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選制變遷前後立委行為的差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肆章 理論驗證與發現

本文探討選制變遷與立法委員連任的關係,筆者認為選制變遷中激勵誘因與 選區選民的改變將影響新選制立委,尤其是新選制選區政黨弱勢立委面對困局的 抉擇,而困局的抉擇又將影響連任與否。因此,本文的分析主要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選制變遷對立委行為的影響,主要探討選制變遷前後,立委行為差異 的不同面向;第二部分是針對新舊選制之「選區政黨弱勢立委」與一般立委的行 為和得票類型比例進行比較,目的在於進一步檢視新選制選區政黨弱勢立委為了 在困局中追求連任,其行為模式與一般立委的差異,以及與舊選制選區政黨弱勢 立委進行比較。最後,本文將檢證新舊選制立委的行為對於連任與否的影響,進 而串連起所有分析結果,驗證本文理論。

第一節 選制變遷前後立委行為的差異

選制變遷前後立委的行為是否有明顯的差異,筆者觀察四個項目,分別是立 委在選區所花的時數佔總時數比例、立委面對選區與政黨利益衝突時的取捨、立 委接觸民眾的型態,以及立委的脫黨投票比例。

首先,在區域立委用於選區事務時數佔總時數比例方面,分析結果如表 4-1 所示。舊選制立委的選區時數佔總時數比例為 47%,而新選制立委較高,約 52%。

透過 t 檢定,筆者確認新舊選制之間有顯著差異,新選制立委確實在時間的分配 上將選區的比例提高。

表 4-1 新舊選制區域立委選區時數佔總時數比例之 t 檢定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Levene 檢定

t 值

舊選制 312 46.86% 18.53%

F = 0.030

-2.812

**

新選制 171 51.76% 17.92%

資料來源:盛杏湲(1999;2000;2003;2006-2007;2011)。

說明:+表示 p < 0.1,*表示 p < 0.05,**表示 p < 0.01,***表示 p < 0.001;採雙尾檢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過單純將新舊選制二分觀察其平均值,可能會忽略整體趨勢的變化,因 此筆者將各屆的平均比例列出,並製成圖 4-1,以觀察研究範圍內之完整趨勢。

資料來源:盛杏湲(1999;2000;2003;2006-2007;2011)。

圖 4-1 歷屆區域立委選區時數佔總時數比例趨勢圖

如同圖 4-1 所示,在第三屆至第五屆,立委的選區時間分配比例約從 40%上 升至約 50%,並維持至第六屆,而在第七屆時又上升至 53%。從整體趨勢來看,

選區時間比重不斷上升,且舊選制中選區時間比重的上升幅度比新選制高。這樣 的整體趨勢與政黨大小有所關聯,圖 4-2 分別將國民黨、民進黨以及其他政黨在 歷屆的選區時間比重平均數繪製成相同的趨勢圖。

資料來源:盛杏湲(1999;2000;2003;2006-2007;2011)。

圖 4-2 各黨區域立委於歷屆之選區時數佔總時數比例趨勢圖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第 三 屆 第 四 屆 第 五 屆 第六屆 第 七屆

0%

20%

40%

60%

80%

第三 屆 第 四 屆 第 五 屆 第六屆 第七屆 國民黨 民進黨 其他政黨或無黨

資料來源:盛杏湲(1999;2000;2003;2006-2007;2011)。

同樣的,筆者藉由趨勢圖進行更細部的觀察。圖 4-2 顯示,在利益衝突抉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方面,舊選制立委隨著屆次遞增,選擇選區利益的比例遞減,但是在新選制下卻 遞增,新舊選制的變化趨勢可謂有十分明顯的差異,且完全以新選制產生的第七 屆立委有 76%的立委選擇選區利益,比例可謂非常高。

資料來源:盛杏湲(1999;2000;2003;2006-2007;2011)。

圖 4-3 歷屆區域立委面對衝突抉擇之比例趨勢圖

這樣的變化趨勢在不同的政黨之間也有差異,筆者將立委政黨區分為泛藍、

泛綠兩政團,並觀察其於歷屆選擇選區利益比例的分佈趨勢,如圖 4-4 所示。

資料來源:盛杏湲(1999;2000;2003;2006-2007;2011)。

圖 4-4 泛藍、泛綠政黨區域立委於歷屆選擇選區利益比例趨勢圖 圖 4-4 顯示,在舊選制時期,雖然泛藍、泛綠政黨立委選擇選區利益的比例

0%

20%

40%

60%

80%

100%

第三 屆 第 四屆 第五 屆 第六屆 第 七屆 政黨 選區

0%

20%

40%

60%

80%

100%

第三 屆 第 四 屆 第五 屆 第 六屆 第七屆 泛藍政黨 泛綠政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都在下降,但是在第三至第四屆民進黨執政初期,泛綠立委選擇選區利益的比例 驟降,至第五、六屆時藍、綠政黨立委選擇選區利益的比例近乎都在五成以下(僅 第六屆泛綠立委為 51%)。筆者認為,此和當時政治脈絡有密切關聯,如盛杏湲

(2008a, 240-242)指出:

到第五屆時,由於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的團結與藍綠的嚴重對峙,促使國民黨立委有 較團結的趨勢……民進黨立委在第六屆時政黨向心力雖有小幅提升,但較諸第四屆後 期與第五屆並沒有太凸顯的變化,這是因為民進黨立委的向心力早已達到一個相當的 高點,尤其在政黨輪替之後,更展現出少數黨執政所展現的強烈企圖心……此不排除 是天花板效應的影響,並不能因此而推論新選制對政黨向心力沒有向上提升的影響力。

