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美芬 博士

矯正機關收容人健康生活品質與醫療需求關係之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mates’ Health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研究生:籃美祝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二 年 五 月

(2)
(3)
(4)

謝    誌 

屆入 55 歲能重拾書本進入與工作冏異的休閒事業管理學研究所進修,是 我人生的一大轉捩點,經過兩年的學習與試煉,汲取到更多元、更豐富與疾 病無關但與健康促進有關的新知,讓我在工作領域中更能以寬廣的見識服務 人群。

回顧這一段進修的歷程,當初會捨棄與自已專業有關的科系所進修,主 要著眼在於為退休後能做一個快樂的休閒人士,有別於服務 35 年的臨床工 作。論文終於完成了!這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感謝學校提供優 質的教育環境,讓我學習成長。其次,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美芬博士,從 論文題材的選定、問卷的設計、專家效度、試測、問卷回收統計及分析,以 及進入論文的撰寫階段,細心、恆心及具無比耐心的精神給予我最大的指導 與協助,無限感激由衷而起;亦承蒙泰源技訓所劉所長世添與戒護科同仁們 幫忙進行問卷訪談、衛生科同仁對業務的協助與分擔,以及星光五班的同學 們相處 2 年給予我諸多協助,衷心感激銘記在心。

另外,本篇論文能順利完成,特別要感謝幫我進行問卷效度審定的專家 學者群:東河衛生所的田主任,台東榮民醫院林院長、馬偕專科學校洪副主 任以及屏東科技大學張教授等,亦要感謝撥冗給予口試指導的蔡教授必焜、

顏教授建賢及指導教授陳美芬老師,在最後階段提供寶貴的釜正意見,使本 篇論文的嚴謹度更趨完善。

最後,要將此論文獻給我所敬愛的父母,雖然父親不在,母親患老人痴 呆希望也能分享我的榮耀,謝謝您們的養育之恩。另外更要感謝家人的支持 與協助,讓我無需分心得以專心論文,謝謝您們,我愛您們。再一次,謝謝 這段期間所有關心我協助我的教授、長官與好友們,願將這一份喜悅與大家 一同分享並祝心想事成。 

   

(5)

中文摘要 

面對長期監禁於矯正機構之收容人,醫療問題為近年來備受各界關注與 研究之議題,且收容人的健康攸關矯正醫療處遇的成效,故建構一個健全的 醫療環境,達成矯正政策之特殊需求與重視受刑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收容人的健康生活品質對其醫療需求的影響,本研究以法 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收容人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共取得 387 份 有效問卷。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不同年齡、教育程度、看診經濟壓力、慢性病史、

外傷史、吸菸習慣與醫療使用頻率在健康生活品質中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

慢性病史、吸菸習慣與醫療使用頻率在醫療需求中有顯著差異;「身體疼痛」

在醫療環境與醫療服務構面之間呈負相關,在「情緒角色受限」與醫療環境、

醫療服務需求構面呈正相關,「生理功能」與醫療環境需求構面呈正相關。

健康生活品質與醫療環境、醫療服務需求具解釋力,但健康生活品質對健康 促進需求則無顯著解釋力。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下:(1)統合與善用醫療資源,以提升矯正醫療 處遇成效、(2)建構無菸害的收容人環境、(3)兼顧矯正與醫療處遇二者效能、

(4)加強矯正機構的醫療設施與改善環境、(5) 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減輕收容 人的不安、(6) 協助收容人提升健康生活品質,以促進身心健康、(7) 增 加 戒 菸門診,鼓勵收容人戒菸、(8) 設置高齡收容人專區並強化醫療品質與效能。

關鍵字:矯正機關、收容人、健康生活品質、醫療需求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mates’ Health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Abstract

The medical problems of long-term inmates in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drawn considerable public attention and research. Inmates’ health influe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treatment; therefore, establishing a complete medical care environment to satisfy inmates’ medical needs and provide corrections for crime-related illnesses is crucial to satisfying the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of correction polic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mates’

health quality of life on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inmates of the Taiyuan Skill Training Institute, Agency of Corrections, Ministry of Justice. We obtained 387 effectively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Age, education, the ability to pay, chronic diseases, physical injuries, smoking, and the frequency of health facility usag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health quality of life. Age, chronic diseases, smoking, and health facility usag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Physical pain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dical care environment and medical care services. Limited role in emotion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dical care environment and medical care service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mand for a medical care environment. health quality of life has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medical care environment and the demand for a medical care service;

however, health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demand for health promotion.

Based on this study, we offer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 Health care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properly us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rective medical treatments; (b) A smoke-free environ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inmates; (c) The performance of corrective and medical treatments should be maintained; (d) The medical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 of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e) Good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established

(7)

to reduce inmate anxiety; (f) Inmates should be assisted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quality of life and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g) Smoking cessation clinics should be offered frequently to encourage inmates to quit smoking; and (h) An exclusive area for elderly inmat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the and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care.

Key words: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inmates, health quality of life, medical demands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健康生活品質的內涵與測量………11

第二節 健康生活品質之影響因素………22

第三節 醫療需求相關研究………26

第四節 健康生活品質與醫療需求之探討………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41

第二節 研究工具………42

第三節 研究設計………4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53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分析………53

第二節 健康生活品質之差異分析………55 第三節 醫 療 需 求 之 差 異 分 析 … … … 6 3 第四節 健 康 生 活 品 質 對 醫 療 需 求 之 相 關 與 影 響 … … … 6 8

第五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 … 7 5

(9)

第二節 研究建議………79

第三節 研究限制………83

  文獻參考………86 

  附錄一    專家效度審查彙整結果………97 

附錄二    預試問卷………99 

附錄三    正式問卷………104

附錄四 SF-36 題項項目分屬各構面與面向………109

附錄五 SF-36 重新譯碼之題目分數轉換表………110

附錄六 SF-36 構面分數轉換值對照表………112

附錄七    SF-36 授權通知………113

(10)

表目錄

表 2-2-1 常用的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量表 ...21

表 3-2-1 醫療需求量表...45

表 3-2-2 審閱量表之學者專家名單...46

表 3-2-3 問卷構面的 Cronbach's α係數表……...47

表 4-1-1 基本資料分析...54

表 4-2-1 健康生活品質描述性統計分析...57

表 4-2-2 背景變項與健康生活品質之差異分析摘要...60

表 4-3-1 醫療需求描述性統計分析...64

表 4-3-2 背景變項與醫療需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66

表 4-4-1 健康生活品質與醫療需求之相關分析...69

表 4-4-2 健康生活品質對健康促進之多元迴歸分析表...70

表 4-4-3 健康生活品質對醫療環境之多元迴歸分析表...71

表 4-4-4 健康生活品質對醫療服務之多元迴歸分析表...72

表 4-4-5 健康生活品質對整體醫療需求之多元迴歸分析表...73

圖目錄

圖 1-4-1 研究流程圖...9 

圖 2-3-3 矯正機構健康體系需要、供給與需求間的相互關係圖...29

圖 2-3-2 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第四代...32

圖 3-3-1 本研究架構圖...41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監獄是國家的刑罰執行機關,將受刑之人與外界隔離,使其失去自由 及自主權利,最終目的在防衛社會、控制犯罪。依據聯合國在監人處遇最 低標準規則第 59 條為達防衛社會、控制犯罪,刑事執行機構,應動員醫療、

教育、道德、精神等力量及其他適當之協助,針對受執行之人施予個別處 遇上之需要(轉引自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2009)。因此,監禁的收容 人依法仍享有生命健康權,對於監禁處所之醫療基本需求應加以滿足,以 符憲法第  15  條保障人民生存權之意旨。由於犯罪矯正思潮之演繹,預防 思想、再社會化之精神以及「治療勝於處罰」、「醫療先於司法」的理念,

視犯罪者均具有病人特質(林鉅鋃等人,2005)。因此,針對犯罪者的反 社會性格、價值偏差、毒(藥)癮或精神心理異常行為,施予臨床心理治 療、精神醫學治療、生理治療加以矯治(rehabilitation),監所除了上述監 獄醫療處遇外,對其所收容人還需有醫療照護。 

