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道教「醮」、「齋醮」的意義及其與「齋」的差別

第二章 齋戒之源流與道教的關係

第三節 道教「醮」、「齋醮」的意義及其與「齋」的差別

鄭氏認為祭祀時的「恭敬」指的應該是齋戒、不拘慮、不苟動、依於禮制、

依於道德等,跟一般所謂的恭敬應有不同,也認為劉基太拘泥於恭敬二字了。

設若君子是指能處理「祀」與「戎」的統治者,那似乎就可以不用基於「君子 無時不敬」的理論解釋,也就沒有尷尬不和的問題了。94

既然齋戒的內涵可以培養宗教用途的誠敬,那摩齋戒就可以從宗教轉化出 人文思想,廣泛應用到需要誠敬的人、事、物之上。

第三節 道教「醮」、「齋醮」的意義及其與「齋」的差 別

一、道教「醮」、「齋醮」的意義

在道教,齋醮常連用,此節的目的在釐清「醮」、「齋醮」的意義區別。

「醮」,《說文解字》釋醮有二義:「一指古代冠、娶之禮;一指祭。」

古代男子再冠婚之時舉行的儀式可以稱「醮」,而古代的祀神活動亦稱為「醮」。

所以「醮」在儒家原本有兩種意義,一為古代禮節的名稱,《儀禮‧士冠禮》

說:「若不醴,則醮用酒。」95鄭玄注「酌而無酬酢曰醮。」指尊者對卑者型 簡單之禮。用醴曰醴,用酒曰醮。醮之另一義為祭之別名,宋玉《高唐賦》說:

有方之士,羨門高谿。……進純犧。禱琁室。醮諸神,禮太一。傳祝已 具,言辭已畢。96

93 清.鄭元慶:《禮記集說》(叢書集成續編),卷 25-1,頁 10。元‧陳澔撰《禮記集說》,

(臺北;世界出版,1962 年)。

94 張明嫏,《先秦齋戒禮研究》,頁 74。

95 顧寶田等,《新譯儀禮讀本》,頁 17。

96 春秋戰國‧宋玉,《高唐賦》。

李善注:「醮,祭也,子肖切。」97 「醮」是一種古代禱神祭拜的祭禮。由於 有以上二義,故許慎在《說文》說:「醮,冠娶禮祭也。」段玉裁有註說:

依鄭說,非謂祭也,或許雲冠娶禮祭,事屬可疑。詳經文部閻祭也,蓋 古文作冠娶妻禮也,一曰祭也。轉寫有奪,與祭者別一義,不蒙冠婚。

宋玉 《高唐賦》『醮諸神,禮太一。』此後世醮祀之始見也。

又「穛,醮或從示。」段玉裁註:「按依此則有祭義審矣。」98 宋玉《高唐賦》

說:「禱旋宮,醮諸神,禮太乙。」《高唐賦》中『醮諸神』的,正是羨們幾位 著名的方士。這就說明瞭古代的醮祭活動可能是由方士主持的。方士們後來多 成為道士。其醮祭活動自然為道教所承襲。此後世道教徒繼承其祭祀之義,用 稱祈福謝恩等法事曰醮。99

《竹書紀年》亦記載:「黃帝遊於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

100《漢書‧郊祀誌》101記載說:「軒帝時,有人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 醮祭而致』,宣帝遣諫議大夫王裦,使持捷而求之,據《王裦傳》,上言漢宣

帝的人其實就是方士。」道教之「醮」,《隋書‧經籍志》謂:

醮者,夜中於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 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102

早期道教醮祭的對象,主要是天皇太一、五星列宿,這與中國古代的信仰

是一樣的。太一就是天之尊神,掌管風雨、水旱、兵革、飢饉、疾疫,無怪乎 古代的方士,或是後代的道士,皆要祭祀太一。而五星列宿即東南西北中五方 斗宿,道教稱為五斗神君,其中以北斗星君的崇拜更盛,道教認為北斗星君有 回死註生之功,有消災度厄之力。早期道教醮祭的目的,多是醮謝罪孽,乞恩 消災,益壽延年,這與當時社會的動亂,生命的無常攸關。103

