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對象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預試對象為臺中市某國小九十七學年度一年級學生,三個班共 85 人;

正式施測因考慮人力及時間之限制,採立意取樣方式,對象為臺中市某國小 九十八學年度一年級,二個班級學生共 45 人。

一、預試樣本

本研究於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末學生完成長度概念課程後進行 預試,研究者因受限於人力、時間等條件限制,採方便取樣選擇臺中市 某國小一年級學生三個班學生,總計有效樣本 85 名,預試樣本分配如 表 3-4-1。

表 3-4-1 預試樣本人數分配表

縣市 班別 男生 女生 合計(名)

一班 14 14 28

二班 16 13 29

臺中市

三班 15 13 28

合計 45 40 85

二、正式樣本

正式施測因考慮人力及時間之限制,採立意取樣方式,選擇臺中市

某國小一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二個班級學生共 45 名學生。施測之樣 本分配如表 3-4-2:

表 3-4-2 研究樣本人數分配表

縣市 班別 男生 女生 合計(名)

一班 12 11 23

臺中市

二班 12 10 22

合計 24 21 45

第 第 第

第五 五 五節 五 節 節 研究工具 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為自編「國小一年級長度概念測驗」,其說明如 下:

壹、前測紙本測驗 一、預試試卷編製

本試題的編製係由研究者依據教育部 2008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以及各教科書出版商所出版的教科書、教師手冊內容,再參 酌長度概念的相關文獻,以及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並請教數學教育專 家及多位任教於國小有多年教學經驗教師共同檢視,最後形成自編的「國 小一年級長度概念測驗」試題,預試試題共計 30 題,題型皆為選擇題。

二、

預試試卷雙向細目表

為了瞭解國小一年級學童長度概念之知識結構圖,將長度概念細分 為初步概念、保留概念和直接比較三個概念,以雙向細目表的方式,呈 現 Bloom (1956)的分類表,編製成雙向細目表(參見表 3-5-1),作為評 鑑國小一年級學童長度概念的評量依據,達到瞭解國小一年級長度概念 知識結構的目的。

表 3-5-1 國小一年級長度概念預試測驗評量工具之雙向細目表

生,依據預試結果,修正預試試題,期望能更符合研究所需。

2.信度

「國小一年級長度概念預試測驗評量」經過85名學生預試資料整理 後,經統計套裝軟體SPSS信度分析,Cronbachα 係數為.724,顯示本工 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3.效度

(1)專家效度

本測驗之試題經過指導教授及多位任教於國小有多年教學經驗 教師共同檢視,判斷題目是否合於國小學童認知能力層次,並針對 試題提出修改建議,確認試題內容具代表性,以建立本測驗之專家 效度。

(2)內容效度

在編製試題過程,本試題乃依據長度關研究文獻,配合2008年 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綱要的能力指標,及國小一年級學童的認知 發展,決定試題的內容向度,建立雙向細目表(參見

表3-5-1

),可以 有系統的檢查到測驗的題目、內容和所想要測驗的目標概念相符 合,故本研究之預試試卷具有足夠的內容效度。

4.難度與鑑別度

本研究採內部一致性 (internal consistency) 的方式,將學生依總分 高低排列,取兩端的27% 為高低分組,然後求出高分組與低分組在每 一個試題的答對率,分別以

P

H

P

L表示。依試題分析原則,以「P=

(

P

H+

P

L)/2」表示試題的難易度指數 (item difficulty index)。另外,以答 對百分比亦即通過率,來加以分析試題的難易度。以「D=(

P

H

P

L)」

表示試題的鑑別度指數 (item discrimination index) ,一般而言,試題鑑 別度應在.2以上,高於.4則為優良試題 (Ebel & Frisbie, 1991)。表3-5-2

為「國小一年級長度概念測驗評量」預試之通過率、難易度及鑑別度指

表 3-5-2 預試之通過率、難度指數及鑑別度之項目分析表(續)