根據監獄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註 1)其犯罪人的犯罪原因歸因於 受到內外在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因素所導致的,尤其是特殊的生理因素。

因此,應將犯人視為病人(Patient),監獄為矯治、治療犯罪人之處所,

除消極的監禁犯罪人外,積極的目的則是透過各種教化計畫,促使犯罪人 袪除惡性、改過向上,順利復歸社會。

2006 年 7 月 1 日新刑法修正施行後長刑期收容人日益增加,依法務部 2012 年統計資料指出,2011 年矯正機關核定收容人數 5,4593 人,2011 年 12 月底收容人數為 64,864 人,根據研究收容人因監禁前的生活習慣不規律,

社經背景、教育程度與文化參差不齊,背景複雜,沒有健康的生活習慣,

犯案後躲避通緝擔心害怕被追捕,到處逃亡,身心狀況更加惡化,監禁後 失去自由,活動空間受到限制,體能狀況日益衰退,健康狀況比同年齡層 的人差,疾病也比平常人多,尤其犯有煙毒麻醉藥品者也不少,因此其健

(12)

另外,根據 2012 年 5 月法務部統計,在監毒品人犯約占在監受刑人 44.5%。監禁後的戒斷現象與因使用毒品引發的後遺症,全部在羈押或執 行中顯現,長期的禁錮更將產生心理徧差、反抗、鬱卒、敵視及反社會情 緒會更明顯,諸多因素造成了收容人高就診次數。除毒品所引起的相關問 題外,陳毓隆(2010)研究發現收容人患有慢性病者有 55.5%,慢性病中 高血壓、肝病與糖尿病高居前三名;在健康習慣方面,85%的收容人有抽 菸習慣;入監前經常喝酒的比率有 18.5%,偶而喝酒的比率有 57.12%;使 用毒品方面曾使用者佔 49.6%。可見許多收容人在入矯正機關之前的生活 型態,包含吸毒、抽菸、喝酒、精神緊張、日夜顛倒等不良行為,皆可影 響這一群人的健康與醫療需求,其需求程度甚至可能比一般社會大眾更 多。 

此外,監察院 2010 年調查各矯正機關看診情形調查結果,矯正機構 年度看診人數高達 1,041,784 人次,每人每年平均看診 18 次,比起國人平 均每年看診 15 次來得高(蔡文正等人,2008、李麗文,2004)。又由於 矯正機關收容人的生活環境是一個自成一格的封閉型社區型態,機關中的 收容人不同於一般社區民眾,可以自由遷徒,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亦 可自由選擇醫療機構就醫尋求服務。矯正機關之收容人雖觸犯法紀,理應 依法令處以罰則、拘禁與限制其自由,但絕對不能剝奪其健康,於監禁期 間在心理上、精神上與生理上的疾病,均應給予適當的治療。但矯正機關 並非醫療機構,醫療資源有限,無法提供收容人完全的醫療照顧需求,對 於罹患急重症者均以戒護外醫處理,至於戒護外醫則需收容人自付醫療費 用(林茂榮、楊士隆,2010);又因矯正機構需顧慮收容人串通脫逃與劫 囚,造成機構戒護人力與收容人醫療費用甚鉅;對於慢性病、重病等收容 人即以拒絕收監與保外醫治等方式處理,造成此類收容人有恃無恐繼續在 外犯案,受到社會輿論的詬病與批評。 

為照顧矯正機構收容人,法務部與衛生署跨部會研商後,衛生署於 2002 年 6 月提出「監院所收容人醫療照護改善計畫」。2003 年法務部再

(13)

提出「全面提升矯正機關醫療服務計畫」,以改善矯正機關醫療服務品質 及保障收容人醫療權益(法務部,2005)。矯正機關雖然有心改善收容人 的醫療設施與就醫的品質,然國內針對矯正機關內收容人進行醫療需求調 查研究不多,蔡文正(2004)曾針對全國矯正機關收容人進行研究發現約 有 94.99%比率之收容人曾接受矯正機關內之醫療照護,但僅於疾病診療。

因此,對矯正機關應可透過更多不同面向的研究以暸解收容人健康生活品 質及其醫療需求,可針對收容人基本屬性施予適當的醫療照護,對於監獄 各項矯正處遇成效應會有影響。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面對愈來愈多的重刑人犯長期監禁於矯正機構,其覊押服刑的收容人 依法仍享有健康權利,尤其隨著收容人量刑增加,監禁時間增長,體能狀 況日漸衰退,矯正機關所要面臨的是長刑期的收容人逐漸增加後,應為他 們建構一個健全的醫療環境,滿足收容人的一般醫療需求,可以降低疾病 發生的機率並有效地控制病情,對於提升現代化的監獄、維護監獄的安全 與穩定,並且提供與犯罪矯治有關之醫療,達成矯正政策之特殊需求與重 視受刑人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矯正機關之政策目標為「再社會化」之特別預防目的,醫療衛生 等作為亦是「再社會化」之手段,醫療服務提供收容人一般疾病之需求,

並對於導致犯罪的身心因素提供治療。依據矯正機構相關法規之規定,衛 生醫療並非只是打針吃藥,尚包含環境清潔消毒、傳染病防治、疾病防治 篩檢、疾病治療、毒品尿液檢查、收容人入監、出監、在監之健康檢查等 工作。衛生科(室)為矯正機關在組織內成立之醫務單位,其主要在於辦 理矯正機關收容人之衛生行政、衛生保健業務,但並未賦予實質醫療組織 與設備,因此無法滿足收容人之健康與需求。

(14)

美國全人醫療協會(American Holistic Medicine Association)提出全人 醫療是提供個體以全人角度觀點(包括身體、心智與靈性)治療的藝術與 科學,亦考慮人、社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強調疾病預防是為良好的 生活習慣。疾病是被一般人視為整個人功能異常的表徵,而不是獨立事 件。當個體感覺功能異常時會尋求醫療機構協助,而醫病關係的優劣是決 定治療結果的主要因素,其中應強調病人的自主權。

然而矯正機關受限於機關特性、組織架構、相關矯正法規、醫事法規、

醫事人力編制、國家整體醫療資源不足與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種種因素所 致醫療資源不足、醫療品質欠佳、醫療資源浪費、治療成效遭社會大眾強 烈質疑(李麗文,2004)。而醫療需求多寡,隨個人的身心狀況不同及個 人感受不同而有所差異,目前各矯正機關醫療僅能針對收容人病症施予基 本之診療與用藥,如遇收容人罹患重病、急症或需進一步檢查時,需以「戒 護外醫」、「保外醫治」「移病監收治」等,將收容人戒護至適當醫療處 所診治;而「戒護外醫」、「保外醫治」、「移病監收治」等措施,屬於 監獄外之醫療機構專業照護,大多數的收容人病痛仍需在監所內診治,因 此本研究透過瞭解收容人的健康生活品質,進而探討其對監所內的醫療需 求,並從相關研究結果來建構以收容人為主體的支持性健康環境(註 2)與健 康計畫,如此才能滿足收容人醫療需求使收容人於監禁期間身心健康得以 維持,為復歸社會準備。

本研究為從收容人角度探究收容人健康的生活品質與醫療需求關 係,期望藉此達到下列研究目的:

一、瞭解收容人健康生活品質的狀況。

二、分析收容人醫療需求之情形。

三、探討收容人健康生活品質對醫療需求的影響。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矯正機關(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犯罪矯正機構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層面,廣義的的犯罪矯正機構包括 監獄、看守所、技能訓練所、戒治所、少年輔育院、矯正學校、留置所、

少年觀護所及觀察勒戒所。狹義的犯罪矯正機構係專指監獄、少年輔育 院、矯正學校、技能訓練所及戒治所(吳正博,2006)。

而目前法務部所屬共有四十九個矯正機關,依性質又可分為八十五個 犯罪收容人機關,其為監獄及其附設分監、少年輔育院、技能訓練所、矯 正學校、看守所、少年觀護所及戒治所等七類。而本研究所指的矯正機關 是指狹義的技能訓練所而言。

二、收容人(inmates)

