::認為遊戲是 : 為了製造工作所需要的精力,但是小孩子遊戲絕不是為了補充精力。因

為,兒童和成人的生活不同,遊戲是兒童自然的生活表現 (郭靜晃譯,

1992 )。

((((三三三))))重三重重重演演演演論論論論((((The ReThe ReThe ReThe Recapitulationcapitulationcapitulationcapitulation TTTheoryTheoryheoryheory of P of P of Play of Playlaylay)))):::兒童之所以遊戲,是為了練習 : 長大復要扮演的角色。如小孩子玩辦家家酒的遊戲,模仿許多角色的扮 演,這樣的遊戲是為了練習日後變成成人時生活的真實呈現。

((((四四四))))本能演練四本能演練本能演練本能演練論論論論((((The Practice TThe Practice TThe Practice TThe Practice Theoryheoryheoryheory of P of P of P of Playlaylaylay)))):::觀點恰巧與演練論背道而馳, :

認為兒童遊戲和原始人類的行為模式類似,遊戲內容呈現出人類種族進 化的各階段。亦即 Piaget (1962)所指出的,兒童在遊戲當中練習先人的 活動,重演人類行為進化的過程,例如:玩水、追逐,重拾史前人類及 遠祖之興趣和工作。

整合來說,古典遊戲理論,是在解釋遊戲為什麼存在及具有那些目的, 而 並沒有將遊戲定義解釋清楚,但提供了歷史上成人對兒童遊戲的看法,勢必日後 成為現代理論的發展。

二二二二、、、、現代遊戲理論現代遊戲理論現代遊戲理論現代遊戲理論::::

現代遊戲理論不只是在解釋為什麼人要遊戲,更嘗試定義遊戲在兒童發展 中的角色,並指出遊戲在某些狀況下的前因後果 (詹志禹,1997;Ellis, 1973)。

在現代遊戲理論的派別方面,可分成三派,大略可歸納整理表 2-2-2,如下圖:

表 2-2-3 現代遊戲理論之派別 現代現代

現代現代遊戲理論遊戲理論遊戲理論遊戲理論 倡導者倡導者倡導者倡導者 遊戲對兒童發展的角色遊戲對兒童發展的角色遊戲對兒童發展的角色遊戲對兒童發展的角色 弗洛伊德(Freud) 調節受挫經驗

心裡分析論 艾瑞克森(Erikson) 接觸內在的自我,以發展自我能 力

皮亞傑(Piaget) 熟練並鞏因所學的技巧

維高斯基(Vygotsky) 由區別意義與實物來提增想像思 考

認知論

布魯納及桑頓-史密斯 (Brunner/Sutton-Smith)

在思考以及行為上產生變通能力

柏藍(Berlyne)---警覺理論 增加刺激使個體保持最佳警覺程 其他特定理論 度

貝蒂生(Bateson)-系統理論 提昇了解各層面意義的溝通能力 資料來源:修改自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頁 8 ),郭靜晃,1992,台 北市:揚智。

茲綜合多位學者對現代理論的研究歸納成以下的描述:(蔡淑苓,1993;

簡楚瑛, 1993;郭靜晃,1992;郭靜晃,2000;林堂麗,2003;詹志禹,1997;

Ellis, 1973 ;Erikson, 1950;Freud, 1961 : Rubin, Fein & Vandenberg, 1983;

Sutton-Smith, 1967;Vygotsky, 1976 )

((((一一一))))心理分析一心理分析心理分析心理分析論論論論(Psychoanalytic theory)(Psychoanalytic theory)(Psychoanalytic theory)(Psychoanalytic theory)

這個理論由 Freud ( 1961)所提出,認為遊戲可以調節孩子的情緒,具有 淨化 的效果,並幫助兒童治療因創傷情境祈帶來的負向感情,遊戲讓孩子 拋開現實,將孩子從一被動的、不良的經驗角色轉移,淨化情緒,如小孩子

被父母打,轉而假裝處罰他的玩伴或洋娃娃。依據 Freud 心理分析理論加以 推廣,用遊戲來檢視兒童的一般個人發展,他認為兒童透過遊戲來與週遭環 境的人產生互動,兒童可模仿真實的情境,進而可以自己處理現實中的要求。

((((二二二))))認知論二認知論認知論認知論(C(C(Cognitive theory)(Cognitive theory)ognitive theory)ognitive theory)

認知學派認為遊戲可以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而 Piaget 的認知發展階段 (如表 2-2-3)正可說明每一個階段個體認知發展的程度和遊戲發展的型態。以 Piaget 的看法,遊戲是個體對環境刺激的同化(assimilation)自己原有認知基模 (cognitive scheme)的方式 (吳幸玲,2003 ;楊文貴等譯,2003)。因此在遊戲過 程中,兒童就不會刻意去學習新的技能,卻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重複練習 遊戲過程中獲得的新技能以達到熟練,就如以前兒時玩的跳房子、辦家家酒 等遊戲,就是透過遊戲的情境來達到認知的學習。下表 2-2-3 是 Piaget 的認知 發展階段與兒童遊戲的呈現方式:

表 2-2-4 Piaget 的認知發展階段 階段階段階段

階段 項目項目項目項目 大約發展時期大約發展時期大約發展時期大約發展時期 遊戲型態遊戲型態遊戲型態遊戲型態 1. 與天俱來的本能反射運動 0~1 月

2.初級循環反應 1~4 月

3.次級循環反應 4~8 月

4 次級循環反應基模的統整 8~12 月 5.三級循環的反應 12~18 月 感覺動作期

6.透過心理組合以創造新的方式 18~24 月

感覺動作/熟悉 性遊戲(即練習

性遊戲)

前運思期 前操作的次階段 2~7 歲 想像性/裝扮遊 戲(表徵性遊

戲) 具體運思期 具體操作的次階段 7~11 歲

形式運思期 形式運思期 11~15 歲

有規則性的遊 戲(即規則性遊

戲) 資料來源:科學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頁 14),林堂麗,2003,

國立台中師院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幼兒遊戲是幼兒借助對現實生活的認知、理解,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與再 造人的實踐活動,也是幼兒內部動機驅使的感知與操作活動 (陳嫻敏,2004),

根據 Vygotsky 強調,幼兒可以在遊戲中實現生活中無法實現的願望,對他們遊 戲正是想像力發展的起點;Brunner 提出遊戲是行為變化的來源,遊戲的方法及 過程比遊戲結果更重要; Sutton-Smith 鼓勵幼兒利用新奇、有創意的方法來遊戲,

幫助他們在未來更能適應成人的生活 (吳幸玲,2003)。

綜合上述所言,了解認知學派普遍認為遊戲可以增加兒童的創造力及變通

力,可幫助兒童適應生活。

力,可幫助兒童適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