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

4.  銀杏及其他抗氧化劑

銀杏(ginkgo biloba)存在於地球上至少有兩億年之久,成為具有重 要科學價值的活化石[39]。因其生長緩慢,若於祖父輩種植,則至子 孫輩才開花結果,故又別名為「公孫樹」。其在人類使用上已超過兩 千年的歷史,最主要的生長分佈在中國、日本以及韓國成分包含有類 萜(terpenoids)、多酚(polyphenols)、烷基苯酚類(alkylphenols)、有機 酸、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無機鹽、胺基酸等,然而其最具有藥理活 性 的 成 分 為 葉 內 的 松 烯 內 酯(terpene lactones)以及黃酮類配糖 體 (flavonol glycosides),而松烯內酯包含銀杏內酯(ginkgolides A、B、C、

J、M、K、L)、白果內酯(bilobalide);黃酮類配糖體則有山奈黃素 (kaempferol) 、 槲 皮 酮 (quercetin) 、 芹 菜 素 (Apigenin) 、 異 鼠 李 素 (Isorhamnetin)、木犀草素(Luteolin)、楊梅素(myricetin)[40]。這些黃 酮類配糖體皆為現今文獻上熟知的抗氧化、抗自由基、抗發炎、抗凝 血以及抑制細胞生長等成分[41-45]。而銀杏萃取物對調控細胞死亡、

心智腦力、糖尿病及胰島素代謝、心血管疾病亦有改善的功能[46-49]。

7

圖1-10 至 12 為銀杏葉以及松烯內酯、黃酮類配糖體化合物結構[40]。

銀杏萃取物在臨床用藥上已有頗為廣泛的效益,其對於末梢血管 循環障礙的臨床用量每天約為 17.5mg,對中度及較嚴重的情形每天 為5ml I.V.或者 I.M.的注射,而對於嚴重且慢性的場合及糖尿病的血 流障礙為每天 50ml 加於 500ml 之點滴液中實行點滴。目前已知銀杏 萃取物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因子作用,同時可防止抗原─抗體之發炎 反應、抗氧化作用、抗動脈粥狀硬化、預防腦中風[50]。

由於銀杏萃取物的主要功能為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因此可增加新 陳代謝的效率、增加腦部含氧量、調節神經傳導因子,故對於腦部活 化有相當的益處,例如增強學習記憶、加速反應時間及促進精神清楚 敏銳、預防記憶喪失、抗憂鬱、預防以及治療老年癡呆症和腦部不充 分症、精神分裂症輔助療法,改善聽力衰退、耳鳴、暈眩症、梅尼埃 病、阿滋海默症等。其對於改善糖尿病及胰島素代謝作用、癌症之輔 助療法、治療幅射線污染傷害及其他自由基之傷害、高山缺氧症也有 相當的功效[51-68]。

除了擁有抗氧化能力的銀杏萃取物之外,一般實驗熟知的抗氧化 劑為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 NAC)和二聯苯碘(diphenylene iodonium, DPI)[69]。NAC 是一個著名的抗氧化劑,其氧化還原能力

8

可以清除細胞中過多的氧化自由基,使細胞免於氧化自由基造成的傷 害[70];而 DPI 為 NAD(P)H 氧化酶的抑制劑,即能直接阻止掉細胞 內 NAD(P)H 對於活性氧自由基分子的產生[71]。此兩種抗氧化劑將 在此研究中與銀杏萃取物做為比較。銀杏萃取物在臨床用藥上已有頗 為 廣 泛 的 效 益 , 其 對 於 末 梢 血 管 循 環 障 礙 的 臨 床 用 量 每 天 約 為 17.5mg,對中度及較嚴重的情形每天為 5ml I.V.或者 I.M.的注射,而 對於嚴重且慢性的場合及糖尿病的血流障礙為每天 50ml 加於 500ml 之點滴液中實行點滴。目前已知銀杏萃取物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因子 作用,同時可防止抗原─抗體之發炎反應、抗氧化作用、抗動脈粥狀 硬化、預防腦中風[50]。

由於銀杏萃取物的主要功能為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因此可增加新 陳代謝的效率、增加腦部含氧量、調節神經傳導因子,故對於腦部活 化有相當的益處,例如增強學習記憶、加速反應時間及促進精神清楚 敏銳、預防記憶喪失、抗憂鬱、預防以及治療老年癡呆症和腦部不充 分症、精神分裂症輔助療法,改善聽力衰退、耳鳴、暈眩症、梅尼埃 病、阿滋海默症等。其對於改善糖尿病及胰島素代謝作用、癌症之輔 助療法、治療幅射線污染傷害及其他自由基之傷害、高山缺氧症也有 相當的功效[51-68]。

9

除了擁有抗氧化能力的銀杏萃取物之外,一般實驗熟知的抗氧化 劑為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 NAC)和二聯苯碘(diphenylene iodonium, DPI)[69]。NAC 是一個著名的抗氧化劑,其氧化還原能力 可以清除細胞中過多的氧化自由基,使細胞免於氧化自由基造成的傷 害[70];而 DPI 為 NAD(P)H 氧化酶的抑制劑,即能直接阻止掉細胞 內 NAD(P)H 對於活性氧自由基分子的產生[71]。此兩種抗氧化劑將 在此研究中與銀杏萃取物做為比較。圖 1-13 為 NAC 與 DPI 化學結構 圖。

10

圖 1-1、在各個不同年齡層中,其因為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疾病之死亡

人數計量圖 (Rosamond W, et al., 2008)。

11

圖 1-2、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Clark LT, 2002)。

12

圖1-3、動脈粥狀硬化發生的過程(Dzau VJ, et al., 2002)。

13

圖 1-4、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

14

圖1-5、Ang II 與 AT1 受體所調控的生理機制(Mehta PK, et al., 2007)。

15

圖1-6、以血管收縮素所誘發之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訊息路徑。

16

圖 1-7、活性氧分子之電子傳遞關係(Scandalios JG, 2005)。

17

圖1-8、NAD(P)H 氧化酶複合體之催化系統(Griendling KK,2000)。

18

圖1-9、ROS 於細胞組織中的調控作用(Scandalios JG, 2005)。

19

圖1-10、銀杏葉之外觀構造(Singh B, et al., 2008)。

20

圖1-11、銀杏葉內所含的松烯內酯之化學結構(Singh B, et al., 2008)。

21

圖 1-12、銀杏葉內所含的黃酮類配糖體之化學結構(Singh B, et al., 2008)。

22

NAC DPI

圖1-13、NAC 與 DPI 化學結構圖。

2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