因犯罪入獄監禁於矯正機關之受刑人、受保安處分人、刑事被告、執 行刑罰、保安處分、暫時羈押於各監院所者稱之。另外,看守所及少年觀 護、觀察勒戒處所、部分刑事被告於司法偵審期間羈押於看守所、少年保 護事件少年及刑事案件審理中少年,其羈押期間雖判決尚未確定,非關犯 罪矯正,惟實務上及學界仍將其稱為矯正機關收容人。

收容人泛指收容於監、所、院校各類型犯罪者,包含經判處死刑、徒 刑、拘役、強制工作或易服勞役者。包括監獄收容受刑人、看守所收容被 告、技能訓練所收容強制工作受處分人、戒治所收容受戒治人、觀察勒戒 所收容受觀察勒戒人、少年輔育院與矯正學校收容學生、少年觀護所收容 少年等稱之。本研究的收容人是指為強制工作受處分人與長刑期受刑人,

主要為技能訓所所監禁者 。

三、健康生活品質(health quality of life)

世界衛生組於 1948 年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病,而是身

(16)

品質是指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於自己的目標、期望、標準、

關心等方面的感受程度,其中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 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六大方面」。因此,健康生活品質又可 分為主、客觀兩個構面,「主觀」評價會受到個人對健康所抱持預設立場 的影響,能正確反應出「客觀」的健康狀態(Spiro & Bosse, 2000);亦即 個人的主觀健康感受可正確表達實際上的罹病情形(Bosworth et al, 1999)。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他用幸福感來描述生活品質,是善的生 活(good life)與快樂存有 (being happy)。一般而言,健康是一種個人 多面向的主觀感受,生活品質則是一個主觀且整合性的概念。

綜合上述,健康生活品質為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

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六大方面能採取促進與提升個人健康之行 為;並在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於自己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 方面有正向的感受。本研究健康生活品質是指收容人對於其所處的生活、

社交活動、情緒、個人的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以及收容人對於所患疾 病治療過程、疾病預後等自我評價與自我感受程度。

四、醫療需求(medical demands)

Andersen(1995)認為醫療需求是個人感受到某些醫療需要後至醫療 體系尋求協助,其中包含兩個層面,即自覺健康狀況、疾病狀況與疾病的 臨床評估。此外,Grossman(1972)在健康資本的概念和對健康的需求的 研究中指出醫療需求是消費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是消費者源自對健康需 求的引伸需求(derived demand)而來。意即一個人因維護身體健康需要尋 求預防保健行為或罹病時到醫療保健場所接受醫療專業人員的診斷與治 療稱之。目前矯正機關提供之醫療服務可分為兩方面,除了提供收容人一 般疾病之醫療需求外,也提供矯治犯罪之醫療需求。

本研究所指醫療需求(demands)是指收容人為維護自身健康,需要 健康相關資訊以提供個人採取保健措施,在自覺生理、心理有病痛時,需

(17)

要到矯正機構的醫療保健場所尋求各種的醫療服務,以促進個人健康、減 輕病痛與恢復健康。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 

本研究主要以法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為主,該所位於台東縣東 河鄉,原核定容額人數為1,620 人,目前則收容人在 2,100 人左右,在矯正 與管理並重之下極配合行刑矯正處遇措施,對於監禁期間之收容人施以感 化教育及職能訓練,以達「變壞人為好人,化無用之人為有用之人」的矯 正機構。全所面積19.0231 公頃,場舍計有獨居房 60 間、雜居房 345 間、

懇親宿舍2 間、病舍 1 間、工場 12 間、技訓班 6 間,係專責收容觸犯「竊 盜犯贓物犯保安處分條例」之刑前或刑後之強制工作受處分人;並附設臺 東監獄泰源分監,兼收容刑期 7 年以上之製造、運輸、販賣、持有及兼施 用毒品之男性受刑人,亦收容各矯正機關難以管教、誣控濫告、違規多次 專案移監之男性收容人。

該所目前編制護理師3 名、醫檢師 1 名,藥師 1 名,於 2010 年 8 月 25 日為四所矯正機構試辦「改善矯正機關醫療狀況獎勵計畫」之一。每日 由承辦醫院(馬偕台東分院)派遣醫師與護理人員入所為收容人診療,除 承辦醫院派遣之醫師外,對於承辦醫院無法提供的專科醫師,該所另延聘 其他科別醫師補強,夜間亦派有醫師與醫事人員 24 小時駐診。疾病醫治 科別包含家醫科、一般外科、骨科、感染科、胸腔科、皮膚科、牙科、精 神科、中醫科、泌尿科、整型外科、眼科,每月的門診次約 40 診次,診 療人數約 1,600 人。保健與預防及篩檢部分提供有口腔保健、口腔癌症篩 檢、大腸癌篩檢、腹部超音波。對於出入所收容人均實施健康檢查(含一 般肝腎功能檢查、尿液常規檢查,胸部放射線檢查、性病愛滋病篩檢),

(18)

在監期間亦定期健康檢查。對於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者提供糖化血色素與 高血壓有關的血液檢查,來控制與穩定病情。

該所位處山區、離市區遠且台東地區醫療資源缺乏,所收容之收容人 為接收其他監所因誣控濫告、暴力或需高度管教移監,其身心健康狀況更 具病人的典型病症,另因為刑事政策之改變,其刑期之計算以一罪一罰之 故,又其所犯罪狀非單一件,故需接受長時間監禁,是類收容人健康生活 品質及身體狀況或許相對醫療需求亦較一般人高,且該所在超收500 餘人 之下以致活動空間受到限制,醫療資源缺乏,以該所收容人的健康生活品 質與醫療需求為議題的探討深具意義,因此本研究以泰源技能訓練所的收 容人為研究對象,研究流程詳細內容如下(圖1-4-1):

   

(19)

 

 

圖  1‐4‐1    研究流程圖   

   

訂 定 研 究 目 的

問 卷 調 查 / 訪 談

資 料 整 理 與 分 析

結 果 分 析 與 討 論

提 出 研 究 報 告 訂 定 研 究 架 構

取得 SF‐36 問卷版 

訂 定 研 究 主 題

相 關 文 獻 探 討

結 論 與 建 議

矯正機關  收容人 健康生活品質 醫療需求 

問卷設計/抽樣設計 問 卷 測 試 與 定 稿 

資 料 蒐 集 

(20)

註 1:醫療模式之矯正處遇(correctional treatment)為視犯罪者具有病態特 質,再針對引發犯罪的因素與問題,施予臨床心理治療、精神醫學治療、

生理治療加以矯治(rehabilitation),提供與犯罪矯治有關之醫療,達成矯 正政策之特殊需求。處遇借用於醫學之概念,指醫師為使病人康復或解除 其病痛,對病人進行的醫療相關措施,使其恢復正常。

註 2:支持性健康環境係以「個人」及「環境」為對象,透過「教育」與

「政策」並行,來改變認知及以更積極的態度整合資源及影響政策制定,

形成正向且支持的環境。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矯正機關收容人健康生活品質的狀況對醫療需求的 影響。本章根據上述目的將本研究相關文獻分為健康生活品質的內涵與測 量、收容人健康生活品質之影響因素、醫療需求相關研究以及健康生活品 質與醫療需求之探討等四部分來探討。 

第一節    健康生活品質的內涵與測量 

一、 健康生活品質的內涵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QOL)為抽象之概念,源自於希臘哲學之 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以「快樂」(happiness)來描述生活品質,其 認為生活品質是一種自覺幸福快樂的感受,個人心靈與道德的一致性,是 上帝之慈悲賜與一個人善良的靈魂,讓人們能健康快樂地生活、工作,使 其靈魂得到滿足的狀態,如此他才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Zhan, 1992)。

生活品質一詞,容易與安適、主觀安適、心理安適、快樂、生活滿意度、

功能狀態及健康狀態等說法混淆。在精神科領域較常被使用的概念為「心 理安適」(psychological well-being),它是指具備健康的心理功能,包含 自我接納、能與他人維持正向人際關係、獨立自主、環境適應良好、具生 活目標及個人成長的次概念(黃美菊,2005)。

