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活動在不同層面上的有效輸出。

部分學者認為,績效是指完成工作的效率與效能。組織所追求的目標雖然 是組織成員所共同努力的方向,但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組織會面臨兩個 問題:「目標是否恰當?」,以及「目標追求的相關成本效益」。前一個問 題與效能(Effectiveness)相關,也就是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所說的:

「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對一個企業而言,是利潤率比較重要?

還是市場占有率或風險控管比較重要?因此,效能是牽涉到目標正確與否的 問題。而後一個問題則有關效率(Efficiency)相關,也就是杜拉克所說的:

「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而這也就是如何做的問題。效率是指 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從相同的投入可以得到更多的產出,或者使用較少的資 源,卻能得到相同產出,都表示效率的增加。企業不僅關心資源的有效運用

(效率),也關心企業目標的正確性(效能)。只有在同步達成效能與效率 下,企業才能產生績效。

綜上所述:績效是成績與成效的綜合,是一定時期內的工作行為、方式、

結果及其產生的客觀影響。在企業中,員工的績效具體表現為完成工作的數 量、質量、成本費用以及為企業作出的其他貢獻等。另績效係指對原定目標 的達成程度,是對於組織目標達成程度的一種衡量。然而,績效的衡量至今 仍相當模糊,無論是性質上、功能上及運用上,每個產業不盡相同,因此較 難以使用概括性的模式來衡量。

(二)經營績效之衡量

績效在管理上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然而有關績效的衡量至今仍相當模糊,

有人以投資報酬及獲利率等財務指標作為績效衡量的標準;也有人以生產力、

組織承諾及員工工作滿意度等定性數據來描述組織的經營績效。績效是一個 管理上普遍應用的名詞,因管理的意義就在於藉由他人及團體的力量來達成 組織的目標,提升組織的效能。而這些都只是衡量績效的指標之一,換言之,

他們都僅代表了整體績效的某一構面而非整體績效的涵義。目前雖然尚無統 一的績效衡量標準,但一個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共識,就是完整的績效衡量 應包括定性與定量的衡量,亦即需涵蓋數量與非數量上的衡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所謂績效,是指對於組織目標達成程度的一種衡量。但定義中所指的組織 目標,往往過於籠統與抽象,為更具體說明組織目標的意義,通常會運用最 明確的財務指標作為績效衡量的代表。銀行是重要的金融中介機構,經由出 售負債,購買資產的資產轉換過程而獲利。銀行一方面從社會大眾資金剩餘 者吸收各類存款作為資金來源,構成其存款業務:另一方面則將所吸收的資 金貸放給資金需求者,而構成其授信業務。在本質上,與一般企業僅僅以追 求最大利潤為目的相比較,具有相當大的差異。由於銀行本身業務的特殊性 與公共性,因此在利潤的追求中,為應付客戶提款與借款的需求,銀行必須 隨時保持適當的流動性。此外,由於銀行的資金絕大部分來自社會大眾的存 款,因此資金的運用必須確保其安全性,避免遭受損失,以維護公眾的權益。

本研究將過去的文獻整理後歸納,銀行的營運須考慮安全性原則、流動性原 則、獲利性原則、效率性原則,成長性原則及資本適足性。其衡量考慮原則 如下:

1.安全性原則

所謂安全性係指銀行的資本結構健全性,償債能力良好,故又稱為償債性。

銀行之資產大多來自於存款,其自有資金之比率相當低,資產價值相當比率 的損失,即可能影響其償還負債的能力。因此,銀行須維持適當的自有資本 比率,以提高財務結構的健全性以及注意資產品質與風險的分散,隨時注意 市場利率及匯率的走勢,調整資產組合,以免因為資產的市場價值下跌而產 生資本損失,進而發生淨值為負數的周轉不靈危機。

2.流動性原則

所謂流動性係指銀行為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資金需求,其所持有可用的資 金或可迅速變現的資產之多寡以及迅速向外借入資金的能力而言。銀行的流 動性資產除為了應付各項必要的業務開支外,尚可應付客戶提取存款以及貸 款需求。在整體營業方面,亦有依存放比率來自行規範,故維持適當的流動 性,為銀行健全營運的基本原則之一。銀行的流動性需要,主要來自存款與 放款兩方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1)存款的流動性需要:所謂存款的流動性需要係為應付存款期限屆滿,或接 獲顧客提款通知之支付需要,又稱為保護性流動需要。