後世道教徒繼承且擴大其祭祀之義,把法事祈福謝恩稱作醮。唐‧張萬福

著的《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對於「醮」的解釋如下: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9%AB%98%E5%94%90%E8%B5%8B%E3%80%8B。

97 梁,蕭統《文選》卷 19(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年),頁 881。

98 《說文解字注》第十四篇下(臺北:黎明文化出版),頁 755。

99 張澤洪,《步罡踏鬥,道教祭禮儀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0 年),頁 26-27。

100 楊家駱,《竹書紀年八種‧竹書紀年補證卷》,卷 1,(臺北:世界書局,1989 年),頁 11。

101 東漢‧班固編撰,《漢書‧郊祀誌》,楊家駱編,《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一‧郊祀志》,(台 灣:鼎文書局),頁 1250-1251。

102 隋唐‧魏徵、長孫無忌等奉救修撰,《隋書卷 35‧志 30‧經籍志 4》,(臺北:親文豐,1975 年),頁 535。

103 張澤洪,《步罡踏鬥,道教祭禮儀典》,頁 27。

凡醮者,所以薦誠於天地,祈福於冥靈。祈福於冥靈,若不專精,即不

足以通感。盡誠而得福,不應驗者,未之有也。104 認為建醮應「盡誠」,若不精誠則不足以通感神;建醮對地點、器物供品及醮

儀的過程等也很講究。而南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六引杜光庭語,他認為 醮是祭的別名。可以延真降靈,牲牷血食叫祭,蔬果精修叫醮。因此,杜光庭 認為當時「祭」與「醮」的差別在於供品葷素的不同而已。又蔣叔輿《無上黃 籙大齋立成儀》卷十五(醮說)說:「有酬酢曰獻,無酬酢曰醮。醮者,用酒 於位,敬以成禮也。延真降靈,而以醮名。」由此可知道教徒設醮主要在於延 真降靈,向神靈表達誠敬之意,以祈福為主要訴求。行儀的目的就是為國泰民 安、懺罪謝恩、祈壽延生、拔幽薦祖等等。

道教醮法之興,最早可溯至東漢張陵創教時期卷二記載稱張陵「作道 書,……論章醮之法,道士章醮之法起此。」張陵居鶴鳴山造做道書二十四篇,

北宋高僧念常甚至說張陵所造的道書是章醮二十四卷、總之,張陵五鬥米道時 期,章醮之法已大行於世。在張陵之孫張魯時期,還盛行塗炭齋法。105又南宋‧

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五說:「自漢天師流傳醮法,以福群有,

今見於道藏者,其目尤繁。」道教醮法來自天師道的推展,乃是配合上章的儀 式,在漢末、魏晉時期,道教的法事道場,都應以醮法施行為主。106

二、道教「醮」、「齋」的差別

道教齋與醮的差別,可從齋法的施行時間與祭祀的神明可看出,在《隋書‧

經籍志》說:「夜中於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一、祀五星 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已奏之,名之為醮。」由此《隋書》可知道教「醮法」

的施行,主要是在夜間,其祭祀對象以天神、星宿為主。而道教「齋法」的施 行並不限於夜間,其祭祀對象則含各種道教的神明。這是差別一。

第二差別為道教徒把齋用作修道成真的手段,而醮比較偏重於為人禳除現 實生活中所遭遇的病痛苦難。據南宋‧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儀範門‧

序齋第一》說:

夫三洞諸齋,莫不以神經為本,懺謝為先,登談啟祝,罔非龍和舊文,

依文而行,是為齋法。107

104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正統道藏‧正乙部》,逐字號,冊 48,頁 203。

105 張澤洪,《步罡踏鬥,道教祭禮儀典》,頁 33。

106 周西波,《杜光庭道教儀範之研究》,頁 52-53。

107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鳳字號-食字號,冊 15–16,,頁 607-696,1-251。

又卷十六說:

燒香行道,懺罪謝愆則謂之齋,延真降聖,乞恩請福則謂之醮。齋、醮 儀軌不得而同。108

蔣氏將「齋」的儀式看作向神靈表達懺罪謝罪之心。而「醮」的科一是向神靈 祈求福佑安康,這就是二者之不同。

按《說文》,醮是冠娶禮祭,又有祭神之禮義。《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設醮》

109說:

自古建齋無設醮之儀,只於散壇拜表後鋪設祭饌……備以茶酒列於壇 心,自三寶而下至三界真司、將吏神祗,無不召請,三獻宣疏。蓋酬其 圓成齋福,翊衛壇場,辟斥魔靈,宣通命令故也。……諸齋後設醮,名 為謝恩。

按此,齋事畢終而設醮者,正如《靈寶玉鑒》中〈設醮辯〉所說:

所以將恭敬之實也,且以答上下神祗之陟降也,亦以謝既往之咎也。諸 神效勞日久,得以善終乃事,未必非神之功,是又不容無此醮以補報也。

110

《隋書經籍志》謂:

醮者,夜中於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 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111

可見齋、醮亦可連用,而醮的用意則在於酬神謝恩,也含有謝罪的意義。由於 齋、醮性質甚為接近,後人乃將求福謝罪的祭壇儀式,稱為齋醮。修齋建醮按 一定程式儀規進行叫做「齋醮科儀」。張萬福與杜光庭修定的科儀皆以齋法為 主,道教齋法因而大興。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儀範門‧序齋第一》

說:「今世齋法遍區宇,而齋法幾於影滅跡絕。」

108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鳳字號-食字號,冊 15–16,頁 607-696,1-251。

109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設醮〉,《正統道藏‧洞玄部》,冊 12-14,頁 26-801。

110 〈靈寶玉鑒〉,《正統道藏‧洞玄部》,方法類,冊 17,頁 17-385。

111 隋唐‧魏徵、長孫無忌等奉救修撰,《隋書卷 35‧志 30‧經籍志 4》,(臺北:親文豐,1975 年),頁 535。

齋與醮的差別,亦可從其儀式看出,如從張萬福的《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 盟威籙立成儀》與杜光庭的《太上黃籙齋儀》的儀式做比較,其相同齋、醮儀 節有入戶咒、上香、禮師存念、發爐、稱法位、讀詞、復爐、出戶咒等。而兩 者的差異在於醮以請神、三獻為主,齋儀則無;齋以禮方、懺悔為主,醮則無。

道教徒的齋法是修道的手段,故齋法重於醮法,而道教的醮儀較接近傳統 的祭祀禮,較適合社會大眾需要,傳統祭典其架構,依呂大吉編的《宗教學通 論》為:獻犧牲→迎神享祭禮→主祭上香→三獻→誦讀祝禱文→賜福祚→送 神。112

道教齋法自陸靜修的創制制杜光庭的整修,可以說已達到成熟完備的階 段,宋代幾部道書對齋儀的匯集,基本上都是以此一時期所完成的程式為主要 架構。根據周西波的《杜光庭道教儀範之研究》,將道教的主要齋法歸納如下:

113

(一)、就施行對象而言,可區分為帝王、道士及大眾三種層次。

金籙齋的主要功用為上消天災,保鎮帝王。而三皇齋在陸靜修的說法,為 以「絕塵期靈」為主。道士自身修持有上清諸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

三皇齋等。陸靜修將明真齋限為「學士」,而杜光庭的唐代已經不限學士了。

餘如黃籙齋、自然齋、塗炭齋、指教齋、太一齋則身分不限。

唐宋以金籙、玉籙及黃籙並稱三籙齋儀,可見於《隋書‧經籍志》雲:「其 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金籙、及塗炭等齋。」《佛祖統紀》卷三十五亦說:

「二年,老君降天臺山,以大洞靈寶經授仙人葛玄,及上清齋法並三籙,金籙

「二年,老君降天臺山,以大洞靈寶經授仙人葛玄,及上清齋法並三籙,金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