生活品質為相當複雜的概念,一般包含主觀的適應、滿足感、幸福安 適感受(well-being)與生活滿意度等。心理學則較常使用快樂與生活滿意 度來表示生活品質,Ferrans(1990)認為「快樂」(happiness)屬於短暫 之正向情感,它反映個體對於現狀之感受,Ferrans 與 Powers(1985)認 為生活品質是個人對於幸福的感受,與個人對於生活中自覺重要的方面滿 意度有關。McDowell(1996)認為「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個 人對於生活情境判斷之長期認知感受為主觀之評價,而生活品質則是指個 人對於生理與物質情境之滿意程度,除了健康狀況還包括財富、安全及獨 立自主的程度,兩者間有所差異。

(22)

韋氏字典定義中的生活品質,「生活」是指有活力的生命,是一種生 存之動態過程,兼具生理與心理功能的生物才有生活,「品質」是優良的 程度,是一種屬性或特質。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1993 年正式提出生 活品質的定義,為「生活品質是指個人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感受程 度,這種感受與個人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方面有關。它包括一個 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六大 方面」。另一機構「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研究群於2000 年發表「Health Outcome Methodology」(Glossary, Health Outcome Methodology),將生 活品質界定為「有關個人或社區生活的所有經驗、狀態、感知和思想,生 活品質可包括文化、身體、心理、人際、精神、財務、政治、時間與哲學 上主觀與客觀的面向,生活品質意涵個人、社區或團體經驗中的價值判斷 等 」 。 由 上 述 之 定 義 可 知 生 活 品 質 為 重 視 全 人 照 顧 為 多 面 向

(multidimensional)的一個概念,涵蓋了個人感受層次與社會經驗的價值 判斷。

生活品質的範圍可分為一般性生活品質(General Quality of life)以及 健康相關性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一般性 生 活 品 質 定 義 中 強 調 個 人 在 所 處 的 環 境 中 對 生 活 中 各 項 安 適 感

(well-being)的滿意程度及重要性為一種整體的自評生活狀態指標,以主 觀觀點出發(Ferrans & Powers, 1992)。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的定義與一 般性生活品質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是針對疾病、意外 或因治療造成個人身體功能的改變,再而影響個體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層 面,進而導致生活品質的改變。維基百科稱生活品質,又稱生活質量或生 活質素,是對人們生活好壞程度的一個衡量,生活質量與客觀意義上的生 活水平有關,但也有所區別。簡單地說,一定程度的生活水平是保持較高 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除了保持基本的物質生活水平及 身心健康之外,生活品質也取決於人們是否能夠獲得快樂、幸福、舒適、

(23)

安全的主觀感受,而客觀意義上的生活品質是與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追 求、對社會與環境的認同有著密切關係。

Oleson(1990)指出生活品質是指個體對生活中自認對其重要部分的 滿意程度。Hass(1999)認為生活品質應廣泛包含個人主觀的感受及客觀 的部份。故生活品質應有主觀、客觀的指標,才能同時了解個人所處的情 境,及其對目前情境的主觀感受(Meeberg, 1993)。由於生活品質涵蓋範 圍相當廣泛,主觀指標為自覺生活的幸福安寧程度,即生活滿意度;客觀 指標為個人的社會地位、健康功能、財務狀況以及居住環境,近來更加入 綠化環境等議題(王逸君,2008)。

若從「健康狀態」(Healthy Status; HS)來看生活品質,則較著重於 身體功能程度上的評估及改變,而一般的生活品質較偏重整體,以一般的 角度看生活滿意度的結果。若以「功能狀態」(functional status)來看生 活品質,則著重在一個人能否具備足以維持自己生活需求、扮演社會角色 且維持健康的能力;二者的生活品質最大的差別就是功能狀態通常以客觀 標準來比較判斷與衡量。Campbell 與 Rogers(1976)在研究美國生活環 境質量的認知、評價和滿意度發現當美國各項客觀生活條件提升之後,感 受到快樂的人民卻減少了。而Lawton(1983)提出以「好的生活」(good life)為生活品質的理論模式,並將其定義為心理的幸福、個人所感受的生 活品質、行為的能力及客觀的環境。Bergner(1989)認為生活品質應包含 身體活動力、社交及休閒活動、疾病、收入、自尊、心理情緒適應、性、

人際關係及整體的生活滿意度。Ferrans 與 Powers(1992)表示生活品質 應包括生活滿意度、健康與功能狀態、社經狀況及家庭四大項,其中以生 活滿意度與生活品質的關係最為顯著。Meeberg(1993)分析生活品質之 定義屬性有以下四項:(一)個人對自己生活整體性感到滿意。(二)個 人有評估生活滿意之心智能力。(三)目前之生活情境中,生活、心理、

社會等各方面之狀態,為個人所能接受的。(四)由他人客觀評估,認為 此人之生活狀況良好。因此,Meeberg 將生活品質定義為一個人對於自己

(24)

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而這個人有能力去評價自己與有關身體、心理、社 會、情緒健康各方面的可接受程度,由他人評估此人生活亦符合其需求。

也表示生活品質應有主觀、客觀的指標,才能同時了解個人所處的情境,

及其對目前情境的主觀感受。另外 Bowling(1995)認為生活品質除了一 般認為的健康狀況外,應包括家庭成員間之關係、經濟、居家狀況。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 1946 年成立的憲章中定義「健康」為生理、

心理與社會上的安寧美好狀態,而不僅是免於疾病或虛弱。不過在傳統 上,醫療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讓病患免於病痛之苦,因此過去在醫學治療 上的結果研究(outcome study)較重視病人接受治療的前後客觀生理指標 之改變(曾旭民,2003)。「健康」的定義不再是關注死亡率的變化或罹 病率的多寡而已,死亡率的變化或罹病率已不能代表人們生活品質的好 壞,而健康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才是我們所更應該關切 的(劉潔心等人,2007)。Wilson 與 Cleary (1995)也指出指健康生活 品質是個體對生活中受到健康而影響之重要部分的滿意程度。

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小組(2000)指出對於疾病(disease)、失常

(impairment)、能力障礙(disability)個體的主觀評量稱為健康相關生活 品質。當人在其所處文化及價值觀中判斷當前的生活環境是否達到其生活 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的認知感受,包含範圍很廣,有個體的身體健 康(獨立生活的程度)、心理狀態(個人靈性/信仰)、社會關係及環境的 互動影響等四大範疇的概念(張蓓貞,2005)。歐洲醫學機構(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EA)對於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定義則是如下:健康 相關生活品質是指個案因疾病及醫療處置等對於其日常生活、生理肢體功 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安適感(well-being)所產生之影響的主觀感 受(轉引自黃恢濤等人,2010)。所以「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是指所有能夠被健康狀況或健康服務所影響的,

包含人類的生活、活動或健康概念。

(25)

而與健康層面相關的生活品質即為健康生活品質,其泛指個人於其重 要生活層面主觀感受與評價快樂或滿足的程度,所謂重要生活層面涵蓋家 庭、醫療、健康、職業、經濟、文化休閒、安全、交通運輸等。世界衛生 組織於 1995 年對健康生活品質的定義為個人在處於生活文化價值體系 中,對於自己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層面的自我感受程度,包括個 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六大 方面的感受(姚開屏,2002)。另外,在公共衛生或醫療衛生領域中,亦 將生活品質與健康相關的層面歸類為健康生活品質(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Meeberg(1993)指出生活品質需有兩個先決條件,首先是為活 的人及有生命的人才有生活品質,再者必須意識清楚的才能談論生活品 質,生活品質的其屬性有生活整體的滿足感、心智能力可以評估生活之滿 足感、生理、心理、社會、情緒的建康可以接受的程度及在客觀評估之下,

生活狀況良好與免於生命威脅。生活品質又可分為單向度(unidimensional)

生活品質及多向度(multidinensional)生活品質,單向度的生活品質是指 人類的生活品質由單一個整體因素所影響,多向度生活品質則由受許多因 素所影響,例如:生理、心理、社會等(姚開屏,2002)。

綜合上述,健康生活品質是個人自覺身體生理功能良好沒有病痛,心 理健康情緒平穩,生活充滿活力及與社會關係良好,在其所處的主觀與客 觀等環境中,能以正面且健康的型態生活,個人身處社區生活中亦能將自 身經驗、狀態、感知和思想分享予他人。