19 1.00 .75 .88

.25

.539**

.716

20 1.00 .50 .75

.50

.324**

.717

21 .96 .50 .75

.46

.370**

.715

22 .69 .04 .88

.65

.466**

.708

23 1.00 .78 .89

.22

.529**

.713

24 .96 .23 .60

.73

.515**

.704

25 .89 .62 .75

.27

.214*

.729

26 .73 .04 .38

.69

.503**

.705

27 .96 .46 .71

.50

.467**

.708

28 .81 .15 .48

.66

.531**

.702

29 .69 .65 .67

.04

.077

.741

30 .92 .50 .71

.42

.406**

.713

*p<.025 **p<.005 a:表無法計算

根據表3-5-2,刪除鑑別度不佳題目第10題(鑑別度.12)、第11題(鑑別度 0) 、第14題(鑑別度0)、第29題(鑑別度.04)以及相關值未達顯著差異的試題 第9題,共5題,修正後為正式施測試題,共計25題。

貳、後測紙本測驗

依據前測正式測驗編製完成複本,形成後測紙本測驗,共25題。

第 第 第

第六 六 六 六節 節 節 節 資料 資料 資料 資料蒐集與分析 蒐集與分析 蒐集與分析 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整個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可分為量的資料和質的資料,在所有的資 料蒐集完畢後,對所有的資料進行統整與分析。

一、量的資料

計套裝軟體,針對前測、後測進行獨立樣本及對樣本t檢定的統計分析,

以了解教學實施的成效;對於分析結果,利用Excel軟體繪出後測得分 次數分配圖及長度概念答對率統計長條圖,以了解學生的答題理解情 形;經蒐集分析後所得之資料結果,將在第四章加以詳細討論,並據此 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及建議。

二、質的資料

本研究利用晤談來了解國小一年級兒童在長度概念上之想法,同時 探討兒童對資訊融入長度概念的學習影響。因此,晤談乃循下列的步驟 進行分析。

(一)錄音及拍照

針對晤談內容進行錄音及拍照,以協助研究者回想當時的狀 況,作為改進教學之參考。

(二)晤談紀錄

1. 時間:利用午休時間或下課時間

2. 對象:在前測、後測中無法呈現自己的想法或解題策略之學 生為主要之訪談對象,進行半結構式的晤談,來了解 學生的學習情形。

3. 方式:研究者先讓訪談對象重新閱讀自己的後測內容,以喚起 記憶,接著使用如下的用語來引導訪談的學生做更深入 的說明。「作答前,你(妳)已經先閱讀題目了嗎?」、

「你(妳)知道題目的意思嗎?」、「你(妳)是如何知 道答案的?可以再說清楚一點?」、「為什麼你(妳)覺 得是這樣呢?可以再說清楚一點?」、從學生的回答 中,研究者可藉此了解學生的舊經驗、學習方式及對問 題的了解與做法。

4. 紀錄:在晤談後,馬上逐字記錄,做為撰寫研究報告時的參考 資料。晤談記錄中的「T」表示是教師的引導語,「S13」

則表示是 13 號學童的回答記錄。

(三)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以量的資料為主,質的資料為輔,所以在質的部份,

採研究者三角校正及理論三角校正法,來考驗質性資料之信效 度。因此,本研究之質性資料具有良好之信效度。

第 四 章

16~18 分次之,即答對率約 6~7 成的人共 5 人。 80.91%,兩組學童的平均答對率為 83.5%,表示 83.5%的一年級 學童對初步概念已有正確的認識。

T :你為什麼認為鉛筆的長度是(1)ㄅ到ㄆ? 述物體的長,忽略了文字題的說明,這符合 Tirosh & Stavy(1999)

的直觀法則的特徵。

童未具有長度的保留概念。

2. 位置改變和物體分割的理解題:a20 題和 a25 題的答對率實驗組在 78%以上,控制組在 68%以上,表示一年級學童對位置改變和物體 分割概念已能理解。

3. 形狀改變的理解題: a24 題的答對率實驗組為 57%,控制組為 64%,

表示有一半以上的一年級學童對形狀改變概念已能理解。

4. 保留概念的應用分析題:a22 題答對率實驗組為 52%,控制組為 64%,其餘各題均在 50%以下,表示一年級學童對保留概念的應用 分析仍存在迷思概念。

為了探究學童保留概念迷思的原因,研究者找幾位學童進行晤談,「T」

表示教師的引導語,「S13」則表示 13 號學童的回答記錄,其中較具代表性 的晤談內容如下:

1.形狀改變(a2 題)

T :你認為 a2 題中,哪一條鐵絲比較長?