盛杏湲的觀點對於我們理解圖 4-4 的變化有很大的幫助,筆者認同泛綠立委 在選區利益比例的下降確實與民進黨少數執政的因素有關,使得泛綠立委在抉擇 上優先選擇政黨利益。當然,筆者並不認為泛綠立委的選區利益總是與政黨衝突,

相反的可能是選區選民同樣也希望立委站在政黨立場,以對抗反對陣營所提出的 政策與法案。不過,盛杏湲(2008a;2008b)對於政黨團結度的分析著重在 2000 年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在選制變遷前後比較上,由於當時仍未有第七屆立委的 資料,因此將通過選制變革的第六屆立委當作新選制立委。筆者並不認為在新選 制實際實行後,立法院的政黨團結度會與盛杏湲的預期相左,反而在 SMD 促使 兩黨對決的情況下,仍能維持較高的政黨團結度。

不過,圖 4-4 新舊選制的趨勢可能有不一樣的解釋。舊選制選擇選區利益的 比例下降可能與政黨對峙有關,而且從趨勢來看,泛藍政黨下降的趨勢比泛綠政 黨要緩慢,符合盛杏湲(2008a)認為民進黨立委的團結促使國民黨立委也團結 的觀點。但是新選制立委選擇選區利益的比例回升,卻可能與政黨對峙程度無關。

新選制的立委是否仍舊維持較高的政黨團結度,或許我們能藉由脫黨投票比 例的比較與趨勢觀察之。表 4-3 顯示,新舊選制立委在脫黨投票比例具有顯著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異,舊選制立委脫黨投票率平均值為 2.1%,而新選制立委為 0.38%,平均而言舊 選制立委的脫黨投票率是新選制立委的 5.5 倍。新選制如此低的脫黨投票率,足 以使筆者相信選制變遷並未降低政黨對峙與政黨團結程度。

表 4-3 新舊選制區域立委脫黨投票率之 t 檢定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Levene 檢定

t 值

舊選制 373 2.10% 4.31%

F = 36.277***

7.585

***

新選制 179 0.38% 0.54%

資料來源:盛杏湲(1999;2000;2003;2006-2007;2011)。

說明:+表示 p < 0.1,*表示 p < 0.05,**表示 p < 0.01,***表示 p < 0.001;採雙尾檢定。

從各屆的趨勢來看,圖 4-5 顯示脫黨投票率隨屆次遞增而逐漸下滑,至第七 屆時已經趨近於 0。與圖 4-2、圖 4-3 進行對照,即會發現筆者所提及之矛盾與困 境。在立委面對「政黨利益與選區利益衝突」的前提下,新選制立委有 58%選擇 選區利益,但是在實際上記名投票時,新選制立委平均脫黨投票率為 0.38%。當 選區與政黨利益衝突時,有更高比例的立委選擇選區利益,但是其脫黨投票率卻 更低。

資料來源:盛杏湲(1999;2000;2003;2006-2007;2011)。

圖 4-5 各屆區域立委脫黨投票率趨勢圖

在新選制下,即便政黨對峙的情形並未減緩,相反的由政黨發動記名表決的

0.00%

1.00%

2.00%

3.00%

4.00%

第三屆 第四屆 第五屆 第六屆 第七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比例逐屆攀升,且在新選制達到高峰。12 因此新選制立委不僅需服膺政黨立場,

同時也要顧及選區利益。筆者認為原因在於不同選制下立委所代表的選民不同所 致。在舊選制下,複數選區中有泛藍的支持者,也有泛綠的支持者,兩方可能皆 有立委代表之,因此「選民希望立委站在政黨立場對抗反對陣營的政策與法案」

的推論可以成立。不僅如此,即便在舊選制下有六至八成的記名表決是由政黨發 動(蔡韻竹 2014),但還是有部分立委願意脫黨投票,顯示舊選制立委確實在 選票經營策略上有較高的彈性。不過新選制下,單一選區中同樣有藍、綠的支持 民眾,而代表這個選區的立委僅只一席,如果立委太偏重政黨立場,維繫的選民 也侷限在政黨選區選民,對於下一次的連任而言,這樣的選票累積策略危險性較 高,除非政黨選區的選民比例已經能讓立委輕鬆連任。

最好的選票經營策略,就是立委一方面服膺政黨立場,另一方面透過選區服 務累積更多政黨選區以外的支持者。而在立法過程中如果政黨與選區利益產生衝 突,則站在選區立場與政黨協調,盡可能維繫兩者的平衡。筆者認為圖 4-4 新選 制的趨勢所代表的意義,是立委在政黨與選區兩者缺一不可,而正是這樣的因素,

使得部分立委將面臨政黨與選區經營雙重經營的困境。

最後,筆者於前章提及,新舊選制立委接觸民眾型態的差異來自於不同的選 票累積激勵誘因。在舊選制下,最小獲勝選票提供立委多元的選票經營策略,因 此立委在接觸民眾的型態上因多元的選票經營策略而有所不同;而在新選制,立 委必須接觸更多元的民眾,或者與動員能力較強的地方樁腳與團體保持密切聯繫,

以突破 50%的過半選票門檻。結果是否如筆者預期,如表 4-4 所示。

12 透過蔡韻竹(2014, 128)的整理,第三至七屆的記名表決中,由政黨發動的比例分別是第三屆 59.0%、第四屆政黨輪替前 73.7%、第四屆政黨輪替後 75.5%、第五屆 83.7%、第六屆 93.4%、

第七屆 83.6%。

資料來源:盛杏湲(1999;2000;2003;2006-2007;2011)。

表 4-4 所顯示的結果與筆者的預期雖然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不論新舊選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