二、 健康生活品質的測量

由於生活品質的定義分歧,自然而然的生活品質之評定標準也有所不 同。Lawton(1983)認為生活品質必然包含評價(evaluation)的意涵,因 為人類在生活中自然能區分好或不好、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這樣的評價 反映在生活品質的概念架構中就是良好或是不良的生活品質。生活品質的 測量標準可區分為兩類,一是主觀標準,一是客觀標準,主觀標準是以受 試者個人的主觀感受為主,當個人覺得其生活各方面,包含身體、心理、

(26)

家庭、社會和靈性各層面均達到快樂、滿足、幸福時,則稱此人具有良好 的生活品質(林春香、劉雪娥、王正義,1996)。另有國外學者提出以工 作、社經地位、安全環境、住宅情形、空氣、噪音、收入、教育程度等客 觀標準來評價其生活品質(Zhan,1992)。

以下茲就健康生活品質的測量分為「健康量表」與「效用測量」分別 說明如下:

(一)健康量表

若以經濟學為基礎的總計指標法(aggregate index)及心理計量學為基 礎的健康剖面法(health profile)所發展出來的工具,其結果可能為單一分 數,或是幾個面向(domain)分別呈現。一般性量表可以適用於許多不同 疾病或者不同病情程度的病人,因此可以提供不同病人間的比較,而不需 另外設計多種不同的工具。相對地,較無法測出特定疾病隨著時間的病情 變化。以下兩種是目前較常被使用的量表:

1.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SF-36)

是由美國發展出來的工具,屬於一般性(generic)的測量工具,並不 是針對特定年齡、疾病或是治療而設計。SF-36 美國版(SF-36 Standard Version)1990 在年定稿,共有 36 項問題,約 10 分鐘可完成測試。每個層 次的評分概念是以0 至 100 分為基準,其計分方式分數越高表示生活品質 越好。主要測量受訪者身心健康狀態的 8 個面向,分別為身體生理功能

(physical functioning)、生理功能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 )、身體疼痛(bodily pain)、一般健康(general health)、活力 狀況(vitality)、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情緒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由於其簡短及信效 度皆佳,目前已有許多國版本(含德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荷蘭、比利 時、丹麥等國),台灣版亦由盧瑞芬教授等人於 1996 年發展完成中文版 之SF-36 生活品質評量問卷並授權學術使用。

2.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

(27)

世界衛生組織結合了多個國家、不同學術背景的人參與研究,於1995 年再發展出生活品質量表。原始版本共有100 個項目,分為 6 大面向,24 個層面,加上一個綜合整體生活品質及健康狀況的一般層面,每個層面有 4 小題,總計 100 個項目。其計分方式為 5 點式,依題目性質不同而使用 不同量尺,這些量尺包括有強度、能力、頻率以及評估。但由於問卷太冗 長,不適合作為一般臨床實驗或流行病學的調查,所以發展出只有 26 題 的簡明版問卷(WHOQOL-BREF),將 24 個生活品質相關問題區分為四 個範疇,分別代表生理、心理、社會關係、與環境等面向的生活品質狀況。

臺灣版WHOQOL-BREF 則是由在姚開屏等人在 1997 年取得 WHO 授 權後才形成的,臺灣版問卷是根據其簡明版問卷(WHOQOL-BREF),除 了文字的翻譯外,為因應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分別在社會關係與環境向 度上各加上 1 題本土性題目,總共多了 2 題,以 28 個題目形成台灣版問 卷。

(二)效用測量

效 用 測 量 的 主 要 目 的 是 量 化 個 體 對 整 體 健 康 情 形 或 結 果 的 偏 好

(preference)強調連續性的觀念,將 0 到 1 代表死亡(death)和完全健康

(full health)兩端,個體從中選取一個數字代表目前的健康狀況。此方法 的優點在於可以同時看出病人的存活率以及生活品質的改變,缺點則為無 法得知病人每個層面變化的詳細情況。效用測量可分成「直接測量法」及

「間接測量法」兩種,其中直接測量多用在測量對象有具體的特質(physical propertries),如用磅稱測量體重,用標準尺測量長度,血壓計量血壓等,

而人類的社會現象、心理與行為等特質比較抽象難被定義,所以無法直接 被測量,需要以間接測量的方法來測量,例如成就、態度、智力價值觀與 個性等,主觀性的生活品質無法以直接測量收集到(姚開屏,2002),以 下就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加以說明:

1.直接測量法

(1)評價等級法

(28)

評價等級法有兩種形式:類別尺度(categorical scale)及視覺評估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類別尺度是將健康狀態類別化,讓受測者在有 數字的類別中選出某一代表其狀態的數字。視覺評估法是較常用的評價等 級法,使用一條線或類似溫度計,一端定為最佳健康狀況,另一端為最差 狀況(通常是指死亡),受測者在線條上圈出自己的健康狀況(Bennett, 1996)。

(2)標準賭博法(standard gamble)

由Neumann 與 Morgenstern 所提出,方式是讓受測者考慮一個確定的 健康結果及一個賭局。「健康的結果」可能是比完全健康差一點,但是還 算不錯;「賭局」指的則是「有可能會是死亡」,它的理論基礎是基於面 臨選擇時,人們將會選擇最值得且最可能成功的選項。人們在需要基於本 身的偏好,加上考慮風險因素做出決定。在面臨選擇時,當事者仍會依照 其自身的健康狀況,選擇最值得且最可能成功的選項(Torrance, Boyle, &

Horwood, 1982)。以訪問方式描述一種情境使回答者做一系列的選擇。一 邊是病患目前接受治療的確實情況;另一邊是假設病患接受治療而有機率 p 立刻好轉,但同時有(1-p)機率會立刻死亡,並將同樣情境的問題,有 次序地改變此等機率p 及(1-p) (p 由 100%到 0%),作答者需就 兩邊 情境做一選擇,此一機率選擇即為其生活品質之 SG 效用值;此效用值為 0 至 1,0 代表最差生活品質情況如死亡,1 是最好生活品質情況。此方法 測量出來的是整體性質(whole)的生活品質分數,然而這樣的方式會受到 個人偏好的影響(楊樹昌、王榮德、吳麥斯、郭佩雯、蘇喜,2007)。

(3)時間交換法(time trade-off)

此法是由 Torrance 等人提出,受訪者需比較,若於目前健康受損的 狀況下能夠存活較久的時間而後立即死亡時,願意等同於原健康狀況下生 活多少較短的時間而後立即死亡,亦即所要問的問題是「如果要恢復完全 的健康,願意放棄的壽命有多少?」一般而言,健康狀態越差,則受訪者所 願意放棄的壽命就越多(Torrance, 1982)。

(29)

2.間接測量法

直接測量法通常相當複雜且頗為耗費時間,因此目前發展出利用以分 配 好 的 健 康 量 表 作 為 效 用 評 估 工 具 ;較 常 被 使 用 者 有 幸 福 品 質 問 卷 Quality of Well-Being Scale(QWBS)歐洲生活品質測量(Euro QOL)及 健康效用指數、(health utility index)等(Michael,Bernie, & Brien, 1997)。

(1)幸福品質問卷(Quality of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QWB)

在此問卷包含四個面向,移動能力(mobility),身體活動(physical function),社會活動(social activity)及症狀為問題組合(symptom-problem complex)。將個人依照功能障礙的嚴重度及個人的症狀及問題分類,產生 一個介於 0 (表示死亡) 到 1 (完全健康) 之間的數值來代表受測者 對於幸福的感受。

(2)歐洲生活品質測量(European Quality of Life Measure, Euro QOL)

由西歐的一群專家發展出來,測量包含五個面向及三種程度,移動能 力(mobility),自我照顧(self-care),通常活動(usual activity),疼痛/

不適(pain/discomfort)及焦慮/憂鬱(anxiety/depression),每個面向包含三 種程度「沒有問題」「有些問題」及「有極大的問題」,依照五個面向,

可以衍生出 243 種可能的健康狀態再加上無意識(unconscious)及死亡共 245 種健康狀態,根據 3000 名社區民眾以時間交換法得到偏好加權資料。

(3)健康效用指標(Health Utility Index, HUI)

