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醫療需求相關研究

   

第三節 醫療需求相關研究

一、醫療需求相關理論

從馬斯洛的人類六大基本需要求來看,醫療需求屬於安全的需求層次

(Safety needs),人類由自覺健康狀況需要產生求醫行為,以維護完整的 身、心靈健康,其需求包括預防危險與意外發生、環境安全的保障、遇到 困難時求人幫助、病痛尋求救治等。而醫療需求(demands for medical services)雖不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基本需要,但卻是要維持健康身體不可

或缺的需求。每個人在生命週期的運轉過程中,對於醫療的需求各有所 異,健康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所有疾病的產生都與個人的健康生活方 式和行為都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人類從出生到老死都需要醫療體系的照 護,在疾病未發生前,首要在健康促進與特殊保護上採取健康促進行為,

包括適當的營養、有益健康的休閒活動和工作及提供定期健康檢查等,可 以防範健康問題出現;在特殊保護方面:接受預防接種、加強環境衛生、

預防意外傷害事故等。疾病信念亦會影響一般人的求醫行為如受身體、社 會和心理環境以及他們對於疾病的解釋、疾病症狀認知及定義,促使民眾 選擇不同治療的方式以及不同的醫療需求選擇(池珮瑜,2007)。

醫療需求受個人經濟狀況、是否將個人健康狀況視為人力資本或視個 人健康為投資財有關,Grossman(1972)從經濟學角度將 Becker 理論中的 家計生產函數、人力資本理論兩大概念為基礎,建構出健康需求模型;從 經濟學觀點來看,影響消費者醫療需求的主要三項經濟因素為貨幣成本、

時間成本、資訊成本。醫療服務價格與所得屬於貨幣成本,消費者是否對 於疾病與健康狀況擁有正確評估資訊,經濟學家利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 究人類消費者的行為,從消費者角度主觀上「醫療保健服務」對消費者是 很重要的,它不是個人可以予取予求的自由財(free good),它與其他經 濟財(economic good)一般,必須去面臨資源稀少與選擇的基本問題,社 會決定生產多少醫療保健服務、如何生產醫療保健服務以及為誰生產等,

它的不確定性、保險的介入、資訊不對稱、外部性與政府干預的特性,都 影 響 人 們 的 醫 療 行 為 與 醫 療 需 求 。 醫 療 經 濟 學 亦 強 調 非 醫 療 因 素

(nonmedical factor)對健康的影響,最具體的發現在於消費者對菸、酒與 其他成癮性物品(addiction good)的需求會影響人們的醫療行為(劉偉文,

2008;謝啟瑞、盧瑞芬,2001)。Grossman(1972)指出醫療需求的投資 模型是以個人健康視為人力資本,醫療照護為彌補健康人力資本的折舊,

產生健康需求並衍生出對醫療照護的需求,此時醫療需求為衍生需求

(Derived Demand),消費者將健康視為一項投資財,消費者需要健康的

理由大致上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消費上的利益,也就是意味著健康是一 種消費財(consumption commodity),它直接進入消費者的效用函數,讓 消費者得到滿足(健康的感覺真好,增加健康時間,工作時間也就增加,

個人所得也相對提高),或者反過來說,生病會產生負效用(disutility);

第二種是投資上的利益,也就是健康可被視為一種投資財(investment commodity),它能決定消費者從事各種市場與非市場活動的「可用時間」。

每個人期待有健康的身心,無論從何種觀點與理論言之,因此,收容 人追求健康進而有醫療需求與一般人無異。根據Marshall 等人(2001)針 對矯正機關健康照護需求研究發現矯正機關收容人的醫療需求一般常見 且較輕微的症狀有頭痛、感冒、皮膚病等;身體上健康的問題,如癲癇、

氣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傳染病、感覺異常與失能或牙科等問題;在 孕婦及女性健康方面,如產前檢查、乳癌、子宮頸癌等婦女疾病;在心理 精神健康,如人格問題、高功能精神病患者、心因性心理問題、自我傷害 與自殺等;在物質濫用,如酒精濫用、藥物濫用等;在健康促進需求,如 營養不良、職業問題、缺乏社會支持等,相較於其他日常生活照顧,醫療 需求占有相當重要之比率。

從上述文獻可證,醫療需求會因人口特徵、個人本身的健康行為與外 在的健康照護系統等因素彼此交互作用影響。然而,關於監所收容人的醫 療需求國內並沒有太多收容人的醫療或健康需求的相關報告,因此收容人 的健康照護需要、需求以及醫療供給的關係也較模糊不清。根據Singleton 等人在 1998 年研究矯正機構健康照護體系中收容人的需要、供給與需求 之間是有相互關係,但無法明確界定與區分清楚(轉引自張伍隆,2005)。