(2)放款的流動性需要:所謂放款的流動性需要乃指為了應付貸款需求之季節 性波動或計劃性放款擴增,並維持與優良顧客之良好關係,所必須保持的 變現能力。

3.獲利性原則

銀行為一營利事業,其資金運用除應保持流動性與安全性外,亦與一般公 司一樣,降低資金來源成本、提高資金運用收益為銀行經營的努力目標。銀 行每期所創造的盈餘,短期間除了反應銀行的績效外,進而會影響銀行的信 用地位;長期而言,會關係著銀行的償債能力,決定其是否具備繼續經營的 能力與價值,對於銀行業的資金管理者,必須牟取盈餘目標的達成,以支付 營運成本與營業費用,避免發生虧損。同時,由於銀行負債比率通常較一般 產業高出很多,其財務槓桿風險相當高,經營業務自然不應採取過分追求風 險的態度,因此銀行的盈餘應以避免大幅度的波動,維持穩定為宜。一般而 言,銀行的獲利主要來自二方面,一為存放款利差,另一為金融投資與金融 服務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性、流動性與獲利性三者間存有替換關係,以流動性 與收益性言,流動性越高的資產,其收益性越低;反之流動性越低的資產,

其收益性越高。例如,現金是完全不生利的,而長期放款的利息要較短期放 款的利息要高。在就安全性與收益性的關係而言,通常安全性越高的資產,

其收益性越低,如短期債券的利率低於長期債券,但其相對的風險也較小;

反之安全性越低的資產,其收益性也越高,如長期放款之放款期間長,不到 約定到期日便無法收回本息,故相對風險較高,即安全性低,然其收益性高。

由此可知,流動性及安全性與獲利性存有反方向替換關係,即流動性、安全 性高的資產其獲利性也越低。反之,獲利性較高的資產,通常流動性較低,

而安全性也較差。

4.效率性原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效率性原則係指銀行的經營效率,亦即能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多的產出。

銀行效率性的衡量,可以從費用支出與其收入的比率看出來,因為銀行的主 要業務就是吸收存款,然後再貸款出去或從事投資,接受存款必須支付利息 成本及相關管理費用,從事放款或投資則可產生收入。若是費用支出與收入 的比率越低,顯示銀行以較少的成本,而能獲得較多的投入,銀行的獲利能 力較高,經營績效也較好;反之比率太高,較不具效率。因此銀行對於其資 金的運用與管理的制度,都必須加以重視,以提高銀行經營效率。

5.成長性原則

銀行為永續經營,並能維持其應得的利潤,其業務量必須持續而穩定的成 長。因業務量的成長,不但可使本身獲利提高,也表示經營規模的擴大與市 占率的增加。但是業務量的成長應事先加以妥善的規劃,倘若業務擴張太快,

低成本的資金來不及支應而需借入高成本資金,將會影響銀行的收益與增加 營業風險。故銀行的成長,應就自身資金、市場利率與經濟情勢等,詳加考 量後,擬定最符合本身需求的成長策略。

6.資本適足性

銀行資本在意義上是銀行資金來源的一種,也是代表投資人應享之股東權 益或淨值,銀行資本具有兩項基本功能,其一為提供銀行扮演資金媒介之功 能及作為其他服務之基礎,另一為提供發生意外損失的保障。資本適足性係 指銀行的自有資本與風險性資產比率的最低標準,由於銀行的財務結構特殊,

其財務槓桿之程度遠超過一般企業,其資金來源 90%-95%,皆來自於負債。

所以各國政府皆會在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與獲利性的考量下,限制銀行必 須持有一定的資本比率。國際清算銀行在 1988 年時通過的巴賽爾協議規定國 際性銀行其風險性自有資本比率到 1992 年必須要大於 8%。故資本適足性攸 關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信用地位,且符合該比率有助於從事國際性業務及 國際化推展。此外銀行有較高的自有資產比率,可增加銀行承擔風險的能力,

有助於銀行健全經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二、銀行績效相關文獻探討

有關銀行經營績效的相關文獻相當多,且所選取的指標亦不盡相同,在銀行 經營績效上,至今尚無一套公認的理論基礎可為依據。有些研究從結構-行為-績 效來探討銀行的行為與績效的關係,著重在探討銀行的生產效率與規模經濟;有 的研究以環境結構與經營策略的方向來探討銀行的績效;有的研究以財務指標作 為績效衡量的標準。經過本研究之整理,銀行經營績效文獻大致上可分類如下:

(一)探討景氣循環對經營的影響或是不同屬性的銀行間經營績效的差異。

(一)探討景氣循環對經營的影響或是不同屬性的銀行間經營績效的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