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運動行為之定義與益處

運動 (exercise) 是一種身體活動,是有計畫、有結構且反覆的身體動作以改善或 維持身體適能為最終目標 (Caspersen, Powell, & Christenson , 1985),文獻對於運動 (exercise) 之 用詞不 盡相同 , 又稱身 體 活動 (physical activity) 、 規 律 運 動 (Regular Exercise)、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運動行為是在某一特定時段所進行某種運動的次數、

持續時間與強度 (Fox,1987),美國運動醫學學會針對不同年齡者的運動行為提出運動 處方FITT,包括頻率 (frequency)、強度 (intensity)、項目 (type)、持續時間 (time) (ACSM,2013)。各國對於一般大眾的運動行為建議相似 (見表2-1),大致上為每週3次以上,

每次20-60分鐘,強度大約是最大心跳率的50-90 %之 間 。然而,中高齡者在從事運動時,

建議每週3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運動強度是最大心跳率的65-80%,表示中高齡者在運 動上應避免達到太高的強度。

表2-1

各國對運動行為的操作性定義

小類 定 義 備 註

210 每天至少 30 分鐘,每周累計 210 分鐘。 教育部 333 每週至少運動 3 次、每次 30 分鐘、心跳達

130 或是運動強度會喘會流汗。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每年辦 理運動城市調查

7100 每週至少運動1次。 新加坡

7230 每週至少運動2次、每次30分鐘。 日本

7330 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 韓國

7333 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

或是運動強度達到會喘會流汗。 體育署

7615 每天要運動 15 分鐘,每週 90 分鐘。

7715 每天運動 15 分鐘。 溫啟邦教授團隊定義

FITT 運動標準,包含頻率、強度、時間、種類。 美國運動醫學會

資料來源:引自“中華民國104年運動城市調查",戴遐齡、陳奕良,2015,教育部體育署委託之專題研 究成果報告。

11

過往的文獻證實規律的運動行為可以改變大腦結構,減緩大腦老化的過程,增進 認知神經功能,提升老人、成人、兒童及特殊族群之認知表現,以及預防或延緩罹患失 智症的風險。對於經常從事運動行為的中高齡者而言,運動可以增加大腦注意力資源的 投入,而執行不同項目之運動方式,對大腦活化之情形與結構改變各有差異。若是在中 高齡階段就能每週至少從事2次20至30分鐘活動,相對於沒有從事體能活動的人來說,

可以增加神經滋養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 與大腦可塑性 (Nascimento et al., 2014),並減少澱粉樣蛋白造成大腦斑塊,以及老年時發生失智症的機率。這說明了 運動行為可以延緩大腦老化,增進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質,對中高齡者而言,運動是 最好的健康促進行為。

二、運動行為的量測

運動行為係由一定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組成,LaPorte, Montoye, 與 Caspersen (1985) 將 評估運動的方 法 分 成 七 大 類 , 如 熱 計 量 法 (Calorimetry) 、 生 理 測 定 法 (Physiological markers)、電子儀器測定法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monitors)、行為觀察 法 (Behavioral observation) 、 飲 食 測 量 法 監 控 (Dietary nitors) 、 工 作 分 類 法 (Job classification)、調查法 (Survey procedures) 七種方法 (表 2-2) 。過去研究多採用主觀評估 方法,只有少數採用客觀方法 (如:加速規) 測量。

表 2-2

運動行為測量方法比較

觀點 測量方法 測量項目 成本 耗時 限制 精確性

客觀

熱量測定法 強度 高 長 多 高

工作分類法 強度 少 短 少 低

生理標記法 強度 高 長 多 高

行為觀察法 頻率、時間和強度 高 長 少 低

機械及電子儀器偵測 強度 高 長 多 高

飲食監控法 強度 少 長 少 高

主觀 調查法 頻率、時間和強度 少 短 少 低

資料來源:引自“Assess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epidemiologic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spects", Laporte, Montoye, & Caspersen, 1985,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 (2) , 131-146.

12

主觀評估方法,又稱自陳測量,由受訪者回憶或記錄一段時間內身體活動的情形,

亦可透過訪談或問卷調查的方式,常用的測量工具有:明尼蘇達休閒時間身體活動問卷、

七日身體活動回憶問卷、國際身體活動量表、日誌法等,此法使用方便、能快速填答、研究 成本較低、不具侵入性、可評估過去特定時間的活動量以及活動項目,適用於大規模的 調查 (陳優環、蔣立琦,2006)。由表 2-2 發現調查法和行為觀察法,具有測量項目相同、

限制較少、精確性較低的共通特性,而調查法的成本和耗時相對較低,只要將樣本設定為認知 功能正常的中高齡者,縮短調查時程,可提高回憶之精確性。國內外調查運動行為的研究中,

多使用調查法 (洪莠茹,2010;De Moor, Beem, Stubbe, Boomsma, & De Geus, 2006;

Nguyen, Potvin, & Otis, 1997),及量化問卷進行調查 (李月萍,2010;洪莠茹,2010;賴秀 怡,2006;顏敏玲,2007)。在問卷題項方面,多數研究於運動頻率的測量上多以週為 單位調查運動次數;運動持續時間以分鐘或半小時為一個單位進行量測;運動強度則以 運動時自覺強度感覺會流汗也會喘、會流汗但不會喘、不會流汗但會喘、不流汗不會喘 的狀態表示。