健康效用指標目前有 HUI1、HUI2 及 HUI3 三種,以 HUI2 較常被 提及,其測量包含六個面向,感覺(sensation),移動能力(mobility),

情緒(emotion),認知(cognition)、自我照顧(self-care)及疼痛(pain),

每個面向有四至五個不同程度,同時代表不同偏好加權值,依此加權值可 獲得於介於 0(死亡)到 1(完全健康)之間的效用值。

世界衛生組織的生活簡明版量表不只是測量健康部分的生活品質,還 涵蓋一般其他方向性的生活品質,尚有多文化背景測試過程,可用來跨族 群評估用,生活品質可分為一般生活品質(global QOL)以及健康相關生

(30)

活品質(health-related QOL),一般生活品質問卷主要測量一般人們所共通 的生活品質部分,方便不同族群之比較與不同疾病的人之間的差異,健康 相關生活品質問卷則是能深入瞭解特定族群或病患的生活品質情形(姚開 屏,2002)。

經濟學上也可以藉由明確的效用(utility)結構來解釋,因此任何「健 康」、「不健康」、「殘障」或「功能」的變化可以視為個人、效用的改 變以及社會整體效用的改變(Brooks, 1995)。Brooks 將有關測量健康相 關生活品質評量歸納為三類,分別為功能性評估評量(functional assessment measures)、一般性相關生活品質評量以及特定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評量。

功能性評估量表是針對個體因失能、殘疾,而對日常生活活動及角色功能 的影響程度,「特定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評量」與「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 品質評量」二者,根據姚開屏(2000)研究分類亦與Brooks 相同,一般而 言「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評量」其一般生活品質涵蓋的範圍較廣。以 下就其適用範圍略述:

(一)功能性評估評量(functional assessment measures):功能性評估測 量是針對個體失能、殘疾而對日常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 ADL)及 角色(roles)功能的影響程度。

(二)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評量(generic or global measure):測量一 般人日常生活的健康狀態,內容較為廣泛,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等。

(三)特定性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評量(disease-specific measure):用來 測量某個特定狀況或疾病所造成特別的影響,例如疼痛對心臟疾病病人的 生活品質影響、洗腎患者之血液透析治療過程的生活品質的調適等(Brooks, 1995;姚開屏,2002)。

國際上最常用到的六個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量表,依據姚開屏

(2000)針對這些常用的量表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各種不同的量表包含的向 度與內容是有差異的,大約可分為生理健康、日常生活(自我照顧)、心 理症狀(情緒功能)、認知功能、社會互動(人際關係)、家人支持、居

(31)

住環境、經濟、休閒娛樂、家事工作、信仰信念等 11 個面向。這些量表 皆有多國版本,六種量表別是:The Sickness Impact Profile (SIP)、

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 (NHP)、The Quality of Well-Being Scale

(QWB)、The Short-Form-36 Health Survey (MOS SF-36, 簡稱 SF-36)、

The European Quality of Life Scale (EQ-5D 或 EuroQOL)以及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WHOQOL),茲簡介如 表2-1-1 所示(姚開屏,2000)。

表 2-1-1 常用的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量表

量表名稱 發展

年份 地點 題數 測量向度 目的 SIP 1976 英國 136 2 向度,12

種類別

測 量 因 疾 病 致 身 體 失 能的情況

NHP 1981 美國 45 2 類:6 向 度、7 區域

強 調 疾 病 造 成 生 理 社 會及情感的影響 QWB 1973 美國 4 4 種屬性 為總計指標法,對病人

的 療 程 做 進 一 步 的 了 解

SF-36 1992 美國 36 8 向度 為多向度測量,題項簡 短,以病患的角度來檢 視療效成果,使用於臨 床研究調查

EQ-5D 1990 歐洲 3/243 5 向度 為總計指標法,可檢測 非疾病的 HRQOL WHO-QOL 1955 WHO 26/100 6 範疇-25

層面

強 調 個 人 所 處 之 文 化 及 價 值 體 系 中 的 感 受 程度,與個人的目標、

期望、關心等方面 資料來源:姚開屏(2000)。

(32)

在這些量表中,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量表與一般性生活品質量表,有不 同的建構概念,測量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強調生理層面的健康,一般性生活 品質則強調心理層面的健康。在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量表中SF-36 與 WHO-QOL 量表已有臺灣版本發展,臺灣亦有許多本土的研究成果發表,

其中SF-36 量表相較於其他量表,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包含範圍廣且使用 簡易;而國內的研究結果指出SF-36 的信效度能滿足測量假設與心理計量 學考驗,台灣版的常模分布趨勢與初步效度分析與美國原版一致(曾旭民 等人,2003),由於 SF-36 為一般性問卷,適用於一般族群且題數最少,

使用對象可為一般族群,是一項適合整體性健康生活品質評估量表(李佳 霙,1996;李易蓁,1997)。整體而言,「生活品質」相關的研究隨著時 代的進步已越來越受重視,在健康量表方面發表的論文,目前以採用 SF-36 最多。

第二節 健康生活品質之影響因素

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非常多,黃美菊(2005)的研究顯示年紀與生理 範疇沒有顯著相關,而教育程度、婚姻狀況、信仰、居住地、罹患疾病數 量、活動困難度與否、過去一個月內看診次數、運動頻率、體重等變項有 顯著影響,因此,以上的變數亦可視為生活品質之重大相關因子。然而每 一個範疇生活品質相關的因子不盡相同,大部分的生活品質相關因子都有 互相潛在關係,例如教育程度可能影響工作行業及平均月收入,身體生理 因素可能影響看醫生次數,某些影響生活品質因子與民眾自身個性亦有關 聯,如購買西藥次數增多,生活品質相對下降。由此可見生活品質與身體 健康狀況密切相關。而王逸君(2008)則指出家庭責任承擔力、生活標準、

居住狀況、年齡、性別、婚姻狀況、職業等人口背景變項,對生活品質是 有影響的。身體活動對促進健康及提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老人處在身體

(33)

活動過少情況下,身體活動量在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測量中生理健康範籌較 低,可見生活品質與身體活動有正相關影響(陳嫣芬,2006)。身體活動 量愈多或身體活動強度愈強者,愈能獲得健康的好處,可以減少罹患慢性 病的危險因子及死亡(吳一德、胡巧欣,2010)。

影響健康生活品質中身體功能、憂鬱與自評健康等三向度有直接與間 接的的影響(徐慧娟、吳淑瓊、江東亮,1996)。根據國外 Tieko 等人在 2000 年的研究亦顯示,生活品質的好壞,與臨床上客觀測量的特殊疾病生 理學檢查數據有明顯的相關性。個人也會因一項或多項功能、感覺或外觀 的改變產生症狀困擾(symptom distress),而導致其身體、心理或社會層 面某種程度的痛苦、不舒服(Fu, 2004)。除此之外,從健康相關生活品 質是目前健康老化重要之評量指標之一來看,社經狀況、自覺健康狀況不 好、健康行為都會影響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尤其是在其本身屬性、健康 狀況以及習慣不良,尤其吸菸、喝酒、缺乏運動習慣、體重過重或過輕、

患有慢性病、日常活動功能程度都是影響生活品質顯著的預測因子(曾明 月,2011)。另有研究指出身體活動量與健康生活品質中各範疇均呈現正 相關,尤其以生理健康範疇為最明顯,且高活動量生活品質就愈高(陳嫣 芬、林晉榮,2006)。也就是說個人能從運動中獲得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 好處並能提高生活品質。

根據Pender, Murdaugh 與 Parsons (2002)研究指出影響健康相關生 活品質的因素除了有健康行為外,個案的基本屬性及健康狀況都是需要考 慮的重要因素。另外在Pender 的健康促進模式中亦指出性別會直接或間接 影響健康促進行為,因此,健康行為與生活品質之探討需要將性別差異造 成的影響加以考量。

社會支持度也會影響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據于潄(2007)研究發現客 觀生活品質(生活狀況)與主觀生活品質(生活滿意度)間有顯著的正相 關,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個範疇中,有「社會範疇」支持者對健 康相關生活品質具直接影響效果,自覺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與父、

(34)