根據(圖 2-3-3)所示,矯正機關為維續收容人的生命安全需求(Safety needs),需要透過醫療體系所提供具有服務成效免於死亡與殘障的醫療照 護,且收容人個人的發病率與其所患的健康問題會影響醫療需求;在醫療 供給方面政府機構為要保障收容人生命與基本健康權利,透過衛生主管單 位制定政策提供收容人的醫療需求,而各矯正機構中,因為收容人的屬性

不 同 , 所 提 供 的 衛 生 醫 療 服 務 亦 會 有所 不 同 ; 在 收 容 人 的 醫 療 需 求

此外,Brown(1993)研究矯正關青少年收容人醫療需求發現這類青 少年的健康與需求包括預防保健服務、全面性的健康檢查與照護、出院後 的持續照護、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提供專業且足夠的服務、培養富有同 情心的管理員、提供充分健康照護的財務支援等七項。根據國內對矯正機 關收容人醫療相關研究結果,收容人的醫療需求除了受其身體健康狀況與 心理因素外,從醫病關係、對疾病的瞭解、實體環境、醫師服務品質與服 務態度、醫師醫術及醫德、醫師對病情的解說程度、醫療資訊的提供、工 作人員的服務技巧與態度、醫事人員的衛教諮詢、就醫便利性、醫療費用 的負擔與經濟能力等都是收容人很重要的醫療需求項目(吳正博,2006;

吳澤生,2008;李麗文,2004;張勝銘,2009;曾俊哲,2005;溫敏男,

2011;蔡文正 2004,2008)。另外,從三段五級的疾病防治概念,第一級 預防在疾病未發生前個人需要採取健康促進行為來防制疾病發生與維持 健康,所以需要醫療機構提供的各項醫療資訊,第二級第三級預防是在疾 病發生時期要早期發現疾病與早期治療與防止失能失智情形。

因此,要符合收容人個人的醫療需求,使收容人維持穩定的健康狀態 安心服刑及達到矯正效果,滿足其醫療照護與保健需求,矯正機構提供的 醫療包括促進健康的醫療資訊需求、醫療服務需求及友善的醫療環境與應 一般人同,只是程度上的差異,這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

二、就醫行為

一般人的求醫行為的影響因素包含了人口、文化、政治、經濟、社會、

心理等因素,各專家學者為瞭解並探討民眾對於求醫行為表現模式,各模 式中以Andersen 於 1968 年所提的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最為被廣泛使 用。1995 年 Andersen 對此模式的發展歷程作了一個回顧,並將模式整體 發展分成四個時期。

第一階段為行為模式醫療服務用,此階段整合了多項直接或間接影響 醫療服務利用的個人因素及家庭因素,藉以瞭解家庭為何使用醫療服務,

並評估健康照護的可近性,但因家庭成員間的異質性,再以個人使用醫療

服務因素的層面探討,認為使用這個模式的人必須考慮個人對自己健康的 感覺,以及個人是否會將醫療需求轉為求醫行為。

第二階段為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在探討醫療服務資源對就醫可近 性上的影響,將原有的健康行為模式加入了「衛生政策」、「醫療服務系 統特徵」、「醫療利用者的滿意因素」等,清楚表示出健康照護系統對醫 療利用的影響。此階段的模式以整個可能影響求醫行為的系統性觀念來研 究醫療利用,有別於初期時僅由個人出發的理論觀點。

第三階段再加入外在環境(External environment)以及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兩種因素來解釋醫療服務的利用。外在環境因素強調政治、經 濟、以及物質等,健康行為的探討層面,除了健康服務使用行為之外,還 包括了個人的健康習慣(personal health practices),例如:飲食、運動、

自我護照及實際使用醫療服務。

第四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常被用來研究長期健康照護還有不 同種族/少數民族健康照護。這個模式假定健康服務的使用取決於社會性的 要素(societal factors)、健康服務系統要素(health services system factors)、

個別要素(individualfactors) ( Bradley, 2002)。主要在強調健康服務和 結果間回饋影響的過程,在動態(dynamic)與回覆(recursive)的特性下,

民眾利用醫療服務的複雜因素之影響,環境因素影響人口特徵,再間接影 響健康行為,最後影響健康結果;同時環境因素、人口特徵與健康行為也 會直接影響健康結果,也會影響民眾下次是否再度使用該醫療服務。第四 期與前三期模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健康結果會回饋至影響人口特徵中的需 要因素以及健康行為,同時健康行為也會回饋進而影響人口特徵中的需要 因素。

 

圖 2-3-2 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第四代 資料來源:Andersen, R. M.(1995).

三、醫療利用影響因素

醫療需求受到個人醫療利用行為影響,而影響醫療服務的因素是多方 面的,包括個人的背景特性或其他非個人因素,諸如社會環境或其他外在 因素等。在個人因素方面,Andersen 將影響醫療利用的個人特徵因素分為 三類:一、傾向因素:人口特性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社經地位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