三、相關研究

先前多數研究證實運動會對大腦與認知功能有正向的效益,包括身體運動、有氧 運動、技巧運動、複合運動 (見表2-3)。然而,不同的運動項目,對不同的認知面向 (例 如:視覺空間、反應速度、執行控制等) 呈現出選擇性的效益 (Colcombe & Kramer, 2003;

王駿濠、蔡佳良,2011)。

身體活動能提升大腦皮質體積,增加工作記憶的認知負荷,對N-back認知作業表 現具有正面的效益。Erickson等 (2013) 研究分析1,032位中年人的身體活動量與N-back 表現之關係,結果顯示身體活動量與空間1-back、2-back情境中的反應正確率有正相關。

有氧運動可以改善的心肺適能,提高動作功能 (motor function)、聽覺注意力 (auditory attention) 以及視覺注意力 (visual attention) 等認知表現,Sibley, Etnier, 與 Le Masurier (2006) 進一步將 Stroop 測驗劃分為干擾情境、抑制情境與負向觸發作用 (negative priming) 等多種次類別,並發現20分鐘自我配速的中等強度健身運動對 Stroop 測驗的干擾情境有正面效益。

13

14

技巧運動如一些開放性的持拍運動 (桌球、羽球、網球等) 是需要手眼協調及知覺 反應的偶合 (Lees, 2003),由於回球的反應期相當短暫,所以球員必須在短時間內預先 利用線索來決定所需要的反應 (Raab, Masters, & Maxwell, 2005)。因此,動作技巧越精 熟的球員,因為習慣於競賽之不確定的環境,在執行作業時所投入的注意力資源愈少且 較有效率,進而提昇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表現。

複合運動能降低認知障礙的風險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對認知功能維持是最具有 效性的,包含有氧、阻力、肌力、平衡及心肺訓練等。Gothe, Pontifex, Hillman, 與 McAuley (2013) 則探討瑜珈運動及有氧運動後對於空間 N-back 測驗表現的影響。結果發現瑜珈 運動相較於有氧運動對於工作記憶表現較有正面的影響,而中等有氧運動後於工作記憶 表現並無助益。

然而,有關一次性的運動行為對工作記憶之影響的研究結果仍有不少分歧,部分 認為有氧運動對工作記憶無影響 (Coles & Tomporowski, 2008;Tomporowski & Ganio, 2006),也有研究認為能增進工作記憶 (Pontifex, Hillman,Fernhall, Thompson, & Valentini, 2009; Potter & Keeling, 2005),更有研究指出其會導致工作記憶衰退 (Covassin, Weiss, Powell, & Womack, 2007)。究其原因可能如下:

(一) 持續時間與工作記憶

ACSM (2006) 認為每次運動持續時間為30分鐘~ 1小時期望能達到健康的效 果;Tomporowski (2003) 指出20至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增加注意力資源分配 及認知處理速度,對認知表現效益最佳;然而60分鐘以上的運動容易產生疲憊,並 會降低參與動機,進而產生認知表現減緩的現象 (Brisswalter, Collardeau, & Rene, 2002)。

(二) 持續頻率與工作記憶

Etnier (1997) 指出一次性的運動介入對訊息處理速度 (information process speed) 的影響效益較佳,例如:簡單反應時間測驗。而Colcombe 與 Kramer (2003) 認 為長 期性 的運 動介入對 訊息 處理速 度僅有 0.27 的低效果量,而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 則能達到0.68 的高效果量;增加運動頻率,能啟動注意力資源、

15

減少反應時間,維持大腦靈活性利於資料編碼及提取的能力,可促進工作記憶的表 現。

(三) 運動強度與工作記憶

王駿濠、蔡佳良 (2011) 研究發現,長期從事中等或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有 助於提升腦氧合狀態,改善認知功能表現,減緩認知功能下降,在執行視覺空間工 作記憶作業的表現較好。多數學者以「倒 U 字型假說」(inverted-U hypothesis) 的 觀點來說明高強度或低強度的運動對認知功能呈現負向的效果 (效果量分別是-0.7 與-1.12) ,而中等強度運動對對認知表現效益最佳,可達到 0.84 的高效果量 (Arent

& Landers, 2003)。

(四) 運動項目與工作記憶

蕭淑芬 (2003) 針對中高齡者的運動項目的研究,發現有61.02%的個案選擇低 強度運動;陳妍慧、詹美玲、方進隆 (2014) 研究發現,中高強度有氧運動有助於 提升腦氧合狀態並改善認知功能表現,並減緩老年人認知功能的下降。運動項目會 造成大腦結構活化之區域不同而產生選擇性的效益,特別在從事複雜性規律運動的 族群會有較佳的效益,因此,將運動進行項目的區分仍有其重要性。

四、小結

本節了解運動、身體活動和體適能定義的差異,進而將運動行為定義為有計畫、有組 織、持續重覆,以提升或維持體適能為目標的身體活動。測量運動行為的方法相當多,透 過分析運動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的資料,再比較成本、耗時、限制和精確性,篩選較適 合的方法,選擇以問卷調查法作為運動行為的調查工具,並回顧運動行為對工作記憶影響 之相關文獻。

1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