母親關係、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與同學關係等變項亦會影響健康生活 品質。

王秀華與李淑芳(2004)研究指出除了個人背景變項會影響健康生活 品質,健康生活品質中之情緒功能角色限制、個人活力與年齡及教育有 關,工作在外與否,與一般健康知覺、活力狀況、心理健康及整體性心理、

健康狀態、整體性生理健康狀態都有顯著差異。而工作狀態、工作需求最 低,工作控制與社會支持皆與健康生活品質有關(劉潔心等人,2007)。

根據研究休閒運動亦會影響健康生活品質,合宜的休閒運動可以達到降低 疾病發生率與提高健康生活品質(張靜惠,2008)。

綜上所述,許多影響生活品質之因素中,矯正機關客觀上必須排除矯 正機關以外的外在環境之因素與限制,故本研究單就矯正機關能力範圍所 及的部分來探討。爰此,本研究將收容人健康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區分為 生理層面與心理層面,兩大面向來探討,並分述如下:

(一)生理層面

收容人在監服刑期間長,健康狀況比正常人之年齡老化,慢性病患病 數就愈多,根據研究代謝症候群患者的生活品質受壓力管理、營養、運動、

身體質量指數、舒張壓及教育程度有明顯之差異(劉嘉瑋、馬維芬、周守 民、陳清助、劉秋松,2012)。再根據林美馨、鐘威昇與梁云榛(2008)

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有一半以上有其他合併症,如高血壓、高血脂並有神 經病變與眼病變併發症,這些併發症與合併症會降低生活品質。另外,影 響收容人生活品質除受一般性疾病問題外,亦受入監前的生活習慣,如吸 菸、酗酒、吸毒與心理精神健康等影響(張勝銘,2009)。運動習慣與睡 眠品質亦會影響生活品質,根據舒敬媛(2011)研究指出良好的運動習慣 有助於睡眠品質,睡眠品質愈好,其生活品質愈好。由此可見,收容人生 活品質的好壞深受生理變化影響,當個體面對身體健康狀況時,會因身體 生理功能、生理角色受限、身體疼痛程度、一般健康狀況會影響健康生活 品質,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個人會承受不等程度的壓力,若面臨中等程度

(35)

以下的壓力中,採用「問題取向」的因應方式的因應策略,症狀困擾的程 度會較輕;而當面對高程度壓力時,如果偏向以「情緒取向」為主的因應 方式來面對,此種因應策略通常無助於解決問題,症狀困擾仍舊會存在

(Lazarus & Folkman, 1984)。嚴重的症狀困擾,會威脅病患的獨立性與 其自我照顧的能力、干擾其日常生活功能,並損及生活品質(Holmes, 1989)。根據王琡俐等人在 2012 年所做的研究也發現,疾病症狀的困擾 與身體生理功能生活品質(PF)是有顯著差異的。生理疾病愈多與自覺健 康不好及低情感性支持的人,個人需要依賴程度與無助憂鬱程度較高(江 信男、林旻沛、柯慧貞,2005);另外,身體症狀困擾愈高者或有合併症 多者,其生活品質愈差(賴慧倫等,2007)。也因此越高程度的症狀困擾,

會造成生活品質的低落;生理因素的因應行為亦會影響生活品質(Ahlberg, 2004)。

(二)心理層面

矯正機關收容人非自由意願被監禁於機構中,生活上受到許多限制,

對其所處的環境、身分的與社經地位,均非其所能自由選擇,因此,其在 監獄中的生活滿意度會影響心理感受進而影響健康生活品質。從社會學、

醫學、生理學乃至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壓力,心理層面在社會角色上,角色 定位會為個體帶來心理上的壓力,此乃個體源於社會性因素,對角色期望 訊息感到不明確、不一致或能力不足以負荷時,心理上所產生的困擾與壓 力,其所涉及之影響包括生理疾病與心理症狀的產生,壓力的發生與生理 狀態之間是交互影響的,輕微者將影響生活品質與作息,嚴重者甚至有危 及生命之可能(蘇慧慈、蔡汶修、鄭佩欣、吳青箏,2011)。

在心理層面的部分,各項研究也顯示,當病患壓力感受程度越大時,

生活品質越低(Lok, 1996),當病患感受到壓力後,其因應策略的使用頻 率也會越高 (Downe-Wamboldt, 1991)。根據 Cohen(1982)的研究指出 因應對於生活品質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此外,因應能力也與生活品 質有顯著的正相關(Fok,Chair & Lopez, 2005)。由此可知因應的方式對於

(36)

生活品質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國內外研究也都顯示,使用問題性因 應者,對於其生活品質自覺較好;對生活的滿意度較佳,反之;使用情緒 性 因 應 者 , 在 生 活 品 質 自 覺 上 則 是 較 差 ; 對 生 活 的 滿 意 度 較 低 ,

(Downe-Wamboldt, 1991;王琡俐等人,2012)。另有研究顯示生長在有 長期壓力家庭的個體,生理、心理症狀比一般沒有問題的家庭顯著的多、

自我概念差、羞恥感較強、父母親的關係差,他們與父母親的關係也差,

而且有較強的共依賴關係,因此在面對長期的家庭壓力,與個人的身心健 康有密切的關係(程玲玲,2008)。

綜上所述,影響收容人健康生活品質的因素有個人的衛生習慣、與健 康有關的行為以及健康的生活型態、個人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如健康檢 查、運動、營養與戒菸等;還有個人的疾病行為如尋求醫療體系照護、收 容人疾病角色的因應行為如遵從醫囑、採特殊飲食、情緒與壓力的調適;

另外,收容人採取避免環境中危害身心的因子如減少暴露於污染環境以及 犯罪等。再從身心一元概念及身體與心理和諧的發展來看,身體運作狀況 能反向回饋,對心理層面造成作用,心理層面會影響生理疾病與心理症 狀,因此,無論疾病本身所造成身體上的疼痛抑或是心理上的壓力,都會 影響健康生活品質。

     

第三節 醫療需求相關研究

一、醫療需求相關理論

從馬斯洛的人類六大基本需要求來看,醫療需求屬於安全的需求層次

(Safety needs),人類由自覺健康狀況需要產生求醫行為,以維護完整的 身、心靈健康,其需求包括預防危險與意外發生、環境安全的保障、遇到 困難時求人幫助、病痛尋求救治等。而醫療需求(demands for medical services)雖不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基本需要,但卻是要維持健康身體不可

(37)

或缺的需求。每個人在生命週期的運轉過程中,對於醫療的需求各有所 異,健康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所有疾病的產生都與個人的健康生活方 式和行為都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人類從出生到老死都需要醫療體系的照 護,在疾病未發生前,首要在健康促進與特殊保護上採取健康促進行為,

包括適當的營養、有益健康的休閒活動和工作及提供定期健康檢查等,可 以防範健康問題出現;在特殊保護方面:接受預防接種、加強環境衛生、

預防意外傷害事故等。疾病信念亦會影響一般人的求醫行為如受身體、社 會和心理環境以及他們對於疾病的解釋、疾病症狀認知及定義,促使民眾 選擇不同治療的方式以及不同的醫療需求選擇(池珮瑜,2007)。

醫療需求受個人經濟狀況、是否將個人健康狀況視為人力資本或視個 人健康為投資財有關,Grossman(1972)從經濟學角度將 Becker 理論中的 家計生產函數、人力資本理論兩大概念為基礎,建構出健康需求模型;從 經濟學觀點來看,影響消費者醫療需求的主要三項經濟因素為貨幣成本、

時間成本、資訊成本。醫療服務價格與所得屬於貨幣成本,消費者是否對 於疾病與健康狀況擁有正確評估資訊,經濟學家利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 究人類消費者的行為,從消費者角度主觀上「醫療保健服務」對消費者是 很重要的,它不是個人可以予取予求的自由財(free good),它與其他經 濟財(economic good)一般,必須去面臨資源稀少與選擇的基本問題,社 會決定生產多少醫療保健服務、如何生產醫療保健服務以及為誰生產等,

它的不確定性、保險的介入、資訊不對稱、外部性與政府干預的特性,都 影 響 人 們 的 醫 療 行 為 與 醫 療 需 求 。 醫 療 經 濟 學 亦 強 調 非 醫 療 因 素