S13:因為ㄅ鐵絲直直的,看起來比較長,所以ㄅ鐵絲比較長。

S7 :因為ㄆ鐵絲彎彎的,比較短,所以ㄅ鐵絲比較長。

2.形狀改變(a11 題)

T :你認為題 a11 中,哪一條鐵絲比較長?

S13:因為ㄅ鐵絲直直的,而且鐵絲很長,所以ㄅ鐵絲比較長。

S7 :因為ㄆ鐵絲捲起來,短短的,所以ㄅ鐵絲當然比較長。

T :題目中說:等長的兩條鐵絲ㄅ和ㄆ,是什麼意思呢?

S27:等長是一樣長的意思,所以兩條鐵絲應該是一樣長

S7 :但是ㄆ鐵絲捲起來,看起來短短的,怎麼會一樣長

T :記得上數學課時,我們讓捲起來的繩子拉直再比較嗎?

S7 :所以鐵絲也要先拉直再比較了.

3.位置改變(a18 題)

根據圖 4-1-4 之結果,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答對率表現如下:

1. 實驗組的平均答對率為 85.87%,控制組的平均答對率為 79.17%,兩 組學童的平均答對率為 82.52%,顯示一年級學童已具備直接比較概 念。

2. 直線和斜線的比較:兩組學童在 a10 題的答對率均低於 40%,表示 仍有 60%以上的人對於直線和斜線的比較概念仍有迷思,因而無法 正確地表示。

為了探究迷思的原因,研究者找幾位學童進行晤談,「T」表示教師 的引導語,「S6」則表示 6 號學童的回答記錄,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晤談內 容如下:

T :你認為 a10 題中,從教室到哪裡的距離比較長?

S6 :操場和遊戲區的位置都在右邊一樣的地方,只是操場在上面,遊戲區在比

較下面,所以兩個距離一樣長。

S7 :可以把操場移下來,就和遊戲區的位置對齊了,所以兩個距離一樣。

S9 :可是教室到操場的路是斜斜的,應該比較長。

根據晤談內容,研究者發現有些學童會以「兩個目的地所在位置是 否能對齊」來比較路徑的長短,而且忽略了「比較兩條路徑-直線或斜線」

而產生迷思概念,利玉芳(2003)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在辨別長度與區 間的不等長線段比較題型上,高比例學童受到直觀規律「Same A-Same B」

的影響,誤將兩線段左右端對齊當作是兩條線段等長。

在本研究中,從答對率的順序來看,初步概念>直接比較概念>保留概 念,並且發現有較多的一年級學童尚未具有長度的保留概念。

第二節

為了探究實驗組達顯著差異的原因,研究者找幾位學童進行晤談,

「T」表示教師的引導語,「S1」則表示 1 號學童的回答記錄,其中較 具代表性的晤談內容如下

1.課程內容的理解

T :你認為電腦畫面中的哪個概念呈現最了解?

S1 :捲起來的線按一下就會變直線。

S8 :鉛筆ㄆ可以移到ㄅ下面,就可以看出ㄆ比較短。

S9 :對呀,可以把每一枝筆排在一起比,很容易看出誰比較長。

S3 :直線和曲線的比較很容易懂。

S21 :斜斜的路可以移成平平的路,就知道它比平平的路還要長了。

2.學習興趣

T :你認為電腦畫面中的哪個部分最有趣?

S12 :鉛筆可以旋轉、移動,很有趣。

S17 :曲線點一下就可以拉直,再點一下又可以縮回來,很有趣。

S17 :曲線點一下就可以拉直,再點一下又可以縮回來,很有趣。

相關文件