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錯誤類型及其成因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錯誤類型及其成因之相關研究

一、 錯誤類型的形成與探討

呂溪木(民 72)認為錯誤概念的產生可能源自於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自我學 習,也可能來自於學生對於老師傳統機械式教學所獲得的概念一知半解。

根據梁淑坤(民 85)研究指出,不管教學者在授課時如何用心,學生在解題 時仍會犯下錯誤的概念或運算。

Sutton and West (1982)曾提出學生產生錯誤概念的原因,主要有七個來源:

(1)與生俱來的;(2)從日常生活經驗或用語而來的;(3)從隱喻而來;(4)從類比而 來;(5)來自同儕文化;(6)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學;(7)字義的聯想、混淆、衝突或 缺乏知識。

Davis (1984)研究後提出錯誤可分為兩種型態,第一種是個體自有的錯誤模 型,常表現相當的一致性,無論是在同一問題或在不同時日皆會出現,根據這樣 的一致性,教師可以找出個體在思維上的習慣性錯誤,然後從中來協助學生認清 錯誤之處並消除之,這是較重要的一致性(consistency)。第二種一致性不是個體 自己的行為,而是不同的學習者卻顯示出相同的錯誤行為,亦即有某些錯誤概念 是許多不同的學習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所共同發生的現象。

根據 Demby (1997)的研究指出學生所使用的許多方法有時不曾出現在課堂 或教科書中,也不是老師教授的,學生所使用的規則,經常是自己發明的,且發 現即使是同一班的學生,因先備知識的差異也會產生不同的運算規則。

Maurer (1987)也提到,在數學學習中,若存在錯誤概念,則在演算時將會產 生有系統的錯誤規則,此種錯誤的演算規則並非由於學童粗心大意的結果,而是 因為不了解。

在 Resnick 等人(1989)的研究中提到錯誤的演算規則產生的原因有二:

一個原因是學習者把演算規則變化到其他情境;另一個原因則是學生去除演算公 式或規則的特有條件。

23

Gagne (1985)認為數學計算錯誤的發生可能是因為用了錯誤的規則或是缺 乏先備知識。前者可由這些錯誤類型的封閉測驗鑑定出來;後者則可藉由設計測 驗各類預備知識的考試來鑑定。

在錯解辨析(民 77)中將學生的錯誤類型區分為以下四大類:

1. 由於概念不清產生的錯誤:包含概念實質模糊、混淆相似概念及循環定義概 念等產生的錯誤。

2. 由於推理無據產生的錯誤:包含臆造公式、濫用法則、循環論證、論證不足 及方法不對等產生的錯誤。

3. 由於忽視條件產生的錯誤:包含忽視概念中的隱含條件、忽視所使用的定理、

公式、法則的適用條件、忽視取值範圍的變化、忽視約束條件中的隱含條件、

忽視條件的充分性與必要性、錯誤理解條件、遺漏或濫加條件、忽視結論特 徵中的隱含條件、把給定的一般條件特殊化等產生的錯誤。

4. 由於考慮不周產生的錯誤:包含審題馬虎、形式套用、顧此失彼、忽視特例、

以偏概全及檢驗不當等產生的錯誤。

Brown and Vanlehn (1980)兩人共同研究提出學生以過去形成之經驗,所衍生 計算問題上顯現之錯誤概念有下列兩種:

1. 修補理論(Repair Theory):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時就會形成僵 局(impasse),在此情況下學生通常不會立刻放棄,而會對此難題做出一種解 釋過程(problem solving process)去找到一個自認為較能接受的解決辦法來作 答,這個過程就稱為修補(Repair)。若修補成功,則這個修補辦法就會被保留 而成為學生的法則。反之,若修補失敗,則解答過程就會出現錯誤。學生通 常不知道自己使用了錯誤的計算過程,反而認為自己所使用的計算過程是正 確的,雖然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答案有問題,但卻不知道如何著手去檢驗。

2. 錯誤類化(Misgeneralization):學生對正確的規則做出錯誤的類化或過度的類 化。

24

Schwarzenberger (1984)認為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錯誤概念與獲得正確的答 案是同樣的重要,有些時候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錯誤概念的出現可讓教師了解學 生內心真正的想法。

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