(nonmedical factor)對健康的影響,最具體的發現在於消費者對菸、酒與 其他成癮性物品(addiction good)的需求會影響人們的醫療行為(劉偉文,

2008;謝啟瑞、盧瑞芬,2001)。Grossman(1972)指出醫療需求的投資 模型是以個人健康視為人力資本,醫療照護為彌補健康人力資本的折舊,

產生健康需求並衍生出對醫療照護的需求,此時醫療需求為衍生需求

(Derived Demand),消費者將健康視為一項投資財,消費者需要健康的

(38)

理由大致上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消費上的利益,也就是意味著健康是一 種消費財(consumption commodity),它直接進入消費者的效用函數,讓 消費者得到滿足(健康的感覺真好,增加健康時間,工作時間也就增加,

個人所得也相對提高),或者反過來說,生病會產生負效用(disutility);

第二種是投資上的利益,也就是健康可被視為一種投資財(investment commodity),它能決定消費者從事各種市場與非市場活動的「可用時間」。

每個人期待有健康的身心,無論從何種觀點與理論言之,因此,收容 人追求健康進而有醫療需求與一般人無異。根據Marshall 等人(2001)針 對矯正機關健康照護需求研究發現矯正機關收容人的醫療需求一般常見 且較輕微的症狀有頭痛、感冒、皮膚病等;身體上健康的問題,如癲癇、

氣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傳染病、感覺異常與失能或牙科等問題;在 孕婦及女性健康方面,如產前檢查、乳癌、子宮頸癌等婦女疾病;在心理 精神健康,如人格問題、高功能精神病患者、心因性心理問題、自我傷害 與自殺等;在物質濫用,如酒精濫用、藥物濫用等;在健康促進需求,如 營養不良、職業問題、缺乏社會支持等,相較於其他日常生活照顧,醫療 需求占有相當重要之比率。

從上述文獻可證,醫療需求會因人口特徵、個人本身的健康行為與外 在的健康照護系統等因素彼此交互作用影響。然而,關於監所收容人的醫 療需求國內並沒有太多收容人的醫療或健康需求的相關報告,因此收容人 的健康照護需要、需求以及醫療供給的關係也較模糊不清。根據Singleton 等人在 1998 年研究矯正機構健康照護體系中收容人的需要、供給與需求 之間是有相互關係,但無法明確界定與區分清楚(轉引自張伍隆,2005)。

根據(圖 2-3-3)所示,矯正機關為維續收容人的生命安全需求(Safety needs),需要透過醫療體系所提供具有服務成效免於死亡與殘障的醫療照 護,且收容人個人的發病率與其所患的健康問題會影響醫療需求;在醫療 供給方面政府機構為要保障收容人生命與基本健康權利,透過衛生主管單 位制定政策提供收容人的醫療需求,而各矯正機構中,因為收容人的屬性

(39)

不 同 , 所 提 供 的 衛 生 醫 療 服 務 亦 會 有所 不 同 ; 在 收 容 人 的 醫 療 需 求

(Demand)方面,受到個人的健康狀況,同儕壓力,有時為了保護收容人 的健康與公共衛生利益,政府需要對傳染病或是在影響收容人重大健康問 題上,提供強制性的醫療措施,另外,收容人的需求也包括了一些非正式 可用的醫療照護,如療養時接受同儕的看護與生活照顧。除此之外,在接 受正式的醫療服務,收容人亦會以中醫或其他另類的保健方法來滿足醫療 需求。

收容人為因應生命延續與維護生理運作而有醫療需要(need),其醫 療需要程度與醫療供給面(Supply)及個人本身期望獲得健康照護體系需 求(Demand)多寡有關;在供給面部分,矯正機構需要提供多少醫療照護 程度,會因收容人健康需要與收容人期望獲得多少醫療照護需求程度有 關;收容人對醫療需求程度則受到矯正機構提供的醫療照護多寡與收容人 本身對健康的認知及重視程度有關。總之,收容人醫療需要與期望獲得醫 療需求及矯正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體系三者之間是交互相關無法獨立解 釋的。

  圖 2-3-3 矯正機構健康體系需要、供給與需求間的相互關係圖

資料來源:轉引自張伍隆(2005)

需要

供給

需求

服務成效 

健康問題之影響 範圍與流行性 

履行法令規定 的要求 

健康問題 

同儕壓力 

被強迫執行例行性服務

非正式可用性照顧 

利用健康照護打破日常 規定 

監所內健康服務與國家健 康服務之交互影響  慣性 

(40)

此外,Brown(1993)研究矯正關青少年收容人醫療需求發現這類青 少年的健康與需求包括預防保健服務、全面性的健康檢查與照護、出院後 的持續照護、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提供專業且足夠的服務、培養富有同 情心的管理員、提供充分健康照護的財務支援等七項。根據國內對矯正機 關收容人醫療相關研究結果,收容人的醫療需求除了受其身體健康狀況與 心理因素外,從醫病關係、對疾病的瞭解、實體環境、醫師服務品質與服 務態度、醫師醫術及醫德、醫師對病情的解說程度、醫療資訊的提供、工 作人員的服務技巧與態度、醫事人員的衛教諮詢、就醫便利性、醫療費用 的負擔與經濟能力等都是收容人很重要的醫療需求項目(吳正博,2006;

吳澤生,2008;李麗文,2004;張勝銘,2009;曾俊哲,2005;溫敏男,

2011;蔡文正 2004,2008)。另外,從三段五級的疾病防治概念,第一級 預防在疾病未發生前個人需要採取健康促進行為來防制疾病發生與維持 健康,所以需要醫療機構提供的各項醫療資訊,第二級第三級預防是在疾 病發生時期要早期發現疾病與早期治療與防止失能失智情形。

因此,要符合收容人個人的醫療需求,使收容人維持穩定的健康狀態 安心服刑及達到矯正效果,滿足其醫療照護與保健需求,矯正機構提供的 醫療包括促進健康的醫療資訊需求、醫療服務需求及友善的醫療環境與應 一般人同,只是程度上的差異,這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

二、就醫行為

一般人的求醫行為的影響因素包含了人口、文化、政治、經濟、社會、

心理等因素,各專家學者為瞭解並探討民眾對於求醫行為表現模式,各模 式中以Andersen 於 1968 年所提的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最為被廣泛使 用。1995 年 Andersen 對此模式的發展歷程作了一個回顧,並將模式整體 發展分成四個時期。

第一階段為行為模式醫療服務用,此階段整合了多項直接或間接影響 醫療服務利用的個人因素及家庭因素,藉以瞭解家庭為何使用醫療服務,

並評估健康照護的可近性,但因家庭成員間的異質性,再以個人使用醫療

數據

表 4-4-1    健康生活品質與醫療需求之相關分析                                  (  n=387)  健康  促進  醫療 環境  醫療 服務  生理功能 生理角色 身體疼痛 一般健康 活力狀況 社會 功能  情緒 角色  心理健康 健康促進  1  醫療環境  .690 *** 1  醫療服務  .624 ***   .835 *** 1  生理功能  .025  .107 * .091  1 生理角色  -.006  .093  .086  .525 *** 1
表 4-4-2    健康生活品質對「健康促進」醫療需求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n=387)    自變數  迴歸係 數(B)  標準誤差  標準化迴歸係數(Beta) t 值  共線性統計量  允差  VIF  常數  4.283  .222  19.274 生理功能  .002  .002  .060  .988  .695  1.440  生理角色受限  -.001  .002  -.040  -.551  .493  2.030  身體疼痛  -.003  .002  -.097  -1.5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5.體能活動與體適能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6.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 (Mental health and

最後特別提出說明,本研究用戶端作業系統為 Win 2000 Professional,伺服 器端作業系統為 Windows 2000 Server 並啟動 Active Directory

為建立永續經營理念,宜以兼具三生一體之共識與做法,確實依據休閒農場

The Cogni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Meatless Day” from Pupils~A Case of PinTung County Fang Liao Junior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Implications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search. (1973).Instrumentality theory and equity theory as complementary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有感過去於休閒事業管理系的學習非常充實與快樂,因此於 93 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